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热议《流浪地球》我却被里面的大卡车圈了粉……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流浪地球》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期待许久的笔者大年初一就直奔电影院,不过我们今天不讨论电影好坏,也不讨论剪辑、人物塑造以及所谓的科学bug,单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评判它的视觉设定。电影对于场景细节的把控和具体实物的设计非常到位,尤其是主角驾驶的那台巨型运载车,简直帅到爆炸....

  “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是主角每次点火之前都必须要听完的一段话(听完才能发动卡车),短短的一句话足矣触动到你心里的共鸣点,和北京地下城的舞狮、麻将、校服、串儿店等等共同承担起了影片“made in china”的重任。

  这台车的设计十分考究,扁扁的头部非常有斯拉夫式的暴力美学,不禁让我对这台钢铁巨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片中卡车的设计其实也不是完全原创,多多少少都有借鉴现实。相信矿山的巨型卡车大家都非常熟悉,看完下面的图似乎也就说得通了。

  这种在矿山拉矿的卡车体型巨大,轮胎的直径可有两层楼高,只有这种尺寸夸张的矿车才能完成最高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矿区作业,我甚至觉得把它们直用在电影中都不会有违和感。

  巨型矿车油耗高的惊人,随随便便都是60升起(注意不是6.0升),油箱大概是四千升左右,而且功率也往往都在一千到两千千瓦之间。有意思的是这类车不是依靠发动机来驱动车辆行驶,准确的说不是“直接”驱动,而是通过内燃机发电,再用电来驱动电机做功。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还要用这么间接的驱动方式,这是因为即便是有足够大功率的内燃机,也没有足够强度的传动系统来承担如此大的扭矩,而且电机的输出更迅速更直接,中间的损耗也相对更低,为了利益最大化,矿车当然是选择最优解。

  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说过“Less is more”。

  而前苏联(俄罗斯)人眼中“大才是美”。

  除了运矿车,电影中的运输车还跟我国的大型军用卡车有些相似。我国军队的武装风格基本与前苏联一脉相承,近些年又受美国影响,所以算是集各家之所长,同时拥有苏联式的“粗又硬”,还有美式装备的“细而精”。

  我认为没有几个人会觉得它真好看,可能即便是看到实车也只会红着脸说“好大、好牛X...”,有如此反应也仅仅是人类对于“性”象征具象化表现的自然情绪而已。

  美国人日常开的车虽然大,但军用卡车却显得颇为含蓄,美军所使用的像是M1094在苏联“大爬虫”面前简直就是个不堪一击的瘦杆儿,可美国人是实用主义,够用即可。

  这或许跟美国的军队发展有一定关系,在立体化作战的大背景下空军和海军更受待见,陆军开销最小,美国军队不太需要像明斯克543这种大型的火箭运载车,它们飞机的数量可能要比其它国家的卡车还要多。

  ▲东风D21 反舰弹道导弹

  以上是中国的几种导弹运载车,苏联(俄罗斯)和美国的武装设计对我国绝对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看轮胎数量准是苏联味儿没跑儿了,简洁的外观又与美系非常相似。《流浪地球》的运输车就是将这三种类型的卡车以及巨型运矿车进行了杂糅,最后再加入一些科幻色彩的“佐料”。我相信《流浪地球》的视觉监制应该是一位深受前苏联宏达美学影响的艺术家,用Lo-Fi的形式来展现一个属于中国独特的科幻模式。

  开车有个“球”用

  电影中大部分的卡车画面都发生在车厢内部,纯后期制作相比搭建实景似乎会更加便宜,所以电影的创作班子在室内实际搭起一个卡车内景,窗外画面则用绿幕抠图。实景拍摄最大的好处是演员可以实打实的触摸到道具,而不是对着空气尬演。

  整个座舱的设计也同样散发着强烈的宏大暴力美学,挡杆、按钮、仪表台、绿色主色调,这些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和运载火箭又有些相像。

  官方已经透露未来会推出电影相关的周边产品,模型一定不会缺席,国内手痒的乐高大神LILI Bricks已经按捺不住,用乐高搭建了一个模型,细节还原度非常高,甚至还包括车内的场景还原。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在现实世界里,各个国家会选择什么样的卡车来运载火石呢?

  *火石:电影中为行星发动机点火的装置

  美国

  瑞典

  德国

  法国

  日本

  荷兰

  俄罗斯

  最后说一些跟车没什么关系的话题,电影的设定非常令人着迷,而且细致程度令人惊叹,像是人物身着的外骨骼系统、行星发动机的建造过程等等,细致到了头盔的抬起方式、发动机造型的力学结构等等。

  ▲正在建造的行星发动机 原始设定图

  大刘(刘慈欣)小说的叙事宏大但又极具视觉张力,这样的文风挑战着每一个视觉工作者的想象力,电影改编需要补充的视觉元素极其庞大,所以对于大刘的粉丝来说《三体》搁浅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即便有一些所谓科学上的Bug,但《流浪地球》最终呈现出来的成品还是非常惊艳的,现在全世界的科幻片都陷入了“对奇观的过度描写”的怪圈,但实际上对细节的把控才是科幻片成败的关键(如《异形》、《2001太空漫游》等等)。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赖于视觉团队慷慨支持,至少在这方面我认为《流浪地球》绝对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试水。

上一篇:刘Sir们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
下一篇:高以翔父母看囧妈偷偷抹泪,徐峥此举暖心却不明智?删帖并不容易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