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10大世界难题:大脑病了?遗传?特效药?自然变好……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5-11
手机版

  本文转载自深圳市儿童医院

  现在的年轻人

  动不动就发圈:

  我自闭了

  

  “收割”完朋友圈的安慰

  又开开心心地发圈:

  谢谢关心,我想开了

  

  然而

  真的确诊了自闭症

  没有人能笑得出来

  对所有自闭症家庭来说

  孩子确诊那一刻,天塌了

  

  无数个深夜

  他们彻夜难眠:

  我们都好好的,为啥他是自闭症?

  自闭症不是不说话吗?

  孩子能说会道怎么也是?

  长大一些,他会不会慢慢好起来?

  01

  孩子很内向,

  是不是自闭症?

  不是。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

  社交沟通障碍

  狭隘的兴趣

  重复刻板行为

  比如,叫名字时没有反应、不看人、不会展示分享、不会炫耀,缺乏共同关注,不会玩想象性游戏,不会玩互动合作式的游戏等。

  有的孤独症孩子,还会以特定方式排列玩具,坚持走同样的路线,有感知觉异常等。

  

  △ 来源:网络

  但是,孤独症的症状表现,在不同的年龄、语言水平(从无语言到完全流利)、认知能力和性别上差别很大。

  因此,需要医生详细询问儿童的发育史、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表现等,也需要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并用标准化的诊断工具来评估发育及社交能力,最后综合起来,才能判定孩子是不是孤独症。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寇聪主治医师

  02

  孩子能说会道,

  为啥也诊断自闭症?

  是的。

  有一类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滔滔不绝,难以打断,“强迫”别人听TA说,比如科技、历史、汽车、地铁等。

  他们自己能说会道,但在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又总是跟别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他们通常不喜欢眼神对视;不会看别人的脸色,不能读懂“社交环境”,做一些情商低的事情。

  他们不理解隐晦的语言,只读懂“字面意义”。

  

  他们很刻板,不喜欢改变,喜欢别人听TA的“游戏规则”。

  他们还通常感觉过度敏感或者过度不敏感,比如害怕尖锐的声音,不喜欢拥抱。有时候,他们判断不好社交距离。

  以上种种,导致他们交不到持久的朋友。

  这一类孩子,既往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现在已经和其他孤独症的类型统称“孤独症谱系障碍”。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吴赵敏副主任医师

  03

  孩子有哪些表现

  可能是自闭症?

  孩子有这5个表现,要警惕是否有自闭症:

  不看/少看

  6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很少或不看妈妈的脸部,尤其是对人的眼部范围注视少。

  不应/少应

  10个月以上的宝宝,父母呼唤他的乳名,宝宝充耳不闻。

  不指/少指

  1岁以上的宝宝,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和目的性的指向,不会用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

  

  △ 来源:腾讯医典

  不语/少语

  一岁半的宝宝还不会主动叫“妈妈”,2岁的宝宝还不能说10个以上的双音词。

  不当

  即不恰当使用物品或玩玩具,不恰当的使用语言。

  比如,拿到一辆漂亮的玩具小汽车,宝宝不是到处“开动”它,而是刻板重复的转动汽车轮子。而且,也很难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改变宝宝这个行为。

  如果宝宝有5个方面表现,可能是自闭症,尽快带来专业的医院筛查。

  ——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

  刘青副主任医师

  04

  自闭症怎么得的会不会遗传?

  孤独症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自闭症的遗传率高达40%~90%。其中,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92%,异卵双生子为10%,自闭症患儿同胞的患病率为3%~10%。

  

  绝大多数孤独症发病,由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

  环境因素如:父母高龄、怀孕间隔时间短、怀孕期间使用丙戊酸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都可能导致孤独症风险增加。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操小兰 副主任医师

  05

  拍脑补CT,

  能查出自闭症吗?

