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城文博】诸城五大家族简介
李氏家族
诸城李氏,著名的有三大家。
(一)南城李氏——清布政使李璋煜家族
自明代由平度迁来,至清末共十六世。李氏文人甚多,但以李璋煜、李仁煜兄弟最为出名。
李璋煜,字方赤,嘉庆十八年(1813)进士。累官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璋煜名虽显贵,但见政事纷纭,转而酷好金石,常与兄仁煜切磋金石彝器,为著名的文物鉴赏家。与朝鲜文士金氏交往甚密,信札来往不断。著有《月汀文集》 等。
李仁煜,字书山,乾隆举人。喜读书不愿为官,在家广罗古书贮藏楼内,号称“万书楼”。每日枕籍其中,每手一编必亲校正。所作文章典秀雅丽。仁煜特嗜金石,历代碑帖、钟勃彝器收藏极多,并将收藏铜鼎之室名“爱吾鼎斋”。晚年喜得汉石洛侯金印,为之跋考,精辟足资掌故。他不但精鉴赏而且隶书尤佳。县内得其遗墨者皆宝之。著有《贞金乐石山房诗稿》、《书山朵著》等。
潍县陈介祺,系李氏的女婿,因受到岳父的熏陶,也喜好古物,广为收集。筑有“万印楼”,为国内著名的金石学家。
(二)古城子李氏― 清任邱县知县李廉仲族
自宋迁居古城至清末,共三十余世。
李氏虽历史久远,但不甚兴旺。文人名士不甚出名,但李氏孝义忠烈,为人所重。
李廉仲,明崇祯进士,任邱县知县,为政清廉,民人颂之。崇祯末年,清兵入侵,李廉仲参与守城,城陷,与父母兄弟皆遇害。李廉仲之弟李射斗不愿为官,在乡多有善行,年百岁尚健壮,诸城知县罗廷璋报请朝廷拨银建坊,颂辞“升平人瑞”四个大字。李廉仲之子廷瑗,事母至孝;子廷琳,幼慧,乡人皆称“神童”,补诸生,未仕,一生治学,四方从学甚众。
(三)无忌李氏——清刑部侍郎李华之族
李氏原籍成都,明洪武年间以军功为治海卫所,遂为县人。至清末共二十四世。
李氏文士颇多,李澄中较有名。李澄中,字渭清,号渔村,十九岁即补诸生。精经史,工诗赋,才华超众。明亡后,广交文士,放浪山水间,曾与邑人张衍、张侗隐于卧象山,与刘翼明、赵壶石、邱石常、王乘箓等人结鸡豚社,讲经赋诗自娱。年五十时,召试为博学鸿儒,历任右春坊、侍读、直隶学政等职。后来为嫉者所中,遂拂衣而归。
李澄中学问渊博,诗崇盛唐,文洁有法,好阐扬乡人,乡人多赖以名,为人豁达慷慨,人皆重之,称渔村先生。著有《五狱志》、《齐鲁纪闻》、《卧象山房文集》、《诗集》、《赋集》 、《滇南日记》 、《明史稿》、《艮斋笔记》等。
李氏为官者甚多,较有名者:李华之、李璇、李文驹等人。
李华之,清康熙进士,历官中书舍人、顺天府尹、湖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后调内任左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华之为官公正廉明,断案详慎,务令无枉,民人敬之,为之立生祠。后因劳致病,卒于官。子李璇,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孙李文驹,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户部掌印给事中,后因失察获罪降职,辞归故里,三年卒。文驹辞官事母,在家搜罗古书十余万卷,足不出户,以史教子弟为乐。乾隆十一年(1746)大饥,文驹出粟煮粥施人,日食者二百余人。亲朋族人咸效之,活人甚众。文驹雅好著述,深于考据之学,诗舂融有格,不失澄中家风云。著有《 自恰集》、《读书随笔》、《说梦》 等。李氏尚有李玠,曾两次殿试,两登进士,著有《正蜀统传奇》。
李氏为官者御史5人、郎中2人、博学鸿儒1人、布政使1、州官4人、县官2人。
丁氏家族
诸城丁氏始祖丁兴,先世居武昌,元末丁兴以铁枪归明太祖,屡有战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淮安府海州守御,世袭百户。永乐年间,由海洲迁至诸城藏马山之阳,传至清末共三十世。
