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无腿乡医“行走”山村18年,出诊7000次,用凳子撑起村民健康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5-08
手机版

  2018年,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一个小卫生所里,有一位特殊的女医生,自小便失去双腿。每当她需要“行走”时,双手抓住一个小板凳,手臂摆动,身体移动,然后“走”起来,数十年如一日,却不曾有过任何抱怨。

  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心地善良的她为避免村民也遭受病痛的折磨。这位37岁的女医生在这里坚守已长达18年,超过7000次的出诊经历,却让她被命运反复折磨。

  

  理想

  1983年,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2组,省道110在这个村庄穿越而过,而女医生李菊洪的家便在这里,一栋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孤独的坐落于路边。在她刚上幼儿园时,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卷入大货车底下,经过一番紧张抢救,尽管保住了生命,只是不得不截肢,导致现在腿部只能剩余不到3厘米。

  从四岁开始,父母便成为了李菊洪的腿,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父母每天背着她上学,接她放学。为了让李菊洪自己能够进行简单的行走,在李菊洪八岁的时候,父亲给她做了两个小板凳,自此,李菊洪便有了自己的“双脚”。

  直到初中毕业之后,家里的父母便开始了担心,担心她未来能做什么?如果自己不在了,她该怎么办?不仅父母在思考这个问题,李菊洪也有着自己的考量。由于多年来自己的不便以及家庭困难,并且父母生病的时候也没少被乡亲们帮助。

  

  这也让李菊洪产生一个想法:我要学医,我要为乡亲们解决病痛。以前由于村里并没有卫生所,这也导致乡亲们看个病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非常不方便。既然有了这个想法,那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从那之后,李菊洪便朝着自己的梦想奔跑着,2000年,李菊洪在重庆江津特殊教育学院中医学专业毕了业,虽时隔多年,她却依然未忘初心,回到了瓦店村当上了一名村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并没有什么很高大上的理想,我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只是想为乡亲们做些事。”

  

  有这个心思,并且也做到了。在村子里一做就是18年,最美的年纪,最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当初那个承诺:我要学医,我要为乡亲们解决病痛。

  只是这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如很多人的担心一样,刚开始村里的人并不信任她,一来她只是刚刚中专毕业,并没有什么行医经验,再一个就是她的腿确实令人同情,不过作为医生的话,带来的就是一些不好的话:自己都这样了,还能治好别人吗?小妹儿,看着这么小,治疗效果能不能行哟?

  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度令李菊洪感到十分沮丧,只是她总是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既然自己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开上一扇窗。这之后的一次次行医经历,从自己家里人,到邻居,到整个村子,也让那些质疑的声音彻底消失。

  

  急诊

  2007年腊月,凌晨的寒风在外呼啸,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把李菊洪从睡梦中惊醒,丈夫赶紧起身,开门一看,门口这位大娘是天府镇大田村的赵大娘。

  “我家孙子病了,高烧不退,整个身子烫的不行......”赵大娘话还未说完,李菊洪已经把药箱收拾好了,随后丈夫刘兴堰背着妻子匆匆跟着赵大娘出发了。

  

  赵大娘家住在半山腰,正值腊月,深夜寒风刺骨,山上的路又不好走,就着月光,看地上杂草丛生。刘兴堰也只能深一脚浅一脚试探性的向前走,尽管如此小心,还是免不了一脚踩空,踏进了坑里,也让刘兴堰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却不忘护着李菊洪。

  刘兴堰艰难地爬起身,看了看李菊洪并无问题,便背着她继续赶路。等到了村子里,刘兴堰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被磨破,还往外渗着血珠,只是并未顾得上包扎。

  到了赵大娘家,李菊洪便急忙为赵大娘的小孙子治病,高烧39.2,连忙配药准备输液,一边还准备着物理降温,直到天色泛白才忙完。回到家之后李菊洪才发现自己腰部摔出了淤青。

  

