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飞舞的不仅仅是子弹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姜文发誓要把《让子弹飞》拍摄成一部谁都能看懂的影片。但何谓“懂”?“懂”是一个相对概念。我觉得我完全看懂了《太阳照常升起》,但或许我的理解跟导演相差十万八千里。《让子弹飞》的剧情确实不难懂,但个中含义却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而且同样没有标准答案。

  比方说,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两部党史,一部是打土豪分田地那阵的故事,另一部则与时俱进。这两种引申是自我矛盾的,但又奇妙地和平共处着。姜文的导演作品均提供了类似的解读空间,你可以从中看出革命的必要性,也可以悟出革命的荒诞性。看姜文而不做诠释,起码会损失一半以上的观影乐趣。对于姜文作品,不存在过度诠释的问题,只有诠释不足的可能。他的意象太丰富而吊诡,他的思想你未必认可,但力拔山河气盖世,他有着艺术家共通的狂傲和霸气,但他担当得起。评价姜文只能用艺术的标准,而非政治的标准。

  退一步,即便完全无视内涵,你依然可以为《让子弹飞》拍手叫好。姜文的天才表现于他的原创性。《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青春成长题材在海外早已极其成熟,但姜文一出手,大家眼睛一亮。《鬼子来了》跟以往抗战影片的不同就更显然了,但也为更新更深的挖掘付出了代价。《太阳照常升起》的创新有刻意的一面,这限制了它的观众群,但无疑换来了遨游苍穹般的想象。《让子弹飞》是姜文17年中的第四部导演作品,这一次他又换跑道了,黑吃黑的剧情虽然不算新,但我们第一次领略到姜氏风格的黑色幽默。

  这部影片里埋的暗线不止一条。片中麻子、汤师爷和黄四郎看似三个不相干的人,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位主人公都曾提到20年前,17岁和辛亥革命。这三头蒜17岁的时候都曾投身革命。而后张牧之成了马匪,老汤成了官骗,黄四郎成了恶霸。20年前,这几个革命者为了不同利益走到了一起。20年后,他们再度聚首,为的还是既得之利。

  影片暗示出,不论留着半条辫子的老骗子,还是满口英文的土豪乡绅都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注定无法成就大业。真正可以得江山的,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以“公平”旗号鼓动老百姓助威夺权的高智商土匪。麻子从革命者到土匪,再到革命者。革命盗火者身份的变换令人感慨万千。影片片尾,麻子剩下的手下去了上海。故事发生在1920年,而中国某党便是于1920年8月在上海组建的。影片讽刺和挖苦了什么,不言自明。

  至于影片结尾,明明一开始对麻子颇有好感的花姐却跟了老三让许多观众感觉意外。实际影片埋了不少伏笔。老二和老三在窗外往花姐房里扔银子,扮人肉自行车,并不惜冒生命危险英雄救美。老三更尊重女性,所以他更有机会搞定花姐。对兄弟和女人的公器性使用最终使得麻子的亲信四散。白马和分道扬镳的兄弟暗示着他终将成为一个孤独的暴君。

上一篇:张火丁主演梅派经典《霸王别姬》引起极大轰动,为何有人质疑?
下一篇:电影《无名之辈》告诉了我们什么?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