据《丁氏谱》 称:“姓谱丁氏,周太公姜裔,太公封于齐,生仲子仅,食邑于丁,遂以地为姓氏云。”“丁氏七支,别派留寄寿光、日照、潍县、莱阳、益都皆为巨族。诸城丁氏由藏马山迁居城里,后分居于丁家楼子、相家沟、六谷、龙湾头、丁家花园、沙戈庄、朱尹等地。”
丁氏宗支兴旺。《丁氏族谱》记云:“世居诸城,在东海藏马山之阳,瓜瓞繁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盘亘六十余里,登国业(为官)者六十余人。其人以渔盐耕读为业,其姓多豪侠,尚气节,挥霍有智,善谈说,能富饶治生;其布衣赢者,有高堂大宅,车马仆从,烹羔仙之乐;其贫者,亦能网鱼蚌利以自治,或臂鹰牵狗而歌呜呜,盖有太公之遗风焉。聚户而处,殆二百年,至先傅御公以科名起家,迄今文武自奋者不绝,故远近称‘藏马山丁氏’云。”
诸城丁氏为富有望族,大部分为明朝官员,明亡清立,丁氏为官者不多,官也不大,但文士极多。查阅资料,丁氏为官者,由丁惟宁之父丁纯开始,以科举成名。
丁纯,字质夫,由岁贡授钜鹿训导,后升长垣县教谕。砺砺端方,熟通事务,两县文士皆敬重之。后以御史衔归故里,不复出仕。曾结“九老会”聚会赋诗,自称“海滨遗老”,乡人重之,卒入乡贤祠。生子三人,其中其中丁惟宁较出名。
丁惟宁,字汝安,嘉靖进士,由清苑知县行取四川道监察御史。真定有白莲狱,株连千人,惟宁悉为宽释。后官郧襄兵备副使,郧阳巡抚李材好讲学,取参将府为书院,参将米万春挑使兵卒大闹五台府,惟宁赶去调解。李材愧恨,乃嫁祸惟宁,贬为三官,旋补凤翔。丁惟宁拂衣归乡,年始四十岁,修筑祠堂,悬父母遗像朝夕拜祭,乡人敬重之。又开辟九仙山别墅(丁家楼子),日与各客诵咏,课儿教子,逍遥于山水间,自称“羲皇上人”, 并说:“歌于斯,哭于斯,吾死后之乐地也。”惟宁有子六人,长子耀斗、五子耀亢有名。
丁耀斗,号虹野,崇祯己巳贡生,未仕,诰敕中书舍人,隐居于九仙山东侧。为父立石坊、筑石室于九仙山下,此即为“仰止坊”、“柱史丁公祠”,至今尚存,成为九仙山之古迹。
丁耀亢,字西生,号野鹤,少孤,负奇才,弱冠为诸生,困于举,郁郁不得志。走江南,游董其昌门,与诸名士陈古白、赵凡夫联文社,文才大进。归家辟橡槚沟(今皇华镇相家沟)为别墅,著有《天史》10卷。明末李自成举义,避难海岛。弟耀心、侄大谷守诸城,城破被害。家产被豪强所据,多次赴府告状,终于收回田产,但家景已破落不堪。当时乡起盗贼,耀亢帮王遵坦在日照募兵数千人解安丘之围。因该兵无大志,耀亢逃归。明亡清立,局势不定,豪强欺凌,他于顺治四年(1647)入京师,以顺天籍拔贡,充镶黄白旗教习,其时与京名公王铎、傅掌雷、刘正宗等人结交,日赋诗陆舫中,名大噪。后为容城教谕,迁惠安知县以母老不赴。归里后居于橡槚沟著书、赋诗,与邑人文士刘子羽、李澄中、邱石常、王钟仙等人结社赋诗自娱,为清初“诸城十老”之首。.康熙四年(1665 ),因著书遭诬被捕人狱,待罪候旨,冬至蒙赦放还,铁窗生涯一百二十日,后双目失明,自称“木鸡道人”。著作颇多,以《续金瓶梅》、《听山草》、《天史》、《 逍遥游》 、《陆舫诗草》、《椒丘诗》、《江干草》、《 归山草》、《赤松传奇》、《出劫记》等著名。
丁家为明朝仕族,明亡之际,丁氏子侄被害者2 人、被伤者1人,家产荡尽。清初丁耀亢曾被捕,幸而放还。种种遭遇,更加激起了他对清王朝的不满,隐居于山村著书写诗,与友人放浪山水间,以发泄其不满,如在一幅《行乐图》画卷中自题,文曰 :“咄!尔是何人?凳顶无巾,皓眉长髯,松石为邻,桃花夹岸,悠然怡神,横琴啜茗,悟彻天真,烟霞十亩,坐听山水涔涔。噫嘻!汝岂无怀氏之民,抑亦葛天氏之民。”无怀氏与葛天氏为古代两个部落名称,丁耀亢以此自讽“你到底是哪个氏族的民人?”影射不知自己是明朝人还是清朝人。
丁氏思想从根本上不满于清王朝,后代虽有不少为官者,均为低级地方官,据不完全统计,有知府7人、知县11人、教谕11人、其他5人、文士10余人、翰林多人。上述诸官大部分半途而归,直到清末。身为翰林的丁昌燕,也参加了诸城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二次北伐南北统一后,他即任山东省志馆编修,“七七事变”后归里养终。
刘氏家族
