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文章带你深度了解,华语电影CG怪兽中的“妖魔怪兽”
“神魔小说”是华语电影进行CG怪兽形象创作的灵感源泉,尤其是我国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西游记》列为神魔小说,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文本参考,还为早期华语电影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一些后续出版物中的插图也呈现了相关角色的形象,以强化人们对其样貌的认识,为妖魔怪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西游记》中妖怪无数,是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路上必会遇到的磨难,这里的“妖怪”其实与怪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于“怪”字的解释,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的注解为:“怪,異也。从心圣聲。”意思是说,“怪”就是指代异常的事物,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圣”作声旁。
“妖”字本身有许多意思,其中一个意思是表怪诞,怪异,如:妖蜃,传说中的海中怪物,能吐气成海市蜃楼;妖幻,怪异的幻术;妖邪,妖异怪诞。
二者都有表示怪异之物的意思,怪异之物即包含事物,也包含生物,因此,“妖怪”二字合起来就可以指代那些怪异的生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妖怪是可以通过修炼化为人形的,道行较高的妖怪化为人形后可一直维持人身,但在一定外部条件刺激下会现原形,原形即是其生物的本来面貌,甚至是变异了的可怕物种。
妖怪在现原形的后的样貌和怪兽相似,或面目狰狞,或怪异无比,所以,妖怪可以纳入怪兽行列。
这类怪兽形象的出现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美学关于审美创造的独特范畴——物化。
物化这一理论起源于战国时期,发端于庄子,与西方美学史上的“移情说”有相似之处,其强调消弭不同种族事物之间的差别,彼此之间进行同化,是一种高超的精神境界,最本质的体现是“审美移情”。
在“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化”思想是物化理论的最高境界,古代中国对人与物认识充满了感性,是理想化、浪漫化和情绪化的,认为凡是客观事物均富有情思,这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事物“移情”的结果,并非事物本身如此。
于是,在这种主观意识的作用下,将其他非人类的事物,描述成为具有人性与人类情感的客体,有丰富的情绪,会哭会笑,有和人一样的思考,一些事物还十分具有人情味,能洞悉人心,做人的知己或倾诉对象。
诗圣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古人所云:“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些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审美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是物化理论的现实表现,这种表现形式背后包含的正是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事物被物化的过程中,它们与人一样是主体,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客观世界当中,有时候,它们并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甚至还会左右人类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变化。
当然,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物从来都不是单独意义上的物体,它们需要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之间产生关系、关联后,才能产生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01孙悟空——被美化的猴妖
孙悟空是华语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在原著《西游记》中,它本是一块仙石,后来化为石猴拜入菩提祖师门下,得名孙悟空。
将孙悟空归类为怪兽可能有人提出质疑,在大众印象中,已有的影视作品中的孙悟空与普通人的差别只是体毛未褪、尖嘴猴腮罢了,尾巴也很少出现,会说话,有感情,怎么能是怪兽呢?这就要涉及到讨论孙悟空所属的物种类别了。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常被牛魔王、猪八戒等称作猢狲,猢狲是泛指灵长类动物,后来也特指北方猕猴。
一开始这只石头变成的猴子是没有名字的,可以叫它猢狲,当它去拜师学艺时,其师傅菩提祖师希望他门下的弟子平等对待它,不要将它视为异类,便为其赐名。
