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笔生辉—画家梁志远作品欣赏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5-04
手机版

  原标题:墨笔生辉—画家梁志远作品欣赏

  艺术简介

  梁志远,1965年2月生于抚顺;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散文学会会员,大辽书画院画家,抚顺市美术家协会顾问。

  1980年代入画坛,得益于前辈名家点拨,打下厚实传统功底。后专攻国画山水,亦成就不菲。1985年起在人民日报、辽宁日报、中国诗书画杂志等发表作品百余幅,在国内外大展中亦屡有斩获。1995、1996年两度获抚顺市文艺“腾飞奖”。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期刊主编,荣宝斋画院教授徐鼎一先生在《中国诗书画》杂志上撰文评价:“志远君之画,结体开张大气磅礴,乃大山大水之构图,其布势颇受北宋范宽的影响,主峰拨地平天,自有巍巍之姿,雄浑之气;其构图之影响更多来自于师法造化;当然这也无不与其心志有关,志远君为人豪直,疾恶如仇,故其绘画流露出豪气干云之概。此为其绘画第一观感耳”。

  《野渡》入选1994年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中国书画精品展;

  《幽谷》等四幅作品入选庆祝建国45周年辽宁名人书画进京展;

  《树抄百重泉》入选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书画家精品展,并获奖杯;

  《山静松声远》入选1995年全国诗书画年会国画大展;

  1996年与人合著《书画四品荟萃》一书;

  2004年《层林尽染》参加辽宁四城市书画联展;

  2006年《山魂》参加辽宁中部城市书画展;

  同年《繁花似锦》、《香远》二幅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收藏;作品及简历入编《东方美术》“辽宁美术家”特刊;

  2007年应邀为《清前英雄谱》系列丛书题写书名;

  同年应邀为抚顺矿业集团总医院百年院庆创作国画《硕果图》;

  2008年应邀为抚顺发电厂百年厂庆创作国画《静静的白桦林》等作品;

  2009年《秋情》入选辽宁省政协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展;

  2010年《云橫秀岭》入选“激情山水润丹青”抚顺市美术作品展;

  2011年八幅作品入选抚顺市精品画展;

  2013年《关东初雪》入选抚顺优秀美术作品晋京展;

  同年《白桦林》等八幅作品入选第三届辽河情——“中国梦.辽宁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作品展”;

  2014年《新绿》入选辽宁省政协书画展;

  《白桦林系列》

  梁志远:绘画就是灵魂的修行之旅

  李犁

  在志远的心灵里,一定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清澈澄明又温润宁静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尘不染,而且神光朗照,像雨后的天空,明亮而清凉,深邃而安静。激情灵动洗练纯粹,还有微小的感伤。这是一种净,也是一种静,净和静合起来就是美,就是深远的意境。

  这让我把他近期这些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想象成棉布,经过了清水的漂洗,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像一颗沉静的心,素朴低调并沾有生活的滋味和一点点的凉。我把这看作梁志远的艺术品质和人生态度。

  所以志远不论是画春潮还是秋情,不论是崇山峻岭中的万松,还是冰雪覆盖的千棵白桦,其界面都是那么干净细腻,肃穆深远,这里风似乎也凝固了,月光也被柔细,让你不得不捡去心里的草芥,以同样干净而宁静的心去对应这样的纯美。当你凝视久了,还有一点小小的感伤搅合着激动,开始有规则地荡漾并沉淀。所以志远的作品不飞扬更不四处迸溅,他的情感在向内凝聚,直到凝成饱满的果实或者淬火的铁。这使这些美术作品有点清凉但不悲伤,这是对人世间保持清醒和冷静,是过早预见到时光以及万物的结局而产生的悲悯和镇静,还有热爱和感叹。这一切促使他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术作品具有了洗练之态和流动之美。

  其实洗练和流动是中国古代形容诗歌的两种品格,但同样适宜于所有艺术。前者主要指技巧,后者指意境,他们又都标志着作品所达到境界。我这里引申一下:前者代表艺术方法,即怎么在混乱和杂芜的生活中提取和精炼艺术的黄金;后者代表形态,说明不论是诗歌还是美术,其核心都是液体的,像我们的内心,流动带出节奏和音乐的美。譬如他的《白桦》系列,干净的天空下面,白桦像一行行诗歌耸立在修剪过的旷野,他突出的是白桦的白,和它的直,这象征着人的内心:光明,温暖,纯净和怜悯。这么多树干但我们几乎无法抽掉其中任何一根,多一根少一根都不能准确地倾诉出作者内心的风暴!就象我们小时候削铅笔,少一下就不尖锐,多一下就断裂了。并且让人看着看着会有泪水盈满眼眶,这是一种通感,对人生的触摸和联想,凝视久了,就被诗意的无穷和深远所笼罩。这就是艺术的诗意化,就是流动之美。

