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碎妈妈最喜爱的碗,爸爸的做法惊艳全网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5-15
手机版

  一名小男孩,不小心打破了妈妈最喜欢的一个碗。

  他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这个时候,爸爸走了进来,他的处理方式,堪称教科书级别。

  Part.1

  孩子每一次犯错

  都是自我成长的好时机

  看到满地狼藉,爸爸没有一上来就责怪他,而是先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你怎么样?”

  

  然后耐心询问事情原委。

  “怎么会摔碎呢?”

  得到孩子的回答后,爸爸如实告知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这是外祖母留给妈妈的,是妈妈最喜爱的碗。

  随后立马安慰孩子,不要害怕。

  “这只是一个小意外,不要太担心。”

  

  再告诉孩子,接下来该如何处理。

  还主动帮助孩子进行打扫。

  

  在听到孩子再次抱歉的话后,他继续安抚让孩子不要害怕。

  “宝贝,没关系,这只是一个意外。”

  

  接下来,他又教孩子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跟妈妈交代?

  

  父子俩协商决定先打扫完现场,再去买一个类似的碗,送给妈妈。

  

  关键的来了,当孩子说出:“我希望妈妈不要对我们发火”之后,爸爸立马纠正:“是你打碎了,爸爸在帮你。”

  

  安抚归安抚,责任还是要划分清楚,要让孩子明白,犯错误的人是谁。

  父子俩一起挑到一款很相似的碗之后,爸爸还提议,给妈妈再买个她喜欢的马克杯作为礼物。

  不光有新碗作为赔偿,还有礼物作为补偿。

  最后,爸爸鼓励孩子不要撒谎,勇敢告诉妈妈真相。

  在得到孩子真诚的道歉后,妈妈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孩子犯了一个错,爸爸却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这位爸爸的做法,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

  他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在儿子惊慌失措时,给了儿子极大的安慰和安全感。

  而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底气。

  他不光给了儿子精神支持,还教会了孩子如何从容应对自己犯下的错。

  勇敢面对问题,既要有道歉的态度,也要付出补偿的行动。

  孩子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好时机。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Part.2

  孩子犯错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的错误引导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错误的处理方式,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尤其是下面两种极端方式,尤不可取。

  一种是,反应过激,惩罚过度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不分场合,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和打骂,甚至是进行人身攻击。

  殊不知,这样做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云南昭通,一个小男孩偷拿了妈妈2000元,被妈妈绑在摩托车后拖行。

  贵阳一个男孩,因为摸了女同学的屁股,被妈妈要求脱光衣服,否则就要挨打。

  然后穿着小裤衩,在马路边蹲马步,供人围观。

  她说:

  “孩子现在还小不懂事,长大了就算猥亵,所以一定要好好罚,让他长记性。”

  这位妈妈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是行为过于偏激了。

  孩子犯错,很多人觉得不“罚”不“止”,可过度惩罚的教育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来,会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会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变得更自卑,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二来,会迫使孩子学会撒谎。

  教育家海姆·吉娃特说:

  “孩子遭受惩罚时,只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三来,过于严厉的惩罚,只是让孩子表面屈服。

  等孩子有能力或有机会时,会进行更强烈的反抗。

  

  另一种是,无视或放纵,助长孩子犯大错

  还记得上海一书店内,10岁男孩猥亵5岁女童的事件吗?

  

  男孩掀开女孩裙子,把手伸进女孩内裤,还诱骗女孩……

  

  监控拍下了整个过程,可男孩妈妈却死不承认,甚至振振有词:

  “你女儿自愿的!”

  为了护犊子,连起码的是非观都没了。

  齐艳艳警官在《我是演说家》中说过:

  “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工作研究中,我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功能失调,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犯错,父母的无视或纵容,看似是爱和包容,其实是坑害。

  小时候是“犯错”,等长大了可能就是“犯罪”了。

  Part.3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

  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

  孩子犯错,是一种发展需要。

  它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

  那么,孩子犯错,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冷静下来,看清孩子犯错背后的动机

  李玫瑾教授说过:

  “孩子犯错时,家长最好不要急于批评。冷静,才是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最高境界。”

  先不要急着站在孩子的对立面,静下心来,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具体原因。

  只有冷静下来,耐心询问,才能看清孩子犯错背后,隐藏的真相。

  “天才少年”曹原,小时候调皮捣蛋,把教室里的椅子全拆了,还偷了家里的钱去买银镯子……

  

  父亲知道后,没有急着发火,而是耐心询问他为何这样做。

  曹原说出了心里话——“好奇”。

  父亲听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全力支持,要给他创建一个实验室,满足他强烈的好奇心。

  曹原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14岁以669分考入中科大,

  22岁破解百年难题轰动世界,

  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天才少年”。

  

  其次,教会孩子直面问题,承担责任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

  犯了错需要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和撒谎。

  而认错和道歉,都是需要勇气的。

  孩子的这份勇气,来自于父母给的爱和鼓励作为底气。

  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是站在一起的。

  

  科学家斯蒂芬格伦曾说过,母亲的态度给了他直面错误的勇气。

  小时候,他有一次从冰箱里拿牛奶,结果不小心将牛奶打翻,洒了一地。

  母亲闻声赶来,看到满地狼藉,不但没有指责他,反而说:

  “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那一定很有意思。”

  斯蒂芬格伦就真的玩起了牛奶,玩完后,母亲告诉他:

  “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

  他选择了海绵,把地上的牛奶收拾得干干净净。

  斯蒂芬格伦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一件事:

  无须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最后,适度惩罚

  儿童教育家夸美纽斯明确指出:

  “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为了让他们日后不再犯。”

  粗暴地打骂,从表面看,或许会很见效。

  但实际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创伤,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惩罚”呢?

  人民日报总结过9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妞们可以试着做:

  

  

  

  

  

  

  

  

  

  有句话说得很好: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是最需要你爱的时候。”

  我想说:

  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爱的时候。

  但愿我们都能做到:

  在孩子犯错时,给足他们爱和理解,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引导孩子勇敢地面对错误,承担责任,积极改正。

上一篇:麻花脱口秀演出座无虚席!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将在五一假期启幕
下一篇:同嫁豪门,郭晶晶受尊重,奚梦瑶却当“假阔太”成“产子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