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李德迎:铁路系统33载“拓荒牛”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5-04
手机版

  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24日电 (车爱云 尚鑫平)“现场职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要通过评价标准进行评定,设计培训方案时就要做到分层分类,确保 培训更精准,成效更好。”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电务段职工教育科科长李德迎任职教科科长后,善于“琢磨”的他依旧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以职工技能等级作为区分标准,设计了基础班、提升班、骨干班、菁英班等精准化职工技能培训方案。

  李德迎参加工作33年来,一步一个脚印,从偏远铁路小站干信号工起步,历任工长、技术员、车间主任、信息技术科科长,工作上兢兢业业、成绩突出,2009 年获“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称号。以他为领军人物创建的“李德迎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20年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图为李德迎(左)在与同事研发新产品。

  2009年,设计时速250公里的温福铁路开通运营。这条铁路是福建省内第一条准高铁,确保温福铁路如期安全开通运营对当时的铁路建设“洼地”福建省意义重大。福州电务段主要负责段管内列车运行控制设备的维护管理,对该单位而言,温福铁路的新设备、新技术所带来的新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温福铁路建设期间,时任邵武信号车间主任的李德迎被单位派往北京、上海等地学习高铁新技术。2009年6月,温福铁路开通在即,41岁的李德迎“学成归来”,被单 位委以重任,担任宁德信号车间主任,负责温福铁路(福建段)运行控制设备的验收和接管工作。

  为了保证列车以250公里时速通过车站,温福铁路各车站使用的是提速道岔。这类道岔至少由5台转辙机牵引,“体型”庞大、结构复杂,大家都没有实际维护经验。新线试运营期间,因道岔转换不到位故障而耽误正常行车的问题时有发生。面对难题,李德迎拿出善于“琢磨”的韧劲,把所有发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制定好试验方案后,带着技术骨干在宁德站反复试验。

  “把道岔锁闭量、密贴等能做的全部按标准调整好,用排除法逐一排除,肯定能找到道岔转换不到位的原因。”面对被道岔故障“折磨”得筋疲力尽的同事,李德迎不断给他们打气鼓劲、出主意、定方向。

  经过14次连续夜间作业,宁德站 130台转辙机全部按标准调整到位。但没过两天,类似的故障又发生了。长期熬夜的李德迎看上去面色蜡黄,眼皮明显肿了一圈,但依然保持着一股冲劲。他一边通过电话向设备厂商、 兄弟单位请教,一边翻看设备安装图、原理图,经常一琢磨就是一两个小时。据他自己回忆,那段时间每天打出去的电话都在300分钟以上。“转辙机在厂里试验的环境比较单纯,现场风吹日晒雨淋,环境更恶劣,道岔转换时的阻力肯定更大,晚上我们就把转辙机拉力全部提高1000牛顿试试。”李德迎不断的在排除各种可能。经过李德迎不懈努力,最终发现温福铁路转辙机拉力与现场环境不适应,是导致故障频发的根本原因。

  找到问题症结后,李德迎马不停蹄组织近百名职工用两个晚上调整了五百多台转辙机拉力,彻底解决了道岔转换不到位问题,确保了温福铁路运营期间的运行安全。在担任宁德信号车间主任期间,李德迎还克服了轨道电压异常波动、设备防雷接地不规范等问题两千余件,为管内新线运行控制设备的维护管理积累了大量经验。

  三年后,李德迎调任该段信息技术科科长,主要负责段管内高铁运行控制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他任职期间,正是福建省高速铁路建设最“火热”的时期,在他精心组织下,龙漳、向莆、厦深、赣瑞龙、合福、南龙、福平等新线顺利开通运营,数百项新技术、新难点被他成功攻克。在他任信息技术科科长期间,设备故障率整体下降35%。2017年,为发扬和传承李德迎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攻坚、善于创新的精神,该段以他为领军人物,创建了“李德迎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李德迎带领下,该工作室成功研发数十项创新产品,其中11项获得国家专利成果,荣获QC攻关成果奖国家级1个、省部级7个,该工作室成员连续五年荣获“火车头”奖章。如今的李德迎转任福州电务段职工教育科科长一职,面对单位青工技能学习短板,职工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他将个人丰富的现场阅历融入岗位工作,推动职教工作取得新突破。

  斐然的业绩是用汗水换来的。在管理岗位二十多年时间里,李德迎平均每年自愿放弃15天工休假,在信息技术科任职期间,他累计放弃正常休假日达 570余天。面对迭代发展的高铁新技术,他就像一头“拓荒牛”,负重前行、孜孜不倦,持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完)

  举报/反馈

上一篇:香港师生在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研学活动
下一篇:探索古巴比伦文明:他们的生活习俗有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