清代东直阁大学士刘统勋族,明弘治年间,自安徽砀山迁来,居逄戈庄(原属诸城,今属高密),传至清末共十八世。
刘氏家族为诸城最为显赫的一家。在清朝历经二百余载,祖孙十八代为清王朝重臣者众多,世称他家“三辈子阁老,两辈子尚书”,刘家世受皇宠,在康熙年即御赐他家堂号为“清爱堂”, 康熙皇帝还亲书“清爱堂”匾。这在封建王朝中是最高的荣耀。所以他家在整个清代赫赫有名,历代不衰。
刘氏先人刘福,明代迁诸城,本以务农为主,至第二世刘恩治读书成为诸生。第三世刘通好学,家甚穷无钱买书,只好抄书读,后成诸生,因土贼乱被害。第四世刘必显,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户部河南主事、广西司员外郎,虽为官前后不到十年,然公正廉明,世人重之。子四人:刘祯、刘果、刘棨、刘棐。祯、棐二人未能举士,但善持家孝母,使兄弟在外无有牵挂。刘果幼不慧,读书辄忘,后经一黄冠者求见与语,聪明顿开,有膂力,善骑射。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入袭,土贼乘机抢掠,父刘必显为贼所追,刘果大喝一声,箭出人倒,救父出围。后发奋读书,殿试授太原推官,改补河间知县,县多盗,刘果化以仁慈,又力行保甲法,全县太平,群众称颂。闻于皇上,帝南巡过境召见,褒其清廉爱民,后升为刑部江南司主事,预修《大清律条例》,又升四川司员外郎、江南提学佥事,因母忧归家。刘棨名显,少有奇才,博通经史,曾为宁羌知州。该地地薄民苦,文化落后,刘棨创办文学亲为讲授,该地士举由此始。本地缺少音律,他聘请山东名家孔尚任前来指导,作词制音乐,丝竹之声才流行于民间。该地山多,槲树遍野,棨由诸城请人带着蚕种发展养蚕,并教养蚕之法,指导抽丝织绸,州人得利,称其绸为“刘公绸”。后升天津道副使,迎驾五台山,皇上以“清爱”额其堂,并御书赐之,由此刘家世称“清爱堂”。此后,又升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当赴川路经宁羌时,该地父老夹道欢迎,声震山谷,可见人民对其感情之深。刘棨性和厚,做事无所矫饰,遇人和善,乡人皆称之。后因劳累过度卒于官。刘棨为官清廉,康熙诏选良吏,棨两次选中,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棨有十子,其中刘统勋最有名望。
刘统勋,字尔钝,雍正二年进士,历任东直阁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吏部、刑部、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四库全书》总裁官。卒年75 岁。
刘统勋刚毅笃厚、公正廉明, 推贤除奸,为清名臣第一。他十视河堤,两修海塘,成绩卓著。河南人为之立生祠于黄河之侧祀之。在朝五十年,上章疏十余次,论断精确,皆中机宜,深受高宗赏识。他一生清介,“家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区,服官五十年不增尺寸”。他一生勤于政事,在卒之日,还坐舆入朝,行至东华门,忽然病作,还府而卒。皇帝震惊哀悼,亲临祭奠,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赐祭葬,溢号“文正”,归葬故里。并下诏,沿途文武官员迎送。在二十里之内,官员均来迎接祭吊,荣耀至极。子刘墉、孙刘鐶之。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乾隆进士,由编修累官知府、体仁阁学士、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兼国子监、工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加太子太保等。刘墉一生清介,遇事敢为,不避权贵,政绩卓著。他博通经史,尤善书法,为清四大书法家之首。年八十五卒,晋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赐祭葬。溢号“文清”。著有《清爱堂遗集》、《应制诗》等。继子刘鐶之。
