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五彩绳的意义范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1

  关于端午节何以要系花花绳的问题,在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里,似解释为同屈原投江有关。其书原文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尤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以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其实端午节系花花绳的习俗,在早于吴均《续齐谐记》的司马彪(西晋)的《续汉书》之《礼仪志》里即有记载。但司马彪并未说是纪念屈原,而是讲汉代“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事物原始》认为五色印就是后来的五色彩缯,也源于汉制。汉代的桃印长6寸,宽3寸,五色书文,悬于门上。这与后世的悬符辟邪也颇相似。汉代盛行阴阳五行之说,五色之中,黄代表中央,其余四色,代表四方。五方、五色都具有神秘色彩。这种五色彩丝或朱索,不管是“为蛟龙所惮”还是“以难止恶气”,都具有厌禳、驱邪、避瘟之意。因此系花花绳的习俗同悬白艾、菖蒲、饮雄黄酒还有些不同,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上或信仰上的需要。

  乌丙安先生在《民俗学丛话》中曾将五色丝于节日里的多种用意和流传形式作了一个归纳,计有:

  一、儿童多有系脖项、手腕、足颈的,通称长命缕、续命缕或健索、百岁索;

  二、系手臂上,辽代称之为合欢结;

  三、彩丝垂金锡象钱锁的,又称端午索;

  四、彩丝扎做人形簪发髻上,辽代称长命缕;

  五、帝王系彩丝,赐臣僚彩丝,都称做长寿缕;

  六、用彩丝缠纸帛折菱角方,然后缀于胸前;

  七、用彩丝缠粽子,相互馈赠;

  八、用彩丝缠粽,龙舟竞渡将近黄昏时,投入江中。

  这八种形式的前六种,被称作长命、长寿、续命、百岁、合欢、健等,与辟兵鬼、降病瘟的厌胜作用不大贴切,它是从正面祝福祝寿的。至于七、八两种形式,则显然和《续齐谐记》中的屈原传说有关:用五色丝缠粽投江,是按照传说发展下来的祭仪;用五色丝缠粽馈赠,同时又有互相祝贺节日的吉意。对幼儿系五色索于脖项等,有的地方也说是为屈原缚蛟龙的意思。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2

  幼儿园端午节邀请函

  亲爱的家长:

  在xx-x教育中,节日庆典是很大的一个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帮助孩子们体验各种节日及自然界中蕴含的意义,感受古老的文化氛围。又是一年端午节,诚挚邀请您和我们一起陪伴孩子共同体验这个传统文化节日的民俗活动。

  我们将和孩子一起歌唱与端午相关的童谣、歌曲;

  我们将和孩子一起画额、佩香包、系五彩绳、洗浴兰汤;

  我们将和孩子一起制做粽子,共进晚餐;

  我们将共同为孩子祈福,赠送节日礼物!

  活动时间与安排:

  xx-xx年xx月xx日(星期x)下午

  15:30-16:00 迎接家长、孩子起床及准备工作

  16:00-16:30 为孩子祈福:雄黄画额、佩香包、系五彩绳、洗浴兰汤

  16:30-17:30 歌唱、制做粽子

  17:30-18:30 共进晚餐

  18:30-18:40 赠送节日礼物

  18:40-19:00 清洁、再见圈

  温馨提示:1、欢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我们共享节日欢乐;

  2、请每个家庭准备一些食物,同享节日晚餐;

  3、请再备如下物品:脸盆(洗浴兰汤)、水杯、碗、筷、勺;

  4、庆典当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建议家长提前到达。

  欢迎您的到来,感谢您的参与,我们一起happy吧!

  端午庆典邀请函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

  五彩线,系手腕;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雄黄酒,洒庭户,小孩头上画老虎,一二三四五,家家户户过端午。

  X月X日,来参加我们的端午庆典,一起过端午吧!