  不能。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大脑发育疾病。而且,孤独症患者并没有特别的脑结构改变。

  

  孤独症儿童可能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与普通儿童有差异,如2-4岁孤独症幼儿童的头围,可能比正常发育儿童的大。

  但这些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因此,不能通过一般的大脑磁共振和CT检查,来判断孩子是否有孤独症。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寇聪主治医师

  06

  3岁前不诊断自闭症,是这样吗?

  不是。

  目前,临床上专科医生诊断孤独症,通常采用的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的诊断标准。该标准中没有“3岁前不能诊断”这一说法。

  不过,十几年前孤独症标准化评估工具比较匮乏,加之3岁前儿童发育差异性较3岁后大,专科医生对于3岁以下儿童的诊断把握度偏低。

  

  随着辅助诊断的评估工具更精准、完善,专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水平大幅度提升,目前大多数就诊的孤独症儿童已能在3岁前被确定诊断。

  有些症状非常典型的儿童,甚至在1岁-1岁半之间即可被诊断。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郑清文主治医师

  07

  3岁前不诊断自闭症,是这样吗?

  不一定。

  孤独症是以社交障碍为核心症状的疾病,和智力无关。

  所以,这个群体的智力水平,可能正常,也可能高于或低于正常。

  其中,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即合并智力障碍)患者约占33%。比如《海洋天堂》里的孤独症患者大福,他坐公交车不会跟司机说下车,买东西不知道给钱,基本的生活不能自理。

  

  △ 《海洋天堂》剧照。

  

  △ 英国画家史蒂芬。

  而另外一位英国画家史蒂芬,他坐直升机绕城市45分钟,就可以凭记忆能准确画出整座城市,他的智力高于正常人,被称为“孤独症天才”。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刘娟主治医师

  08

  自闭症有特效药吗?

  没有。

  孤独症病因机制不清,目前仍无有效药物可治疗孤独症或改善核心症状。

  针对孤独症的共患疾病及情绪、行为问题,部分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是美国FDA批准用于缓解孤独症的易激惹及破坏性行为(如攻击、自伤等)。

  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可用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

  共患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可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改善。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戴美霞主治医师

  

  09

  自闭症孩子,

  长大能自己变好?

  可能性不大。

  有10~33%的孤独症成人,基本没有口语表达且智力严重落后,终生需要高强度的帮助。

  大多数患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成年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话,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并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需要日常支持。

  即使是早期症状轻度的自闭症儿童,语言、智力发育无明显受损,但多数到学龄期共患多动症、情绪障碍的风险非常高,在集体环境中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总体而言,孤独症(尤其是中重度孤独症儿童)不干预致残率较高,而早发现、早干预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大脑发育,从而不同程度改善其各方面能力。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郑清文主治医师

  10

  自闭症孩子长大后,能正常结婚和生孩子吗?

  能。

  孤独症患者跟普通人一样,都享有结婚自由和就业自由的权利。

  随着对孤独症人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部分患儿成年后认知水平及社会功能可接近甚至达到正常水平。

  而且,很多成年孤独症患者有其自身优势:诚信度高,秩序感强,专注执着,关注细节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症患者工作及婚姻中需要更多的包容及接纳。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

  章沁主治医师

  

  调查显示,我国儿童自闭症患病率为7‰~1%。

  在这里,我们也真诚地呼吁:

  当你身边有自闭症小朋友时,请不要带着“有色眼镜”。

  他们的行为,可能看起来古怪,但并不是故意想与众不同。你的误解,只会让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而你的接纳和尊重,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真诚祝愿:

  每一个星星的孩子

  不再孤单!

  

  排版 | 汉莎

  本文转载自深圳市儿童医院,已获授权。二次转载请联系深圳市儿童医院。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与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医师杨斌让巡回义诊开启了

  想与专家一对一答疑交流的赶快扫海报上二维码报名

上一篇:原创8.3,这种一个演员都不认识的国剧还能爆?
下一篇:每周学法课堂(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