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纪实:那个被清华拒收,攻克世界级难题的女孩白蕊,后来怎样了?
“考研时被清华大学拒绝,后却参与并主导攻克了多项世界级难题。”
或许很多人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将其当成“爽文小说”里的内容。
然而,这却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2020年3月12日,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每年仅颁发给15人的“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正在此举办颁奖典礼。
与此同时,相隔万里的杭州西湖大学内,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在实验室里做着自己的研究课题。
她手握实验工具,眼睛盯着显微镜,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培养皿里的变化,随后迅速且熟练地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如果不是事先得知,或许人们很难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女孩,竟然是这一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的获得者之一。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获此殊荣之前,她就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攻克了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剪接体结构,在生物学领域都有不小的名气。
这个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女科学家,正是西湖大学副研究员白蕊。

她和团队所做出来的研究成果,不仅放眼目前全世界都没有第二个可以做出相同研究的科研小组,而且还被以封面的形式,写进了国际最权威的生化科研书《生物化学原理》。
而当被问到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出国时,她更是无比骄傲地说道:“我们做的东西比国外都要好,为什么要出国?”
从默默无闻的平凡少女,到屡获殊荣的“最具潜力女科学家”,身为90后的白蕊,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在通往成为一名出色科学家的道路上,她的“成功秘诀”又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执拗性格
1992年,白蕊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个普通家庭。
宽广无垠的草原,陪伴其童年的成长,同时也激发起了她对自然事物的向往。

和许多人所想象的不同,白蕊并非“生而知之”的天才,可以说,儿时的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太大区别。
为数不多称得上“特殊”的,或许也就只有她的好奇心。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白蕊就表现出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不仅经常悄悄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还渴望找出它们发生变化的原因。
彼时,脑海中藏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她,最喜欢问的问题就是:“小鸟为什么会飞,而我不能?树叶为什么会在秋天变黄落下来?”
家里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白蕊的问题,于是便给她买了一套《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让其自行“研究”。
父母本以为白蕊看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厌烦,不曾想,拿到书籍的她犹如遇到了心爱的洋娃娃,每天总是自顾自地躲在房间里,津津有味地看着书里的内容。
尤其是那本绿色封面的自然科学卷,更是不知被她翻了多少遍。

随着年纪的增长,白蕊看过的科普类书籍越来越多,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拿起书本细细阅读,俨然将其当成不可割舍的兴趣爱好。
对此,白蕊的父母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觉得她能多学点知识是件好事。
宽厚的家庭环境,让白蕊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为她此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初中阶段,白蕊第一次接触了生物学这门学科,她发现课本上的许多知识,都与自己此前看过的科普书息息相关:“那时我就觉得生物学非常有意思。”
也许是兴趣使然,又或者是课外阅读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
进入初中的白蕊,很快便展现出了她在生物学上的天赋,每次考试这门学科的成绩都在班级名列前茅。
“因为感兴趣,我就会自己花时间去学、去看,就会比同龄人看上去更擅长,而且考试也能考得很好,这样就更加喜欢学了。”

在兴趣与成绩的双重鞭策下,白蕊对生物课的学习可谓是一日千里,到了高中阶段,她有时还当起了同学们的“老师”,教众人怎么计算遗传病概率的问题。
但耀眼的生物成绩背后,其他科目的成绩却只能用普通来形容,高中时期的白蕊,甚至有过从理科实验班“滑到”平行班的经历。
这次教训也让她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非天才。
虽然对生物学的钟爱,让白蕊其他学科的成绩略显平凡,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这门学科,而是在坚持兴趣的同时,将其他科目的成绩慢慢补上来。
常言道:“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其性格的真实体现”,而从上述的这些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
白蕊的骨子里流淌着一种“倔强执拗、不甘认输”的精神,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才能取得远超常人的成就。
劝阻与迷茫,坚定的信念
2010年,18岁的白蕊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
彼时,她一心想要填报生物学专业,但小女孩的念头在两位高中生物老师眼里,却有些一厢情愿。

