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的故事十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1

  金秋十月,我们全家来到风景如画的西湖河畔旅游,令我最难忘的,是西湖边上的岳王庙。

  在一座刻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牌坊下,爸爸向我讲述岳飞的故事:岳飞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大英雄。他妈妈在他参军时,用针在他背上剌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后来,英勇善战的岳飞建立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岳家军,他们高喊着“还我河山”的口号奋勇杀敌,把敌人打得闻风丧胆。但不幸的是,39岁的岳飞最后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了。

  正当我悲愤不已的时候,妈妈指着岳飞墓和墓对面秦桧等坏人下跪的雕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虽然每个人都难逃一死,但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死的人,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那些卖国求荣的人,历史会永远地唾弃他们”!我默默地望着岳飞墓心中暗暗地说:“我长大了,也要精忠报国”!

  当我哼着《精忠报国》的歌曲准备离开岳王庙时,我回头又望了一眼岳飞的雕像,发现他也正炯炯有神地看着我,仿佛满怀期望地对我说:“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附属小学一年级:王恩泽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2

  关键词:窃符救赵;信陵君;如姬;故事流变

  一、窃符故事在明清戏曲中的创作情况

  晚明戏曲家张凤翼作《窃符记》,依《史记》敷衍而成,写信陵君礼贤下士、为如姬报杀父之仇、救赵存魏、义结毛薛等事。故事情节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感人。此剧一经搬演,即引起强烈反响,甚至因此涌现出一批伎艺精湛、声名远播的演员,如著名女演员杨美,演如姬“其行若翔,受拷时雨雪冻地,或言:可立鞠得辟寒,(杨)美蒲伏不为起,终曲而肌无栗也。”[2]可以说,张凤翼的《窃符记》既是案头之作,也是场上之曲,广为流传。其后,清无名氏有传奇《窃符记》。《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收录清雍正间沈润生抄本《窃符记》,作品分上下两部二十四折,上部演信陵君为如姬报父仇前所发生的事情,下部则是窃符救赵之后事。与前期作品的不同之处,该作品将以前作品所涉猎的情节加以详细叙述,使作品更加细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还虚构了杀父之人——仇仁,王宫内监——如意儿等形象。清钞本《窃符记》在以往的著录中,被视为张凤翼《窃符记》的一个版本,但清钞本《窃符记》与张凤翼的《窃符记》从情节结构、角色安排、音律等方面皆不同,实为两剧。杨潮观作《信陵君义葬金钗》,简称《葬金钗》,为一折短剧,收入《吟风阁杂剧》。剧以“葬金钗,思补遗也。当日信陵君破秦归魏,封侯生之墓,吊晋鄙之魂,而为如姬发哀,盖情事之所必有,而史不及载,辄用悲歌以补之”[3]开篇,剧演魏无忌救赵归国之际,感念如姬夫人窃符而死,在黄河岸边又寻到了她身后所遗的金钗,乃借金钗致以深挚悼念。从张氏作《窃符记》起,“窃符救赵”这一历史故事便受到了明清剧作家的关注,而“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在改编的过程中,从人物角色的设置,到各部作品中人物的主次安排均出现了变化。张氏《窃符记》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作者增加了几个角色,包括信陵君夫人、颜恩、家臣敬贤和公孙贺等。其中,信陵君夫人,在戏剧的第二、十六、十八、二十七、三十八、四十出等六出中均有出场。特别是在第十六出中,在劝说魏王出兵不成,信陵君愁眉不展之时,信陵君夫人表现出了自己的沉着冷静。其次,是对内监颜恩的塑造,虽然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所提及,但是在《史记》中却并未有此人。同时,在该剧中颜恩在第六出、第十七出、第二十一出和第二十六出中均是重要角色。戏剧虚构了这一角色有其合理性,因为如姬盗出虎符后,必定要差人送出,之后还有魏王派颜恩监军的情节。清钞本传奇《窃符记》首先虚构出王老儿(如姬之父)一角。虽然戏曲对该角色所花的笔墨并不多,但是在戏曲中却有重要的意义。《窃符记》第二十一折,以王老儿为主角,单列一折,叙述其奉天齐圣帝之命,集赵卒之魂充作阴兵帮助信陵君破秦救赵之事,表达了作者对暴秦的抨击和对信陵君义举的赞扬。其次,作者还虚构了杀死如姬杀父仇人仇仁一角。至于朱亥一角,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都说其是侯嬴的门客,而本书却将其角色改为侯嬴之徒。杨潮观的杂剧《葬金钗》剧仅一折,故人物较少,仅出现信陵君、如姬、颜恩、朱亥四人,其他如侯嬴、魏王等均未出现。作者舍去信陵君救赵和如姬窃符的内容,选择了一个新的描写角度,即设想当日窃符之事暴露,如姬必遭毒手,信陵君由赵归魏,必定为如姬发哀,并从这一构想入手延展故事情节,把故事情节展开在信陵君班师回朝之日,祭奠侯生、晋鄙之时,使剧本具有一种悲壮的诗意。

  二、人物形象的演变

  从传奇到杂剧,“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在明清戏曲中的不断敷演,人物形象虽多有变化,但信陵君以及如姬这两个主要人物却是作家着力较多的形象,作家往往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寓了深重的道德色彩和人格理想。如信陵君这一形象,对于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在明清的戏曲舞台上,剧作家一直表现其礼贤下士,救危救难的品质。在张凤翼的《窃符记》中,信陵君的人物形象基本延续司马迁的精神,他礼贤下士,救危救难,具有仁者之风。[前腔]舍车徒循幽径,访高贤追踪望影。方才去访毛公,他说不在家了。多应嫌我车骑喧扰,故此辞我,我如今只得葛巾野服,去访薛公。我闻薛公隐于卖浆,我如今只推买浆的,自有计与他相见。信陵君为了拜访隐际的毛薛二公,葛巾野服,扮作买浆之人以期得见二公,可见其求贤若渴的胸怀。眼见得赵国丧亡,吾姊俘虏,我亦何颜立于天下?我只得约门下食客,同赴秦军,与赵俱死,誓不同生。……我闻得圣人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面对赵国面临的危难,信陵君能够设身处地,并且誓与赵国同身死,舍生取义,见义勇为。而在清钞本《窃符记》中,作者则加重笔墨表现了信陵君身上的仁者之风,突出其救危救难的高贵品格。[一江风][闷沉沉]底事萦方寸。频夜难安枕。恨权臣庇护奸邪。教我难复深宫命。如姬为父仇未报,特遣如意儿出宫嘱托孤家,要取仇仁首级,怎耐赵括那厮,庇护不放,反出不逊之言,十分可恨,他无知藐视人。思之恨转深。信陵君恨权臣庇护,对不能为如姬报杀父之仇而辗转难眠,表现出正文凛然的高尚人格。后又为救赵于危难而率三千门客助赵,可见信陵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到《信陵君义葬金钗》中,更是将信陵君的仁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南吕][生查子]……生平慕义,倜傥称豪。只因大梁被秦兵围困,社稷将危,俺从邯郸领兵归救,统领五王百万之众,大破秦军,逐北追奔,直杀到函关之下,……可买香帛前去,设祭两壇,一封侯生之墓,一吊晋鄙之魂,代俺走遭者!信陵君生平慕义,为人豪爽;当国家有难之时,他又能不计前嫌,毅然救国于危难之中;对于贤能之士,他又极尽珍爱;对于贤士的黯然而逝,他也表现了伤心之情和惋惜之意。在杨潮观的《葬金钗》中,信陵君被塑造成一个既具有高尚的情操,又具有丰富情感的高尚人士。而如姬这一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并未正面出场,司马迁是通过旁人的叙述加以刻画,甚至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太史公也没有交代。而从明传奇《窃符记》到清传奇《窃符记》,再到清杂剧《信陵君义葬金钗》,在这些明清戏曲作品中,这一女性角色大放异彩,不仅形象鲜明,更重要的是剧作家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的“忠”与“孝”两种品质,具有家国精神,丰富了中国女性形象的画廊,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感恩是如姬身上最闪耀的品质,在明传奇《窃符记》中,张凤翼便着重刻画这一点。剧中,作者在第六出“如姬感恩烧夜香”一出中写道:“今奴家感恩于无地,三年以来,每遇月夜,輙烧一炷好香,祝他永绥福禄”。每逢月夜都要为恩人烧香祈福,三年的坚持足以表现她心怀感恩之情的真挚,同时为后文描写如姬果敢、知恩图报的形象做了铺垫。第二十一出“魏王失符责如姬”,在面对魏王的责问时,如姬是这样回答的:絮叨叨问甚么端的,窃却兵符是我何辞。劝君王不用穷追,人亡人得,有甚么差池。闻鬻权兵谏纳忠,赵盾为法受恶。今日个有甚高低,与他们不爽毫厘。在魏王发现兵符失窃之后,魏王责问如姬,而如姬并没有胆怯,而是勇敢承认是自己所为,直面强权,她干脆坦率地说:“兵符是我偷的那又怎样!”如姬承认窃符,并且阻止魏王追问,敢作敢当,不出卖恩人,体现了她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形象特征;并且借用赵盾的典故,表露心声,表明她坚定不移,敢作敢当的侠义精神。到清钞本《窃符记》中,如姬不仅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女子,而且机智聪敏,敢于牺牲。若是千岁果将贼人正法,与难女报了大仇,虽赴汤蹈火,尔所不顾。美人一日不成就寡人,寡人一日不与美人报仇,不如早早成就的好。(旦皆介)我心如着箭,他言如溌刀;我苦同尝胆,他欢如着膠。罢罢,我报仇心切,也顾不得失身了,此时全节难全孝。为了报杀父之仇,如姬不得不委身与魏王,牺牲自己的幸福。之后,在秦兵围困魏国之际,如姬又献计,让魏王宣信陵君还朝,让秦国不敢侵犯魏国,这些均表现了如姬的机智、聪敏。杨潮观在《信陵君义葬金钗》一剧中,不仅把如姬作为主角,而且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将如姬身上的忠孝品质加以升华和褒扬。[南吕梁州第七]你不是为家邦怎肯将宿将手来挝!我不是为亡亲亏你将仇人来报下,咱怎肯鬼胡行负了官家!嗳,情甘碎剐!如姬为报父仇,“情甘碎剐”,可见如姬的至孝之情。……谁知地狱又不收。说道:这女子,报父仇,救国难,徇义捐生,是个又忠又孝的,地狱中没有这样人,应该上送天堂。如姬为救魏国免于“唇亡齿寒”的威胁,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是凸显如姬忧国忧民的忠义品格。你想他是个女子,乃能舍身殉义,上纾国难,下报父仇,这是何等人物!所恨名节未彰,这碑面上,可书忠孝如姬之墓,下官当亲手标题,教他千载流芳也!对这样一个“上纾国难,下报父仇”的忠孝女子,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不言而喻。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3

