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火了集安,其实那里的好太王碑更有名!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文/牧云轩王百会

  昨晚一个人看了场电影《缝纫机乐队》。

  感觉比那些只为票房胡拼乱凑的商业喜剧片好多了。

  我坐在黑暗的影厅里,被这个追求梦想的故事感动了,忽然感觉自己依然年轻,还有梦想的残余在心中燃烧。

  导演和主演大鹏,是吉林省集安人,因此电影中故事就发生在集安。

  东北边境小县城走出一个当红艺人不容易,他如此回报家乡其心可嘉!

  一个电影就这么轻轻松松让全国很多人知道了集安。

  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所知道的集安,与摇滚无关。

  在民国时集安还叫“辑安”,因为那里盗匪横行,治安不好,上级政府名之“辑安”,无非想让官员有所作为,像《让子弹飞》里的县长一样以求平安一方。

  民风剽悍算不算是摇滚的天然基因?

  集安那里到底是不是摇滚之乡,我不清楚。

  但我十分清楚,著名的《好太王碑》就在那里。

  喜欢学习隶书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了解这块碑的。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选出实物尚存在中国古代十大著名隶书碑刻,我想《好太王碑》应该有一席之地。

  集安小城从前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古代高句丽的都城。

  高句(gōu)丽(lí)是古代东北地区一个民族政权。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建国五女山城。后高句丽的第二代国王琉璃王迁都集安。集安作为高句丽的国都,历时425年,经历了十九代王。在高句丽王朝鼎盛时期,这里曾是东北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

  高句丽灭亡于唐朝。共存世705年,前后经历28位王。

  如今这里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好太王碑》在书法界久享盛名。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二十代王长寿王为其父十九代王好太王立的碑。

  全称“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比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永和九年,只晚了61年。

  这块碑石为方柱形,高6.39米,共存1775字,碑文内容涉及高句丽建国传说及好太王的丰功伟绩。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文字为近于楷书的隶书,有“海东第一碑”美誉。

  我第一次见《好太王碑》碑片,是在大连图书馆。

  那是一次馆藏碑帖拓片展。直通二楼6米多高的好太王碑拓片就悬挂在大厅里,一入门扑面而来,不觉为之一震。这气势,摄人心魄,如此巨大的碑刻在中国古代恐怕实不多见。

  这种拓片质量很好,也很完整。属于馆藏珍品。趁展出的机会,去现场欣赏了两三次,每次站在拓片面前,都感觉十分震撼。

  东晋时,高句丽王朝偏居东北地区,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但这件出自少数民族之手的《好太王碑》显现的出来的古朴、豪放、简单的风格,还是有些让人有点迷惑不解。隶楷之间的字体,很多字已经写得十分超前和现代,其书写水准一点不逊于中原。集安现属通化所辖,古时高句丽在书法上如此“通化”,让人始料不及。

  好太王碑一方面字形向楷书进化,一方面笔法延续着篆隶书的古法。

  结字求简,线条有篆籀气。这种方整纯厚、简单古拙、雄浑豪放、以及浓烈的趣味性,一直为当代书家所迷恋。

  其实书法在字体演变过程中,过渡阶段最迷人。因为它的不完美,让学习者有了广阔的想象力和个人发挥空间。而秦小篆、汉八分和唐楷,由于过于成熟和完善,反而很难写出新意。

  好太王碑就是这样的一块在当代书坛依然广受追捧的隶书名碑。

  好太王碑的书法特点:夸张对比明显,经常改变结构,已经出现草法介入,整体显得结体方线条圆。举倒说明如下:

  驾、命、资。这三个字的结构对比就十分夸张。

  感觉像小孩子写的娃娃字,一反常规,拙趣十足。

  满、聆。这两个字的结构,结构改变。

  重新组合之后,既融为一体,又充满神秘感。

  道、开。这两个字已经出现草化。

  “道”的走之,“开”的门字,两笔即成。

  简单的结构,为草书的起跑创造出无限可能。

  以“开”字为例。

  草书从隶书中来,好太王碑中的这个“开”字与后来的草书,是如此连带进化的,可谓一目了然。

  《好太王碑》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风格特点?

  要知道,同一时代的东晋时代,王羲之已经把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推上了一个高峰。手札尺牍的行草书,在南方已经是流行书风。为何东北的高句丽写碑时依然是隶楷之间的过时状态?

  也许是地域差异使然。文化中心与边远地区的书法发展不同步现象所致。

  还有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汉文化的不平衡,造成书法的不同步现象。

  南派书法,楷法成熟,促进行草发达,以韵胜。

  北方碑版,以隶楷为主,性格与刀工使然,以质胜。

  字体的演变十分缓慢,最后到隋代,依然隶楷碑版常见,到了唐朝隶意渐失,才彻底融入唐楷之中。

  但这些又不是绝对的!

  别忘了,当年郭沫若发起“兰亭论辩”,就是因为发现南京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与《兰亭序》字体区别巨大,而断定《兰亭序》不真。

  看一下这件东晋墓志,书风与《好太王碑》倒很相近。

  这说明南北方的书风差距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明显。

  这可能与书写载体与用途有关。如果拿十分庄重的墓志刻石与文人之间的手札书信相比,肯定是写信更随便一些,而刻石必须以古法为之,以显对逝者尊重。这么说,好太王碑也是如此。想像一下,东晋时的高句丽文人写信的风格也大概和王谢家族子弟差不太多吧。

  集安除了这块东晋高句丽《好太王碑》,还有一块刻石值得关注。

  那就是魏《毌丘俭纪功碑》。

  在高句丽立下《好太王碑》之前的172年前。也就是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曾一度归服的高句丽反叛魏国。曹魏朝廷下令命幽州刺史毌丘俭率大军征剿。

  正始六年五月,大败高句丽,凯旋。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

  这次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

  1906年, 吉林集安乡民筑路,发现此残碑。残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8.5厘米。汉字阴刻,可见7行47字,另有三字虽残但可辨识,共得50字。

  此碑现藏辽宁博物馆。

  毌丘俭纪功碑书法是标准的魏晋时期隶书风格。

  承东汉八分书的余续,明显受熹平石经影响较大,并进一步规范化与工艺化。

  由于石质粗糙的影响,显得金石气很浓。

  有意思的是,毌丘俭攻陷丸都山城之后,以为高句丽已灭。掠近万奴隶撤军中原。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高句丽,70年后又重返丸都城。后来又经前燕大军再一踏平丸都山城,给予重创。但到了好太王时代,高句丽又一次卷土重来,开疆拓土,并迎来高句丽王朝的盛世。

  小小的集安城,承载着两千年的风起云涌,见证过一个高句丽王朝的兴亡。

  如今,古迹犹在。好太王碑依然不朽。

  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趟集安,不去找什么广场上的大吉他,而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好好看一下1600年历史的《好太王碑》。

  不一样的原创,尽在《牧云轩聊书法》!

  其他文章,精彩链接:

  80岁的陆游,用猩猩毛笔写了一件传世书法!

  朱元璋十世孙朱仲宗,把章草写得如此老辣!

  日书三万字!色目人康里巎巎把书法写飞了!

  日本人对孙过庭《书谱》用四种光线扫描,发现了什么?

  惊艳!楼兰残纸里的章草,见一个就要抓一个!

  ————————————————王百会,网名牧云轩主人、庞坨子。生于辽西黑山,现居大连,职业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为什么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
下一篇:钢铁侠最霸气的10句台词,怼洛基、惊醒蜘蛛侠,每一句都振奋人心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