  坐诊

  腊月19日早上7点,村里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李菊洪早早的就洗漱完毕,戴上近视眼镜,也让她看起来更知性。简单的吃了早饭,嘱咐儿子收拾碗筷之后,便催促丈夫刘兴堰赶紧出发,毕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此刻两只小板凳已经在准备好放在了楼下,李菊洪下楼之后,坐在长凳上,身体微微前倾,两肩耸起,伸手抓住一边的小板凳,抓稳之后便快速抓住另一边,双手抓起两边的小板凳同时用力,撑起了她整个身体。随着肩膀的摆动身体也一步步向前挪动,李菊洪便如此“走了”起来。

  

  距离门口摆放的轮椅大概有十多米远,李菊洪没多久便“走”了过去。等走到轮椅边上,把轮椅固定好,以免轮椅偷偷的跑开。然后李菊洪双手握紧轮椅扶手,猛地一用力,身子便坐进了轮椅,接着艰难的弯腰,拿起两只小板凳,将她的“双脚”放在了轮椅踏板上。

  其实村卫生所离李菊洪家只有短短500米距离,只是李菊洪的“两只脚”出行并不方便,这也令她走到卫生所足足需要半个小时。而为了李菊洪的安全,丈夫刘兴堰只要在家,李菊洪所有的外出全都由他来负责,只是为了生活,却不得不出门工作。

  早上七点半,经过了一番“挣扎”,李菊洪总算可以出发了。清晨八点,天空的薄雾未散,树梢裹着银白,李菊洪打开了卫生所的大门。用她小小的身影开始守护全村一千多人的健康。

  

  18年来,每天早上8点开门,早已深深的刻在李菊洪骨子里,从未迟到。问诊桌之后的李菊洪看起来与其他医生无异,问询、把脉、听诊、开药......一步步流程处理起来丝毫不乱,这一刻,她才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只是唯一不一样的是身旁那两只小小的板凳。

  不到九点,82岁的李长明便来到了诊所,因为他前一晚实在咳嗽得厉害。为了检查嗓子是否有红肿、发炎的症状,李菊洪从旁边拿起两只小板凳,只见她双臂同时发力,绕过眼前的问诊桌,来到老人面前,然后纵身一跃,跳上了老人身旁的一张方凳子上。

  

  李长明张嘴,李菊洪拿起手电观察了一番,随后回到桌子前号脉,随后确认老人受了风寒,只是给老人开了些常见的感冒药,收费8.4元

  直到中午十二点半,已经有五名村民前来看病。而这中间的一切,都是李菊洪带着她的小板凳独立完成的。而卫生所里的一切,她早已习惯,便也不觉得多难。只是相比而言更难的是上厕所,厕所在不远处的行政服务中心,从卫生所出来,有四级20厘米高的台阶。

  忙碌了半天的李菊洪抓起两个小板凳准备下台阶时,看着她脸上暴起的青筋,足以看出她在受着怎样的痛苦。长时间的劳累让她的行动更加迟缓:现在年纪已经有些大了,年轻的时候这几级台阶很简单。不过虽然很难,但我会继续努力完成我的任务。

  

  随访

  此时的她已经完成了早上的任务,而每天下午,由于辖区内的一千多名村民,仅60岁以上的老人便占了五分之一,更有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上门问诊,再加上还有日常随访,这都意味着李菊洪需要走出诊室上门服务。

  而瓦店村地处华蓥山脉的深处,本身路就不好,还有各种坑坑坎坎,这也让本为了方便行动的轮椅变成了拖累。而此刻能够帮助李菊洪的也就只剩下丈夫,每次随访以及出诊都是丈夫刘兴堰背着李菊洪完成的。

  

  下午两点钟,吃完了儿子中午送来的饭菜,便准备出发进行随访出诊,刘兴堰弯下腰,将李菊洪抱上方凳,随后转身,李菊洪双手抱着丈夫的脖子,艰难的爬上了丈夫后背。每到这时,李菊洪总能感受到丈夫那并不高大的身影是多么有安全感。