  关键词:孔子;怨;利;仁;直;忠恕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孔子弟子子羔的故事: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走郭门,刖者守门焉。谓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窦。”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于此有室。”季羔乃入焉。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曰:“断足,固我之罪,无可奈何。囊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君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君子,其道固然。此臣之所以悦君也。”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1

  此文亦见于《说苑?之公》和《韩非子?外储说左》,季羔即子羔,名高柴。故事大意是:子羔在做卫国的狱官时曾判定刖去一个人的足,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子羔出逃,遇上那个刖者看守郭门,刖者不仅没有趁机报复子羔,反而想出三种方法帮助子羔逃跑。子羔深感意外,他问刖者:“今吾在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刖者的回答分两方面:第一,他被判刖刑是依法获罪,非子羔枉断;第二,子羔虽依法对他定罪处罚,但内心非常不忍,自始至终忧愁不乐,他深受感动,故而他称子羔为“君子”,心中悦服而无怨,助子羔逃者三也。

  子羔与刖者之间,由于彼此的德行而化解了一场怨恨。子羔堪称君子,刖者亦可谓胸襟坦荡之人。子羔与刖者的情境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以何报怨?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即诗歌有助于表达人们的心中之“怨”。然而,孔子并非仅教人诵诗述怨,而是要树立内心的仁德来解怨、远怨直至无怨。子羔与刖者的故事正是孔子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本文就此做一番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明言:“放于利而行,多怨。”1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怨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于利的不当追求,即把利作为人生行事的依据。朱熹注引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2二程明确指出:“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 必损于人;”3“欲利己者必损人,欲利财者必敛怨。” 4朱熹对此亦有同感,他说:“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5趋利是人之常情,夫子亦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6孟子曰“人亦孰不欲富贵?”7荀子云“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8天下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因争利而生怨不可避免。若在上位者与民争利,轻则怨声载道,重则失去权位,周厉王就是一个明鉴。故而孔子曰:“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9人人皆有好利之心,君子与小人无别,天子与庶人无别。然君子与小人之不同在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0君子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见利而忘义,损人而利己,怨乃生也,故“利诚乱之始也”。

  怨的产生也有基于社会交往、精神需求等方面的缘由。比如怨天尤人,比如女子与小人“远之则怨”(《论语?阳货》),比如怨贫,比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论语?里仁》)的劳而有怨,比如念旧恶生怨等等。尽管这些怨的产生与物质利益没有直接联系,但其怨仍是由某种利导致。换言之,“利”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存在物,也可能是可感的精神存在物,如尊重、关爱、理解、宽容等等,当人们无法得到或做到这些时,同样会产生怨。对这类怨,孔子坚持君子取义的主张。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面对他人的不理解,君子不气恼不怨恨。以内心的仁化解怨是孔子仁学的应有之义,《论语》载:“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2这正是孔子忠恕之道的体现。

  由上可知,对“怨”的纠结可归结为义利之辨。“利”不仅是可见的具体的物质利益,也可以是能被感知的精神需求。当“利”得不到时,人很有可能生怨,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面对怨,如何化解怨,孔子坚持他的一以贯之之道――仁。

  二、以直报怨

  孔子的“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他说:“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乐是人之文,“仁”是人之质。所以,“仁”才是人生行事的根本依据。故而,孔子认为以内心的公平正直来面对他人之怨,《论语》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3“以德报怨”是老子的主张。14孔子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以什么报德呢?他的意思是德和怨是不同的,如果同样报以德的话似乎没有是非标准。当然老子“以德报怨”主张同他的“道”是一致的;不过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是凡人,不是上

  帝,无法像“道”那样齐是非。孔子也只说:“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1另外,“以德报怨”也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起反作用,梁皇侃《论语义疏》云:“所以不以德报怨者,若行怨而德报者,则天下皆行怨以要德报之,如此者,是取怨之道也。”2因此,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即是说以公平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惠来酬报恩惠。朱熹深得孔子之意,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或问:“以德报怨,亦可谓忠且厚矣。而夫子不之许何哉?”

  曰:“德有大小,皆所当报,而怨则有公私曲直之不同,故圣人之教,使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云者,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当报则报,不当则止,是则虽曰报怨,而岂害其为公平忠厚哉?然而圣人终不使人忘怨,而没其报复之名者,亦以见夫君父之仇,有不得不报者,而伸乎忠臣孝子之心耳。”3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凡他人于己之德不论大小,皆当有所回报。而报怨则不同,若以己之私怨对待他人而妨碍公平正直之道,则是“不直”;若以己之私怨对待他人而并不妨碍公平正直之道,则虽曰报怨亦可谓“直”。《左传》文公六年记载:

  十一月丙寅,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夷之L,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亲帅I之,送致诸竟。4

  “戮”为侮辱之意,非杀戮。在晋国的一次阅兵中,贾季使臾骈受辱,二人由此结怨。后来贾季出奔,臾骈并未借机报复,而是把贾季的家眷和财物按照晋国执政赵宣子的吩咐悉数致予贾季。臾胼可谓“当报则报,不当则止”,“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故事皆耳熟能详。其父兄为无道的楚平王所害,自身亦遭追捕,逃亡吴国,忍辱励志,终借吴师倾覆楚国,报仇雪恨。伍子胥虽因怨行事,然其举历来备受称道,不受非议,正是因其拳拳忠孝之心耳。这正是朱熹所谓“虽曰报怨,而岂害其为公平忠厚哉?”“有不得不报者, 而伸乎忠臣孝子之心耳。”明智旭大师亦解孔子之意,他说:“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若见有怨,而强欲以德报之,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怨’宜忘,故报之以‘直’,谓不见有‘怨’也;‘德’不可忘,故报之以‘德’,谓知恩报恩也。”5对待他人的恩德当然要报以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则应取平直的态度,即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作为是非标准,这是仁义所在;即使他人误解也不报以怨恨,“人不知而不愠”也。这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以直报怨”中正显露着君子的真性情,即以义之所在作为人生行事的根据,以忠恕回应他人的怨恨而非以怨报怨。