白蕊高二的生物老师王秋仙是生物学硕士毕业,作为过来人,她很清楚真正的生物科研其实非常枯燥漫长,完全不像高中课程呈现的那么有趣。
考虑到生物专业的枯燥无味和就业问题,王秋仙曾劝白蕊选择金融类学科,为此还特地在填报高考志愿当天早上专门打电话劝她。
然而,白蕊并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后来她回忆道:“来不及了,八点半开始填报志愿,王老师八点才打电话过来,半个小时怎么能让我改变主意呢?我已经填好了。”
一句“来不及”,看似是不经意间的笑话,但对于白蕊来说,却将她的执拗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
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个看上去有些“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定,竟在日后培养出了一位出色的生物女科学家。
而她在条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都藏着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艰苦。

进入大学后,白蕊很快就发现,王秋仙老师的话确实没有错,大学的生物课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和高中的课程完全不同。
当时,刚步入大一的她,主要学习的生物课程几乎都是理论,尽管这些知识在外人看来很深奥,但对于生物这门学科而言,其实才刚刚入门。
“一整年下来,做实验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各种理论多得简直和文科一样,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填错专业了”,白蕊如是说道。
枯燥无味的学习,让她一度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可一想到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她又不甘心就此放弃。
咋办?继续坚持呗。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白蕊的奶奶因癌症不幸去世了,这让她想到在自己年幼时,同样因为癌症去世的姥爷。
两位亲人因为癌症接连去世,给了白蕊很大的触动,从那时起,她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非常“狂妄”的想法:“我一定要治愈癌症!”

“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整个大一学年下来,她不仅习惯了枯燥无味的生物课程,而且还将各种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好不容易熬过了大一,总算来到了以做实验为主的大二,可没等白蕊“大展身手”,现实的打击却又一次让她陷入了迷茫。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科研实验通常都是十分“高大上”的,动辄各种紧密的仪器、令人震撼的研究课题。
曾经的白蕊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事实证明,她的想法并不正确。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生物学大门的“新手”,白蕊在大二学年所做的大多数实验,几乎都与“高大上”无关,更不用说研究与癌症有关的课题了。
“本科毕业后该何去何从?是继续从事科研,还是选择其他发展方向?”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原本决心从事生物科研方向的她,不由得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万分迷茫。
然而,人生无常,就在白蕊对自身发展前景感到难以抉择之际,一个人的出现,却让她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被清华婉拒,一波三折的拜师
让白蕊做出“继续从事生物科研”选择的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构造生物学家施一公。
彼时,施一公已经是清华大学教授,而她只是武汉大学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二者之间毫无交集。
说到这,许多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既然二人互不认识,为什么又说是施一公让她做出这一选择呢?”
事实上,虽然当时的白蕊与施一公没有交集,但她对这位生物科研领域的“大佬”可谓是向往已久。

早在大二学期,和白蕊同一实验室的师兄就曾提醒过她:“你要是在国内发展的话,就去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那里是国内最好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
这是白蕊第一次听到施一公的名字,而在了解到对方从事的研究方向,就是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研究后,她更是顿时被迷住了。
“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去施一公老师的研究室!”
这个想法一经产生,就像种子般深深地埋在白蕊的心中,但碍于当时各种因素的限制,她并没有当即行动起来。
然而,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白蕊没有想到,机会竟会来得如此突然。

2013年12月,施一公受邀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在这场报告中,他不仅细致地讲述了结构生物学的主要科研内容,而且还阐述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
彼时正好坐在台下的白蕊,在听到施一公这番富有激情的演讲后,心中那颗潜藏已久“种子”顿时破土而出,她当即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到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信念成为了白蕊前进的动力,她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成绩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提高。
然而,让白蕊始料未及的是,清华大学拒绝了她。

2014年,白蕊参加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暑期夏令营,当时,她已经拿到了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的offer。
白蕊本以为自己既然能拿到北京大学的offer,清华大学自然也不在话下,不曾想,她最终却没有通过清华夏令营的面试。
录取名单放榜那天,白蕊是下午2点知道这个消息,结果下午4点,她就冲进了施一公的办公室。
“觉得有点不服气”、“觉得面试老师问的问题和科研关系不大”、“觉得怎么能不要我呢”。
时隔多年,回想起自己当时的鲁莽行为,白蕊依旧觉得自己“挺傻的”,但更多的却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也正是这份勇气,让她从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引起了施一公的注意。

