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票房大卖 台式小清新为台湾电影正名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1905电影网专稿 又一部讲爱情的电影爆了。有多火爆——上映第二天,超过《惊奇队长》,一跃单日票房榜榜首。上映第三、第四天,也是上映首周周末,连续两日盘踞票房榜榜首、连续两日单日票房过亿。上映四天,累积票房过3亿。猫眼预测票房随之水涨船高,从上映首日的1.7亿,飙升至7.82亿。

  

  

  截图来源:猫眼专业版

  估计大家已经猜出来小电君说的是哪部电影了,就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该片改编自2009年上映的同名韩国电影,由林孝谦执导、陈意涵与刘以豪领衔主演,讲述了一个自幼相依为命的王牌作词人Cream宋媛媛和唱片制作人K张哲凯,明明深爱对方却始终把爱意藏在心底的纯爱故事。以“催泪”为核心,《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9天全台票房破亿,最终获得2.39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202万)票房,位居台湾总票房榜第14位。影片也是继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后,本土票房最高的台湾电影。

  

  在拿下去年台湾年度票房冠军后,《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于3月14日白色情人节这天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

  要知道,之前引进大陆票房最高的台湾电影是《我的少女时代》,票房为3.58亿。空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票房已经超过3亿,无疑将大幅度刷新台湾电影在大陆的票房纪录。

  能爆绝非无迹可寻 精准定位女性受众

  除了台湾青春片独特的“小清新”风格,改编自同名韩国电影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一个独门法宝——催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一开始,就打起了“催泪牌”——宣传语为“唯一观影提示:请带足纸巾”。“催泪牌”在中国大陆好不好使,早有先例印证过了。

  先看两组数据,第一组是受众性别占比——

  

  第二组是活跃地区分布——

  

  受众均以女性为主,三、四线城市活跃度相近,没错,小电君说的先例,不是台湾青春片,而是票房近20亿的内地黑马《前任3》。两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和评论都如出一辙——《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5.1、《前任3》5.5;评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狗血”、”矫情“、“尴尬”、“三观不正“。豆瓣用户不买账,票房却高居不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与《前任3》一样,凭借“催泪”效果,打了翻身仗。

  电影为女观众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感人”、“催泪”、“我想到了自己的XXX”这类口碑一旦发酵,便一发不可收拾。而“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要带纸巾”,一度霸占抖音热搜榜榜首。

  大家边哭边看,看完再哭着在朋友圈、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推荐,平日观影意向相对较低的三、四线城市观众也自发走进影院,自然引发一波新的观影热潮。

  反观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上映第二天,与它同台对擂的高口碑青春片《过春天》、风格化的《阳台上》很难让观众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观影人群极其小众且难以扩散。“对手”的乏力,也为《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提供了更大的增长空间。

  水土不服确实存在 台湾与大陆票房并不同步

  从至今依旧盘踞台湾票房榜冠军的《海角七号》,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时代》,再到即将刷新台湾电影内地票房纪录《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是青春爱情片。台湾青春片在台湾本地,常常是叫好又叫座的双赢局面,甚至有“万灵药”的美称。难怪作为投资人的刘德华曾表示:“看到这个(指《我的少女时代》)剧本,我就听到了钱的声音,觉得会大卖。”

  《我的少女时代》的确以席卷之势登顶当年台湾年度票房榜,并冲到台湾电影史票房第三的位置,同年引入大陆,斩获3.58亿人民币,创造了台湾电影在大陆的票房新纪录。

  

  再看看其他引进大陆的台湾青春片的情况。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2012年,台湾电影进入大陆遵循的是“电影进口配额制度”——需要与除美国在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竞争30个配额。

  2001年至2011年中,只有《运转手之恋》(2000)、《圣石传说》(2008)、《海角七号》(2008)三部电影进入大陆市场。最终,只有在台湾大爆的《海角七号》在大陆收获2065万票房。虽然表现不够亮眼,但已经透露出台湾青春片“吸金”的潜质。

  台湾影视文化对于大陆80、90后一代人影响深远,其青春爱情片不存在文化隔阂,很容易产生共鸣。

  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其中约定:大陆取消台湾电影进口的配额政策,经过审查获得“公映许可证”即可上映,并且放宽合拍片的限制。至此,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降低,ECFA实施四年内,已有18部台湾电影进入大陆上映。

  正是因为ECFA,2009年在台湾上映、同年并没有引进大陆的《听说》,于2015年公映,获得244万元票房。

  下面,小电君列举一些近年来引进大陆的部分台湾青春片,大家也能看出些端倪。

  

  1905电影网制图

  “纯台片”(指非合拍片,制片地区为台湾)中,引入大陆票房过亿的,仅《我的少女时代》一部。《翻滚吧,阿信》在台湾人气与口碑俱佳,在大陆仅收获620万元人民币票房;而2013年,曾代表台湾地区角逐奥斯卡的“零差评”电影《逆光飞翔》也折了翼,票房不满1000万人民币。

  显然,引进片水土不服绝非个例,“万灵药”到了大陆,也有失灵的时候。

  影市整体惨淡 青春爆款推动发展

  文章开始,小电君曾提到《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台湾的票房约合人民币5202万元,作为近三年来台湾电影的最好成绩,实在算不上亮眼。要知道,观赏电影是台湾民众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项重要活动,电影产业也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那台湾观众们贡献的票房都去哪儿了?好莱坞首当其冲——最高电影票房榜上,前15名均为好莱坞电影,保持最高台湾电影票房纪录的《海角七号》,排在16。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市场全面开放,好莱坞大片在台湾配额限制被取消、强势入侵,导致华语电影全面崩盘。好莱坞发行公司开始垄断经营,几乎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加上推行“制作辅导金”政策,娱乐多元化、政治娱乐化、电影人才流失严重,台湾电影数量、质量全面下滑,本土电影市场极度疲软。

  进入新世纪后,台湾电影年产量在10部左右徘徊。以谷底2003年为例,这年全台仅推出15部本土电影,市场占有率不足1%。一直到了2008年,《海角七号》的横空出世,斩获5亿新台币票房,才极大地振奋了台湾本土电影。

  

  1905电影网制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6年时,台湾电影上映19部,市场占有率仅为1.62%。而有《海角七号》上映的2008年,市场占有率一跃提升至12.09%。《海角七号》以一位日本男教师写给台湾女友的七封信串起整个情节,影片的主要基调是中日跨洋爱情,其中又融合励志热血元素、台湾风土人情,是一部典型的台湾青春片。

  事实上,台湾电影从发展之初,就产生了的文艺青春的基因。经历过琼瑶电影、“学生电影”、“新电影”三个时期,“青春成长”逐渐确立为台湾电影的母题。《海角七号》的成功,则标志着台湾青春片作为台湾本土电影的重要类型固定下来,也开启了“超级卖座电影”推动本土电影发展的新纪元。

  

  1905电影网制图

  台湾电影市场重担全押在偶然出现的一、两部超级卖座电影上,台湾电影也在复苏与衰退两种论调中反复,表现为长期低迷与短暂性井喷。如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无疑将刷新台湾电影在大陆的票房纪录,走催泪路线的它究竟能走多远,对台湾电影的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霹雳娇娃》票房口碑双失利,“重启电影”会毁掉好莱坞吗?
下一篇:让你猜不到结局的5部电影,禁闭岛排第二,第一至今无人超越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