  孔子仁学的基点是“亲亲”,在他“以直报怨”的态度中亦体现着“亲亲”的原则。《论语》记载: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6奉养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若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7在孔子心中,父母做了不当甚至不义之事,子女虽然在是非判断上应以“义”为尺度,但仍然尊敬热爱父母,即是说不因义损害父子之情,这就是孔子所赞许的“直”。《论语》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8表面上,父子互隐似乎防碍了司法公正,但“隐”之中流露的是父子亲情,这是人最本有的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故而,其“直”在不义的情形下也不容掩饰。因此,孟子才会认为“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1当然,孔孟并非不知亦非不许父子之怨,但他们都坚持无论父子之怨还是父子之直都是表达父子之亲父子之仁。孟子就和弟子详细讨论过父子之怨的适度问题。《孟子》载: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2

  孟子之意是说:亲之过小而怨,是心胸狭隘,不孝;亲之过大而不怨,是疏远父母,亦不孝。这也是孔子之意:亲之过小,劳而不怨,孝也;亲之过大,不陷亲于不义,孝也。所以,孔子批评曾参受父之大杖而无怨是陷父于不义,不孝也。3在这方面,圣王舜是孔孟心中的典范。舜为“瞽子”,其“父顽,母嚣,象傲”,而舜“克谐以孝,AAV,不格奸。”4对不义之生父继母,舜“怨慕也”,“往于田,号泣于F天”,“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于大舜见之矣”。5对不义之弟,舜“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6故舜可称得上“仁人”。7

  三、躬厚薄责,远怨矣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孔子之道就是仁,而仁的内容可以说就是忠恕。孔子是将他的仁学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故言“吾道一以贯之”,因此,孔子解决或说化解怨的方式方法就是忠恕。何谓忠?朱熹注“尽己之为忠”。9《论语》载: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0简言之,忠就是自立自强,克己成人,同时也助他人自立自强。就忠而言,严于律己,遇到挫折困窘不抱怨环境与他人,并且反思自身过错与不足,“观过,斯知仁矣”,11“见其过而内自讼”,12“过则勿惮改”13,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论语》记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荀子亦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15

  这就是“尽己之为忠”。何谓恕?朱熹注“推己之为恕”。16《论语》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简言之,恕就是宽以待人,谅解他人的过错,尤其是为政者对民众更应“赦小过”,1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孔子赞许伯夷、叔齐做到了这点,《论语》记载:“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2反之,若对他人言辞苛责,心胸狭隘,只会树立更多的怨恨,故孔子认为“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3这就是“推己之为恕”。整体上忠恕之道体现的是内心之仁;就远怨而言,忠恕之道所展露的是平直之仁,即“以直报怨”。北宋程颐对此深有理会,他说:“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4培养德行要从忠恕开始,忠恕的结果就是实现公平,因此“忠恕所以公平”。“公平”意味着不偏不倚,以仁义作为人生行事的根据,树立的是自己的德性;若他人不理解,也“人不知而不愠”,“以直报怨”而已。

  “忠恕” 既从对己又从对人两方面化解心中之怨,努力做到忠恕,同时以直心孝养父母,才会“在邦无怨,在家无怨”。5尽力做到忠恕,人生就会勇于担当,不仅自身远离怨,他人对己之怨也会不断消亡。“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6而担当起天下人之过的人必定拥有天下,《论语》记武王之言:“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7文王、武王直至周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行善立德,天下百姓翘首以待;反之,暴虐百姓的夏桀殷纣,与民争利的厉王,使民众怨声载道从而导致天命转移。总而言之,忠恕是真正的远怨之方,如孔子所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8

  当然,“忠恕”若要充分发挥“远怨”的作用,还须有恰当的形式――礼乐。“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9“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10礼乐为人提供了行为规范,使忠恕的表达不会“过犹不及”,从而恰到好处。所以,“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就“远怨”而言,礼乐是贯穿此过程的始终,并且达致尽善尽美的境地。《论语》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2初始,诗“可以怨”,诵诗表达心中之怨,这是人之真情,亦是一种“直”;“从之”“立于礼”,以礼约束怨,使之不偏离忠恕之道,即“克己复礼”“归仁”焉,这是“以直报怨”;最后“成于乐”,心中之怨已化解,其乐陶陶,如听仙乐。

  四、求仁得仁

  在孔子心中,人生的根本目的和追求是“成仁”,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3孔子之意是:一个真正的人,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坎坷、冷遇甚至生命的代价,无时无刻不放弃对“仁”的坚持。孔子就是这样做的,一生“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并且在这种对“仁”的执着中无怨无悔。《论语》记载:“冉有曰:‘夫子为正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14此段对话中,子贡借口询问伯夷叔齐之为人来探寻孔子之志,孔子也借述伯夷叔齐之志表明自己无怨的生命追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真正的仁人不仅“远怨”更“无怨”。所以,孔子不畏困苦危难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虽然有时不免被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却“欣然笑曰”:“‘然哉!然哉!’”1孔子子心中不能无苦,“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然孔子安贫乐道,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

  然而,“无怨”是否意味着“成仁”呢?《论语》记载:“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4程颐注解此句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可也。”5由此可知,“无怨”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仁”,“无怨”只是“成仁”的必经之路。

  子羔以其德行化解了刖者的怨恨,为后人树立了行德释怨的典范。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中,结怨于胸是一个常见的纠结,若能求仁立德,人生又何怨之有呢?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4

  关键词:岳飞;戏曲;主题;嬗变

  中图分类号:J809.9文献标识码:A

  宋元明清时期的岳飞题材戏曲今知者有二十多种,从大旨而言,这些剧作都具有歌颂忠良、谴骂奸邪的价值取向,从不同时期剧作的表现重点而言,岳飞题材戏曲的主题呈现历时性的嬗变。早期的岳飞戏以揭露抨击奸佞构陷忠良为主旨,着重表达对岳飞冤死的悲愤之情,明代的岳飞戏则以表现岳飞精忠勇武为核心,到了晚明与清代,在传说化地表现岳飞事迹的同时,更出现了改变岳飞命运结局的翻案补憾类剧作,在岳飞题材戏曲中,岳飞形象经历了由受冤屈致死的历史悲剧英雄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再到作为忠义化身的文化英雄的变化过程。笔者以为,岳飞题材戏曲主题的嬗变不仅仅与作家个人关注点不同有关,更与时代变迁、世事沧桑变幻有关,此外还与史官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的浸润影响有关,本文即对此进行论评。

  一、早期的岳飞题材戏曲以写岳飞之冤为明显特征,大多对奸佞构陷忠良的罪恶进行诛谴,对岳飞被冤屈致死抒发悲愤之情

  岳飞从冤死到,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秦桧“兴岳飞之狱。……十二月,杀岳飞。”[1](P. 13758)(卷473“秦桧传”)秦桧、万俟l之流给岳飞罗织的罪名是岳飞有问鼎野心及违抗高宗命令不去救援淮西的张俊军队,他们“诬飞尝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建节’为指斥乘舆,受诏不救淮西军,赐死狱中。子云及张宪杀于都市。天下冤之,闻者流涕。”[1](P. 13758)(同前)岳飞精忠报国却蒙受问鼎不忠的恶名,抗金坚决却被泼上拥兵自重避敌不前的脏水,以致在三十九岁的英年就含冤而死。而恶贯满盈的秦桧死后被赠授申王,谥号忠献,巨奸大蠹被当成忠献之人,这是人们心理上难以忍受的。直到宁宗开禧二年(1206),秦桧才被“追夺王爵,改谥谬丑。”但是宁宗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竟“奏复王爵、赠谥。”[1](P. 13765)(同前)由于岳飞之案是高宗亲自核准的,加上秦桧及其党徒长期掌控朝权,岳飞冤案的经过了很长时间而且难度重重,秦桧余党千方百计阻挠为岳飞恢复名誉,“桧死,议复飞官。万俟l谓金方愿和,一旦录故将,疑天下心,不可。”[1](P. 11395)(卷365“岳飞传”)直到岳飞死去二十多年后孝宗登基(1163年),才“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再过十几年,到光宗淳熙六年(1179),岳飞才获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被追封鄂王[1](P. 11395)(同前),以后又被加封太师、追赠忠武。岳飞之死,是秦桧陷害忠良、高宗自弃中原自毁长城的结果,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事件让人感到悲愤不已。“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雠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1](P. 11397)(同前)洗涮加在岳飞身上的不白之冤,恢复忠臣奸相的本来面目,成为宋元时期岳飞戏咏唱敷演的主要动机。

