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好莱坞掀起一系列东方效应,终生未嫁,风华绝代却半生受辱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5-07
手机版

  “她凭借独具东方的气质,在好莱坞掀起一系列东方效应。

  她是让世界舞台感知‘中国风’的第一人。”

  这么高的评价,可不是我瞎说的。

  这是美国《风尚》杂志在2015年的评论。

  而这个她,正是黄柳霜。

  

  她比李小龙更早,

  比成龙更有名,

  比刘玉玲更具代表性。

  

  她是首次闯进好莱坞的华人影星,也是第一个在星光大道留名的华裔演员。

  盛名在外,荣耀无双。

  可,黄柳霜说:“我灵魂的两部分,如同猫狗般争斗着。”

  她一生确实都在斗争。

  14岁前,她与自己斗。

  14岁后,她和所有的不公斗。

  

  黄柳霜是美籍华人。

  祖父时期,一家人便从广东移居美国。

  后来,祖父去世,父亲开了家洗衣店维生,而母亲则在家照顾他们兄弟8人。

  

  那时的唐人街,出了名的杂乱。

  人多,族裔也多,汇聚了中国人、墨西哥人与东欧人。

  文化差距大,人心复杂,加上流浪汉和从事灰色产业的人多,黄柳霜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早早谙世事,懂人心。

  这种早熟,看遍世事,对她后来诠释角色,帮助极大。

  后来爱上看电影。

  一门心思要当明星。

  在家拿着娃娃,对着镜子,一遍遍念些什么,边说还边做动作,时而又挥挥手。

  如同着魔。

  母亲吓得半死。

  

  父亲也来审问怎么回事。

  黄柳霜说:“我想成为电影明星。”

  一句话,激怒了一家人。

  母亲迷信,说:“摄影机会把人的灵魂掳去。”

  

  但依然打消不了她的痴念。

  她在日记中写:

  “我看到了一个奇迹,精彩绝伦。

  令人诧异的太阳城上方,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那里有白色的宫殿,芳香的花园。我漫步在白色的道路上,翩翩起舞,一个穿短袖的男子大声地叫着:

  ‘黄柳霜,你现在下楼,像个王子一样走下来,我们给你一个特写。’

  我表现出欣喜若狂的脸色,因为我感受到极大的快乐,接着我听到旁边有人说:

  ‘没错黄柳霜,你成了电影明星。’”

  14岁那年,黄柳霜终于等到了机会。

  一个剧组来唐人街拍摄,要找一个东方面孔的女孩配戏。黄柳霜听到消息后,飞奔而去,毛遂自荐。

  电影是《红灯笼》。

  在这里,黄柳霜无名无姓,台词也少。

  不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仅是14岁的年纪,竟演出24岁的深沉与痴情。

  

  而奥秘无他。

  “因为在这以前的每一天,我已经自己演练过了很多次,当我演出时,我有一种绝妙的感觉,就好像我只是在演我自己一样。”

  2年后,她等到了第二个角色。

  电影《人生》。

  这是她为自己争取到的,有不少表现空间。

  好在无论是台词,还是情感诠释,人物性格,都拿捏得游刃有余。

  

  电影上映后,终于引起了一些导演的注意。

  没多久,她被《海逝》导演邀请,出演中国少女莲花。

  

  因坚毅的眼神,陶瓷娃娃般的扮相,东方极致的风韵,再加上精湛的演技,黄柳霜一炮而红。

  

  她的装扮,更是成了一种时尚。

  

  很多女郎纷纷模仿她的造型,将她的齐刘海、娃娃头,视作风向标。

  

  梦想好像就在眼前。

  伸伸手,就能摸到了。

  但就在此时,她遇到了麻烦。

  因当时的族裔歧视,华人在美国电影中,不能作为主流价值观化身出现。

  

  

  她想继续演戏,只能演两类人。

  一是演弱者。

  要被迫害,被拯救,作为符号出现,成全主角的英雄光环。

  也就是说,只是客体,永远不能成为主体。

  二是演边缘人。

  如情人、妓女、小偷等角色。

  而这类角色,同样符号化,同样是工具人。

  演弱者,以不幸来衬托主角的悲悯、大爱。

  演坏人,以邪恶来对比主角的善良、坚韧。

  都是为了主流人种的演员铺路。

  何其不平!

