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里张震的片段多余吗?其实他才说出了电影的关键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与“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相比,我更喜欢那句“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我的第一个答案是,没有。而第二个,不知道。

  相比较《芳华》,《无问西东》才更符合文艺片逆袭这个形容。《芳华》从头到尾很流畅的讲述了一个很容易看懂的故事。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试图形成的立意太过深奥和庞大,所采取的片段式讲述和割裂时间线的手法(用得并不太好)也非常文艺了,能在看电影大部分时间只图消遣的主流市场趋势下,拿下超过5.3亿的票房,简直奇迹。

  正因为如此,《无问西东》口碑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要么觉得感动,要么觉得矫情。而这种价值观的冲突,正好与导演的野心不谋而合,如果她只求完成一篇献礼清华百年校庆的命题作文,没必要费这么大劲儿。

  如果电影始终停留在那个大家辈出、跌宕起伏的时代,观众更容易被感动。王力宏主演的那一段故事,多好啊。一个处处优秀的年轻人,家庭富有、父母通情懂礼,长得帅,学习能力强,还有当飞行员的天赋,又勇敢、正义、充满同情心,在国家危难之时,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生命,辜负对母亲的誓言,简直标准正能量模板,不哭都不好意思。但这样的人在当时绝非杜撰,你又不能不心服口服。

  我跟大家一样,也觉得陈楚生那个片段最精彩,那种“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么过”的迷茫,不局限于时代和天才,泰戈尔有、清华教授有、跟风养蛙的我们也有。“对自己真实”,听从生命赋予你的使命,笃定而从容的活着,这是《无问西东》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但与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等前辈被赋予的使命相比,我们的真实太难令人接受,我们被赋予的可能就是一颗螺丝钉的任务,所以故事一转到张震的环节,大家就感到情绪急转直下。

  就像,当年高晓松在《奇葩说》海选中,曾经对满心只求“就业”的清华学霸非常失望,高晓松心中的名校,当是镇国重器,培养的学子应该心怀家国天下,至少苟且的时候,心里也得有诗和远方。当时这段话也没少被嘲,大概就是觉得高晓松“何不食肉糜”吧。

  我们把经常把这种高晓松式的失望甩锅于时代变了,以前生死之间隔得都是家国大义,抉择的都是小我和大我,想想都热血沸腾。现在生死之间隔得都是钱钱钱,抉择的都是上班还是裸辞,想想就觉得扫兴。

  其实,现实不一定能改变人性深处原本的热血和理想主义,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把如今的我们放回当年,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但现实确实可以将我们局限在一个小时代里,中午吃啥、哪个专业好找工作、怎么能买到学区房,谁的烦恼不是烦恼呢。

  其实,导演在《无问西东》里,加上张震这样一个段落,也正是在试图深化电影主旨的内核,将“无问西东”这个精神立意,与现代人的迷茫与挣扎做一个接洽。现代人如张震,所面对帮助别人和怕人碰瓷、要不要整之前出卖他的领导等等,与之前段落相比似乎不值一提,但这其实已经是现代人面对的需要动用心灵的抉择了。

  如果说,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的段落是向过往的致敬,那张震的片段,意在对当下的启迪。将一种深远的立意,嵌入琐碎的当下,是大学精神的延续还是消亡?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就是理想主义,在如今,可能就叫矫情。但精神本无形,随容器变幻形状,在每个时代自有不同的样子,静坐听雨,不问西东。

  走出电影院,我们还是得想想,一会儿吃啥,真是无聊,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作者:抽抽凉)

上一篇:架空神话体系,克苏鲁神话,众多游戏的奠基石
下一篇:王者荣耀世冠总决赛落地北京;喜马拉雅上线《三体》广播剧第二季;王思聪卸任万达电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