  元杂剧孔文卿《东窗事犯》就是着力抒写岳飞冤情的岳飞戏,剧作第一折写岳飞被秦桧以谋反之罪下在大理寺,岳飞对自己功高受诬感到冤屈不平,他辩解道他如果有谋反之心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国立功了,他对自己功勋卓著却横遭杀身之祸发出了悲愤的控诉:“我不合扶持的帝业兴,我不合保护的山河壮,我不合整顿的地老天荒”(【那吒令】曲),“我不合定存亡、列刀枪。恁划的定计铺谋,损害贤良,试打入天罗地网,待教俺九族遭殃”(【鹊踏枝】曲),“岳飞子父每(们)不合舍性命生并的南服北降,出气力西除东荡”(【赚煞】曲)。对于谋反的罪名岳飞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则我这谋反事如何肯当,我死呵做个负屈衔冤忠孝鬼”(【赚煞】曲)。岳飞对奸臣当道忠臣受戮的是非颠倒的现实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则那逆天的天不教命亡,顺天的祸从天降;逆天的神灵不报,顺天的受灾殃”(【胜葫芦】曲,以上所引各曲均出自第一折)。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揭露秦桧东窗设计谋害岳飞的事,言秦桧陷害岳飞“你所事违天理,休言神明不明,只争来早来迟”(第二折【三煞】曲)。岳飞等屈死三人的鬼魂也向太上皇高宗托梦告知冤情,希望皇帝能够诛杀秦桧抚慰忠魂,“忠臣难出贼臣彀,陛下宣的文武公卿讲究。用刀斧将秦桧市曹中诛,唤俺这屈死冤魂奠盏酒。”(第三折【收尾】曲)秦桧“当初祸临岳飞今日灾临己,抵多少远在儿孙近在身”(第四折【滚绣球】曲),秦桧死后在阴曹地府受到“恶鬼狞神”“千般凌虐”之刑,他还被灭族毁尸,“将秦桧三宗九族家族坏,每家冤仇大。将秦桧剖v尸。恁的呵恩和仇报的明白”(第四折【柳叶儿】曲),奸臣终于得到了应得的报应,岳飞的冤情以虚幻的方式得到了洗刷。

  秦桧东窗设计诬蔑谋害岳飞的情节是元代岳飞戏表现的主要内容,之所以如此,除了此时距离岳飞时代较近、迫切需要恢复岳飞忠臣良将的英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岳飞抗击外族的故事容易触及同为外族的蒙元统治者的敏感神经,“元和金虽然也是敌国,但对宋来说,却同样是民族入侵者,对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直捣黄龙府’的种种气势,自然会感到难以忍受。因而在元朝一代之间,北剧、南戏都只见有‘东窗事犯’一种题材,……略去有关民族矛盾的部分不提。”[2] (P. 3)(《后记》)除了孔文卿《东窗事犯》外,钟嗣成《录鬼簿》在金仁杰名下也著录有《秦太师东窗事犯》[3] (P. 120),也是北杂剧;南戏中的岳飞戏则有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著录的《秦桧东窗事犯》[4] (P. 251)。这两种“东窗”戏虽然已经失传,详细内容无法知晓,不过从其剧名大致可以推测它们的内容、主导倾向也应与孔文卿的《东窗事犯》接近。元代岳飞戏着重写东窗设计的风气影响到了明代前期,徐渭《南词叙录》除了在“宋元旧篇”中列有《秦桧东窗事犯》外,在“本朝”下又列有《岳飞东窗事犯》(用礼重编)[4](P. 252),人们认为用礼应为周礼之误;此外今存有明代富春堂本《岳飞破虏东窗记》(简称《东窗记》),此本“不知系宋元旧本抑或‘用礼重编’本,还是另外一个什么本子”[5] (P. 253),东窗设计也是此剧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较早出现的岳飞戏,主要是表达人们对秦桧杀害忠良的痛恨之情,人们渴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既然历史难以回转,人们就只好用忠良英魂在天国受到褒旌、权奸邪佞在地府受到阴谴的虚幻想像与轮回说法来弥补历史的缺憾,从而发泄人们久抑心中的郁闷怨愤之气。

  二、明代的岳飞戏以写岳飞之忠勇为明显特征,剧作在斥奸的同时更把着力点放在对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与抗金事迹的热情颂扬上

  明太祖朱元璋了元朝统治但并未彻底消灭蒙古贵族的实力,从明代建国时起,蒙古贵族对明代始终具有一种威胁;后来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族俘获,其情景与宋代靖康之变徽宗、钦宗被虏有其惊人的相似;再后来倭寇时时侵扰东南沿海,明统治者头疼而东南沿海人民更是苦不堪言;到明代末期,来自东北的清兵更是成为明朝举国的大患,大明王朝面临着亡国危险。人们由现实联想到历史,又由历史联想到现实,人们呼唤岳飞那样保国安邦、抗敌靖边的英雄出现。此时岳飞作为忠臣良将、爱国英雄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人们便不再完全着目于岳飞与秦桧的忠奸之辨,不再满足于仅仅看秦桧陷害岳飞的东窗设计故事,因为仅仅看这些内容不能让人扬眉吐气,人们更要看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戏。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岳飞的故事广泛地出现在各种文艺样式中,他的故事越传越丰富,他的形象也越变越高大,加上与小说、说唱文学等的互相影响,明代岳飞戏对岳飞的精忠与勇武作了充分的表现。

  明代富春堂本《岳飞破虏东窗记》属于明代改本戏文,较之元杂剧容量要大,剧中既有秦桧东窗设计陷害岳飞的内容,也有岳飞破虏抗金及其他一些内容,如岳飞破虏大败金兵并获朝廷钦赐玉带及精忠旗、岳飞部将施全行刺秦桧未遂等,此剧奠定了明代精忠戏的主体雏形,是“东窗”戏向“精忠”戏过渡的一部剧作。明佚名撰《宋大将岳飞精忠》则完全是以岳飞精忠勇武为表现内容的杂剧,剧写秦桧被金人俘获后要求兀术放他回宋朝以便充当金人的细作,金兵南下侵扰,秦桧为践对金人的诺言,以金强宋弱为由反对抵抗力主求和,岳飞痛斥秦桧“无忠孝之心,有怀卖国之意”(第一折白语),“你一个奸臣贼子无忠孝”(第一折【金盏儿】曲),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三位将领也和岳飞一样主张抗击金兵。秦桧为了取信于兀术,又到皇帝面前诋毁岳飞,并心生歹意,自语岳飞“他就见了功,这岳飞的性命也落在我手里”(第一折白语)。剧作后三折均写岳飞与众将把兀术、铁罕、粘罕率领的金兵打得大败,得胜凯旋,一一受到封赏。剧中的岳飞一扫东窗戏中英雄无路被残害的悲弱形象,表现出英雄最强音,“俺要立国安邦,整乱除危定四方。并除奸党,只杀的腥膻丑虏尽伏降。英雄天下把名扬,风云豪气三千丈,都是些擎天柱、架海梁,立功勋姓显在凌烟上。”(第四折【驻马听】曲)岳飞精忠勇武的精神和冲天的英雄气概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明佚名撰《精忠记》(一说为姚茂良撰)是在《岳飞破虏东窗记》的基础上加以改易、增删的传奇剧作,剧中情节有的依据史传也有不少取自故事传说。剧作对岳飞生平事迹的表现更加全面,对岳飞精忠报国形象的塑造更有感染力,突出了忠奸斗争,剧中岳飞虽然也被构陷而死,不过他不再只是徒被奸人执缚而死的冤屈形象,岳飞形象的基调是精忠报国、勇武过人,“杀气横空镇武威,金兵百万望风摧。喜孜孜鞭敲金凳响,笑吟吟齐唱凯歌回。”(第八出“胜敌”下场诗)即使是在被捕之后遭受严刑审讯之时,岳飞也是义正词地严驳斥奸臣的诬蔑谬言。当岳飞看到权奸必欲置他于死地、自己断无活路的情况下,他考虑的是岳云、张宪掌管重兵,为避免他们为己报冤领兵前来,他主动写书札把他俩人招来一同受死,以此来表白他们父子对朝廷的忠孝之心。