  此时的刘兴堰背着妻子和两只小板凳,胸前挂着妻子的药箱,一步一步,那不是很快的步伐透着满是稳健、有力。踏上了石阶,跨过沟壑,也爬上了斜坡。乡间的小路本就难走,刘兴堰背着妻子可想而知,没走多久就累得喘起了粗气。

  李菊洪的语气也满是心疼,边拍着丈夫的肩膀一边说道:你歇会,你歇会。只是丈夫转过头来:现在年纪已经有些大了,年轻的时候这几步路很简单,不过虽然很难,但只要你有需要,这项任务我就会继续完成下去。

  

  这是丈夫对自己妻子的郑重承诺,这话也让李菊洪瞬间感动的落下眼泪,看着眼前满头大汗的男人,这是自己的光,回忆一幕幕在脑海里闪过。两人是在2002年初认识的,这也是李菊洪当上乡村医生的第二年。

  在邻居大娘的介绍下,李菊洪与大自己两岁的刘兴堰相识,相知,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事实证明,刘兴堰确实是一个好男人,两人刚结婚,刘兴堰便将所有家务包揽,多年来并无任何怨言。

  后来也是因为担心李菊洪,甚至辞掉了他在玻璃厂的工作,只是在早上李菊洪坐诊卫生所的时候做一些零工,从此也就成了李菊洪的专职“司机”。

  

  这次随访出诊只是其中的一次,只是因这一个小插曲好似变得不那么平淡。两人一直忙活到下午六点,李菊洪总共为4名村民出诊,并且随访了三位老人,每次随访,总会记录下大家的情况。她此刻就像一个行走的资料库,哪一家什么情况,谁有什么病,整个村子1300多人,她心里明明白白。

  也正因为如此,每次随访路上遇到的人,可能都会收获李菊洪的唠叨;“可不能吃肥肉哟”“伯娘,你的血压药千万不能断啊”这样的唠叨也让村民感觉到很暖心。

  

  村里的李婆婆今年已经73了,每次有什么不舒服就来找李菊洪,这次李婆婆又感觉头晕,“小洪啊,你帮查一下,我总感觉头有点晕”。随后李菊洪便笑眯眯地问道:还有没有其他症状?给你开的药有没有按时吃啊?随后准备好血压仪量了一下,“婆婆,你血压偏高,给你开的药一定要吃”

  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李菊洪却能够让大家都感受到她的热情,而她为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不论谁来看病,都要耐心细致;到了饭点,要留老人孩子吃饭;困难户来看病只收成本价,特困户看病全免。也因为如此,仅仅几年下来便收获了村民的信任。

  

  命运

  李菊洪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下去,只是命运专挑苦命人。2018年八月,李菊洪总感觉自己头疼,刚开始只是以为太累了,便没太过注意,可谁知之后症状越来越明显。刘兴堰陪着李菊洪来到北碚区中医院检查,结果李菊洪脑子里竟有一个鸡蛋大小的阴影。

  一个4厘米大小的肿瘤,并且位置靠近脑干,医生说成功几率不大。之后经过重庆卫生健康委联系,11月1日,李菊洪来到北京天坛医院进行切割,手术很顺利。虽然肿瘤已经切除,只是带来的影响却不小,右脸麻木、右耳听不到甚至连右手都变得无力。

  尽管已经这样,李菊洪并没有就此停下,依然在卫生所给人看病,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通过自学考取医学证书。

  “救死扶伤延日月,悬壶济世续乾坤”这是村民们给她的评价,悬壶济世则是她的人生信条,救死扶伤是她的生活,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但她无愧于天地,她才是真正的医者!

上一篇:《唐朝诡事录》拍续集,音乐剧又将开启全国巡演
下一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长篇小说《热雪》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