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丹的《大师兄》:生而为人,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大师兄》这部电影,我最初去的原因还以为是甄子丹的动作片呢,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没想到这是他的转型之作,竟然反应的是教育制度问题。

  看完之后,我觉得叫《我的特种兵教师》也还行,其实就是网络小说的套路,特种兵厌倦了战争,回到母校当了老师(我四不四剧透啦!),不过甄子丹没泡漂亮女老师,也没泡校花千金大小姐,只是挽救了五个问题学生。

  《大师兄》在豆瓣的评分很低,因为电影内容真的有些问题,为了商业化,在前期对学生和家长的感化进度太快,一些地方为了温情而温情,最关键的是很多剧情逻辑根本不通顺,大概可以概括为一个开了主角光环的童话故事。

  但是你问我可不可以看?

  我还是墙裂推荐的,特别适合一家三口饭后消遣,电影的立意还是很深刻的,只是剧情没表现好而已。

  吐槽一下:

  感觉我做公众号和雷军真的有点过不去,例子几乎期期都有小米,就连看个电影,校长的扮演者长得还像雷军.

  安利种草:

  插曲verygood,有两个

  ①tears and rain —James blunt(you’re beautiful的演唱者)

  ②7years—lukas graham

  特别是第一首,我十年前超级喜欢,可是不知道怎么七八年都没听了,当BGM一响的时候,鸡皮疙瘩“唰”的一下起了起来,脑海里感觉有盏小灯“砰”的一声亮了起来,瞬间想起来了!!!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一 通识教育

  甄子丹在《大师兄》中饰演了一个老师,他在开学第一节课的自我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不仅是班主任,更是教大家通识科的老师。

  说实话,我很喜欢通识教育这个形容词,他不是简单的数理化,它包含了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所有应具有的知识和思维能力。

  用甄子丹的话说,越有知识就越有判断能力。

  通识不是教我们谋生的技术,而是教我们生而为人应该懂的道理。

  诶,听起来有点太鸡汤了吧。

  不,其实我们中国对于通识教育真的很缺乏。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也就是十年前,新闻经常报道,母亲在清华北大陪读孩子,衣食住行全都管,不是当父母的舍不得孩子,而是孩子真的不能自立,母亲不来不行啊!

  现在好了,这种不正之风慢慢从清华北大蔓延到了普通大学,不仅学习不好,还没有自立能力,用罗永浩的话说,世界上最差的组合不就是一个花花公子+没有钱么?

  现在的孩子差不多真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压榨了家里六个人的劳动力。

  熊孩子任性、刁蛮、没有礼貌、不懂规矩,这样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他们的家长会和你说一句,毕竟是孩子嘛,你一个大人还要跟孩子一般见识吗?

  好吧,为了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我忍了,可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了真的会懂事么?

  最近网上爆出了一个高铁“霸座男”,在高铁上就给你耍起了无赖,把广大网友恨得牙根痒痒,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大哥竟然是韩国某高校的博士。

  不提博士,最准确的还是他的研究生学历,社科院已经确认这大哥是社科院13级的法学院研究生。

  他竟然是学法律的!!!

  要是问起民法、刑法、国际法,估计这大哥能给你整的明明白白,可到头来自己在高铁上和一个女性耍起了无赖。我真是日了狗了!!!

  我认为,现在的教育遇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人掌握了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果连最基本的做人都做不到。

  这是典型的缺乏通识教育,遵守规矩这是在幼儿园我们就应该学会的道理,结果我们“霸座男”成了博士还不懂。

  幼儿园我们就应该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有些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却连独自生活都不行。

  这件事情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家长的浮躁。

  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希望小孩子能够学习小学的知识,在小学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初中的知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他们拼了命的让孩子“领先”。

  万丈高楼平地起,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坚实牢固的地基,有道是根深才能叶茂!

  刘备的母亲含辛茹苦靠编草鞋、做小买卖将刘备带大,从小就给刘备讲做人的道理,等到他十五岁才送他入学。

  对于孩子,千万不要为了超前而超前,否则一不小心就使孩子跨越了成长阶段,反而起到了揠苗助长的反作用,别等到大学需要补幼儿园的课才知道后悔!

  二 反向沟通

  甄子丹挽救的五个问题学生,其中有三个是和父母缺乏正确的沟通,特别吐槽一下那个酗酒的父亲,编剧为了剧情把逻辑这个事全给你忘得一干二净,我没带脑子看反而看的还蛮感动.

