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越美 西南大学二十余名研究生畅谈读书感悟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春风花草香,读书正当时。4月22日晚,西南大学师生举行了线上线下读书分享会,二十余名研究生畅谈读书感悟,共享知识芬芳。

  

  分享会上,董小玉教授率先围绕“啃书、琢书、悦书”三个关键词展开致辞:读书须有“啃”的精神,“啃”方能嚼碎硬骨头、深入肌里、得其精髓;读书要有“琢”的艺术,“琢”出应读之书、“琢”出思想与思考、“琢”出意趣与情趣;读书需有“悦”的境界,带我们冲破狭隘,获得高雅的“嗜好”,并在阅读中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随后,学子们交流读书感悟,点亮文学心灯,碰撞思维火花。

  博士研究生王雯雯结合我国主流舆论的引导工作,介绍了《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中第三章的第一节“组织领导和舆论导向问题”。在互联网成为当代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的场域下,首先应加强我们党对互联网、新媒体的领导和管理,从法律制度上去规范党员干部;其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要结合现实问题将学术话语、政治话语转变成学生感兴趣、易听懂的话语;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学术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并具备多学科的交叉视野。

  硕士研究生段晨煜分享了罗伯特·科尔克的非虚构纪实作品《隐谷路——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她介绍道,这部作品既是“叙事新闻的壮举”,也是“对同理心的研究”。书中,作者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为读者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一个窗口。

  硕士研究生陈印结合语文教学的专业学习,推荐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该书通过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三个板块向读者介绍了学术研究新进展、文本解读新方法等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

  硕士研究生吴寒以“羊脂球的眼泪”为分析着眼点,交流了《羊脂球》的阅读感悟,他从爱国之泪、屈辱之泪、悲愤之泪谈到文章深层的爱国主题、人性之光以及美丑映照下的主题升华。

  硕士研究生孙宇讲述了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书中主人公汉斯从一开始的天才,到最后跌落神坛走向抑郁、走向死亡。黑塞用汉斯的个体悲剧深刻地剖析了功利教育的本质,并在《朝圣者》中提出:“不要将有用、无用的观念套进生命的每个角落去,短期的以及狭隘的价值观会扼杀人的精神发展。”有时候所谓“无用”反而能给生命留下些许余地和生机。

  硕士研究生马曼琳分享了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位于中国西南的小城市,涪陵。他向读者展示了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纬度下,这座小城市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由于作者在写作中竭力求同而非求异,使得这本书充满了如同长江水一般博大的温柔力量。

  硕士研究生卫天海就林郁沁所著的《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一书展开分享。他围绕着“舆论与同情”、“性别与道德”、“侠义与家国”、“法治与政治”、“艺术与想象”五个相对概念,探讨了民国时期公共领域、舆论、大众的特点,并抛出有关正义问题的诘问。

  硕士研究生何林芮介绍了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作者在文中多次采用回忆的叙事手法自然引入主人公参战前的日常生活,在刺痛读者神经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反思。

  硕士研究生鲜萱推荐了博多·舍费尔的《小狗钱钱》,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介绍了一只既会说话又是理财天才的小狗,从这个童话故事里可以了解一些投资、理财的方法。

  此外,学生们还对《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境的设计和开发》《文化苦旅》《心安即是归处》等书籍展开分享与研讨。

  分享会结束时,董小玉教授寄语研究生,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啃书、琢书、悦书,在无限广阔的书海之中,进行灵魂的壮游。她说道:“书籍蕴含着广阔的大千世界,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体会漫卷云舒、洗涤情怀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在闪光的青春岁月共沐书香,‘悦’读越美。愿我们以书为翼,海阔天空,欢快翱翔!”

  通讯员 段晨煜 陈印 吴佩霖 卫天海

  编辑:邓晞

  责编:张松涛

  审核:冯飞

   

上一篇:来听!瑞安这群少年入围亚运歌曲传唱活动
下一篇: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忠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