刘鐶之,字信芳,父早卒,刘墉抚养成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考庶吉士,历任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等职,道光六年卒于官,溢号“文恭”。刘鐶之为官清廉,忠于政事,道光帝谓其“明白敢言”,深为悼惜。子刘喜海。
刘喜海,字燕庭,嘉庆举人。历官户部郎中、汀州知府、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职。喜海秉承家训,持躬严正,以廉介称。为官勤奋,兴利除弊,政通民和,因遭劾嗜古降职,拂衣归。刘喜海酷嗜金石,所藏颇富,精于鉴赏,考核皆精详,为金石界别开生面。他集生平所见,著有《金石苑》 、《古泉苑》、《泉苑精华》、《古泉汇考》等,为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
刘氏后代文士甚多,官为知县、知府、布政使等地方官。为京官的不如其祖显名。
刘氏为官者,由明到清道光年间,有尚书3人,御史2人,布政使2人,郎中5 人,同知2人,知县8人。
臧氏——明工部尚书臧惟一家族
该族明初自本县琅琊台迁居县城,传至清末,共十二世。世居城里、仁里(今属五莲),以后又散居于臧家庄、十字路等地。臧氏以科举起家,自明开始至清末,为封建王朝的重臣,也是诸城首要的显贵。据不完全统计,其家为官者,尚书2人、巡抚2人、主事郎中5人、县府知事7 人、布政使2人、兵备使2人、教谕2人、翰林多人。其中大部分为明代官员。臧氏为明朝望族,所以极力维护明王朝。明末其家有五口为清兵所杀。明亡清立后,他们怀有国仇家恨,不满于清王朝的统治,又迫于时势,不得不应举为仕,以应付当时局势,但大都是先仕后归,老死故里,并干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善事,深得乡里人民的敬重。
臧氏惟一,祖臧裴,赘于黄氏,因姓黄。明季岁贡,为景陵卫,升定州知州、忻州知州,以后告归。惟一父臧节,性温良,友爱笃厚,乐善好施,与人无争,世称“臧佛儿”。 臧惟一,字守中,才华出众,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至此始复原姓。历官宿松县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历稽勋员外郎、顺天府尹、大理、太仆寺卿、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惟一性刚毅,关心民事,赈济灾民,兴利除弊,为民所敬。镇守沿海时,修理战船、训练水军,防御倭寇,沿海赖之为安。后因积劳成疾卒于官,年六十六。赠南京工部尚书,赐祭葬。其墓在城南。
臧惟一有六子:尔用、尔劝、尔动、尔令、尔寿、尔昌。尔用早亡,二子尔劝较为出名。尔劝,字仲升,万历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兵部车驾、陕西潼关兵备副使、提学副使。该时尔劝年仅二十余岁,但年少持重谨慎,为提学副使时,所取之士多为奇才,后来都成显贵人物,秦人称其为“水镜先生”。后调湖广按察使,该地多产宝玉,他自铭“此地多宝玉,慎勿厌清贫”以戒。后为河南、广东布政使。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时,因抵御外族入侵而立战功,拟擢为兵部尚书,诏书未下,尔劝坚辞还乡,三年后病卒,赠兵部尚书,赐祭葬。
臧惟一第四子尔令,天启进士,历官知县、翼南道副使,拒贼保城有功,为忌者所胁,遂告归。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犯诸城,与弟尔寿、子侄嗣德、世德、永德据守,城破被杀。
