“没有不开心,也没有很开心”|成年人的情绪稳定意味着什么?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1-28
手机版

  “没有很开心,也没有不开心,生活就是这样,平静而寡淡,但这就是生活”,一个朋友和我这样聊到当下的状态。

  我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再细细品味一下这种“没有很开心,也没有不开心”的状态下,还蕴藏着什么。

  “终于休假了感觉开心到飞起,突然被一个老板电话打来就不愉快了。”

  其实你可以继续愉快的,但是你选择了“不愉快”。

  “跟伴侣吵架,明明心里想要关心,却突然气不打一处来,话到嘴边,竟变成了恶言相向。”

  真想片段重来。可是发出去的火就像说出去的话,覆水难收。

  关于情绪和自己,我们真的了解吗?

  之前应邀去朋友的一个关于情绪的工作坊做Facilitator。在一个游戏互动中,我邀请大家画下自己的“情绪“,有一位学员画完之后分享道,目前正处在思考应该选择一份喜欢的工作还是一份不怎么喜欢但收入稳定的工作,觉得很迷茫。

  其实这并不是一段关于“情绪”的定义,迷茫这个词表达的是行为。显然,其实有比我预想的更多的人对“什么是情绪”还并不了解。

  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命名情绪,或者对情绪有误解,片面的等同于“负面情绪”。

  “有情绪”就理解为“抱怨,不开心,或者生气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绪呢?

  心理学的定义为,情绪是一系列主观体验的统称,是多种复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表现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换句话说,情绪不是单纯由某个事件引发,而是一个包含思维、感觉、行为的综合产物,而且情绪不是单纯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生理状态。

  情绪的表现有哪些?

  情绪有三个重要的因素:感受、行为、想法。

  当一个人经历了某种情绪,生理上的交感神经系统会产生唤醒,引起一定的身体反应,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胸闷等。不同的情绪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恐惧与皮肤温度的下降有关,愤怒会导致皮肤温度上升。所以怎么去识别我们的情绪,可以在情绪上来的时候,去觉察我们身体的反应。

  情绪与我们的大脑也有关,比如我们的杏仁核(在大脑两边的边缘系统中)就是和人类的恐惧有关,还有左右脑。研究表明,通常我们的一些消极情绪比如悲伤、焦虑、抑郁等会在我们的做左脑活动水平很高。

  情绪的行为,也就是情绪性的表达。当我们在被一种情绪控制时,我们会如何行为,我们的面部表达,肢体移动等都可以表达个人的情绪。皱眉,微笑,打斗,叫喊,等都源于他们感受到的情绪。

  内部觉察,即对情绪的想法。根据我们的主观经验,我们会给情绪加标签,当有这种情绪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比如我正在害怕,我恋爱了感到很幸福,我感到很害羞或者很生气,等等。

  了解情绪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是在哪里?

  这里一定要引出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情商管理。

  其实我更喜欢它的英文表述:Emotional Intelligence ——翻译为“情绪智慧”或者“情绪智力”。

  创造了“情商”这一术语的耶鲁大学的彼得沙洛维和约翰梅耶将其描述为“了解和控制自身情绪、揣摩及驾驭他人的移情作用,通过情绪控制来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类才能”;在丹尼尔戈尔曼的 《情商》中被定义为“影响人们了解和表达自己、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应对挑战、有效和有意义地使用情绪信息的一系列情绪能力和社交能力”。

  简而言之来概括,它包含了两种能力: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根据情商理论模型,它包含了5种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能力、成就驱动力、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但在我们的普世观念中,情商高似乎被认为像是一种“街头智慧”,表现为较高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以及懂人情世故的人。

  但这样的理解事实上还只是诠释了“情绪智慧”的第一部分。著名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埃尔伯特埃利斯,解释了关于“情绪智力”的第二个部分——情绪ABC理论。

  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带领我们知道原来在情绪的背后还有我们的行为模式与扎根在我们内心世界的信念模式。搞清楚这两种模式,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模式,才会有更多的认知。

  “情绪智慧”的第三个部分才是学习了解情绪的高潮——把选择情绪的主动权拿回来,成就自己的人生。

  控制情绪是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提醒自己的,仿佛一个把情绪“控制”的特别稳定,甚至不发脾气,或者情绪不太鲜明表露的人才是一个我们“应该”要成为的社会人设。

  就像“超我”,这是一个基于社会原则下的“成熟”的标签。然而一味的控制情绪并不是一个积极健康的对待自己或者爱自己的方式。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已经能理解到,情绪无论正负,都有它的生理和心理价值。

  认知这个价值,主动地选择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应对客观情况以及表达主观经历,才是我们要去了解和掌握的。

  撇开理论上怎么说,在我的经历和认知下,我认为一个“情商高手”,大致是一个这样的人设:

  1. 能觉察到自己在什么样的情绪中,比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2. 可以合理的释放这些情绪;然后像打太极一样,将这些情绪通过恰当的梳理,在我们身体这个管道中释放出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

  3. 理解产生这样情绪的背后的想法,信念和感受;

  4. 在认知自己的基础上,认知和感受他人的情绪,具备同理心;

  5.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看上去似乎都是在处理自我内在的情绪模式,而不是和他人的相处和社交模式。

  是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普世的认知:外部世界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无法处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在处理他人情绪上也不会很顺利。

  最后,愿我们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前提是,先被自己温柔以待。

  举报/反馈

上一篇:数千未成年人遭遇“解除游戏防沉迷”骗局,有小孩被骗17万
下一篇:成人高考通过率很高吗?分数线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