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中孤独的自我:为什么1900死也不肯下船?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海上钢琴师》上映于1998年的意大利,至今已过去20多年。近日,这部评分9.2,在豆瓣电影【TOP 250】榜单中排名第15位的经典之作,在国内重映。

  这部电影让无数观众在感动中唏嘘着人生的意义,在沉思中嗟叹着自我的选择。很多观众说:我年轻的时候没有看懂,但是我现在看懂了。

  那我们看懂的,究竟是什么呢?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现代人往往有谋生的手段,但缺乏生活的意义”。也许这部影片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活着,不只是为了谋生,还为了一份意义。

  影片的主人公1900,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弃婴,没有父母,没有国籍,没有姓名,被一位好心的船员收养。几年后船员意外身亡,1900再次成为孤儿。偶然的机会,他在船上发现了一架钢琴,自学成才,他的钢琴演奏空灵唯美,直击心灵深处。从此,88个琴键便成为了他唯的心灵归属,也让他最终放弃了进入浮华陆地的最后一次机会。他对好友麦克斯说:“我是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太过美丽的女人,是一段太长的航程,是太过浓烈的香水,是我不会弹奏的曲子……我不为任何人而存在。”

  今天,我们就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下,1900,为什么宁愿死,也不愿意下船?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维基百科对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定义是: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是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海上钢琴师》的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就是通过1900的故事反衬,来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人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存在的状态,反思了现代人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心理,以及空虚、迷惘、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

  01 关于“存在”

  “存在”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它最早是由海德格尔首次提出来的。代表人物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本书中曾经界定了这一概念。

  萨特认为,“存在”分为两种,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物的存在是自在的,而人的存在则是自为的,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可以由自己来选择的,而1900,就是自由选择自己存在的最佳注解。

  电影的开头,麦克斯在向乐器店的老板讲述1900的故事时不止一处提到1900的存在:“如果我说那个钢琴师从不存在,我没说谎”;

  “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

  虽然麦克斯再三说无人知晓1900,但实际上他是在强调1900是曾经存在过的。朱塞佩·托纳托雷想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个体存在过,不管他人知道与否,都曾经在这个世界留下过印记,就像1900留下的那张唱片(被藏在1900的钢琴里,无人知道,后来被乐器店的老板发现),只是没人知道罢了。

  那么,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标志是什么呢?是名利与地位吗?是财富和金钱吗?在存在主义大师们这里,恐怕不是。

  存在的意义,是对自我的清醒的认知,是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往哪里。

  为什么1900死也不肯下船?

  因为他最大的恐俱是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一无所有,且丧失了对生活的掌控。

  他说:“那(陆地的街道、城市等)是上帝的钢琴……我与那个世界擦身而过了。”所以,1900对其存在进行了自由的选择,即成为自己认可的样子,由自己的心决定生死与去留,而非由外在的物质财富所控制。

  而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的。我们把意义交给奢侈品的攀比,交给名利上的追逐,交给透支的信用卡和花呗,但唯独不知道自己是谁。

  02 关于“孤独”

  人是孤独的,这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孤独、烦恼、畏惧、痛苦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

  托纳托雷塑造了一个孤独的角色—1900。他一出生就是孤独的,他被父母抛弃在弗吉尼亚号船上,是一个不知身份的孤儿,没有任何亲人。当收养他的火炉工在他8岁时又因为意外事故离开了他,他又重新陷入孤独。

  此后,尽管船上的乘客来来往往成千上万,也有过麦克斯这样的朋友,但他始终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并不是单单表现为他孤身一人,而最主要的是他的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

  当麦克斯问1900为什么不下船去凭他的音乐才华挣得名利和家庭时,1900是这样回答的,“为什么?为什么?陆地上的人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这就是你为什么不知疲倦,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我并不羡慕。”