在姓氏的选择上,菩提祖师选择了它原本所属的种类——猢狲,“猢”字因去掉兽旁剩下“古”和“月”,古是指老者,月代指“阴”,老阴者不能教育与驯化,便选了“狲”字,原文为:“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除此之外,胡适也提出观点,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其实来源于印度《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鲁迅则举唐朝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来证实孙悟空的形象。
由此可见,孙悟空本就是兽,起名虽可将兽旁去掉,但其本身属于猢狲这一事实却不可回避,又因其拥有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法力无边,又有金箍棒作为兵器,异于普通的兽,造型奇特怪异,所以,将孙悟空归为怪兽是符合原著设定的。
华语电影《西游降魔篇》就将以往影视剧中勇敢忠诚、正义善良的孙悟空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塑造,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其“怪兽”的本质形象,呈现了一个反派的孙悟空。
影片在造型设计上就体现出了孙悟空的怪兽特质,其身材矮小,面目狰狞,脾气暴躁,浑身散发着邪气,不仅造型夸张,其角色性格也是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嗜血好战,连师傅唐僧也想要杀掉。
孙悟空在这部影片中拥有第二形态,这一形态与金刚的造型十分相像,影片试图表现孙悟空原始的,野兽的一面,将它的第二形态设定为一只巨大的黑猩猩,并通过使用数字CG技术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只以黑猩猩为原型的孙悟空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标志性的动作是捶胸、吼叫、攻击他人,性情残暴,毫无英雄气概,浑身散发着原始的气息,重点表现了它的兽性,除了如来佛祖,没有人能够降服它。
如此凶残暴虐的孙悟空观众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这与以往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正派孙悟空形象截然不同,心中不免产生巨大的落差与震荡,但这却被认为是最符合原著的孙悟空,其本质,就是一只原始的猴妖罢了。
02九尾狐——集女性化污名化于一身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狐妖是由狐狸通过修炼幻化而成的,其中又属九尾狐最为奇妙。
九尾狐的形象最初被记载在《山海经》中的《大荒东经》篇里,常出没于青丘国度的山林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有九条尾巴,据说狐妖的尾巴是灵气汇聚的地方,等灵气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裂,最多可以分裂出九条,每条尾巴代表一条命,有九条尾巴的狐妖则会拥有不死之身,也被称为神狐、狐仙等。
因九尾狐只有在太平年代才会出现,人们便将它视为祥瑞之兽,象征着国运昌盛和爱情婚姻的美满。
在《山海经·南山经》的记载里,九尾狐是食人兽类,吃了它的肉可以百毒不侵,避免妖邪之气入体,即“食者不蛊”。
后来,九尾狐的形象逐渐被妖化,成为了奸猾狡诈和魅惑君王的角色,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封神演义》中的妲己。
传说妲己被九尾狐附身,妖媚无比,商纣王因此沉迷酒色,无心顾及朝政,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九尾狐的形象也就此跌下神坛,不再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人们称其为九尾狐妖、狐狸J,用“狐媚”一词来形容妩媚放荡的女性,将九尾狐与女色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并将狐妖惑主致使亡国的故事渲染到极致,把帝王的无能和骄奢淫逸怪罪于动物和女人,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者男权至上的观念,保全男性的颜面,狐妖的说法也由此流传下来。
直到今天,人们依旧在使用“狐狸J”一词形容那些美貌、性感、不择手段勾引男人的女性。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认为,电影馆内观看电影是一种窥视行为,这种窥视是一种男性的窥视,即无论男性观众还是女性观众都是在认同电影中男性角色的基础上进行观影。
当然,这种窥视还有第二个层面,即电影中男性对女性的窥视。
在通常情况下,电影中女性是被看的对象,同时她们也是镜头内外的男性欲望所投射的对象。
电影中被看的角色形象几乎全部是女性,而作为观察者的观众则大部分为男性,因此更加强化了“看与被看”、“欲望与欲望投射的对象”的说法。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要求女性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被男性“看到”,成为他们欲望投射的对象之后,所谓的“一见钟情”或者“爱情”才能够得以成立。