  李梅实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更是在表现岳飞精忠上下功夫,第二折“岳侯涅背”写岳飞听说金兵攻陷京城、俘获皇帝、太上皇时,他便让张宪在他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把兴师勤王、杀敌复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岳家军作战英勇,被朝廷颁赐精忠旗。由于群奸诬陷,岳飞无辜被逮,即使是在牢狱中,岳飞每天“不哭老婆,不哭孩儿,单哭什么二帝、二帝”(第二十三折“狱中哭帝”狱卒语),心中依然想着蒙难的君父。就是在他将死之时,岳飞也别无他求,“不须多言,待我拜辞二帝与主上便了”(第二十五折“岳侯死狱”),他心里忧虑的是国破君危、神州掣肘,并未考虑自己的家事。甚至到了阴曹地府,岳飞还是为被金人俘获的二帝着想,“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第三十六折“阴府讯奸”),其赤胆忠心可鉴可表。《精忠旗》对岳飞之勇武也作了充分的表现,岳飞统领的岳军家令金兵闻风丧胆,被捕入狱他也不屈服于奸臣,死后到了天国,“蒙上帝z我忠义,欲命俺考察三界善恶。那下界乱臣贼子,休想俺放过你了”(同前),审讯奸臣展现雄威。剧中的岳飞虽是被秦桧一党害死,但由于剧作时间跨度大,在写岳飞蒙冤的同时,更把笔触写到岳飞一生事迹,加上作者尽力减少悲怨色彩而增加昂扬格调,因此剧中的岳飞,已不再是徒遭执缚的屈死冤魂,更是气冲云天的无畏英雄,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冯梦龙生逢明清之交,他已不是一般性地同情历史上的冤死忠良,他更渴盼出现岳飞那样的抗击外族入侵的英雄。明代人较之宋元人更多一些理性,他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再仅仅落于秦桧杀害岳飞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远地关注岳飞事件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他们对于那已经过去的历史不能忘怀,在褒赞歌颂贬斥诅咒忠良奸佞的同时,更有表达历史见解、抒发民族感情的显著用心。冯梦龙以曲写史更在于警醒世人,国家尤其是在边患频仍的动荡之秋,更需要岳飞那样的精忠英雄,岳飞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人一门一军的悲剧,更是国家民族的大悲剧,冯梦龙他们在创作中寄寓了呼唤出现岳飞式英雄的曲史用心。

  《精忠记》、《精忠旗》表现岳飞生平的时间长,明清之交还出现截取岳飞生平某一段加以表现的剧作,如朱佐朝《夺秋魁》、李玉《牛头山》,此外还出现表现岳飞后代英雄事件的剧作,如汤子垂《续精忠》(又名《小英雄》)。这一时期,岳飞故事逐渐脱离历史事实,由历史故事转变为传说故事,加上与小说、说唱文学等互相影响,岳飞形象变得越来越神勇,神圣化地虚构岳飞的抗金业绩乃至生平中的其他事迹,甚至写岳飞后人及部将之勇,是这几种戏剧出现的主要背景。朱佐朝《夺秋魁》前半部写岳飞力劈恃勇骄狂的柴贵,后半部写岳飞征剿杨么,有的情节有一点史实的因子,但也被作了强化渲染,多数情节是据民间传说与小说润饰而成,创作动机就是为了表现岳飞勇不可挡。李玉《牛头山》在传奇化地表现岳飞之勇的同时也流露作者深沉的家国之忧,清人起兵东北虎视眈眈地瞄着明朝与南宋为金所侵扰有很大的相似性,作者借写岳飞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忧虑,牛头山之役虽然获胜,但复国大业仍然任重道远,剧作最后第二十五出岳飞对皇帝派来的李纲说:“临安非用武之乡,江左非偷安之地;祖业宜恢,国耻宜雪。还求老师相主持,力劝皇上亲总六师,渡江北伐,恢复中原。岳飞父子虽捐躯裹革,亦所甘心也!”汤子垂《续精忠》写岳飞死后显灵率领岳家军大败金兵,后秦桧夫妇罪行败露认罪伏诛,其子秦绶磁盐贼并投降金人,最后秦绫辉婪芍子、牛皋及牛皋之子、施全之子等擒捉诛杀,剧作是为岳飞报仇雪耻而作,但剧中对岳飞及后人、部将的神勇多有虚构与夸大。

  三、晚明到清代出现翻案补憾类的岳飞戏,剧作以作者意愿为导向,在对岳飞进行神圣化颂扬时,出现了超历史化的倾向

  元明时期的岳飞戏,虽然都有于史不合处,但它们主要是杂采野史、传说、小说,是真虚参半、亦真亦假;至于冥判冥诛,虽然明显是人为虚写,但也是在写岳飞被害死的史实基础上而作的道德审判,其主干事实(秦桧害死岳飞)是各个剧作都遵循的。清代出现的一些翻案补憾类的岳飞戏则非如此,它们完全是按照人们的善良愿望来重新设计历史,作者们采用的不是史实标准而是让人扬眉吐气的有违历史真实的方式来安排剧作。张彝宣《如是观》写秦桧矫旨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岳飞怀疑诏书有诈,后牛皋抓获秦桧之妻王氏所差给金兀术送信的信使,知是秦桧欺君妄为,乃不班师,继续进兵,岳飞最后击败金人,至五国城迎二帝还朝,秦桧夫妇则因通敌为奸而被凌迟处死。作者自述其意曰:“岳侯至此何曾殒?……论传奇可拘假真?借此聊将冤愤伸”(第三十出【山花子】曲),不拘历史事实而根据理想愿望设计结局,让人在戏场上获得暂时的宽慰。周乐清《碎金牌》(又名《岳元戎凯宴黄龙府》,为其《补天石传奇》八种曲之一)也写秦桧矫诏发十二道金牌令催岳飞班师,后事情败露,秦桧夫妇、张俊被斩,万俟l和给金人送信的间谍被乱箭射死,岳飞传令将十二道金牌捶碎。岳飞率军大败金兀术,收复汴梁,夺下黄龙府,金兀术自刎身亡,全剧充满了历史理想主义的色彩。

  翻案补憾类作品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渊源背景,这和岳飞故事流传的过程有关。南宋时期官修史书中关于岳飞的事迹材料很少,有些材料虽有记载却被作为淡化、歪曲和篡改,这和秦桧把持朝柄尤其是把持史馆文柄有关,“从赵构的绍兴八年(1138)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一直是由秦桧以宰相而兼领‘监修国史’的职务。在这一长时期内,由于秦桧的‘凶焰@赫,威制上下,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故所有在史馆中秉记事之笔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他们对于当时发生的政治、军事、财政等类事件,在下笔铺述之时,总是仰承秦桧的鼻息,任凭私情而加以褒贬去取,涂抹捏造。”[6](P. 471)(《后记》)由于岳飞坚决抗金的主张与秦桧力主的政策相背,秦桧之流就千方百计抹杀、诋毁岳飞的功绩,当时一位史官言:“岳飞每有捷奏,桧辄欲没其实,至形于词色。其间如阔略其姓名、隐匿其功状者,殆不可一二数。”[7]“在南宋王朝官史系统和官方人物的著述中,其关涉到岳飞和岳家军的一些记载,是夹杂着很多诬枉不实的成分的。”[6](P. 474)(《后记》)受秦桧的胁制,为了免祸,南宋私人著述中关于岳飞的记载很少,即使是保存下来的对岳飞事迹的载述,受秦桧等人把持的官修史书的影响,其中也存有丑化不实之词。岳飞后,人们对此非常不满,迫切需要详细了解岳飞的各方面事迹,岳飞之孙岳珂多方收集资料编撰《鄂王行实编年》、《金佗B编》、《金佗续编》等书,岳珂所编之书在详载岳飞事迹的同时,也存有过分溢美的不足,同时还有神化的描写,如《鄂王行实编年》言岳飞未满月时黄河决口发洪水,岳飞母亲抱着他坐到大瓮中顺流漂泊死里逃生,此类描写给岳飞加上了神异的光环。岳珂之书“其错误虚妄之处,实未必较官史为少。其与官史的最大区别,只是在于:官史修撰者的用意在于溢恶,家传系诸书的修撰者的用意则在于溢美;其为违背事实,不可信据,则是并不两样的。”[6](P. 485)(《后记》)而岳珂之书,在后世流传最广,小说戏曲说唱文学大多是以岳珂的记述为基本依据,这使得岳飞故事的流传在开始时就具有了神化的特点。

  经过几百年的宣扬与传播,明清时期岳飞的形象逐渐由历史上的悲剧英雄转化为战无不胜、神勇无比的文化英雄,尤其是钱彩小说《说岳全传》的出现,把岳飞形象的塑造推上了高峰,小说对此前的岳飞小说、戏曲、说唱文艺进行了吸收改造又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想像发挥,小说虽然写岳飞被秦桧害死,但它的主导倾向是写岳飞的精忠、威武与神勇。明清时期岳飞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日见增大,人们对待岳飞“请庙以尊之,祀典以崇之,求额以表之,歌词以咏之,篆石以祀之”[8](P. 983),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岳王庙,有些地方人们则建造关岳庙,把岳飞和关羽合在一起进行祭祀。人们对所敬奉的理想化神圣化的人物往往是将他们塑造为完美无瑕疵的人物,如关羽义薄云天、诸葛亮料事如神、包拯刚正不阿的形象就是如此,历史人物关羽、诸葛亮、包拯都有他们的不足,而在关于他们的传说中,则全然没有任何缺点。岳飞既然英雄盖世、令敌人闻之胆寒,他就不应该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样岳飞戏依据人们的意愿写他没被害死而是除奸安邦完成复国大业也就是很自然的了。此外明清时期距离南宋已比较遥远,人们对岳飞事件,理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味淡了,在对历史无可奈何之下,人们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心理愿望出发,表达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他们对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感到遗憾和不满,于是创作剧作更改历史结局,变不幸的悲剧为畅快人意的喜剧,以求得虚幻的心理、情感上的满足。