臧尔劝无子,嗣子允德,因父功授锦衣卫。允德感到不光彩,坚辞不受,其母规劝才勉为接受。后升北镇抚,该处为掌诏狱(奉诏问罪的官员狱),后为魏忠贤东厂管制,允德气愤地说:“我岂为中贵人作鹰犬耶?”,固辞而归。后家遭死难,他在兵燹中治理丧事。既毕,又出粟为饥者食,活民甚众。晚年家居与诸名士攻诗赋词以老终。有二子:一为振荣,一为振乾,都是诸城文士。振荣在顺治九年曾与邑人丁耀亢等二百余人,创观文大社,切磋经史,探研诗词,文才大进,成为进士后为宁州知州,颇有政声。其后代琮、珊、珣等均为进士、举人、贡生,历官知县、知府以及京官等。
臧氏田产为诸城之首,世传“南有仁里,北有巴山”,传说曾挂过“千顷牌”。佃户村甚多,专靠收租盘剥穷人。但其中慷慨助人,乐善好施者亦不少。惟一六子尔昌,曾施田三百亩于五莲山光明寺、县城石佛寺,以赡僧人,成为诸城出名的“大善人”。其弟臧惟几(敬轩),热心挽留四川明开和尚开发五莲山,并经兄惟一推荐于朝廷,为万历帝所赏识,曾赐经万卷,拨金五千,派专人监修光明寺,并敕封“护国光明寺”,钦定改五朵山为五莲山,这在当时是最为荣耀的“隆恩”。由此,五莲山光明寺驰名全国。臧氏父子的种种善举,在光明寺还专有石碑记述,石碑至今犹存。此外,在寺门两侧,还留有减氏父子题诗刻石。
清末政治腐败,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臧氏家族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图谋推翻清王朝者也不乏其人。如仁里臧汉臣,是诸城有名的大地主,堂号为“望山堂”。其从小勤奋读书,学识渊博;任河南通许县知县时,勤政爱民,拒绝贿赂,为民所颂,并在此时接受了革命思想。任满回乡时,群众依依惜别,并蹭送了万民伞、万民衣。他回乡后即发展同盟会员,自己出钱购买军械,以备起义。1912 年2 月3 月,诸城独立,任民政长,2 月11日城为清兵所陷而就义,年仅三十左右。
臧少枚,1880 年生于诸城城里。青年时代曾受新教育,对数学、农林、蚕桑等均有较深研究,清末出任诸城农林学堂堂长。在此期间与钟孝先、丁惟汾、商震、刘大同等人交往,接受了新思想,加人厂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与外地同盟会员、县内开明士绅,一边筹划举义,一边以农林学堂进步学生藏文山等为骨干,组织敢死队,准备保卫新政权,一边秘密与臧汉臣去青岛购买枪支,以备大举。1912 年2 月3 月,诸城宣布独立,成立民政府和临时议会,臧汉臣任民政长、少枚负责农务。城为清兵所陷后,少枚与臧文山等去济南控告王少舲等勾结清兵,残杀诸城革命党人的罪行。袁世凯筹划称帝时,少枚在济南参与反帝斗争,不幸被捕。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才获出狱,回乡途中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臧文山,1887 年生于昌城镇孙村,幼从父读,后考入城里农林学堂,性耿介刚直。经刘冠三、吴大洲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参与诸城独立,任献血团团长。独立失败,由青岛去济南参加暗杀团,谋杀警备道吴炳湘未遂。清帝逊位,宣布共和,与诸城同仁组成公案代表团,赴济控诉诸城辛亥惨案之罪魁。因时局逆转,控诉夭折,考人南京军事教育团。1916年返回,随吴大洲组织革命军讨袁。袁世凯病死,黎元洪上台,由段祺瑞改编山东革命军,将吴大洲逮捕,他愤而南下,考人冯国璋部学兵营,任教官。1921年回鲁任烟台警察备所总务课长。1925年任淄川县知事,在职三年清正廉明,体恤民情。1927年秋蝗成灾,曾报请省政府减免田赋,颇得民心。后因与豪绅矛盾,回家务农。1967年病逝,享年八十岁。
王氏
诸城王氏分布较广,家族较大,声名较显,宗支较多,主要有三:
(一)明浙江总兵王良相族
该族人原籍是直隶良乡。王良相七世祖王友,在明初建立中,因军功调诸城掌印所千户,遂为县人。传至清末二十余世,世居东关及铁沟等地。王氏家族以军功起家,全族尚武,后期弃武就文,文士亦不少。