  在1900的眼里,陆上的人追求的名利、美女、家庭不是他想要和羡慕的,他想要什么,这是他活着一直在J恩考和追寻的问题。这一点才是他最大的孤独。

  因此,在弗吉尼亚号最终被炸药毁弃之时,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孤独地离开,正如他孤独地出生。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活在热热闹闹的凡尘中,殊不知其实自己是活在孤独中:同学聚会,混得不好,我们觉得孤独;混得太好,也会觉得孤独。

  公司年会,面对竞争关系的同事,我们孤独,面对决定我们生杀大权的老板,我们觉得孤独;面对妻儿,想到身上的重担,我们孤独,面对父母只能报喜不报忧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感到孤独。

  这种孤独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体验。

  有一句歌词唱得很好,叫“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就像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岁荣》里写的那样:“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了群是内心的孤独。”

  但正是这种孤独和对孤独的体验,成就了1900唯一的存在。

  03 关于“畏惧”

  我们知道,在1900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位善良的船员老丹收养了他。他问船员:“妈妈是什么?”船员回答说:妈妈是一匹马。

  船员还告诉1900:“弗吉尼亚船下的一切都是不好的,陆地上的鳖鱼会吃了你”,“孤儿院是一座大的监狱”……

  心理学上认为,这种在脑海里预设的固定思维模式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老丹尼的话产生了“恐惧”的印刻效应,在1900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是不可逆和不易消除的。所以,1900始终保持着对陆地的恐俱。

  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有两次下船的机会。一次是他遇到了喜欢的人,他决定下船去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站在下船的楼梯中间时,他犹豫了,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船上。

  另一次是二战后弗吉尼亚号由于年久失修最终废弃被炸掉,他如果想活的话只能选择下船。但他也选择了留在船上。我们都不禁要问,1900完全能凭自己的音乐奇才,杰出的钢琴演奏挣得名利,可他为什么一而再的不离开船,尤其是最后他要留在船上与船共亡?

  1900自己是这样回答的,“那并不是我最终回船的原因,并不是我看到的让我停下了脚步,让我停下脚步的是我所没有看到的。明白吗?……我所看不到的是,我下船之后的未来,我看不到世界的尽头。用钢琴打比方,钢琴键就是有始有终的。你也清楚,钢琴一共有88个键,……没有无限的因素在里面,你才是那个无限的因素的主导,在那些琴键上,你演奏的音乐才有千变万化。

  我喜欢这样,我只能过这样的生活,你把我弄到那个跳板上,然后你突然在我面前扔了个上面有万千琴键的键盘,这就是我不能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穷无尽……”

  其实,1900不愿下船去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心中的畏惧。因为不知道那个陌生的世界是怎样的,因为害怕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未知而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因为害怕那里有太多的选择而不知该如何选择,因为害怕在那里无法做自己……害怕,畏惧,其实不仅仅是1900的一种生存状态,实际是我们所有人共有的存在情绪。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提出,畏惧是人先天固有的基本情绪。

  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畏惧的是什么,但总是在操心、忧虑着,畏惧着。不仅是像1900那个年代的人,我们所有人都普遍具有这样的畏惧—我们畏惧自己的目标不能实现,害怕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害怕失去我们拥有的东西,畏惧对这个世界的掌控感……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一直都活在一种畏的情绪当中。人是活在物质世界和他人中的,他既不能左右世界,也不能左右他人,甚至连自己都左右不了,因此人是没有安全感的。

  结 语

  很多观众说,以前看不懂《海上钢琴师》,现在看懂了。也许是因为体会到了这部电影的一个很绝妙的隐喻——世俗世界被隐喻为陆地世界,自我世界被隐喻为海上世界。

  1900从始至终,在自我的世界里存在,清晰地知道自己能够掌控什么,不能够掌控什么。然而在现实的世界里,世俗之人比比皆是,而自我清醒之人却少之又少。

  1900这一场追求自我的传奇存在,也注定成为一场世人眼中的虚无。

上一篇:英国电影《两小无猜 Melody (1971)》诠释爱情最美的样子
下一篇:爱情电影《恋恋笔记本》,老人不断的讲爱情故事,只是想唤醒爱人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