  本次活动由昆明华德福儿童之家、昆明芭学园、昆明牧心源华德福儿童之家合办。

  时间:X月X日上午10:00-12:00,请提前至少10分钟到达,以便签到分组。

  地点:沙朗白族乡旭飞度假山庄

  费用:开放14个园外家庭名额,200元/家庭。(含5月23日家长课堂,请参加庆典家庭至少一名家长在家长课堂中和我们一起为庆典做准备,了解庆典意义流程,以便形成共同的意识,共同带给孩子更好的庆典氛围)

  报名截止时间:5月2X日。报名庆典,需参加5月23日的家长课堂。

  报名对象:关注华德福教育的家庭,有入园意向的家庭优先。孩子最好在2岁半以上,太小的孩子参与的空间会比较小。

  活动流程:

  9:50 签到分组

  10:00-10:10 欢迎圈

  10:10-11:00 分组活动 偶戏表演、龙舟比赛(2组交替进行)

  11:00-12:00 端午手工:包粽子、缝香包、搓五彩线

  12:00 餐厅就餐(费用自理,AA,约50元/成人)

  注意事项:

  1、为呈现给孩子庆典的完整性,一个良好的氛围,请参与活动的家庭提前计划出门时间,请准时到达,勿迟到。

  2、因为要到12点左右才能用餐,请务必给孩子吃早餐。

  3、如因天气等原因,主办方对庆典流程有调整权。

  4、进入夏季雨水多,请自带雨具。

  学校端午节庆活动邀请函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如将一年比一天,岁中五月恰如一日之正午,或许就是后来五渐渐通为午的原因了,故端五又即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初夏的南留村,青山如黛,麦浪金黄。XXX学校诚挚地邀请各位家长朋友来到终南山下,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看偶戏、赛龙舟,体味传统端午节庆,度过快乐的节日。

  一、时间:X月X日(星期一)上午,9:30签到,10:00正式开始,12:10结束。

  二、具体流程:

  10:00:晨圈、舞龙,热热闹闹过节日。

  10:30:偶戏表演,安静地体味端午节的故事。

  10:45:音语舞表演。

  11:00-12:00:赛龙舟、包粽子、编五彩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12:00:再见圈,赠送端午礼物,活动圆满结束。

  三、有关事项:

  1、活动地点:西安雁引路南留村XXX小学院内。

  2、参与人员:本校在校学生及家长、今年9月申请入学的孩子及家长。

  3、收费标准:一大一小共50元,两大一小共70元。(此标准根据材料等基本成本制定)

  四、温馨提示:

  1、由于停车位置有限,请各位家长朋友尽量拼车前来(请大家务必重视,尽量帮忙减少停车压力)。部分车辆可停在村口星期八农家乐院内。村北道路可通行,进入村内请减速慢行。

  2、庆典现场缴费、签到,领取游艺卡。

  3、庆典现场备有酸梅汤等饮品,请自带水杯,家长也可为孩子带一些健康点心。

  4、请各位家长看顾好孩子,各活动现场有秩序地排队,垃圾请放入垃圾篓内。

  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请大家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XXX学校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3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节物是节日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节俗活动和节物也可看成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端午节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物――“端午索”就极具性别修辞意义和符号指述关系。社会生产和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端午索的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大致可分为夫妻指向的符号意义和母子关系的符号意义。这两种修辞意义及其指述关系既存在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深入研究包括端午索在内的众多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对当今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K8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7)02-0053-05

  民众过节的行为载体是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而其物质载体则是各种具有鲜明节日特色的节物。节物不仅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背景下的物的昭示,也是封建家庭模式和性别社会个体乃至总体的心灵呈观,是人类“意义生产”的特殊载体。我们可以将传统节日中的节俗活动和节物看作是一种广义的“文本”形式(即“泛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言说”行为,因此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从物质生产和意义生产的二维视角综合考察传统节日节物的修辞情景和指述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传统节日节物的文化留存、发掘并有效利用传统节日节物的符号价值。这对于我们正确判断节日节物的文化价值、探寻出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播、价值发掘、产业(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有效路径都将大有裨益。本文就以端午节的节物之一――“端午索”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节日节物的修辞性符号指述关系作初步探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象征驱邪辟妖的节物。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项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日端午索。”[1](p315)在历史上,端午索形制和种类特别丰富。从材料的色彩来分,有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彩缯等;从延寿寓意角度来看,有长命缕、寿索、继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2](p96)从其形制上分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3](p163)

  品种繁多、形制各异的“端午索”曾经作为端午节重要的吉祥象征物而存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堪称中国丝索手工艺饰品的一大瑰宝。中国古代还在端午前后形成了端午索制品的观赏、游艺以及买卖集市。五光十色、美伦美奂的端午索记录着中国古代女性的诉说与希冀。因此,端午索也就成为我们观照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考察中国古代女性表述方式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生产和性别劳动分工是端午索确立女性修辞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前提