王良相,字景山,世袭千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以军功升武定守备,时流寇据泰山作乱,良相带兵八日而平,山东巡抚荐于朝,升游击将军未就,适沿海楼寇掠浙江,遂又升浙江总兵。良相赴任,严加防御,擒贼甚众,浙江赖以保全。子希灿,万历武举,袭千户,官至参将。孙王之俊、王之宣、王之墀均尚武。之俊在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南下时从之,顺治初授万安守备。之宣很有才略,青州衡王奇之,选尚郡主,清兵入诸城时被害。之墀有孝行,崇祯末,避难他乡,财产荡然,惟余荒田百亩,王氏巨族至此衰落,后之墀致力开垦荒田,家景稍裕。康熙十八年(1679)荒年,之墀施粥活人,乡人皆敬重之。
王氏以武功起家,家境衰落后,弃武就文,传至王赓言后,以科举成名。王赓言,字赞虞,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累官吏部、户部主事员外郎、户部宝泉局(铸钱厂)等职。嘉庆十四年(1809)授广信府知府。凡五年,调武昌,群众相送于途,邑士赋诗赠行,成集曰《去思留咏》。后迁江西督粮道守、江西按察使,调常镇通海兵备道守、江苏按察使、布政使。精于刑狱,尤所审慎,有“冰心铁面”之美称。所至之处,修学舍,葺桥梁,兴水利,皆有绩。
王赓言好学,工诗,尤擅长诗,他亲书《课夜图》长诗,语言亲切感人至深。长诗叙述自己少而孤,母亲纺织教读,读书劳累母心疼,学业荒废母心怒,责又不忍,只能声泪教谕。及至自己成名,欲报母恩,母已溘卒。仰问苍天,遗恨千古。声声泪,字字情,令人不忍卒读。该长诗及画册,尚存于市博物馆。
赓言尤喜奖掖后进,江南士人倾心慕之。著有《篑山堂诗集》、《车中吟》、《东武诗存》、《四书释文》等书。现博物馆还存有王赓言收存的《孙过庭书谱》木刻版,为国家珍贵文物。
(二)王门王氏——清浙江温外道佥事王敛福族
王氏先人莱阳李姓,因赴任病于诸城,王门村王某医之,病愈后,因王无后,遂留一子李林为王嗣,到清末传十二世。
王氏事耕读,明万历年间王家栋为举人后始有名。家栋历官费县教谕,兰阳知县,因不附宦官魏忠贤,被夺官;后补黔阳,中瘴毒卒于官,其子业昌扶柩万里归丧。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入诸,过其村,业昌于读书楼中被害。
王敛福,字凝箕,号风岩,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累官兵部主事,迁员外郎,调吏部文选司考功郎中,浙江温外道,江南颖州知府,治海有功。民为其立生祠,后病归卒。著有《风山诗集》。其后代荣绪、风文、森文、引楷等,均为举人、贡生,官至知县知府,并且文士甚多。著名的王揖山、王怀山兄弟二人,工诗、善画,世称“王氏二山”。还有王森文,嗜收藏金石,精考证,曾多次修志,为诸城有名的金石学家。还有乾隆年间进士王荣绪,曾官丰都知县、南雄知府,为政清正,民人重之,著有《四书遵注》、《周易合纂》、《书经讲义》、《诗经遵序》、《春秋辟谬》、《征实录》、《古文集续集》等。王敛福墓志,现存诸城市博物馆,为重要史料。
(三)相州王氏——清左都御史王沛憻族
相州王氏,明代自县西小店子迁居相州,传至清末共二十世。据记载,小店子王氏迁出三支,一迁相州,一迁营子,一迁新城(今桓台县,为清刑部尚书王士祯之祖)。相州王氏后人分居于相州、巴山、道明等,均以“相州王氏”称之。
王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西宁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凡几年境内升平。后以疾归,居于水西村。王钺文学渊博,嗜墨观,工诗略,著作颇多,有《水西纪略》、《世德堂文集》、《诗集》、《朱子语类纂》、《署窗臆说》、《粤游日记》等。