  

  但为了能演戏,黄柳霜接受了。

  接下来,她在《巴格达窃贼》里,演蒙古奴隶。

  

  在《老旧金山》中,演华人妓女。

  

  这些角色,非坏即死,没有一个善终。

  以至于有人说:她死了一千次,却得不到一个吻。

  她在戏里的对白,更是少之又少。

  片酬更不用说了。

  薪水永远在同级白人演员之下,连他们的1/10都不到,只算得上零头。

  她再也忍不了,决定离开美国,去欧洲发展。

  在离开之际,黄柳霜说:“我之所以离开美国,是因为我死了太多次。”

  在欧洲,境遇稍微好转。

  为了能尽快融入当地,黄柳霜还自学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与希伯来语。

  与此同时,她广结好友,不断社交,寻求更多演戏机会。

  

  之后,她等到了《唐人街繁华梦》。

  

  可惜,不公依旧存在。

  因是华裔演员,电影公司规定,她的风头不能盖过白人演员。

  所以在《唐人街繁华梦》里,黄柳霜只能演女仆。

  

  之后,她连拍五部电影。

  虽少有主角,但到底引发了广泛关注。

  英王室甚至请她赴宴。

  就在此时,好莱坞伸出橄榄枝,请黄柳霜重回美国拍戏。

  她最终还是决定回去。

  这一次回去,黄柳霜资源确实变好,出演了《龙女》,《上海快车》与《大饭店》。

  

  这令黄柳霜名声大噪。

  

  可惜绯闻也来了。

  拍《上海快车》时,她与马琳·黛德丽被曝相恋。

  

  而马琳也曾公开表示,自己是双性恋。

  1928年,她们都去往德国柏林,被拍到许多亲密的、暧昧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中,黄柳霜将酒倒进斜卧在床的马琳嘴里,暧昧之意满溢。

  传闻真假,尚未确认。

  黄柳霜一生未嫁,也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能确认的是,她的影响力日益高涨。

  2年后,还被纽约模特组织评为“全球衣着最佳女子”。

  

  

  

  

  

  但这一切的光辉,并未让她的处境扭转。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黄柳霜彻底崩溃了。

  1936年,好莱坞表示要将《大地》拍成电影,众所周知,里面是女主是中国人。

  也就是,黄柳霜机遇很大。

  但,就在放手一搏,极力争取时,却被告知:“你太东方了。”

  最终女主角被露易丝·赖纳夺去。

  

  对方是位德国女演员。

  

  

  后来她因这个角色,一举夺下奥斯卡影后。

  

  经此一事,她发现,她之所以被需要,不是因为她的演技。

  而是因为她的脸,能代表亚裔。

  准确地说,能代表亚裔最封建、最闭塞、最贫瘠的元素。

  一旦亚裔作为主流价值化身,出现在电影中,片方就不会选择她,而是选择欧美演员。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状。

  

  黄柳霜倍受打击。

  她决定回到中国寻根。

  

  她去了北京、南京,又到了上海、杭州、香港等地。

  

  

  

  但这一路,她依然不顺。

  依然处处被排挤。

  一大批媒体对她口诛笔伐,说她抹黑国人形象。

  在美国,人们嫌弃她代表了中国。

  在中国,人们也嫌弃她代表了中国。

  黄柳霜手足无措地解释:

  “那不是我的选择。

  那些角色即使我不演,也会有其他白人演员去演,而我会失去仅有的那一点‘中国人演中国人’的机会,反而更没有机会维护华人起码的形象。

  与其让他们演,还不如我演。”

  可惜没有人信。

  

  当她旅行结束,回到广东老家,一进村,便被人围起来,骂她是“辱国小丑”。

  黄柳霜当场痛哭。

  她说:

  “从现在起,我确认了我自己是一个中国女性。而在此之前,我只是一个生长在洛杉矶的东方女儿而已。”

  

  回国之旅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一些中国表演艺术家。

  比如梅兰芳。

  

  胡蝶。

  

  

  所以,虽然多有不顺,但她依然感恩。

  同时涌上了强烈的祖国认同感。

  她说:“虽然像父母一样在美国出生,但我却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比任何时候更中国。”

  之后,她接演电影,极重分寸。

  辱华的,不接。

  涉及中国负面的角色,也不接。

  她试图说服电影方,多拍些积极的东方女子形象。

  

