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家国天下情怀?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小乾说

  今天,共和国迎来69岁华诞。69年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亿万中国同胞共同缔造了她的荣光。为了她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一起努力!

  上下五千年岁月悠悠,因为一代代有担当、有家国天下情怀的人,中国才能发展至今。今天这篇推送,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情怀。祝国庆节快乐!

  提起家国天下,很多人会想到《礼记·大学》中的那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管子》书中也曾提出“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说家就是家,国就是国,天下就是天下,这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能齐家的人未必能治国,能治国的人未必能平天下。反之亦然。历史上就有在齐家方面做得并不好,但治国和平天下都极为出色的人物,比如李世民。

  家、国和天下是三个分离的制度体系,不能混为一谈。那么,中国人的家国天下情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还得从历史的发展说起。

  小农社会有“家”无“国”

  什么是“家”?今天的“家”就是指小家庭。而在古代,五口之家是为“户”,“家”则指一个村庄或家族。古时候的村庄往往由血缘关系形成,如周庄、祝家庄和石家庄。

  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人首先接触的就是“家”这个社会组织,“国”对他们而言很遥远。

  先秦时期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有何哉?”

  就是说,我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国家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虽不是无政府主义,但至少也是对家与国关系的一种理论思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思考。一群人为避秦时战乱,逃到桃花源。与世隔绝600年,并没有国家的力量,依然过得很好。

  可以说,小农经济社会是不需要国家的。想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家,很难。

  但是,中国就是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大国,而且文明绵延数千载而不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延续了下来。

  为什么?这和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黄河治理需要国家做后盾

  中国的可耕地主要集中于黄淮一带,也就是所谓的中原,这里是农耕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会就这一片区域展开争夺。早期的夏朝、商朝和周朝,都大致是以这片地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

  这片区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黄河是一条悬空河,一旦冲垮堤坝,就会造成巨大的自然灾害。灾害一产生,难民就会流离失所或揭竿而起。

  因此,黄河治理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大问题。早在夏朝时大禹治水,治理的就是黄河。

  治水并不是一家一户的力量可完成的事情,必须要有跨地域合作。而且,治水过程中,要确保大家都积极参与,而不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浑水摸鱼,这就需要一个有号召力和强制力的组织,也就是集权政府。这是国家产生的一大前提。

  国家才能抵抗游牧民族入侵

  同时,中原以北有辽阔的草原,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此地。

  对中原的农耕民族而言,土地越耕种越肥沃,最后人都绑定在土地上了,并不会去侵占北方游牧民族的土地。

  游牧民族则不同。他们虽然逐水草而生,但他们还需要定居的农耕社会才产出的粮食、茶叶、麻布、丝绸、铁具等生活用品。

  特别是北方气候变化,遭遇灾难期时,游牧民族往往会从辽阔的北方草原居高临下,闯入中原农耕区抢夺生活物资。

  他们机动性非常强,扎根于村落的农民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要想建立起有效的防卫,大家必须组织起来,以武力抗争。但无论是组织军队,后勤补给还是修筑长城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做保障。

  可以说,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权组织,才能保证中原农耕民族在这种文明冲突中存活下去。多难兴邦,这是国家产生的另一大前提。

  分封制:靠熟人治理社会

  因为治水和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等需要,中原地区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国家建立后,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把国家有效组织起来?

  虽然《诗经》里面早就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但是如何才能贯彻这一理想,让普天之下都认可“王”,也就是服从中央政府?

  西周采取的做法是分封,将土地封给熟人。熟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孩子和兄弟,另一类是可靠的功臣,比如姜太公。直到今天,一些私营企业扩展经营时还是沿用了这种做法。

  虽然“任人唯亲”备受批评,但这样做某种程度上有一定道理,因为用熟人可降低一些组织风险。

  用熟人建立政治共同体,除了彼此熟悉外,还因为使用的语言和文字相同或相近,不同封地之间的沟通交流成本就会降低。

  孔子能周游列国,春秋战国时的精英可以在他国变法,这和中原各诸侯国的文字、语言等相近不无关系。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土地和人民而连年征战,分封制难以维持下去了。

  郡县制:靠能人治理社会

  在激烈的竞争中,血缘关系必然淡化,贤人政治成为主角。诸侯们倾向于选得力的人去治理一个地方,逐步晋升,不再分封,郡县制产生了。

  “县”最早的含义就是悬空、悬挂,意思是这块地让它悬起,暂时不分封给任何人。

  到了秦朝,“废分封,建郡制”,所有的官员都由中央委派,郡县制就彻底建立起来了。

  我曾经到四川广元看当地的一个古代衙门旧址,里面将公元前238年到1958年撤县期间的所有县官罗列了出来,我发现几百个县官里面没有一个是本地人。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郡县制的一个好处,那就是防止血缘关系慢慢造成地方割据,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科举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郡县制是靠贤能的人去治理一个地方。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知道谁是贤能的人?