女性“被看到”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呈现身体,女性的身体已经在摄影机前被有意识地建构为视觉奇观,成为视觉呈现的重要对象。
观众们对狐妖并不陌生,在华语影视作品中,狐妖的故事和形象经久不衰,无论是早年的《封神榜》、《聊斋志异》、《狐仙》、《画皮》、《倩女幽魂》,还是最新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妖精二代之今生有幸》、《白蛇缘起》、《姜子牙》,这些作品都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狐妖形象,也将狐妖这类妖怪的荧幕造型塑造地越来越性感,尤其是九尾狐的造型。
在《白蛇缘起》中,宝青坊主的设计就是以九尾狐为原型的,宝青坊主有两面,正面是一个妖娆妩媚的少女,身着刚过臀部的大开衫,一双裸露的大长腿格外吸引观众。
而宝青坊主的背面却是一只狐狸,也是她的原型,这只狐狸眯缝着眼睛,毛色洁白,眼睛周围点缀着人类女子使用的粉绿眼影,随是狐狸,却也时刻散发着诱惑的气息,其尾巴也具有九尾狐的特征。
宝青坊主这一形象的建构也离不开数字CG技术,无论是塑造其人类少女妩媚的一面,还是千年狐妖性感的一面,都通过CG技术的设计与制作,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九尾狐狐妖的形象不但深受国人观众的喜爱,还走出了国门,常常出现在国外影视作品或电子游戏当中,例如日本的狐女稻荷神、玉藻前;还有美国动画电视剧《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第八集——《狩猎愉快》,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短篇作品,影片将当下流行的赛博朋克风格和机械元素融入了九尾狐造型的设计和创作中,使九尾狐这一古老的形象有了现代科幻色彩,这种时代和文化间碰撞十分玄妙且有趣,这样的狐狸J令观众眼前一亮,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勾起了观众好奇心的同时,还向世界输出了中国文化。
除影视作品外,风靡世界的多人竞技游戏《英雄联盟》中有一个名叫阿狸的英雄,外貌似少女,妩媚动人,身后有九条尾巴,身材匀称,着装性感,声音甜美,其原型就是九尾妖狐。
由此可见,狐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且广为传播的经典形象。
03白蛇——身份地位跌宕起伏
蛇妖的故事在中国也流传甚广,家喻户晓,最为经典的桥段便是《白蛇传》中的千年蛇妖白素贞了。
《白蛇传》在民间被视为一段爱情佳话,最开始是以口头传播为主,逐渐以评话、说书、弹词、戏剧表演等形式出现,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依据史料记载,其故事最早成型于我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
后来,工业明文催生了电影,白蛇的故事便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这不仅提升了故事的传播速率,还进一步扩大了传播的覆盖面,直到今天,《白蛇传》依旧是影视作品创作的热门题材,蛇妖的形象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了中国观众的脑海中。
蛇的形象在早期中国传说中是被奉若神明的,人们对这种动物是一种崇拜的姿态,在《山海经》中记载着约四百多位人物,其中有一百三十八位人物是蛇身,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还有传说中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女娲娘娘和青帝伏羲,他们保佑社稷、福泽众生之正身,二人的形象皆是人面蛇身;除此之外,火正祝融与水正共工、钟山之神烛阴、苗民之神延维都是如此,后来,一些部落也将蛇的造型作为自己的图腾,蛇象征着神明和领袖,地位十分崇高。
这种崇拜实质上反映了农耕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那么,为什么会崇拜蛇呢?原因来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对蛇的恐惧。
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显得既渺小又脆弱,无力抵御自然灾害与动物袭击,蛇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凶猛且冷血的动物,人类一旦被毒蛇咬伤就只能坐以待毙,轻则致伤致残,重则丧命,毫无还手之力。
故人类与蛇的关系异常紧张,蛇成为人类生存繁衍道路上的劲敌,长此以往,人对蛇的恐惧心理与日俱增。
其次,蛇可以生存的环境较为多样化,海洋、森林、草原、湿地、沙漠都是它们的栖息地,这意味着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长期进化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高,最令人类觉得神奇的现象是蛇在春季会蜕皮,每次蜕皮都宛如新生,于是,蛇身上又多了一层神秘色彩,人类也开始向往蛇这种类似“重生”的能力,对蛇的情感也由恐惧逐渐转变为敬畏和推崇,蛇图腾也就此出现,人类将蛇塑造成神并供奉起来,希望得到它们的庇佑,甚至获取它们的神奇能力。
