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东阳的“量子之父”潘建伟,上《朗读者》分享了3个纪念日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3-03
手机版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裘晟佳

  一年365天,其中有哪些日子对你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人的一生匆匆数十载,又有哪些日子会在你的人生中,曾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

  5月26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二季第四期节目播出,主题词正是——“纪念日”。

  节目制作人、总导演兼主持人董卿,与著名美术家靳尚谊、物理学家潘建伟、演员刘烨、航天员邓清明、漫画家朱德庸一同分享属于他们的“纪念日”。

  “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这是英国《自然》杂志去年12月18日发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对入选的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第一句介绍。

  依托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团队2017年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突破,比如,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连通北京和维也纳的量子保密视频通话则标志着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成功实现。

  作为我国量子通信项目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被称为“量子之父”的物理学家潘建伟,又会有哪些纪念日让他感怀至今?

  在他“敢为人先”的精彩人生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对于他来说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按捺住你的好奇心,继续往下看“我潘”的故事吧。

  【“量子之父”告诉你,什么是量子?】

  什么是量子?这大概是所有物理“门外汉”听到“量子之父”时,脑海中会浮现出的第一个问题。

  而在节目现场第N次回答这个问题的潘建伟,是这样解释的——

  “比如说你有一瓶水,然后你分成二分之一瓶,三分之一瓶,然后到最后就变成一个小颗粒了。那么大家都知道,这个叫作水分子。所谓量子,只不过是微观世界的一种最小颗粒的一个统称。”

  而潘建伟所研究的“量子通信”,“它主要是利用了量子叠加,就有点像孙悟空的分身术,孙悟空拿这个毫毛一吹,他同时就可以在好多地方出现,有了量子叠加原理之后,我可以提供一种原理上是不可破解不可破译的加密手段。”

  将其具象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战争年代的密码战,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也是最高级别的智慧的较量。

  “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对英格玛密码的破译,会影响到整个战争的态势一样。”董卿举例。

  “那么到了和平时代,其实我们的信息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涉及到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甚至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每天的生活的需要。”而这,正是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潜心研究的意义所在。

  【“墨子号”升空的背后,是中华骄傲】

  那么,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科学研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在全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这是即使对“量子通信”一窍不通的普通老百姓最想了解的。

  于是,潘建伟的第一个,也是享誉世界的纪念日呼之欲出——2016年8月16日。

  北京时间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成功发射。

  ▲图片来源:新华社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来自浙江东阳的潘建伟院士,带着他的实验团队,在“墨子号”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能构建世界第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从这一天开始,世界科学史将展开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当时,我的同事,钱江晚报特派记者章咪佳、梁建伟在酒泉,有幸与潘建伟以及成百上千名试验队的科研工作者、嘉宾共同见证火箭升空的历史性时刻,并于8月16日(A4版)、17日(A2-4版)连续发表了四个版的专题报道(报道链接:戳)。

  ▲钱江晚报记者章咪佳采访潘建伟现场照片

  在当时的报道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潘建伟对量子通信的前景充满期待。‘刚开始,会应用在商业、金融、军事等领域,这是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谁都可以来用;5年后,很多政府部门都会用到;15年后,应该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每个人的手机上都可以装一个量子加密芯片,保护自己的隐私。’

  潘建伟说,技术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后总能惠及老百姓。‘比如以前的电话,1909年光绪皇帝的电话就像一个大的冰柜,后来一直在发展,2009年就有了量子保密电话了。’”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到潘建伟对于量子通信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但仅凭寥寥数笔,却再难写尽潘建伟的团队攻克这一难关的艰辛。

  这里,只举他亲口说的一例,旁人多少能了解当时的研究环境。

  “我们当时说要做卫星项目的时候,跟国际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专家讲,他说这个事情第一个做不成,第二万一有一线希望能做成的话,他已经死了。但他现在还活得好好的(笑)。”

  “当时我们在酒泉发射,然后我们旁边敦煌是很近的,大家说一千年之前中国是全球的中心,那么现在如果中国又想重新站到这个世界的舞台的中央的话,首先得在科技上上去。所以我们觉得在敦煌的附近发射世界上首颗量子卫星也有特殊的意义。”

  做不成,等不到,难道就等于不可能?

  潘建伟和他的团队都不信,即使“前无古人”,如此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们敢为人先,勇往直前。

  【学霸的少年往事】

  对于潘建伟这样的大神,我们也许一时无法了解他在学术上究竟有多牛,但他身上的才智、坚定与勇敢,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

  于是,节目组用倒叙的方式,让潘建伟将大家带回到了他的学生时代——1987年9月4日。

  这是潘建伟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到的日子,也是他实现与时任校长严济慈约定的日子。

  原来,早在1986年,从东阳中学毕业的严济慈,就回到母校接见了几个学习还不错的学生,邀请他们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学,潘建伟就是其中之一。

  “您为什么会这么确认地知道自己未来要报考的专业就是物理专业呢?”当董卿抛出这个问题,潘建伟的回答,让全场所有人忍俊不禁。

  “写拼音对于我来说是最折磨人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发现上了初中,没想到还有这么简单的学科,那就是物理。”

  ▲当时台下观众的反应

  虽然现在听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小小的拼音真得难倒过这位闻名世界的“学霸”。

  作为我们的浙江老乡,同样早在2016年,钱江晚报记者就曾专访过潘建伟的家人,了解了不少潘建伟年少时的往事。

  潘建伟出生在东阳乡下马宅,父亲潘孟迪当过兵,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母亲张香姣是数学老师。