王瑛,字伯和,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官户部浙江司主事员外郎、云南司郎中,十三年进江西饶州道参议,升贵州按察使,康熙二年升任江西布政使,卒于官。王瑛性爽慨,不事矫饰,与友人交有始终。著有《破梦斋诗草》等。王瑛在汉西饶州时,曾监造瓷器,特别是青花瓷,绘制人物、山水、亭榭、庭院,画风细腻,色调翠兰沉静,为当时精品。王瑛监制的青花人物大盘,存于故宫博物院,为国家瑰宝。
王沛憻,字汝存,王钺之子。沛憻于康熙年间举于乡,历官漳州同知、四川建南副使、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雍正四年升左都御史、吏部右侍郎,上疏求归,以左都御史衔归。五年后卒,年七十七岁。沛憻善断疑案,所至皆有政声,乡人敬之。
王棠,字尚木,沛憻之子,雍正二年(1724),捐授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后授直隶口北道金事,历任八年后与杆府有隙,被诬罢官。乾隆元年(1736)昭雪,授以云南道府用,王棠辞归终养。后来乾隆东巡,王棠迎于济南。不久,染病而卒,年四十四岁。王棠英毅勇往,处事果断,忠于任事。景陵碑石经年不得,王棠独率石工凿山得石,才免工部诸官之责。他监督琉璃厂,尝变卖家产补前官之缺银矣,皇帝闻知召见他问:“不自侵欺足矣,代人出金甘之乎?" 王棠说:“臣父沛憻命臣宁自损,不可以细事读天听也。”皇帝下诏褒奖,谓:“实心任事,内外大小臣工皆如棠,朕复何虑!" 相州王氏还有王衍福、王钟吉、王汝惺等人,也为世家。王钟吉曾为湖南学政,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父何凌汉为其门生,师生亲密。
相州王氏之王家巴山支田产富,官员多。著名人物有:王玮庆、王恂庆、王琦庆、王锡芾、王锡棨、王绪祖等人,均为清王朝的重臣,尤其是王玮庆、王锡棨、王绪祖、王济民祖孙四代,嗜金石、篆刻、古币,收藏颇富,精鉴赏。著作颇多,是全国著名的金石学家。他们的金石、古币、篆刻等文物百余件现尚存在市博物馆中。
整个相州王氏,在封建时代官员文士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京官、侍郎、御史、司郎中、员外郎等26人,布政使4人、监察御史7人、知府13人、同州23人、县知事31人、教谕训导13人、守备3人、翰林等10余人。
王氏后代在参与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及新中国的历程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名人。
如相州的王凤翥,字景檀,生于1857 年,卒于1930 年,享年73 岁。其虽出身于封建官僚世家,然对清廷政府的腐败和丧权辱国非常不满,意图改进社会,拯救国家。适逢清廷拟挽救其摇摇欲坠的贵族统治,仿效日本维新模式,在京设参议员,省设咨议局。凤翥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曾担任过京议院(代理)议长。清廷推行新政,模仿西欧的教育方式:“废科举、兴学校”, 提倡省县设学堂。在此形势下,凤翥毅然返回家乡,会同族人创办王氏私立三级学堂。议定由王氏祭田捐出土地五百亩(折合市亩1200亩),收取地租为建校基金和常年经费;1906年秋,学校成立,风翥任校长,校监由王家楼子王纪龙(举人)担任。学制三年,聘当地名流教授古文,聘外国传教士教授数、理、化和英语课,学校办得卓有成绩,曾获清廷学部金质嘉禾奖章。凤翥是早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诸城独立,被推为县议会议长。1916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动讨袁战争,王风翥积极参加了讨袁的军事活动,对革命军进驻诸城发挥了一定作用。