  没多久,她终于遇见了两部。

  一是《好莱坞派对》。

  她身着旗袍,将东方女子的美,带进了好莱坞。

  二是《上海女儿》。

  黄柳霜说:“这部电影对中国人好一些,给了我们有善良的、令人同情的角色。”

  

  

  没多久,抗争爆发。

  作为颇具影响力的华人影星,黄柳霜四处奔波,积极筹集善款。

  后来,她又将自己的华服、珠宝、胶卷尽数拿去拍卖,资助中国抗战。

  同时,她积极发声。

  在报刊发表文章《中国东北》。

  “尽管有日本铁蹄的蹂躏,有着完美纯洁道德与高雅精神的中华文化定将在血腥与暴力之上绽放。”

  1937年,她主演了一部电影。

  全部片酬,尽数交给“援华联合会”,以援助祖国。

  为支持抗日,她还主演了一部电影《轰炸缅甸》,抨击侵略者的恶行。

  

  而在《重庆来的夫人》里,她借由角色,喊出一句话:

  “中国人民必然会战胜侵略者。”

  

  但她的付出,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谅解。

  1942年寒冬,宋美龄前往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举办方对此事特别注重。

  特意邀请了一众大牌明星,一起来参加晚宴,像英格丽·褒曼、芭芭拉·斯坦威克、金吉·罗杰斯 和洛蕾塔·扬都有到来。

  

  但,唯独不见黄柳霜。

  作为唯一一位华人女星,她被隔绝在外。

  

  外人不理解她,家人也不善待她。

  成名后,她用自己的片酬,养活着一家人,还拿出拍戏酬劳,资助其他7位兄弟姐妹上大学,接受精英教育。

  可她的姐姐却当众表示:“我的家庭以黄柳霜为耻。”

  

  没有家人的爱,男人的爱,也稍纵即逝。

  她与米奇.尼兰曾相恋。

  对方是一个制作人。

  据说感情稳定,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甚至打算去墨西哥完婚。

  

  但1850年,美国通过了《反异族通婚法》。

  根据该法,黄柳霜不能与白人结婚。

  只能无奈分手。

  不过还有一说,称是米奇.尼兰太风流,黄柳霜伤心离去。

  

  后来,黄柳霜又邂逅了Eric Maschwitz。

  他是BBC记者,两人情到浓时,Eric Maschwitz还为黄柳霜写过一首歌。

  但这段感情,也没能走到最后。

  她一生未婚。

  无夫夫子,无家人接纳,无真正的归宿感。

  中年后,黄柳霜酗酒,患上重病。

  1960年,《苏丝黄的世界》邀请她参演,此时,她已无力工作。

  1961年2月3日,黄柳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一代传奇,香消玉殒。

  但她的名字,已印刻在好莱坞星光大道。

  

  

  谷歌将她的卡通形象放在首页。

  

  DIOR以她为灵感,设计了一系列大秀与作品。

  

  

  2022年10月,她还“登上”美国货币,将中国美在西方代代流传。

  

  这是一款25美分硬币。

  正面是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

  

  反面是黄柳霜,有她标志性的柳叶眉与齐刘海,以及一只纤长细手。

  

  美国铸币局说:

  “她是一位勇敢的倡导者,为亚裔美国演员争取了更多的代表性和更多多维度的角色。这个硬币的设计是为了反映黄柳霜所取得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她在一生中克服了许多挑战和障碍。”

  

  是的,这一生,她争议太多。

  温暖太少。

  严重缺乏身份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但从默片时代起,她像一个温柔的斗士,在好莱坞充满歧视和歪曲的岁月里,孤军奋战,不止不休。

  她以一人之力,撬动沉重的偏见,为后来的华裔演员开路。

  因为她,才有了李小龙、成龙、刘玉玲。

  刘玉玲说过,感谢黄柳霜这样的先锋和开拓者,因为她,亚裔演员才有了立足之地。

  

  伊人离去已经62年。

  这62年里,已经很少有像她一样(有,但不多),穷尽所有,在异国的影视圈中去争取、去证明、去打破偏见,为国人赢得更多空间的华人演员。

  因为她的努力,也因为她带来的意义,我希望大家记得她——

  好莱坞第一个华人演员。

  黄柳霜。

上一篇:不可思议!「碎尸案」还能这么拍!
下一篇:潮向东方·专精特新产业峰会正式启幕,产业创新浪潮即将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