  岳飞翻案戏的出现还与民族审美文化、民族道德评价标准的影响有关,我国人民在道德教化中很注重惩恶扬善,而在戏剧欣赏中则喜乐不喜悲,因此戏曲小说作品往往贯穿着善恶得报的理念、常常出现大团圆的结局。翻案戏之外的岳飞戏虽然写岳飞被秦桧害死,但它们无一例外都写岳飞升入天界受褒彰、秦桧下到地狱受惩治,这实际上是人们不忍心观看岳飞一悲到底的思想的表现。为了让人们能够以更加快意的心理观赏岳飞故事,一些剧作家就改变历史上岳飞被害的悲惨结局,写岳飞不仅在道义上取得了胜利,而且在政治上也取得了胜利。明代吕天成用“令人{裂”来形容写岳飞悲剧命运的传统岳飞戏给他的感受,他说他曾想创作一部完全翻案、大快人心的岳飞戏,他说:“予欲作一剧,不受金牌之召,直抵黄龙府,擒兀术,返二帝,而正秦桧法,亦一大快事也。”[9] (P. 227)(卷下?能品九“《精忠》”条)但他只有这种想法而未创作成剧。明末清初的祁彪佳评其兄祁麟佳《救精忠》(北四折)时也说:“阅《宋史》,每恨武穆不得生。乃今欲生之乎?有此词,而桧、l死,武穆竟生矣。”[10] (P. 164)(雅品“《救精忠》”条)祁麟佳此剧也已佚失,不过从此段评论来看,也应是写岳飞没有被害,而奸臣则被处死。正是由于人们具有希望岳飞不死的接受心理,翻案补憾类岳飞戏的出现才获得了人们的欢迎。邱开来评价周乐清《补天石传奇》云:“虽为异样翻案文章,却是天大欢喜故事。……被弦管而登歌场,令观者无不悦目快心,触发天良,则诛奸慝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不是过矣,戏也云乎哉!”[11] (P. 1109)吕恩湛也评价此系列剧作“翻新出奇,代伸其志,而平其憾,使不得于天者,而皆偿于人”[12] (P. 1110),天不能遂人之心愿,人们只好在创作中改易历史结局以补心理遗憾,“往事谁能叩九阍?茫茫天意总难论。凭将旋转乾坤手,一洗人间万斛冤。”[13]这正是周乐清创作《碎金牌》等“补天”作品的主要出发点,也是翻案补憾类岳飞戏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类剧作看似违背历史、显得很荒诞,其实曲折地寄寓了作者的曲史用心,同时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历史应当如此而不应当如彼发展的看法和评价。(责任编辑:郭妍琳)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杜颖陶.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钟嗣成.录鬼簿[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6]邓广铭.岳飞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7]岳珂.吁天辨诬通叙[A].金佗B编[C].

  [8]李春芳.岳鄂武穆王精忠传叙[A].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吕天成.曲品[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0]祁彪佳.远山堂剧品[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1]邱开来.补天石传奇序[A].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C].济南:齐鲁书社,1989.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5

  【关键词】 “天波杨府” 大宋文化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品牌

  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开封,自北宋以来就有“文包武杨”的美誉,“文官只说包丞相,武官好个姓杨人”。从那时起,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历经千年的传唱,传颂至今几乎可谓家喻户哓、尽人皆知。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弘扬优秀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因而从古至今的爱国志士和爱国英雄,都被人们所称颂。

  一、历史上颂扬的“杨家将”

  “杨家将”文化源远流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提及到“杨家将”,人们立刻便会想到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等英雄人物。“杨氏父子皆名将,智勇号称杨无敌”,“杨家将”的故事流传久远,“杨门女将”更是为“杨家将”故事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英雄,都是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英雄人物,佘太君也确有其人。然而杨宗保和穆桂英,则是小说中杜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形象。据史料考证,他们最早出现在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的笔下,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生命和英雄使命杨宗保的人物原型是杨文广,而穆桂英其人物原型则是综合了明朝末年的女英雄们的形象。

  杨业原名叫杨重贵,他的父亲杨信曾经担任过麟州的刺史。据《宋史?杨业传》中所述,杨业从小就立下壮志豪言“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即:杨业从小就有当将军的志向,擅长骑射,爱好打猎,他把敌军看作是打猎时的猎物,被后人尊称为“杨无敌”。可见,杨业从小就具备很好的军事才能。杨信从那时起就格外看好了杨业,杨业也不负父亲的重望,成为一代将才。

  杨业之子杨延昭,其原名是杨延朗,据《汴京遗迹志》中所记载的 “杨六郎”就是此人。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成人后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成为北宋王朝的名将。宋真宗曾称赞杨延昭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将”世代忠君报国的优秀传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他先后在河北、陕西的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杨业的妻子为折氏,她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曾担任过边关的将领,可以说她出生于军事世家,因而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的人。佘太君原名为佘赛花,由于“折”与“佘”的读音相近,故被世人称作为佘太君。经小说改编后的戏曲小说中所述,穆桂英为穆羽的女儿,杨宗保的妻子,是“杨门女将”中女性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天波杨府”的地理景观

  据明代《汴京遗迹志》中所述:“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文中指的就是汴京城内的杨家府邸,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内。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蒲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因杨继业对国家忠心耿耿,“杨家将”世代忠心贤良,宋太宗特敕亲笔御书的“天波杨府”匾额给杨家,并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即“天波杨府”。

  如今的“天波杨府”享有“天下第一府”的美誉,走进“天波杨府”,它的园容园貌和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群都令人目不暇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北宋“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为“天波杨府”增添了许多英雄色调。今天看到的“天波杨府”,是依据《如梦录》等史书中记载所述建造而成,是在杨氏故居的旧址上又新建的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并于1994年完工,其主旨是弘扬民族精神,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天波杨府”这座仿宋的古典园林建筑,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园中演兵场、杨家府衙等,让人犹如身临军事重地,杨家就俨然是一座军事演兵场。但是,一旦你步入杨家的后花园,之前严肃紧张的心情便荡然无存了。杨家的花园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气息,园内的假山、亭台楼榭、扑鼻的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为“天波杨府”增添了几分宁静中的温馨惬意。“天波碧潭”的幽幽泉水在耳旁叮当作响,走在长廊中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园内一刚一柔的错落景致,为“天波杨府”增添了些许威严华贵的气质。园中的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气焰恢宏,其中人物各个都有奋战杀敌的故事,带着“杨家将”们的英勇事迹,英姿飒爽各个显得活灵活现。雕塑《忠烈千秋》则是一组杨家男将的英雄群体形象,他们手持杨家枪、义愤填膺地看着远方,保卫着大宋的疆土。

  三、“杨家将”英雄人物形象的民族传承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古,后人们根据他们精忠报国的丰功伟业,编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且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其中不乏英雄人物的英雄演绎或是后人对他们的传唱,历朝历代经久不衰。

  明代以前,有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的《杨家将》,经改编后以戏曲的形式,把“杨家将”人物身上特有的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搬到戏曲的舞台上,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扩大了“杨家将”故事的影响范围。

  到了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两位剧作大家,把“杨家将”的故事演绎成了“杨家将”传奇,他们为“杨家将”的英雄人物形象,增添了许多神话韵味。他们把“杨家将”的故事编写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等故事集,并以小说和评书等形式广泛传播给民间大众。从而使得“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故事被叙述者娓娓道来,情节之精彩,更是让听众拍手叫绝!上到九旬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都熟知“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可谓是尽人皆知。

  延续到了清代后,地方戏曲的发展对传统“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清代的戏曲:宫廷戏。宫廷戏已把“忠君报国”作为了戏的基本主题。由此一来几经传唱后,使得后人都无法辨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了。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世代的人们对“杨家将”传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戏曲《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等剧目,更是把“杨家将”的丰功伟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得栩栩如生。“杨家将”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感人至深,演绎者身临其境,观看者慷慨激昂、悲愤万千!