  韩愈在《马说》里面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是小国寡民,这种说法当然没问题,君王一个个去挑选就行。

  但是,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就算君王是伯乐,他往哪里去找千里马?他怎么知道哪里的马更好?这就需要有标准化的选拔制度。

  汉代的时候推行选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一制度让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步入仕途,得到重用。三国时又采取了察觉制,由中央政府派官员来选拔人才。

  但这些制度也有很多弊端,如受制于地方,弄虚作假,所荐举的多是当地有影响力的豪门贵族,或是相互举荐对方的亲属子弟,导致社会底层的人才很难有机会参加国家治理。

  所以,到隋唐时期,产生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对读书人普遍开放的科举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末。

  科举制是最基本的人才选拔制度,但人才选拔和培养并不仅仅靠科举,还有其他辅助性的制度来防止一些弊端。因为,有时会考试的人不一定会做事,因此要注意从实践中培养经世致用的人,而不是偏好诗文或只能纸上谈兵的人。

  此外,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受教育机会不等,社会稳定程度和富裕程度不同。因此,只看考试分数,对各地方的政治参与不公平,以及对国家统一不利。因此在选拔、培养人才时,要有适度的制度回应。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科举制度是所有不完美的制度中相对较优的。科举制度让中央政权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天下苍生,应心怀大爱

  除了家和国,古人还讲天下意识。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需指出的是,中国古人说的“天下”并非今天所谓的全世界。古时候的国家,主要是指中原的农耕地区;而天下,则可以说是与中原农耕区关系比较密切和复杂的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古代中原政治精英经常提起一个词“天下苍生”,这表明他们认为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哪怕与中原地区有利益冲突,却也是人。他们只不过是受生长方式、居住地域的影响,与中原农耕者在文化上存在差异。

  秦征讨匈奴时,有人主张将匈奴人都杀了,但李斯反对,理由是这就不算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对于天下苍生,应当心怀大爱。

  对周边游牧地区,在保证中原地区国泰民安的前提下,基于生产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中原王朝或主动采取或被动接受当地人治理当地的制度。因此,可以说历史上的中国其实一直实行特定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种:

  一是使用军事力量去反击、制约和防范。最典型的就是两汉时期,北伐匈奴一直打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当边疆政权受到军事威胁时,中原王朝也会给予军事援助;二是给游牧地区一定的经济物质利益。

  现代人应当有家国天下情怀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有家国天下情怀?因为这三者虽然彼此分立,却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家、国和天下三者中,中国的历史经验似乎是,国家是根本。也即国泰才能民安,然后才可能天下太平。

  即便今天,类似于家国天下的这个概念体系仍然可以用来解释与我们个体相关的现代中国。

  农村的治理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重要课题,大致相当于传统的“家”。在城市,我们工作的单位或生活的社区,其实也类似于传统的“家”。因为作为个体,我们更多地同这样的小型社会群体发生关系。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兼容并包多种文化。历史上曾属于天下的一些地方,有些已经和中原地区没有区别,典型的如东北,其他地区则基于各种经济社会发展等现实考量,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

  总体而言,中国已不再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今天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已经高达8亿,相当于整个欧美发达国家的全部城市人口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涌入城市

  因此,传统中国可以说是以中原农耕文明为核心与周边多种文明互动构成的,今天的中国则正在发展成为一个以工商城市文明为基本架构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人很早便建立了一个大国,延绵逶迤数千载,直到如今。这过程中流了多少泪与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为一代代有担当、有家国天下情怀的人,中国才能发展至今。

  当前我们正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理应传承这种家国天下精神,为家、国和天下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你如何庆祝国庆节?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根据朱苏力教授在中欧EMBA人文艺术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内容已经本人确认

  编辑 | 岳顶军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海洛图库,严禁私自转载使用。

  读书写字,跑步健身,涨知识学画画

  生活就是得万般折腾,才有意思分享让生活有趣

  欢迎关注乾萌~

  来源:网络

  编辑:乾萌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体所有,凡转载信息,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中国科幻片崛起,却有人说“流浪地球”不合理,推地球不可能
下一篇:终极斗罗:蓝潇前往星际探索,谁看懂了?其实暗示未来内容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