  这些意象和水墨以及白桦树干上微小变化的细节都是作者经过心灵的过滤,智慧地反复打磨才成为视觉的珍珠和不可或缺的灵与肉。所以,洗练就是挑选和打磨,首先是从一个线条和一种颜色开始,然后扩展到题材的选择。细节的选择类似诗歌的比喻,而整个作品的选材和淘洗则是所有细节的呈现和情感的叙述,它是一种象征,寄予了作者对意义的追索,和美的净化。

  这让我想到老生常谈的一个词,即创新。其实艺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的进步,都是方法和技巧的创新和推进。画家首先较量的不是内容,而是手艺,就是面对同一题材,看谁更有绝活。像剑客比的不是剑而是剑法。而绝活首先就是技巧的创新,技巧的创新就是水墨的搭配和嫁接上的出奇制胜。而志远的特点就是多种方法的综合,精致而细致。中国画却有油画的细腻,有些画面犹如被熨过一样,每一笔每一种颜色都修剪打磨到了极致的程度,而志远是把这些树木和冰雪赋予了人的形象,万物就是万个人万颗心,这种将诗歌写作嫁接给绘画的方法,就是比喻又超出了比喻的范畴。虚与实,通感与痛感,让思想和内容开始升华,这些画家们常画的形象,经过他的重新嫁接和情感渗入便生发出新的光彩和境界。

  这里我们隐约意识到技术带来了内容的变化,甚至意境的深化。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修辞学,怎么把修辞方法化作写作者自身的一种习惯和素养,从而不是刻意和强迫而是一种自然自在本能地无为和无所不为地使用才是最大的成功。志远就是这样的画家,他本身并没有觉得自己使用了什么技巧,而是他天生对水墨有一种敏感,对画面的意境和美有一种慧悟和通达,他冥冥中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着,对形象进行淘洗和提炼,使自己成为笔墨的巫师,使绘画成为特殊语言的炼金术。所以他总能在世俗和实际得如铁板一块的生活里敲打出诗意,就象给密不透风的黑暗屋子安上一个窗口,让阳光和鸟鸣渗进来,让画面鲜活葱郁起来。

  这让我想到前苏联那本著名的文艺感想集《金蔷薇》里,写到一个清洁工为了给一个女孩制造象征幸福的金蔷薇,用一生的时间从首饰作坊的尘土中筛选金屑,并一点点积累到足够打一只金蔷微的材料。志远也是这样,他的这些自然风光,并不是照搬原型,而是在杂乱的琐屑的尘土飞扬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和筛选有诗意的细节,再经过他情感的过滤和智性的修剪和打磨而成为他作品的核心和主题。就象《二十四诗品》中对《洗练》的阐释:“犹矿出金,如铅出银”,就是说从杂矿里提取黄金,从铅石中冶炼白银。这样才能达到“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境界。

  这境界凝结了志远内心的爱和美。在爱和美面前画家的姿势是仰视的。画面的方向是向上的,是神性的,是敬畏的,是一尘不染的。这时画家和作品的状态都呈现出“净”。“净”是他的理想,是画的境界,是他的美学终端,也是人类的方向和将要达到的终点。

  为了表现这种净,志远往往用距离,用空间的“远”,用静来作为至纯至美的精神极地和美学高地。“远”隔开了现实,远离了现实。我把艺术家这种行为称之为“返朴”。“朴”就是大自然、就是没被污染的童年和精神之巅的宗教。“朴”也代表着我们悠久文化中那些清明的思想和人性中没被破坏的原生态的真纯与美好、圣洁与纯粹。志远的“返朴”在地理上就是深山和远水,还有令人敬畏的北方,这地理上的又远又静,象征了精神的远而高。由于远而清,由于高而洁,至高绝险,方显大生命的浩荡。而画中的山之巅,林之远,也是画家的精神之深远。它预示了走向精神高地的艰难和遥远,也预示着追求高洁纯净的精神之旅就是练狱之旅。艺术之旅也犹如修行之旅,达摩面壁十年,志远爱画一生。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一下你的温暖;画破万只笔,轮转千番日月,只为与美擦一下肩。有人道成肉身,志远用水墨浇灌身心,有人朝拜为了圣灵,志远画画为了神明。一条灵魂的皈依之途,一场精神的洗礼和净化。

  这就是我理解的梁志远美术作品和绘画行为的意义和境界。

  《山水系列》

  责任编辑:

上一篇:原创前TVB“御用妈妈”独自养大21岁儿子,坦言:不会告诉他生父是谁
下一篇:时隔27年,终于看懂《灌篮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