  自宋代至今,无数文学家、戏曲家们品味于他们以“杨家将”忠君报国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历朝各代的艺术家们,陶醉在各自创作的作品中,更是如痴如醉,似演绎似传说,醉梦其中。如此这般,具有弘扬民族英雄历史性题材的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赋有历史性题材的文学和戏曲艺术,亟待当代艺术家们加以大力保护和挖掘抢救。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决不能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要加大力度,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四、依托历史、弘扬文化、打造文化产业新看点

  日前,由“天波杨府”公园出资近亿元,精心打造出的大型战争史诗剧目《忠烈千秋?杨家将》赚足了观众的眼球。此剧目可谓是令人叹为观止、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它结合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经由舞台艺术演员表演,把“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该剧目是聘请多方专家和学者们结合历史事实改编演绎而成的,在“天波杨府”公园内演出。

  公园内富有意境的演出环境,结合高科技的大型水上舞台,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令观众流连忘返。《忠烈千秋?杨家将》中,战马嘶鸣声声震耳,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犹如一部穿越剧,把观众立刻带入了一千多年前,“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沙场中。演出剧目分为四个部分:《一门忠烈》、《情定穆柯寨》、《英雄聚会》、《大破天门阵》。每个部分各成一体,却又有机结合,四个部分的成功演绎,给观众产生了巨大的视听冲击,可谓是一道“杨家将文化品牌”的视听盛宴!

  《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巧妙地挖掘和结合了多种宋代文化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剧目以“忠君爱国”为主题,配以惊心动魄的舞台表现形式,将文化与科技的精妙融合,成功地打造出了“杨家将文化”的独特品牌。剧目规模之宏大、宋代文化特色之鲜明,充分演绎出了一道以北宋“杨家将”的“爱国”、“忠君”等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感人至深的文化盛宴!

  “天波杨府”公园推出的“杨家将文化”品牌,成功地引领和推动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加速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日前据悉,《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自推出之日起,每日的演出获利都颇为丰厚、日收入也均不菲。

  “天波杨府”公园的成功经验,正是依据河南开封深厚的“大宋文化”底蕴,结合“杨家将”的历史故事,推出了颇具文化特色的《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战争史诗剧目。他们以弘扬民族正气为己任,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要旨,才成功打造出了古都开封大宋文化的知名文化品牌――《忠烈千秋?杨家将》“杨家将文化品牌”,从而助推中原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发展,引领河南文化产业向国际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注: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节日志?中秋节》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RZ2013007)。)

  【参考文献】

  [1] [明]李濂:汴京遗迹志[M].中国书店,1959.

  [2] 孔宪易校注:如梦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3] 周国林:资治通鉴(注释本)[M].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6

  电视观众殊不知,这次成功的专栏报道起源于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中12个先进代表在湖北省委的交流发言,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根据每人的发言,整体策划,分别拓展,才有了观众叫座、领导叫好的这组报道。一组系列报道的原始素材仅仅就是交流会上大家发言的内容,这么说来,如何从报告会这类主题会议出发,完成电视新闻报道还大有文章可做。

  第一,从报告会中发现观点。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在发言中表达了“为党尽忠 为民尽孝”的观点,非常精辟。他表示“只有以孝子之心, 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做起,群众才会信任你”;“党的干部都姓党,为党尽忠是最大的忠,首要是忠”。在他的这条报道中,新闻中心将题目定为“任振鹤:为党尽忠 为民尽孝”。其他几条分别拟题为“宜昌篇:脚下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湖北中烟: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神农架:在磨砺中成长”。这组题目有意境,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均为演讲者的观点所在、思想精髓所在。那么,一场报告会首先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观点,我们应从观点出发,去谋篇布局。

  找准观点,就要解读观点并去阐述观点。美国著名特稿记者佩特说过,“如果你没有对别人作过极其深入细致的谈话使他透露一些自己的事,如果你不了解你要写的人写过些什么,你怎么能够去写他呢。”所以,这组报道的记者们都对每个人进行了深入了解,面谈,走访其家人、同事等。我当时与发言人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同志见上了宝贵的15分钟,因为他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让我对他作深层次的了解,但我从咸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索取了一本《任振鹤同志文稿选编》,从中得知他的身世,找到了孕育他这种观点的土壤。任振鹤同志在文章中写到,“我三岁那年,父亲因病离开人世,姐弟四人全靠母亲一人拉扯成人,我本人是在邻里和亲朋的资助下读完中专的。我凡事精益求精,力求对得起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之情”。可以说,他这种“为党尽忠 为民尽孝”的情怀非常符合情感和逻辑的发展。之后,我围绕这个观点进行拓展,表现了他无论岗位如何变化,身上的乡土气息没有变;无论职务怎样调整,身上的那份平民本色总还在的特点。还邀请了省社科院的冯桂林专家对“为党尽忠 为民尽孝”的观点进行了论证。冯教授为观众带来了辩证的观点:为党尽忠、为民尽孝实质上体现了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我们只有忠诚于党的事业,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同时,也只有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做一个自觉的、有高尚境界和崇高品质的共产党员。所以,从报告会上发现观点,就能发现报道的主线和灵魂。

  第二,从报告会中寻找新闻事件。任振鹤的这篇报道中的两个新闻故事都来自报告会。一个是任振鹤书记在通山黄沙镇新屋村调查民情时,碰到了因为穷、一辈子连女人都没碰过的光棍触动很多,以至于后来“1331”扶贫工作制度的建立;一个是他在中央党校学习之余促成了全国十大慈善家之一向通山县捐赠1600万元的医疗器械。从报告会中发现新闻事件,之后补拍画面,与报告会同期声就会形成完整的故事。这种操作既简单又出效果。

  但是,另一类事件也很重要,这就是隐性的事件,需要记者去发掘、去拓展的事件。任振鹤书记是一个市委书记,他在报告会上讲的是他个人的故事,那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在“为党尽忠 为民尽孝”的思潮指引下,咸宁广大干群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是仅仅讲他个人的精神,还是反映一个群体的精神呢。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才会使报道更丰满。其他干群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也是反射任振鹤书记思想的一面镜子。

  于是,我们深入了解了咸宁志愿者活动的相关内容,策划拍摄了咸宁崇阳市党员志愿者为留守孩子开设的游泳培训班,咸宁转优办看好自己门、管好自己人的事件。

  像这样的报告会、工作部署会、研究会、经验交流会之类的主题会议,往往都是“信息超市”,蕴藏着丰富的新闻事件,我们要对事件进行关注和拓展,因为事件是可以在电视新闻中引导关注、结构时空、创造节奏、制造悬念、体现思想的。

  第三,从报告会中发掘最佳情绪点和节目的高潮。电视作品画面剪辑,有叙事剪接点、动作剪接点、声音剪接点,更有情绪剪接点。有时镜头里只有人物沉默,或只有现场的风声,它传递给我们的是某种情绪。这个时候,剪辑的依据已不是根据声音或人物的动作关系,而是情绪关联。设想,如果报告会中的演讲人泣不成声、或哽咽地说出不尽完整的语言,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好的线索啊。这时,我们对报告会同期声的取舍就不仅仅是观点或事件,或视觉的连贯流畅,思想或情绪演变的顺畅自然、感染观众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7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争纷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1《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勇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人才云集的时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胆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面对东吴的盛邀,他断然拒绝;白帝托孤,他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诸葛亮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敬佩不已。

  从古至今,忠诚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主,一身胆也,是忠诚;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进谏两百多次,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歌颂它,传扬它!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为忠诚,他先身士卒;因为忠诚,他不怕牺牲;因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忠诚,他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虽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却家喻户晓,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就是因为忠诚。有了对国家的忠诚,他才用尽一生精力研究‘‘两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忠诚对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像金钱、权力、名誉等利益,深深诱惑着人们。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只要有利可图,就将忠诚抛之脑后。这样的人,往往只能享受一时的利益,最终的下场都是身败名裂。

  忠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逝的时光,社会改变,渐渐销蚀了忠诚的光芒。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的重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违背忠诚,要使忠诚永放光芒。

  忠诚,是青春冲刺的诺言,是生命履行的责任,是安身立业的根本,更是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质。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学业、事业的人,一个忠于社会和国家的人!

