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无问西东》中,探寻西南联合大学的魅力所在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某一日看了一部电影《无问西东》,突然就被震撼到了。不仅仅是片中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章子怡等众多明星的吸睛,更重要的是感动于那个烽火连天时代一帮学界精英、教育先驱们的治学精神。战时从校舍的简陋搭建、雨声敲打着陋室,发出的声音大得听不见老师的讲课声,老师索性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四个字“静坐听雨”、吴岭澜的迷茫、梅贻琦校长的指点迷津、坑道里教授们的无他有我屹立炮火中的专心授课,片中这一幕幕景象闪现,忍不住就想去挖掘一下那段历史,扒一扒《西南联合大学》的前世今生。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对华侵略战争,使得中国的教育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平津沦陷后,许多教员和学生感受到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绝无精神自由可而。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火逼近长沙,学校再度向西南迁移,于1938年4月抵达昆明,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荟聚了吴大猷、周培源、梁思成、王竹溪、朱自清、闻一多等大批著名学者教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许多后来在学术界有极大名声和成就的学者,都是西南联大出身。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3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等8人。此外,还有大批人文社会学科的杰出人才,以及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抗战期间,联大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抗战胜利后,联大又成为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坚力量。

  是什么原因能使西南联大在国之危难时刻,延续了治学宗旨并为国培养出那么多的人才呢?首先来谈谈人。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在前北大校长蒋梦麟的极力主张下,成立后的西南联大没有设校长这个职务,而是实行常务委员制,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及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共同主持校务。三校联合,取北大的学木自由、清华的严格要求、南开的坚韧不拔,合成一种新的联大校风。而在制度建设方面,清华贡献最大。西南联大决策和管理之相对民主,与梅贻琦长期主持常委会工作不无关系。《无问东西》影片中有一段梅贻琦对吴岭澜的话:什么是真实?就是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番话足见梅校长清正磊落的品格,所以西南联大才会有了他营造出的包容、自由的学风。友谊与团结是西南联大能在困难时期支持下来的根本原因,也由此奠定了三校八年合作的基础。联大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

  再来说说西南联大的魂。抗战八年间,联大师生在战火中的坚持,既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延续了文化命脉,也彰显了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拒绝将大学改造成应急的培训学校,对于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起了很大作用。西南联大无论如何颠沛流离,师生坚信中国不会亡,中国人能够站起来,正是这种民族自信,支撑着联大的师生,居陋室而思国危,用精神感召着整个学校乃至全体读书人。正是这种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对国家民族具有的高度责任感,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们对敬业、求知的追求。联大的魂在于:政治情怀、社会承担、学术抱负、远大志向。体现了联大的刚毅坚卓。西南联大于1946年5月宣告解散,撤校北迁。

  如今,透过那些斑驳的旧屋,依然让人联想到那些饱经流离之苦的著名人士,从教育史、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都会让人有精彩的发现。《无问东西》影片中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励志故事都会让后人振奋精神,在熨平“伤疤”与“皱痕”后砥砺前行。

上一篇:郑爽曝曾拒演《山楂树之恋》:还好没答应,不然没周冬雨什么事了
下一篇:《让子弹飞》中最精彩的4个镜头,哪个你最印象深刻?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