蛇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一直是稳固的,直到龙这一形象出现以后,蛇的神秘力量渐渐被淡化,与龙这种虚构的,现实世界中无人目睹过的动物相比,蛇的传奇色彩和能力都逊色一大截,受龙图腾的影响和冲击,蛇的形象便逐渐回归了其原本的面貌,冷血凶残,阴毒狠辣,地位一落千丈。
唐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博异志》首先尝试将蛇妖魔化,其讲述了一段蛇妖修炼成人形并杀害人类的故事,到了宋朝,该故事被更名为《李黄》,收录进《太平广记》中,自此,蛇妖的形象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折,往后人们提起蛇都会联想到妖怪,凶神相柳就是典型的例子。
与狐妖相似的一点是,蛇妖在民间传说中通常也会化作美女,色诱男子,最后夺人性命,后世便有了“蛇蝎毒妇”、“蛇蝎心肠”这样的词语,用来警醒男人勿要沉迷美色,当心小命不保。
在中国传统中,“美女蛇”往往是女性的代称,这种代称是对女性典型的中国式想象,这种比喻背后隐含着女性与蛇的内在联系,女性具有诱惑力的身体如蛇一般纤细柔软,同时也会给男性带来致命的危险,所以那些面容姣好,身材妖娆的女性应当像蛇一样被人类讨厌和唾弃,在中国传统故事中,能够抵抗女性身体诱惑的男性被认为是君子,这种观点体现出女性在他者的身份关照中被贬低、被诅咒。
实际上,狐妖和蛇妖都是被污名化了的动物,本是人类自身存在的错误和污点,却都让动物来背黑锅,直至白素贞这一形象问世,人类对蛇的偏见才有所减小,白蛇的真善美才被世人认可和传唱,最终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华语影视作品中塑造蛇妖形象的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有:198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创动画《葫芦兄弟》、1926年版《白蛇传》、1962年香港电影《白蛇传》、1978年林青霞主演的《新白蛇传》、1992年大陆港台合拍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1993年徐克执导的《青蛇》、2011年国产电影《白蛇传说》、2019年中美合拍动画电影《白蛇缘起》,这些影片使蛇妖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让原先只在传说和书本中的角色活了起来,奠定了蛇妖在华语影视作品中的地位。
在数字CG技术的支持下,蛇妖的形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荧幕上,造型真实可感,具象化了人们对蛇妖妖娆性感的想象。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的白素贞、小青、蛇母,甚至整个蛇族的形象都通过CG技术被一一还原了,蛇类盘着的躯体,反光的鳞片,还有时不时吐出的信子都制作得十分真实,在打斗场面中,为了体现蛇妖的能力,制作组通过数字CG技术放大它们原始的身形和比例,加快它们运动的速度,增加其打斗动作的打击感,表现它们强壮、敏捷、冷血的特点。
在影片开头,白蛇与青蛇幻化为人形在池塘中光着身子对话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身为蛇妖,通过千百年的修炼才换来了这美艳动人的身体,实属不易。
影片中的蛇妖虽没有刻意用身体来吸引男性,但在镜头中身体的做法本就是创作团队设计好用来吸引观众的,这里透露出人们对蛇妖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通过数字CG技术制作性感诱人的身体,更加强化了这一目的。
举报/反馈
上一篇:澳洲留学可以带狗吗 澳洲留学可以带什么
下一篇:常常感到空虚的人,请多做这3件事
最近更新生活资讯
- 反转再反转,这部科幻末世灾难片真的爽
- 快捷指令sky电影捷径库
- 2021《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塑造科学,造福社会
- 千里单骑救萝莉却被捕,“正义使者”成了谁的牺牲品?
- 浪漫爱情励志人生 最震撼人心的十部日剧(图)
- 短篇小说(家庭伦理)
-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 资料:成奎安电影作品《灯草和尚》(1992)
- 稻盛和夫《活法》1
- 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学
- 全网的电视剧,电影和动漫无偿观看(每年的都有哦)
- 理想国
- 刺激!梅州首部限制级伦理微电影《幻镜》网络首映!
- 男人为何迷恋女人胸部?
- 陆小曼与林徽因: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 问题已被解决?
- 看了多少烂片,才找出这92部经典!
- 金高银:怎么从拿8个电影奖的怪物新人沦为了被众嘲的“资源咖”?
- 猎天下第2部:河阴之变
- 封神演义读后感100字(五篇)
- 又一部岛国神作,堪称校园版《权力的游戏》!
- 【全面解读】2022年以后,再无“国产”BCBA?
- 鬼文化(商代的帝王文化))
- 豆瓣9.2分年度第一佳片,每一秒都是夏日初恋的味道
- 社会的重器:性侵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还校园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