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芳华》到《无问西东》,除了青春还有他!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芳华》,

  让我们为一代人的青春热泪盈眶;

  《无问西东》,

  让我们追逐几代人的别样芳华;

  这是最近特别受关注的两部华语大片:

  一个叫Youth(《芳华》),

  一个叫Forever Young(《无问西东》);

  一个讲述了一代人的青春,

  一个讲述了几代人的芳华。

  《无问西东》上映后,总有人把它与《芳华》放在一起做比较,也有人说《无问西东》才是真正的“芳华”。

  的确,两个故事有相似的地方,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这两部影片中,除了时代、战争和青春,同时出现的还有他——

  这

  是

  谁

  ?

  西方现代音乐之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芳华》中,女兵宿舍的阳台上,低鸣的大提琴传出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中的《前奏曲》;

  而《无问西东》中,贯穿主故事线的则是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当王敏佳拿着自己跟毛主席的合影向大家炫耀时,当陈鹏给他心爱的姑娘拼命雕刻小花时,一首小提琴曲拉了起来。电影也从这首曲子开始,60年代的剧情急转直下,人物命运发生变化。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离不开恰逢其时的背景音乐,音乐与电影情节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准确地抒发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有效提高电影情节的表现力。

  在电影的非原创配乐中,古典音乐是导演们最喜欢选用的形式之一。而在古典音乐里面,巴赫的音乐则经常出现在一些经典电影之中。

  我们也曾在电影《钢琴家》中听过这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钢琴家一觉醒来,优美的大提琴声从小房间中传来,这就是巴赫第一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序曲,平静但深藏波澜的巴洛克风格旋律,荡漾开来……

  我们也曾在电影《七宗罪》中听过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当两位警察为了破案线索而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暗黄的灯光,一排排书架,蒙着灰尘的厚重书本,曲子缓缓响起。在这个看似过场般无关紧要的场景里,纯净、诗意、神圣的旋律,让宗教气息弥漫开来……

  我们在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也曾听到巴赫的声音——一个维也纳的清晨,巷子一边,男女主角和着音乐缓缓起舞,此时响起的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第25首。故事虽无疾而终,却让“爱”的界限愈加模糊……这种微妙又纯粹的情感,或许只有巴赫能表现吧!

  电影《教父》中非常著名的“受洗”段落讲述主角麦克·柯里昂成为外甥子的教父当天,一家人在教堂参加小宝宝的受洗仪式。但同时柯里昂家族的手下,正在场外执行铲除其他帮派的命令,整个过程在受洗仪式、小婴儿纯真脸庞、恐怖屠杀之间不断切换,正邪、善恶的强烈对比充满震撼力。此外的配乐是巴赫的管风琴曲《C小调帕萨卡利亚舞曲与赋格》。

  《辛德勒名单》中,一场大屠杀在急促的光与影切换和巴赫音乐起奏中开始。镜头切换另一个房间,一位德国军官忘我地弹着巴赫的《英国组曲》。屠杀遍地的背景下,巴赫的音乐似乎给人一种反差的冲击力。

  巴赫的音乐简洁而严谨,沉静、内敛、缜密的曲式闯入了电影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扶平电影中的挣脱与困境,一种宁静而纯粹的情感,创造出平和温暖的感性气氛,将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无声息地转化为灵魂亲切的低语,缓缓浸入心灵深处。

  圣洁、纯真、喜乐、苦难、悲痛……

  他的音乐几乎适合表达任何一种情绪,

  而这些情绪经由巴赫来传达,又都是如此地有力与纯粹

上一篇:LCS北美赛区大师兄再放骚招,“Doublelift的时代正式开始!”
下一篇:贞子从电视爬出却被女子一拳打翻,看惊悚喜剧电影《惊声尖笑3》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