  虽然故事不咋地,但是折射出来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关于孩子的问题发心都是好的,但往往采用了不正确的沟通方式。

  我管它叫做反向沟通,如果“关心”不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表达,那么往往会引起相反的结果。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你作为一个孩子怎么这么矫情,父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

  其实不是孩子不能理解,因为对别人的建议表示抗拒是人的天性。

  一个价值观正常的中年人,面对别人合理的建议尚且不一定能够虚心接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

  更关键的是,孩子们在中学的时候处于一个渴望思想独立,但是却还没有形成良好世界观的时期,对于别人强加给他的思想他会发出本能的抗拒,这无关孩子好坏,这是人性。

  就是有一些孩子勉强接受,但是他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中华两三千年的历史里,我想历朝历代的皇帝杀的最多的不是奸臣,反而是忠臣,圣明如李世民也不止一次想杀为证,不是当皇帝的昏庸,而是忠臣往往只知道表达态度,不知道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

  为人父母的我们,往往和领导、同事、朋友都会注意沟通方式,为什么到了自己的孩子反而不注意了呢?

  就像电影里的小姑娘,她重男轻女的父亲是个有钱人,表现关爱的方法就是给女儿买芭比娃娃和化妆品,可这些都不是她所需要的,她真正爱好的是开车!

  在甄子丹离奇的开导和古怪的车祸之后,父女俩改善了关系,父亲学会了正视自己的女儿是一个有思想有态度的“人”,不会为她安排她不喜欢做的事情。

  其实说实话,看到这五个问题孩子的故事,我觉得这个电影有点毒鸡汤的味道,在探寻教育孩子寻找自己兴趣的同时,我总感觉有点脱离实际了。

  虽然甄子丹喊着德智中学“人人可教,皆可成才”的校训时,我承认我被感动了,被震撼了!

  但回过头想,电影里描述的这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想法确实有些脱离实际了。

  作为年轻人,考虑未来的时候心中一定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想做什么?

  第二,我能做什么?

  电影里谈到五个孩子最后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对他们人生后半程到底有怎样的助益,犹未可知。

  本来电影里,隐蔽的探讨了“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但是因为那个学生在结局的时候说了一句“我明年也能考上大学”,就成了四不像。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不仅应该让孩子找到他真正热爱的事情,还应该同时平衡他的天赋,让孩子们在能做的事情里找到他真正热爱做的事业!

  三 人生的意义

  前面提到了通识教育,提到了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在这里我也想写一些感慨。

  每当想起小学时,老师问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感慨万千。

  因为不了解城里的优秀教师是什么样子,但是和本校老师横向对比之后,我真的认为从初中到高中遇到的老师都非常的好,教学能力都很高。

  但我还是想吐槽一点,不知道别的同学们关于中学有什么样的遗憾,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从小到大没有一个老师让我真正明白“我到底为什么而学习”,或者说“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直坚持让我没有在中学堕落的,除了不让父母伤心以外,大概就只有别人也在学习,我不学不好吧!

  现在回首人生,我才对高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让你坚持做一件你非常讨厌的事情除了明白为什么而做,别无他法。

  为什么我考的大学很一般,其实从我的内心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

  甚至成年了,到了大学,我依旧不明白我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而努力,其实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止我一个,包括很多努力工作的朋友,你也一定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而努力?

  金钱么?或者是金钱所带来的尊重么?

  为它们而学习而努力,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就给我讲过,我自己也读过或者想过,但总感觉它们离我很远,它们很难鞭策我前进。

  就像电影里第一次出现殷海光先生《人生的意义》时,甄子丹表扬了那个在ABCD四个答案之外,加了一个答案E的学生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试错中成长。

  其实在我初中、高中甚至家庭里,我一直被灌输着各种各样人生意义的答案,可是我还会说“没有一个老师让我明白学习的意义”,因为那些答案其实都是他们的,不是我的。

  他们对我所有的教育或者批评,并不能让我把他它们(人生意义的答案)当做我人生外在的框架,当做我内心的标杆,更不能让我为了这些所谓的答案而为之奋斗终生。

  他们强加给我的意义,无论多么正确,都很难走进我的内心,它们永远都是身外之物。

  用毕淑敏老师的话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但你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最后把《大师兄》片尾,殷海光先生《人生的意义》中,结尾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在各位现在这种年龄大家都有梦。胡适说,人生应该有梦,否则人生不是太不丰富吗?现在你们都有理想,但出了社会便可能不同了。那时各奔前程,各种打击,各种现实的考虑,都可能使得你把崇高的理想收敛起来。这就是现实在考验我们的道德力,我们的理想性,我们对真对善对美的追求是否迫切。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是如此的。我们是否能撑得住,就在这个关头。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

上一篇:贵州榕江侗乡牛王争霸赛欢度“六月六”
下一篇:《调音师》为何不是《钢琴师》?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