“虽然我不能同意直接录取你,但如果你参加推免面试,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会关注你的。”
施一公的这番话,让白蕊再次看到了希望,骨子里流淌着执拗精神的她,决心与清华“死磕到底”:“就算是考研,我也要考进清华。”
2015年,奋战一年的白蕊,以专业第一名获得了清华直博生的拟取通知书,她随即将这个消息告知施一公,得到的回复是:“来实验室做实验吧。”
短短8个字,却给了白蕊无限的希望,就这样,她最终如愿师从施一公。

从默默无闻的“寒门女孩”,到成为施一公的徒弟,在许多人看来,白蕊走到这一步,已然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对她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荣誉与责任,世界级难题
成为施一公的弟子,固然是一种荣誉,但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一点,对于踏入清华时的白蕊而言,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能够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清华直博的机会,白蕊的实力自然不言而喻,可当她走进施一公的实验室后才发现:和众多师兄师姐相比,自己简直就是个“小白”。
然而,没等白蕊从“跌落神坛”的落差中晃过神来,施一公安排的科研课题便接踵而至,更让她感到发怵的是,施一公安排的并非普通课题,而是世界级难题——剪接体。

什么是剪接体?
简单来说,遗传物质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以执行生命的蛋白质,这个过程既被称为基因表达,也是所有生命的基础。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则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将“无效”的遗传信息去除,人们将其称之为RNA剪接,而这个过程的执行者就是剪接体。
打个比方,人体内的初始DNA相当于最初拍摄的所有素材,而蛋白质则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用万千个素材合成一部电影,即便素材相同,但只要剪辑不同,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千差万别。
对于人体来说,即便一个人的基因信息是正确的,可一旦剪辑出现错误,就很有可能导致出现某种疾病。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有35%的遗传紊乱都与RNA的错误剪接直接相关,包括白血病等绝症。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能真正掌握剪接体工作的机理,就有希望通过纠正和调控错误的剪接治愈某些现在医学上无法治愈的绝症。

说到这,相信许多人都懂得“剪接体”的重要性了。
实际上,剪接体的研究看似简单,可放眼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难题,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该课题的顶尖实验室也只有3-4个,白蕊对此感到发怵也可以理解。
但施一公的一番话,却让她鼓起勇气,势必要在这方面做出一番成就:
“正因为它是世界难题,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做,如果我们清华人都没有这个勇气去做的话,那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呢?”
就这样,在老师的鼓舞下,白蕊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对剪接体研究的团队中。
深知勤能补拙的她,自打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就放弃了很多社交、休闲、娱乐的机会,将满腔热忱都投入到了科研当中。
生物科研的过程枯燥且漫长,对于白蕊而言,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如果实验需要,她和师姐万蕊雪在实验室呆到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情。
有时二人轮流简单休息,有时一起熬夜连轴转好几天,平均下来,她每天可能要工作20个小时。

虽然实验很辛苦,但白蕊并不后悔,她说:“这个实验室的人都太优秀了,如果我不拿出全部精力去工作的话,就会感到不踏实。”
执拗的性格,又一次在白蕊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份“选择了就坚持到底”的信念,也让她的科研水平飞速成长。
短短半年的时间,白蕊就从刚踏入实验室的“小白”,变成了团队的骨干成员,毫不夸张地说,她就是实验室里最拼命的新人。
“心有信念,逐梦星辰”,为了实现自己的生物科研梦想,白蕊可以忘记一切外界“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剪接体当中。
而这种忘乎所以的奋斗精神,不仅给她带来了许多殊荣,同时也让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突发疾病,传奇人生的开始
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幸福交织着苦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白蕊也不例外。

只不过,她所经历的磨难,远比人们想得更加艰苦。
2015年12月的一天,白蕊结束了连续三天三夜的工作,准备回宿舍大睡一觉,然而,到了宿舍后她却发现自己的腿上青一块、紫一块,还有些疼。
虽然白蕊当即到医院检查,却并未找到病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腿上的斑块越来越多,一直到大半个月后,她才被确诊为患上了自身免疫病。
拿到诊断通知书的那一刻,一向坚强的白蕊突然慌了,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自己的努力,觉得一切都不值得,甚至想到了退学。
她在后来回忆道:“当时我整个人都很慌,觉得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样,命都快没了。”
因为害怕家里人担心,白蕊没有将这件事告诉父母,也没有告诉老师,比其大2岁的师姐万蕊雪成了她倾诉的对象。

