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双刃剑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0-02-29
手机版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电影票房还在节节攀升,与以往不同,影片中画着烟熏妆、吊儿郎当的小哪吒形象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下藏着的倔强让人佩服和动容。电影高度还原了《封神演义》中“面如蓝靛,发似朱砂,甚是凶恶”的小哪吒,其性格又与《西游记》中的红孩儿相仿,都是闹腾欢快的顽童。

  也正是因为着他的闹腾欢乐,整个城镇的居民起初对这个小哪吒也是又怕又恨,哪吒常常以其天生神力欺负和捉弄大家,那句“哪吒!啊!又逃出来了!”让人记忆犹新。

  作为观众,在看到其中一些哪吒捉弄大家的情节时,会觉得特别有意思而好笑。但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你还会觉得有趣吗?更多像是一件又一件的暴力事件。那么,为什么当这些情节出现在电影中的时候,你不会觉得有不适呢?

  这其实就是“暴力美学”,电影艺术中的暴力美学。

  何谓“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并不完全等于“暴力”,而是艺术化后的“暴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暴力”的解释:“强制的力量”。因而“暴力”是有着强烈的攻击性的,往往带有血腥和残酷的意味夹杂其中,代表着压制与不公。但“暴力美学”不是,在郝建教授的《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一文中就对“暴力美学”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说明:

  暴力美学有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在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所以说,“暴力美学”并不完全等于“暴力”,而是电影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技巧。常常通过这一技巧的运用来弱化暴力所带来的影响。相对于“暴力”而言,“暴力美学”更注重形式感,追求一种感官的震撼和刺激,但同时又削弱暴力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觉。

  比如说:真实世界中的街头斗殴,满地鲜血,这就是暴力,而不是暴力美学;而影视作品中通过紧张的音乐、忽明忽暗的色彩、乱晃的镜头、急迫的节奏感等的艺术化处理,这一段就是暴力美学的呈现,这样的桥段在香港警匪片中应该是非常常见的。当然,在动画片、或者动画电影中往往配以搞笑的音乐、夸张的表情和台词呈现。国内最熟悉的莫过于《喜羊羊与灰太狼》,而国际上比较早期像《猫和老鼠》,配以诙谐的钢琴曲,家猫汤姆总是被老鼠杰瑞捉弄得快要崩溃。

  《哪吒》中暴力美学的双刃剑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动画电影,其中的“暴力美学”也是随处可见。

  比如说,在哪吒刚出世的时候,伴随着的是破坏式地左冲右突;比如在踢毽子游戏的时候,哪吒把几个士兵给踢得鼻青脸肿;再比如哪吒捉弄城镇中的小孩子,让他们一个个摔得满身是伤……凡此种种,其实都是一种暴力美学的体现。

  《哪吒》中的这种“暴力美学”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当出现在以儿童为主要观看群体的动画片、动画电影之中的时候。

  一方面,无可厚非的是这些暴力美学能够带来不少的笑料,在电影院中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对其中捉弄人的一些桥段笑得前仰后合。这就是暴力美学所带来的审美效果,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显得更加突出。它不是简单地复制暴力,而是借暴力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欲和恶释放出来。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其实是有道理的。人们在物质生活获得越来越多满足的时候,工作与生活琐事同样占满了他们的毫无波澜的每一天。这种环境之下,人们需要的是释放、是宣泄和解压,而电影中——包括动画电影中——对于暴力美学的展现无遗满足了当下人们的这种内心需求。大部分人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还不是图个乐呵?

  这种情感的宣泄是好的,是人们正常社会生活中很需要、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以电影的方式进行了这种宣泄,将内心禁锢的原始破坏的欲望在既符合法律规范,又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同时,以一种哈哈一笑的途径排解出一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益的。正如著名批评家布乔布说过:人为激起的怜悯和恐惧可以去除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带来的潜在的怜悯和恐惧,或至少去除其中不健康的成分。

  但另一方面,“暴力美学”在《哪吒》这样的动画电影中存在的时候,还是有着一定的隐患需要防微杜渐。曾经的《熊出没》就因为10分钟之内出现了21句脏话而被抗议投诉,继而不得不对其中语言进行多次的修改(引:《<熊出没>将剪掉“暴力脏话内容”,曾遭家长抗议》,中国新闻网,王国强)。无独有偶,《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方也遇到相同的麻烦,他们就曾因有一名江苏儿童模仿剧中情节火烧同伴而遭到法律控诉, 最终法院判决动画片制作方承担相应的15%责任进行赔偿。(引:《为后人留下精彩判词辩词》,北京晚报,苏文洋)。

  这些案例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动画片、或者动画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呈现,会被一些儿童,甚至是青少年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因为这些未成年的心理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很强,很容易将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进行实践。这其实也是上世纪很火的香港古惑仔电影会在当下越来越和谐的社会中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暴力美学”,国内一开始玩得最好的还是中国香港的那批导演。同样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出现的这些“暴力美学”的内容,也是一把双刃剑。当然,不只是《哪吒》中,我们的动画片、动画电影中都需要注意对于“暴力美学”的使用。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诚然,我们不可能去要求动画片或者动画电影中不出现这些内容,否则整部作品就会干瘪无趣,失去生机。我们需要的是教育我们的孩子们对于电子媒体 (包括影像媒体) 的态度。比如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1934年成立) 就曾规定:如果孩子不正确观看模仿动画节目, 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将承担不慎失职之责, 严重者甚至会被剥夺监护权。相较于国内很多家长们“监护人责任意识”的缺失, 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

  最后,衷心希望我们的国产动画电影能够越来越好!

上一篇:《博人传》重吾激战木叶丸,木叶丸:你有仙人化,我有仙人模式!
下一篇:巴特是主角、预言川普当选 关于辛普森一家我们还有很多不了解的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