王纪龙,王家楼子人(今属五莲),晚清举人,终生献身教育事业。当过塾师,办过小学,任过相州三级学堂学监;民国后,历任诸城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县立中学首任校长等职。由于他艰苦创业,给桑梓青年提供了深造机会,在诸城享有盛誉。他虽系清代遗老,但思想进步、拥护共和,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曾两次被当地劣绅指控为革命党而横遭监禁。1928 年病逝于上海。
王乐平,王纪龙之子。生于1884 年,耕读勤俭,公正善良,艰苦奋进的家教,培养了他感情深沉、坚持正义、勇往直前的性格。1906年,王乐平考入济南高等学堂读书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生涯.为推翻帝制、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建立真正和平统一、独立、富强的中华民国而奋斗终生。他任过山东省议员、北京议员、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中央委员等职。在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实际考察了苏联的社会制度。1922年回国后向孙中山汇报了苏联之行的观察所得,建议采用“俄国之组织方法”。孙以为然,遂按计划改组国民党,他在上海参加孙中山主持召开的改组国民党会议时的讨论后,被孙中山派回山东,主持党务,进行国共合作,与山东共产党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国共合作关系。孙中山逝世后,他看不惯蒋介石的军事独裁,便积极参加了重新改组国民党的行列,并成为中流抵柱,给蒋介石以很大的威胁,因此蒋恨之入骨,秘谋加害,遂派特务于1930年2月18日将他刺杀于上海。一代终生革命、出生入死、坚持正义真理、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战士,壮志未酬,饮恨九泉。
王统照,著名作家,1897 年生于相州镇,号为“养德堂”的地主家庭。父秉慈能诗文,母李清懂诗书,通文字,出嫁前曾随父(李肇玺,清末翰林)辗转广东、贵州等地,见多识广,同情贫困,对王统照的成才起了启蒙引导作用。王统照历任南开、山东等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教育厅副厅长、文化局长等职,著有《沉思》、《黄昏》、《山雨》、《北国春》、《山东民间故事》、《春花》、《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去来吟》、《华亭鹤》、《江南春》、《童心》等作品集。他心胸坦荡,待人以诚,人格高尚,助人为乐,为人所祟敬。他思想进步,热爱祖国,兢兢业业,直到生命的晚期,仍以病弱之体为山东文化事业而操劳,为人所敬佩。1957年病逝于济南,享年六十岁。
王翔千,相州人,1911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1922年参加共产党,是山东早期共产党员之一。虽大革命失败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处于张宗昌的血腥统治之下,在济南无法立足,携眷离济回到家乡,仍宣传支持革命,教育发动群众,兴办农村小学教育,把革命思想传播给后人,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济南解放后,被邀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驻会工作。1956年在济南逝世。他的儿女王辩、王绩、王希坚、王成、王平权等均在他的影响下参加共产党,并在抗战初期即参加革命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均卓有贡献。
作者:任日新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