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10月,这场病几乎伴随了白蕊将近一年的时间,万蕊雪一边忙着自己手头的实验项目,一边不断开导她。
事实上,自身免疫病并不难治疗,对于白蕊来说,真正的考验其实是自身的心态,幸运的是,在“连轴转”的忙碌中,她最终成功抗住了这次压力:“自己当初那么坚持的事情,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白蕊开始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她一边尽量节约出时间休息,一边保持以前的实验进度。
事实证明,上天永远不会辜负一个努力到极致的人。
2016年1月29日,白蕊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3家顶级学术期刊之一(另外两家分别为《细胞》和《自然》),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彼时,距离她进入清华大学,才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

但白蕊的“传奇道路”并没有到此结束,同年,她又和师姐万蕊雪一起在《科学》上发表了3篇论文。
尤其是2016年8月26日,两人以“背靠背”形式在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更是给学术界带来了不小的轰动。
据资料显示,直至博士毕业前,白蕊一共发表了8篇CNS(三家顶级学术期刊的合称)文章,其中5篇发表在《科学》,3篇发表于《细胞》。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8篇论文不仅被引用了上千次,而且其中7篇她都是第一作者。
当许多博士生还在为发表一篇CNS论文而发愁时,白蕊就已经取得了如此注目的成就,着实称得上“逆天”。
如果说兴趣是白蕊打开生物科研的“敲门砖”,那么执拗则是她这一路走来的“致胜法宝”。
然而,成也“执拗”,败也“执拗”。
白蕊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因为自己的性格,吃了一个险些难以承受的“闷亏”。

吃了个“闷亏”,一举成名
2017年5月的一个晚上,白蕊和平时一样在实验室做着剪接体实验。
师姐万蕊雪突然走了进来,对她说道:“施老师发的邮件你看了吗,我们被对手抢发了。”
这是白蕊第一次经历抢发事件,尽管在此之前,她早已明白自己每时每刻都在与全世界的同行们互相竞争,可当这种事落在自己头上时,她还是感到巨大的失落。
在生物学领域,被竞争对手抢发,也就意味着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你的研究成果瞬间变得不重要,至少失去了一大半的价值。

得知这一消息后,心存侥幸的白蕊马上找到了竞争对手的论文,试图从中找到与自己研究成果不同的地方。
然而,到最后她绝望地发现:虽然对方做出来的结构分辨率没有自己高,可那些重大发现都在文章中体现了出来。
更让白蕊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她和团队早在2016年8月就已经拿到这个研究项目的实验结果,只不过当时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想要再优化一下,这才迟迟没有发出去。
当时,施一公猜到其他国家的团队也在做这个研究,因此一直提醒她们要不要把文章发出去,回想起这件事,白蕊至今依旧觉得可惜:
“是我没认清局势,想力求完美,但其实我们做得已经够好了,只不过自认为不够好。”
悲伤、难过、生气、自责……那天晚上,各种复杂的情绪充斥在白蕊的心头,让她彻夜难眠。
虽然看似只是一次科研成果的付诸东流,可事实上,就连白蕊和她的团队都说不清,为了这个实验结果,她们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在实验室熬了多少个夜晚。
好在这一次,白蕊很快就从打击中走了出来,她说:“作为这个课题的主导者,我能做的就是担起责任,继续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抢发事件三个月后,白蕊在另一个课题上有所突破,她成功捕捉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复杂的剪接体状态——预催化剪接体前体。
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拗劲,白蕊和团队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个科研难题,并于2018年夏天,将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当时,《科学》的审稿人评价她们的研究成果为:“史上最重要,也是最振奋人心的剪接体结构之一。”
甚至就连1993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得主菲利普·夏普都惊叹道:“我以为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这样的结构!”
该文章的发布,不仅在全世界的生物学领域内引起了极大反响,也让众多生物学家们记住了“白蕊”这个名字,许多外国同行更是纷纷询问细节。
白蕊后来才知道,当时国外也有一个实验室做着和她们一样的科研项目,但这一次,她和团队凭借自己的努力,抢发了竞争对手。

就这样,白蕊和她的团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捕捉和解析预催化剪接体前体的实验室。
这一年,她才26岁。
就在人们以为白蕊取得这样的成绩便足够傲人时,她的脚步却并未就此停下。
打破偏见,为什么要出国?
通过自身的实力,参与并主导攻克了多项世界难题,白蕊的人生堪称传奇。
然而,这条传奇之路遍布了多少荆棘,或许只有她本人知道。
在最开始投身生物科研行业的时候,白蕊并不被外界看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印象中“女生耐不住性子”的定论。
当时,有人觉得生物科研枯燥难耐,白蕊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也有人劝她别那么拼命,女生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结婚生子。
面对这些“有色眼镜”,白蕊并没有过多解释,她更喜欢用事实去证明自己。

