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原标题: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4年第10期,作者李华平)
近年来,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部分学术视野较宽的语文名师(含网络上的名师)所上语文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气质。其中以韩军《背影》教学为代表,还包括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干国祥《斑羚飞渡》教学、范美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熊芳芳《我很重要》教学和《我与地坛》教学。由于韩军们是语文教学界的名师,影响较大,故不得不予以指出,以免除更多一线教师的困惑。
一、脱轨:语文教学的迷失
1.困惑:语文课是这样的吗?
近年来,脱离语文教学正道的所谓的语文课,越来越多。一些新生代名师所上的一堂堂脱轨的示范课所形成的“名师效应”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脱轨的语文课,表现形态很多。一言以蔽之,上的不是语文课。一些较有影响的个人素质较高的语文教师,四处执教公开课,借“语文课”之名,让一个个班级的学生陪着、配合着,向天下语文教师“示范”的已经不是语文课,而是哲学课,或者是美学课,或者是生命教育课。而后,他们又在讲座中向语文教师表明,这样的课才是“深刻”的语文课。此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语文教师在困惑之余,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老百姓那样瞎起哄一阵,然后叹气地离开:“我怎么就没学这些哲学(或美学,或生命科学)?”其实,问题不在我们一般教师的无知,而在这些名师们的课堂本身出了问题。
且看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
(1)归纳文本内容,这是关于生命的故事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以此篇一共涉及“朱家几个人物?”入手,来得出这是一篇“四代同文”。
老师提示学生小哥写了几个儿子?总结出:
这是三个儿子的故事;
这是两个父亲的故事;
这是两个孙子的故事;
这是朱自清一身三任的故事;
这是朱家四条生命的故事。
这四个人物血脉相连,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生命的链条。已逝、将逝、壮年、未来的。
(2)分析四次流泪,再次说明慨叹生命
教师提问:文中四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跳读课文。逐次回答,四次流泪原因:祖母伤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
由此教师总结出:本文不是过去人们的理解是“父爱子,子敬父”这个简单的主题。他所描述的一个话题是——生命!
四次流泪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一个生命哲理的话题。本篇令读者深思: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
教师满怀深情地读朱自清《匆匆》中的一段文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再次说明《背影》不是赞美父性,而是慨叹生命。
(3)拆解分析“背影”,申述生命之轻
为了证明前述观点,教师将“背影”两个字拆开:背+影
首先是对“背”字的解析:
背——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出外劳作;
背——走背时运。祸不单行。文中记述三重灾难。
背——离别。“背影”即“悲影”。“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是一个结局。“背”即伤去的影子。
然后是对“影”字的解析:
人们把时光总比喻成影子。这说明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生命。
教师朗读朱自清《毁灭》中的文字:
“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什么影像都泯没了,什么光芒都收敛了。”
生命是虚幻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再总起来说,本篇就是在说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生之背,伤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重。同学们珍重生命吧!
(4)出示作者短信,表明自己解读正确
最后,教师总结,《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伤。
教师幽默地出示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
“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
韩军关于《背影》的解读与教学思考,还通过小哥《生之背,伤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第1、2期连载),影响着全国的语文教师,传递着一种不良的倾向。
教师们连连感叹:语文教学怎么啦?
仔细审视,我们发现:韩军们迷路了!
2.问题:韩军在哪里迷了路?
上述《背影》教学,是由名师韩军执教的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一堂课。这堂课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存在以下问题:
(1)文本解读中的“误读”:“起因谬见”与“感受谬见”结合的怪胎
一段时间以来,一部分语文教师执著于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甚至祭出“深度语文”的旗号。追求“深度”、反对“肤浅”本身不是坏事,问题在于部分教师过分求深,且为了哗众取宠而求新,以至于迷失了方向。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本不是一个哲学文本,作者不是在给我们讲解有关“生与伤”的哲学问题,尽管朱自清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哲学。
我们不能因为朱自清曾经学过哲学,就认定他后来必定研究哲学。其实,朱自清后来不是做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吗?他工作后的研究方向也不是哲学,他的《经典常谈》介绍的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学术专著《论雅俗共赏》是他的文艺论文集;学术专著《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两卷更表明朱自清学术研究的重点是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
更不能主观臆测地认定朱自清所写散文就是在阐释哲学观点。我们不能用一个人的学习背景简单地去“套读”他写作的文本。这种“套读”是一种典型的“起因谬见”——用作者的身世研究代替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国外文论家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指出,这种谬见“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评标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这是一种被世界文学理论界早就批评过的“外部研究”,“只有误用传记式文学研究法的人,才会拿一个作家最具有私人性质和最偶然的生平材料作为研究的对象”。这种在文本外围“打游击”的现象,是文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外行表现。
