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去世六天后,邓小平批示:将悼词中的“伟大”改为“卓越”

栏目:生活资讯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1978年6月12日,一代文豪郭沫若逝世,6天以后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邓小平亲自给他致悼词。但是在审定悼词文稿的时候,邓小平把原文中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的“伟大”做了一下改动,改成了“卓越”。而邓公之所以做这一改动,可以说是由郭沫若的生平决定的。

  郭沫若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一个商人家庭,他的家境较为富裕,所以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他先后在新式小学和中学读书,1910年又到成都高等学堂读书。也就是在那里,他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对革命心向往之。

  后来郭沫若东渡日本求学。“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日本,郭沫若深受震动,并组织夏社宣传爱国思想。受新诗的影响,郭沫若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并跟郁达夫等人一起创立了创造社。

  

  1923年,郭沫若从日本学成回国,积极创办《创造周报》,报纸办得非常成功,创造社的名声因此大振,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五卅惨案中,郭沫若积极参与组织了中国济难会,营救被捕的革命群众,还参与筹款资助被捕革命者家属。

  1926年,郭沫若到广东大学任职,并在那里见到了毛泽东,后来还认识周恩来,并跟周恩来建立深厚友谊。

  经党组织推荐,郭沫若先入黄埔军校搞宣传,后又进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他亲自参加了北伐,并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

  北伐过程中,蒋介石就已经开始对共产党进行镇压,郭沫若亲自找到蒋介石,要求他停止这种行为,但蒋介石哪里肯听。郭沫若就找到时任二十军军长的朱德,并在朱德那里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试看今日之蒋介石》,对蒋介石大加挞伐。

  1927年,南昌起义,郭沫若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起义军南下后,他也参与其中。

  转战途中,郭沫若加入了共产党,周恩来就是他的介绍人之一。

  

  起义失败后,郭沫若辗转来到上海,蒋介石则发出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周恩来建议郭沫若去苏联暂避风头,郭沫若因病未能成行。1928年,他二次去了日本。

  当时的日本当局也在镇压共产党,郭沫若一到日本就遭到监禁,出狱以后,依然受到监视。

  由于行动不自由,郭沫若只好进行学术研究,他大量阅读了马恩著作,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研究《周易》《诗经》等古代典籍。

  就这样郭沫若在日本艰难生活了十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再也待不住了,他决心回国参加救亡运动。但是日本警察监视得太严,他就改变姓名偷偷逃回国内。

  回国之后,他立即投身到抗战,他到处奔走,到处发表演讲,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参加到救亡运动中去。他接受周恩来的指派,跟夏衍等革命作家一起创办《救亡日报》,他以报纸为阵地,参加到轰轰烈烈的抗战救亡之中。

  当时正值淞沪会战时期,郭沫若亲临战场一线,慰问战士,并对战士们进行采访,写了很多战地文章,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他还到前线给战士们演讲,鼓励战士们奋勇杀敌。

  

  上海沦陷后,郭沫若去了香港继续进行救亡工作,他在香港各处通过演讲鼓动人民抗日,同时继续主办《救亡日报》。

  在日本十年,郭沫若脱离了党,回国他就重新找到党组织。但此时他的身份跟以往不同,他是秘密恢复党员身份的,只受周恩来等人的领导。郭沫若想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被周恩来阻止。

  蒋介石召见了郭沫若,受周恩来的指派,郭沫若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担任国民政府第三厅厅长。

  在第三厅,郭沫若代表党宣传党的政策,并募集了大量资金支援抗战。

  第三厅多是文化界人士,并且都是党外人士,蒋介石却要求第三厅的人员都加入国民党,郭沫若以辞职来回应,很多同事也都交上了辞职信。国民党没有办法只好把郭沫若调到文化工作委员会。

  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激于义愤,向广大人民揭露事变真相,受到特务的“关照”。

  1940年,郭沫若的行动完全在特务的监视之下,特别是他见周恩来的时候,特务更是如临大敌,全员出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话剧《屈原》,这部剧作其实就是为讽刺国民党迫害新四军而作。

  

  不久,郭沫若还写下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读后大为激赏,并把这篇文章作为党的整风文件,要求全党都要阅读学习。

  重庆谈判,毛主席亲自去重庆,郭沫若到机场迎接。在跟毛主席交谈的时候,他发现主席用的是一只旧怀表,就把自己的新表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非常珍视这只怀表,经常对人谈起。

  1948年,党一边进行解放战争,一边筹备建国,这时郭沫若终于来到了解放区,参加建国准备工作,从此,郭沫若才算真正回到了党的身边。

  建国后,郭沫若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等职务,成为政府重要领导,特别是文化界的领袖。

  

  郭沫若历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对他的非议很多,关于他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脱党和特殊历史时期过于奉承。有的人还对他的生活作风颇多批评。

  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求全责备,而且也不能脱离历史环境,而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邓公在给郭沫若致悼词的时候,称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并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文化战线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这样的评价才最客观、最公正。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我国古代的农作物
下一篇:朱某某,女,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