2018年,白蕊拿到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研究生的最高荣誉。
随后她又入选了由中国科协评选的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全国5人名单,并相继获得了国家奖学金2次,“未来学者”奖学金等殊荣。
可以说,当别人还在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时,她就已经拿奖拿到“手软了”。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白蕊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她又仅用了4年的时间,便完成了硕博连读。
要知道,很多清华学生想要完成硕博连读,通常需要5年半到8年,而她却足足提前了一年半的时间。
在强横无比的实力面前,所有的偏见和“有色眼镜”,最终都不攻自破。

2019年7月,完成博士学业的白蕊,跟随老师施一公前往西湖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
当时,许多人都劝她不要那么“固执”,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更有甚者劝她趁自己名气正盛,赶紧出国“镀金”,但白蕊拒绝了。
她说:“我们做得东西比外国都要好,为什么要出国?”
这句看似“狂妄”的话,或许正是白蕊对自身实力极具信心的体现,也是她热爱生物科研的证明。

2020年2月11日,在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布名单中,28岁的白蕊获得了这一年的“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
同年11月9日,她又被福布斯列入《2020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2022年10月31日,白蕊获得了2022达摩院青橙奖,和她一同获奖的,还有来自全国各所知名大学的15位才俊青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白蕊来说,这些成就都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她付出无数的心血和努力,脚踏实地一步步得来的。
科研课题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崎岖且充满了挑战性,白蕊能够取得如此不菲的成就,靠的到底是什么呢?
除去对生物学的热爱和执拗的精神,她又是否还有其他的“成功秘诀”?
成功的秘密,乐观与平常心
在一些人看来,白蕊如果没有遇到施一公,未必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
然而,遇到良师的前提,往往是自己足够优秀。

相信很多人都看得出来,兴趣和坚持,是白蕊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两大“致胜法宝”。
因为对生物学的热爱,她才会用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这门学科,而执拗的性格,则让白蕊在枯燥无味的生物科研中站稳脚跟。
此外,她的成功其实还有两个原因。
白蕊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做实验的时候,往往99%的结果都是失败的。”
可以想象,当你付出诸多努力之后,得到的结果是错误时,是不是很容易就会感到崩溃?更不用说99%都是失败了。
然而,在这种环境下,白蕊却逐渐练就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不因失败的结果而感到苦恼、失望。
正如她说的:“最起码证明这条路走不通,那我就离走通越来越近了。”
“即便是在最绝望的时候,也不要失去对希望的期待”,这既是白蕊身上的另一个优秀品质,也是她能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平常心”也是她取得不菲成就的原因之一。

难以想象,白蕊这样一个名声在外的女科学家,私下也会有如同小女孩般的另一面。
在接受采访时,她大大方方地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歌星是周杰伦、最喜欢的事情是睡懒觉。
她曾说过,自己难过失落的时候喜欢吃火锅:“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是两顿。”
当然,因为喜欢吃,白蕊也和许多女孩子一样,为自己的身材感到烦恼,可后来她又觉得身材壮硕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最起码能在实验室多干点活。
白蕊给人的第一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平凡。
她既不曾因为获得许多殊荣而自傲,即便错过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也只是将其当成一件小事,自顾自地在实验室忙碌。
也不曾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恃物傲人,用高傲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该吃吃、该喝喝,其他女孩子喜欢的,她也喜欢。

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执拗却又乐观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这正是白蕊在科研道路上,能够屡屡取得成功的原因。
骄傲,不应该被遗忘
从默默无闻的“寒门女孩”,到声名远扬的女科学家,她的故事平凡却又不失传奇,也值得许多父母为之借鉴。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白蕊是我们当之无愧的骄傲,不只是她,还有许许多多从事各个领域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知识,攻克不同行业的难题。
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让我们的国家充满了未来和希望,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将他们遗忘。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世界最大的兵团:不拿军饷,无人换防,永不下岗
下一篇:世界上最有钱的6大国家,新加坡垫底美国只第五,第一众望所归!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