  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2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记录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描绘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细细品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灵武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司马炎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从黄巾之乱开始,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再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三分天下,直至三国统一归晋的故事。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大事,且将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准确预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读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曹操乃一代x,他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x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可是他没杀自己膝下的刘备,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大度。刘备重情重义,仁民爱物,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镇,都忠于职守,受人爱戴,他让我懂得了热爱百姓和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毫不畏惧,他誓与刘备共存亡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十分重要;孙权为人谦和,少年得志,同为天下英雄,使我体会到宽容大度的重要……

  《三国演义》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富有策略的战争故事。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谋长节短,百战百胜,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场刀光血影的场面;赤壁之战更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还有那巧妙的连环计,精密的借刀x,和那动人心弦的苦肉计……真是一幅幅壮丽宏伟的战争场面。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它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事要动脑,步骤计划想周到,心平气和勤思考,谋长节短胜战多,坚定信念不动摇,义重如山知回报,忠于职守待人好,一生美名乐逍遥。

  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4《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一本好书。这部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编写的,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后三国归晋,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张飞,x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等,还有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收姜维等被改编成了戏剧。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可见这本书对我们国家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足智多谋,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凭着出色的才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因为看中了诸葛亮这些才华,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去请他。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在一次打仗中,他中了曹军的毒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名医华佗来为他看病,怕关羽受不了疼痛,提出要把他绑在树上刮骨疗毒,可关羽非要和部下马良边下棋边疗伤,华佗治好关羽的病后,非常佩服他的英勇。我也非常佩服关羽的忠义和勇气。

  《三国演义》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的那一段历史。其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故事描写如身临其境。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做人要忠义诚实不x,做事稳妥多思考。

  2021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5“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长江岸边,回顾那几千年前的三国,也不禁感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个年代,那个三国,虽然民不聊生,但是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但是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时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这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谁是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厉兵秣马,野心勃勃,想成为最终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老大。然而这场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胜负时,赢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吴,而是新崛起的势力晋。可怜一代枭雄,谋划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头来却是白为他人作嫁衣。

  我从三国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妄图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孙权。由小到大,从无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8

  “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奖章,作为武警部队的最高荣誉连接着15年来的中国故事,每一个故事对于老百姓而言都是事件,但对于武警官兵来说却是“战场”。 1998年抗洪、抗击非典、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奥运世博安保、驻外使馆警卫、国际救援、海关缉私所有这些任务都有着极限挑战和生死考验。丁晓兵、宋波、这些英雄“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当时的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在使命面前,他们怀揣坚定的信仰;在危难面前,他们高擎人民的利益,他们经历了普通人不曾面临的抉择、他们做出了普通人不会选择的选择。“我是军人,必须冲在前,必须肩负起使命重托”,“把生命的天平永远倾向人民”,“向有限的生命打张借条,把无限的忠诚献给高原”这些是他们内心的告白。

  很多战友看完史诗报告在深受震撼的同时深受教育,他们坦言:“我们的国家需要多一些这样的人。”这是公众含泪的期待。这种期待之所以能感动你我,原因在于我们的时代还远不够完美,我们缺乏一大批人,这些人是像忠诚卫士一样的英雄、一样的时代行动者。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曾言,“私德外推即为公德”,每个人的正确选择即是社会的正确选择,每个人的正确立场即是国家的正确方向。我们被忠诚卫士所感动并流泪,正彰显了这个社会所蕴藏着的强大的“正能量”所在。

  《我们忠诚》史诗报告对忠诚卫士的呈现既注重“筋骨”,还突出“血肉”与“精魂”。对15届忠诚卫士从“信仰”、“勇敢”、“平凡”、“生命”、“忠诚”五个角度的注解和诠释,无不侧重从人性本身的角度去还原生命的力量,这成为感动所有观众最为重要的原因。“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责任高于热爱”,“人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这些心灵独白不就是他们行动的宣言吗?史诗报告的“生命礼赞”篇章无疑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当看到万金刚烈士的女儿在爸爸坟前唱歌的时候,我们全家人早已泪流满面。”这几乎成了大多数家庭观看至那一刻时共同的场景。的确,生命的话题最能触及到人类本性的神经。

  在一个文化多元、剧烈变革的崭新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比较和批判,缺少了许多执著与感动;主体清晰了,客体模糊了;焦虑增多了,眼泪变少了。“物”的思维取向和衡量标准掩盖了“人”的情感伦理和道德精神,“人性”在逐渐成为一个属于历史的词汇。可一旦其中的本真被唤起,就有那么一种力量会令人撕心裂肺,无法自已。

  《我们忠诚》史诗报告是对忠诚卫士个体成长经历的纪实叙述,也是对时代英雄高尚道德人格的大力弘扬,更是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激励。眼泪,不只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宣泄,更是正义选择的无声表达。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9

  念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岳飞的《满江红》。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中,折射出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国家危亡之时,对朝廷奴颜卑漆、曲意求和的愤慨,对完颜入寇中原、烧杀抢掠的仇恨,对抗金收复失土、重整山河的决心。真可谓“精忠报国遵母训,丹心碧血满江红。”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黄龙之势。但偏安一方的宋高宗和秦桧等人却沉醉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味议和。他们置中原人民遭受金人揉躏于不顾,命令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至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以至收复失地、雪耻靖康的志向付之东流,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这首词的上阕通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笑,壮怀激烈。”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阕通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达重整乾坤的壮志。

  岳飞这位谨尊母训,精忠报国,策马挥枪,浴血杀敌的爱国将领,在郾城、朱仙镇等地重创完颜金兵,收复了长江以北大量失地。对于这位有功之臣,非但没有受到朝廷的嘉奖,却被十二道金牌调回临安。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公元1141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监察御史万俟卨亲自审讯、严刑逼供。与此同时,宋金之间加紧策划二次和议,双方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面对秦桧等人的卑鄙伎两,岳飞正气凛然。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岳飞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却仍于公元1142年(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的风波亭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南宋统治者“杀忠良以求苟安”,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历史是公正的。岳飞遇害二十年后,也就是公元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岳飞精忠报国是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岳飞“御敌安民”是平民百姓所愿。因而受到历代王侯将相、明皇圣主,黎民百姓的称颂。先后在河南汤阴、湖北武昌、浙江杭州、朱仙镇等地建立祠庙,以供祭祀。

  九十年代,我出差杭州,公事完毕,有幸到杭州岳飞庙一游。岳飞庙始建于公元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殿内塑有岳飞彩像,其上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巨匾。大殿右首是岳飞墓,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样。墓前一对望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墓道阶下有秦桧、王氏、万俟呙、张俊跪像,供人唾骂,遗臭万年。墓阙后重门旁有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旁有其子岳云墓。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石马、石虎和石羊;墓道前方照壁上,有明人洪珠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古柏森森,庄严肃穆。进庙参观,头门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巍峨庄严,正中悬挂“岳王庙”竖匾,继而是天井院落,中间是青石铺成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正殿忠烈祠重檐中间悬一块“心昭天日”横匾,是叶剑英的手笔。大殿正中是彩色4.5米的岳飞塑像,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显示了武将的英雄气概。殿两面壁是明代莆田人洪珠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座像上面悬着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的横匾,左右两边各悬一块“碧血丹心”和“浩气长存”横匾,是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已故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所书,正殿后面两旁是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大殿天花板上绘有“百鹤图”。正殿西面有一组庭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内有枯柏8段。传说这棵柏树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岳飞遇害后树就枯死了,后来移放岳坟边上,称为精忠柏。现经鉴定,此枯柏并非南宋古柏,而是属于松柏科的植物化石,其历史有一亿二千万年以上了。入庭园,南北各有一条碑廊,北面碑廊陈列的是岳飞的诗词、奏札等手迹,南面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

  重温岳飞的《满江红》,参观完岳飞庙,我欣然命笔书写了一首“浪淘沙”瞻岳武穆庙:“壮哉满江红,气贯长虹。精忠报国嘱英雄,志在驱出完颜犯,血战兵戎。害岳事不成,构陷罪行。白绫束颈死不冥,逝后赐建忠岳庙,万世留名。”以此来祭祀这位民族英雄。

  精忠报国的故事篇10

  [关键词] 伍家沟村;耿村;婚恋故事;文化精神

  Abstract:As shown in the story of Love and Marriage Between two villages, we found out the pursuit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freedom, fighting for love, yearning for happiness, looking for a glamour marriage, doing good and geting a reward of marring in a wife, and being full of gratitude; besides, we also witnessed the set of principle that couples should be loyal to each other and value justice above material gain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way to get a marriage, the value of the marriag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marriage and even the standard of wish list emphasis were based on the pergence in culture. The culture of Wujiagou Village was affected by the thought of Taoism in Wudang mountain and the theory of animalism while the culture of Geng Village was steeped in the chivalry of Yanzhao and the confucianism.

  Key words: Wujiagou Village;Geng Village;story of loving and marriage;spirit and culture

  爱情婚姻类故事是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伍家沟村与耿村都有大量此类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在婚恋方面的理想追求、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等。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两种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在婚恋方面的文化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村爱情婚姻故事的类型

  两村的婚恋类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人鬼相恋、人与精怪(仙)相恋和人与人相恋三个类型。

上一篇:8090后,为什么不进美容院了?
下一篇:今日问题之"自由":你看过的关于自由最好的解释是什么?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