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vs《海上钢琴师》,现实与梦境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片沿袭了时光三部曲的风格,故事唯美,剧情扣人心弦,同时也塑造了非常经典的钢琴师形象——1900。《钢琴家》是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执导,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主演的传记电影,由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而来,斩获当年奥斯卡七项大奖。

  如果只看电影海报,我会以为两部电影讲述的会是类似的剧情,毕竟,提到钢琴家,我们会想到天赋、才华,那剧情就会有点俗气:一个英俊又有才但出身贫寒的钢琴师,天纵英才,年少成名,历经磨难,最后一曲爆红,赢得美人归。

  那这两部电影,是这样吗?

  《海上钢琴师》还真有点这个意思,《钢琴家》则完全不是。

  有人问《海上钢琴师》到底在讲什么?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选择。在我看来,《海上钢琴师》就是在讲一个钢琴师的故事。

  这点与三部曲的其他两部相似,托纳多雷并没有在刻意去突出一个主旨,他只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与此同时,导演又深谙人性,赋予了主角们耀眼但却合理的人物形象。但不同的是,只有《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非常纯净的故事,导演将1900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安置在一艘船上,又赋予了他无与伦比的天赋,这注定了1900不用像其他的主角一样,经历战火的洗礼,面对人性的险恶,最后被迫成长。他一直像一个孩子一样,因为能给大家带来音乐而受到船员和乘客们的喜爱,自幼父母双亡,才华横溢却又不求名利,谁会跟这样的人过不去?即使有,也会被斩于马下。

  回看整个电影,你会发现除过那次失恋意外,1900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他的一生顺风顺水,因为他一直都在他最喜欢又最擅长的的事情,他也只需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足够了。

  其他事情呢?他不需要管吗?

  是的,他确实不需要,原因他也在电影里交代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00没有任何亲人,所有的船员和乘客对他来说也不过是过客,是他观察的对象及灵感的来源,而他唯一的朋友,也只有麦克斯。

  我们生于家庭,长于社会,我们没有选择。而1900不必像我们一样,首先他没有家庭关系,而社会关系,他可以选择,他也早已做出了选择。

  很多人说1900不过是在逃避,逃避这个社会,逃避这个世界,这我并不认同。

  逃避的意思是不去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去赡养父母,不去承担社会责任,那我们就是在逃避,因为父母养育我们长大,而社会教我们成长,给了我们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安稳和平的环境。

  但1900并不算逃避,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给他什么,他并没有责任去回馈,如果非要讲的话,是上帝赋予了他生命和才华,维吉尼亚号抚养他长大,而他弹了一辈子的琴,带给了这艘船和这个世界绝妙的音乐,也算不负上苍。

  他只是做出了选择,就像他说的,对别人而言,他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他的音乐。因此他的选择,也不会对其他人有任何影响,除了麦克斯,没有人会为他难过。所以,他的一生可以摆脱这个复杂的社会,像梦境一样纯洁而美好。

  他在梦境和现实之中,选择了前者。

  好梦易逝,最终1900的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但却浪漫又热烈。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这部电影太过浪漫、太过美好,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如果有人告诉我在漫长的音乐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出生在一艘船上,无师自通,水平一流,但终其一生都没有下过船,那我一定是三分惊奇,七分狐疑的。

  虽然不现实,但这个故事至少很美,不是吗?

  毕竟,讲这个故事,托纳多雷只用了大海、音乐、朋友和爱情这几样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钢琴家》是最近刷豆瓣电影TOP250的时候才看的,这部电影的男主我很喜欢,阿德里安·布劳迪,之前看《超脱》就对他印象深刻,又丧又帅。

  但看这部电影,说实话大部分时间里我是没有被吸引的。

  因为我一直在等,一直在期待一段演奏,就像《海上钢琴师》中1900和谢利飚琴那段,酣畅淋漓,亦或是弹奏那段《playing love》,温柔安静却心潮起伏。

  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有点煎熬的,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瓦列最开始还偶尔弹几段,这时候我在想,小试牛刀而已。但越往后看却越觉得不对经。

  嗯?犹太人,1939年?

  嗯?怎么进特区了?好歹是个钢琴家啊!

  嗯?一家人全被送往集中营了,还好男主被朋友从队伍里拉出来了。

  嗯?怎么越混越惨了,连吃的都没有,都饿出病来了。

  本来抱着期望的我,看着瓦列的处境每况愈下,确实十分揪心,眼看着电影就要结束,留给瓦列的时间不多了。

  那最终有等到一段高潮迭起的演奏吗?

  确实等到了,影片的最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瓦列为一位纳粹军官弹奏了一首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此时晨曦微璐,一束阳光照进了屋子里,隐约穿透了瓦列代表犹太人血统的弯鼻梁。

  这一段演奏,初看并不十分惊艳,与《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桥段相比,没有强大的对手,没有1900的残像拳,没有能点燃一支烟的琴键的温度,甚至连观众,也只有一个纳粹军官。

  作为一个对古典音乐毫无鉴赏力的人,我甚至都听不出来哪里弹得好,所以当时看完这一段演奏后,我是有些失望的,等了这么久,就给我看这个?

  但看过之后的几天里,反复咀嚼这段琴,却越发觉得含义深厚。

  二战时纳粹德国对犹太人所犯下的罪行,即使放在整个文明史上来看,灭绝人性也无能出其右。影片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这一点,甚至大部分的篇幅都在描述德国人的所作所为,整个电影也都沉浸在了这种绝望当中。瓦列作为一个犹太人,亲历也旁观了整个过程。

  导演想通过他的眼睛告诉我们,当所有人都被蛊惑,都趋于利益,人是可以如此对待自己的同胞,几千年来人类积淀的文明,不过是一场粉饰,妄图掩盖人的兽欲。

  但导演同样也想告诉我们,即使在这样的绝望中,依然残存人性的光辉。

  多萝塔冒着生命危险对瓦列的救助,警察在最后关头将瓦列救了下来,以及最后的那段琴。

  这些善良与整个影片的暴虐相比,微乎其微,好像当时画面中的那一缕晨光,但,终究是存在的。

  尤其是这段琴,本来最应该充满仇恨的两个人,竟然在某种形式上和解了,为什么?

  因为对艺术的共鸣和对同胞的恻隐之心。

  这是人类的骄傲,是人性中最耀眼的成分,也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导演相信,即使是在最最极端的情况,人性的光辉也不会熄灭,并最终会重新点亮整个世界。

  这个电影总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虽然很不相干,但两部电影都有个共同点——现实主义。大多数电影都需要夸张和戏剧化对电影进行修饰,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影区别于生活,带给观众陌生感和新奇。

  但《钢琴师》并没有,这部电影基本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剧情的设置也无刻意的转折和夸张,唯一戏剧化的点也只是瓦列的运气有点太好,能够死里逃生。由于现实,这部电影也显得过于沉重,整个电影基本都是在讲一个个的悲剧。但也正是因为现实,黑暗中点缀的几点光芒,才更让人感觉到真实和可贵。

  最后,两部电影孰优孰劣是很难评判的。虽然都是关于钢琴家,但两部电影讲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属于1900的象牙塔,他可以一辈子待在其中并施展才华,《钢琴家》讲了一个无比真实的故事,凸显了艺术和人性的可贵。梦境与现实之间,两部电影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极端,这也是为什么我将它们放在一起。

  两部都是非常优秀的电影,祝各位观影愉快。

上一篇:《断背山》内地被禁是谣传 中影有意与片方接洽
下一篇:《爱情公寓》里的演员本色出演,浪里小白龙大师兄还真是位漫画家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