也不能因为朱自清的某一个文本曾经谈到“刹那主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哲学,就认定《背影》也是在谈“生与伤”。如果你今天中午吃了庆丰包子,就认定你天天中午必定都吃庆丰包子,岂不谬哉?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两个文本之间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不能先假设二者之间有联系,然后再在文本中牵强附会地找一些零散的字句作为根据。解读文本,必须原汁原味地直面文本,不带任何未经验证的“先入之见”,老老实实潜进文本中,潜入语言文字的深处,去触摸每个文字的温度,咂摸每个文字的意蕴。国外哲学家胡塞尔指出,那些未经验证的“先入之见”(即使十分正确)必须“悬置”起来,先放在一边,存而不论。否则,若先就带着一个结论去读文本,读出的结论还是自己原来的观点,那又何必去读文本呢?宋代大学者朱熹对此早就看得非常透彻:“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见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见,如何见得古人意思。”
“先自立了意”,是一种“感受谬见”。简单地说,就是读者的自我意识在文本解读中的恶性膨胀,用自己的感受或者观点代替对文本本身的细读。抱着一个“成见”(早就有的观点)去读文本,用这个“成见”去解释文本,并用文本中的话来证实自己的“成见”。这样一来,解读文本前已有这个“成见”,读过文本以后,还是这个“成见”,这个文本就失去了其独特的价值,唯一可用的价值就是作为引出解读者抛售“成见”的“引子”。其实,解读者对于某个生活问题的个人感受太丰富,会淹没了文本,会阻碍对文本的解读——解读者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恰如一个分手的女人给别人讲一个关于婚姻的电影,结果讲的不是那部电影故事,而是自己的分手故事。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界颇有一定市场。执教者怀揣某一个自认为颇为高明的能够“启蒙”学生的观点,从文本中摘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无限放大,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后由此生发开去,展示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观点“精彩”地演绎一番,直至“抛售”完毕。教《窦娥冤》,认为窦娥是一个因为个人冤屈而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教《愚公移山》,认为愚公是一个狡猾、阴险、毒辣的阴谋家;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探讨绝对与虚无,甚至离去的自由性;教《斑羚飞渡》,探讨个体生命的价值。
韩军对《背影》的解读,是“起因谬见”与“感受谬见”结合的怪胎,是一种由读态不当、读法不当而引起的“误读”。一方面,他根据朱自清的求学背景把这篇散文当作一个哲学文本进行图解,或者说他是把这个文本当成一个哲学观念的图解。一篇优美的散文,被抽空了情感,被烘成一个哲学观念的干尸。“这样的过度阐释与使用都影响了学生对作为文学性存在的文本的审美,更限制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独特感悟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文学经典本来就能够让不同的读者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折射出某时某境的人生感悟。韩军关于“生与伤”的生命感悟,其实不是来自《背影》,而是他年过半百的人生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此时思想的主线,于是他便作如此解读。这与《背影》何干?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2)课堂教学中的“灌输”:用自己的人生感悟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作为社会读者的韩军借《背影》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特殊感悟也未尝不可,但他忘掉了站在课堂上的他已不是一个一般的社会读者,他这是在给初中学生上语文课——基础教育阶段以“教学生学语文”为基本职责的语文课。
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能完全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解读,它还担负着语文教育的使命。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落脚点进行解读才是有效的解读,才能达成有效的课堂。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讲经典作品,应有别于社会教育中的经典普及,它应服从于语文教育的目标,注意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对‘文’与‘心’都不可忽略,不要将其割裂、对立,而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文’与‘心’的契合点。”教师不能以展示自己的过度研究来博得“深刻”与“独到”的好评,以自我的标新立异而“彰显”学问的“渊博”。
韩军《背影》教学暴露的不仅是他在文本解读中的谬误,更暴露了他语文教学理念的陈旧与落后。即使他对《背影》的解读是正确的,他对该课的教学也是错误的。整堂课,都是他在向学生“倾倒”自以为“独特”的解读结论,学生没有静心沉潜文本的机会,铺天盖地的是他的强势灌输——表面上灌输的是他对《背影》的独特解读,实际上灌输的是他年届五十的人生感悟,那种近似于虚无缥缈的关于生与伤的感悟。
“灌输式教学”早就被学界所摒弃。在倡导“启发式教学”这么多年的今天,以启蒙主义者自居的韩军,竟然开历史之倒车。课堂上,韩老师喋喋不休,步步设陷阱,直到把学生“请”入自己装着“生与伤的思考”的“瓮”中。殊不知,十二三岁的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是无论如何也盛不下韩老师五十年风风雨雨的。不从学情出发,只管自顾自地灌输,这是一种多么落后的教学。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需要精通教材;但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韩军老师的注意力没在学生身上,而在自鸣得意的解读结论上。这在一般年轻教师来说,都是不合格的课。而韩军却并不就此罢休,在“请君入瓮”之后,还要非常滑稽地来个朱自清的手机短信,以证明自己“灌输”得正确。
基于“灌输式教学”理念的韩军《背影》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将他从《背影》一文中折射回来的自己作为尝尽人间况味的中年男人的人生感悟,和着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囫囵吞枣地灌输给学生,可他借的却是欣赏《背影》这篇散文的名义。对于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欣赏,朱自清先生本人论述得十分精辟:
欣赏得从辨别入手,辨别词义、句式、条理、体裁,都是基本。囫囵吞枣的欣赏只是糊涂的爱好,没有什么益处。
这样看来,我们就知道韩军们偏离语文教学之正道有多远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一个离异少女的自述 Part 3
下一篇:云南省多点探索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