  ▲潘建伟(中)小时候与两个姐姐的合影

  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老两口一直比较开明。

  在张香姣眼里,潘建伟从小就是个 “捣蛋鬼”,男孩爱干的事儿一件不落,“建伟小时候喜欢挖野菜、钓鱼、游泳,也是个爱玩的孩子。”

  ▲潘建伟长大了也喜欢挖野菜、捡板栗

  上小学的时候,张香姣曾被儿子的班主任抱怨,潘建伟太吵了,上课不专心。急性子的张香姣气坏了,潘建伟却说:“老师说的我都懂。”

  潘建伟4岁的时候,有一天张香姣给他讲太阳、月亮的故事,听完后,潘建伟突然问妈妈:“你不是说我们离太阳越近越感到热,可是那次我们爬山,到山顶,你说我们离太阳更近了,但是我为什么感觉更冷呢?” 张香姣被问得哑口无言。

  潘建伟在东阳中学上高中时,最喜欢的课目是数学和物理。当他读了爱因斯坦文集后,不由自主地迷上了,开始写物理小论文。高中毕业,他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他都没选择,一定要自己考。

  他说:“我希望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他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上了大学之后,因为专业出路不太好,潘建伟也曾感到压力和苦恼,但最终,他的偶像——爱因斯坦支持他坚持下去(上大学时,潘建伟会把爱因斯坦的照片挂在床头)。

  “我首次读到爱因斯坦的自传小序的时候,我觉得我选的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在书里面讲我们在世界上通过你的努力,让自己这个肚子填饱,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个肚皮填饱,而没有其他的追求的话,恐怕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吧。所以他说做物理方面的研究,其实是对自己心灵上的一种解放。这写得太好了,就写出我自己的心声。”

  潘建伟于1996年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安东·塞林格。

  当时,塞林格问他将来的打算是什么?潘建伟答道:“我说我将来打算就希望能够在中国建一个像你这样的实验室,他过了好多年之后,他还记得。”

  2001年3月14日,是潘建伟的第三个纪念日。

  因为这一天,潘建伟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他实现了26岁时自己许下的“豪言壮语”。

  而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在留学时看过的一部纪念“两弹一星”的片子。

  “当时一位老先生叫郭永怀,他因为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了。但是后来别人发现他和他的勤务员紧紧抱在一起,尸体都烧焦了,是为了什么呢?原来他为了保护在基地带回来的数据。我当时看到,真的是泪流满面。我说一定要回去为国家做点事情。”

  与此同时,潘建伟所在的近代物理系,一直在为国家“两弹一星”建设输送人才的。

  当时的系主任赵忠尧先生倾其积蓄购买材料,在日本被关了好几个月才得以回国的事,也让潘建伟有了很深的触动,“他那辈的科学家,唯一的愿望,就希望我们在科技上,能够让我们的国家就是站在世界的前沿。”

  国家科学的建设,从来不是只靠个人或是一代人就能完成,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砥砺向前的过程。

  当董卿问道:“在中国建立一个一流的科学实验室,您觉得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吗?”

  此次此刻,潘建伟的回答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我觉得,我们只能说,是短暂的时间里面是实现了。我们必须得思考,如何能够让一流的实验室,一直是一流的实验室。我们特别希望通过大概十年左右的努力,能够让量子通信走向千家万户,让大家能够感受到它的用处。我们在拼命地做,在努力地做,如果做成,也许可以成为下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践行在科技强国大道上的还有他们]

  更令人欣慰的是,像潘建伟这样为了国家科技发展奉献毕生精力的科学家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坚定信念,让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远的不说,就说说我们同样在本季《朗读者》第一期认识的清华大学副校、物理学家薛其坤。

  薛其坤年轻时曾奔赴日本的仙台东北大学研究所读博。

  当时一个人身赴异国,语言不通,没有朋友,家人隔海,一切好像要从头再来。

  可博导樱井利夫治学极其严格,在他外号7-11的实验室里,薛其坤一周要工作6天,早上7点来实验室,晚上11点之前不许离开——时间不可误,风雨无可阻。

  薛其坤说,“那时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太困了,就坐在公共卫生间的马桶上,悄悄眯一会儿。”

  薛其坤感觉异常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他说一年中,会有七八个月是想放弃,想回国,想回家。有一次,上幼儿园的儿子,在电话里给他背刚学到的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听着儿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泪振作了起来。

  一年半之后,薛其坤取得了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是7-11实验室三十年来最大成果。

  薛其坤终于感觉到,那个放牛娃脑海里朦朦胧胧的梦想,开始变得有一点现实,有一点真切了。他感觉到,他是可以接近梦想的了。

  艰苦的求学经历,似乎点燃了他对科学发自肺腑的热爱,还促成了超刻苦的学术精神。回国后的薛其坤,已经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在接下来的20年间,他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

  2013年,薛其坤的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在此之前,薛其坤与自己的团队,经历了四年的不断尝试与不断失败。薛其坤常常给团队打气说:“全世界都试图攻克这个难题,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科学发现特别是重要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只有冲,没有退路!”

  最终,薛其坤的团队成功了——比东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维尔茨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们,更早地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对比潘建伟与薛其坤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相同的世界观,为了科技强国的梦想,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正如潘建伟在节目中分享的《爱因斯坦文集》中《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潘建伟朗读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节选

上一篇:LOL:大师兄打破魔咒小组赛出线,j皇直言我说到做到!
下一篇:为什么葛优张丰毅和巩俐的粉丝很少提他们出演过的《霸王别姬》?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