  在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生产的外在形式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分工,即“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分工形式和家庭劳作方式。“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维系着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秩序。正如《汉书?食货志》所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纺绩织红”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

  端午索逐渐成为节日里女性性别修辞的符号化载体,其萌芽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就在于女性生产劳动的这种分工形式的形成和巩固。正是这种社会生产分工,使妇女们所从事的“纺绩织红”工作不断模塑着女性的角色形象,甚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评价妇女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纺绩织红”的生产活动又反过来不断固化了女性角色的认同和表达。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织物形制的端午索成为反映女性社会角色的符号化载体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端午索成为女性性别修辞的基础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分工,但是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在端午节里形成这种表征女性社会生产意义的节物形制呢?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端午节的核心影响区是湘楚之地。古代湘楚大地很早就有发达的纺织技术。长沙楚墓(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丝麻织品多达167件,其中丝织品就有160件,品种十分丰富,包括绢、纱、锦、编织组带以及制成品绢带、纱冠、纱手帕等。[4](p412)在纺织技术非常发达的古楚大地,端午节前后正好是广大妇女从事纺绩工作的时令季节。时令性的生产活动为端午索成为具有女性书写意味的节物奠定了基础。

  分析端午索的性别修辞和女性书写功能,其逻辑起点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分工――女性从事“纺绩织红”生产方式的确立。当然,端午索作为女性性别修辞的社会意义,不是仅仅停留在“生产性”这个逻辑起点上。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端午索的性别修辞不断丰富、日臻丰满,最终成为极具有“女性书写”意味的一种节物符号。

  二、端午索的“女性书写”的符号意义及其指述关系

  在古代科学技术及人的生存条件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疾病、祸灾(包括兵灾)等非常恐惧,因而产生了许多与病灾有关的岁时禁忌。五月就被视为恶月,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月中的恶日。在节日里祈求家人健康、禳灾祛祸,是中国古代女性制作端午索最为根本的修辞动机。端午索在祛病禳灾的指述关系上所指向的对象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夫妻关系指向的符号指述和母子关系指向的符号指述。这两种不同指向的符号指述,反映在端午索的颜色与形制上也略有差异,其代表的修辞意义也不尽相同。

  (一)端午索夫妻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在古代中国,端午索发挥其“女性书写”功能最为重要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就是指向夫妻关系的。细究起来,端午索夫妻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禳病祛疾、躲避兵灾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日:“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江南卑湿,丈夫早天。”南楚之地湿热多疫,经常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的成年男子染上疾病的机率自然更大。因此,“丈夫早夭”成为困扰当时家庭关系的重要障碍之一。而南楚又是端午节的核心影响区域,于是,客观上就需要一种妻子用于祝福丈夫常保健康、远离灾疾的符号载体――端午索因此充当了这种符号角色。

  妇女赠给丈夫的端午索主要有两种形制――“长命缕”和“辟兵缯”。两者的象征意义略有不同:长命缕的象征意义是丈夫的长寿,而辟兵缯则寄托着妇女们希望丈夫能够躲避兵灾,也泛指不染瘟疫。

  在女性赠给丈夫的端午索中,最具修辞性的是端午索的色彩。端午索的形制不同,色彩更为丰富。在夫妻指述关系的端午索中,有一种称为“五色丝”的最为普遍。《太平御览》卷一引东汉《风俗通》日:“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种“五色丝”是女性以五种颜色的蚕丝制成

  “长命缕”、“辟兵缯”等诸多形制。五色分别为青、赤、白、黑、黄,其修辞指向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中国古代妇女藉此隐喻丈夫能够五方大吉、处处平安。

  2.夫妻情感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目前,中国学者对端午索夫妻情感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进行研究的特别少。其实,端午索具备夫妻情感的修辞意义也是一种必然。在古代中国社会,妇女对丈夫的祝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健康,另一种是家庭幸福。对于广大妇女而言,“家庭幸福”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夫妻关系的和谐。在中国古代社会极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对夫妻之间“情深意笃”的愿望往往要比男性强烈得多。

  只要将制作端午索的材料的历史演进过程作一简单梳理,便可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端午索是如何完成“夫妻恩情”的修辞情景和指述关系的。

  “索”,《说文?屮部》作屮,糸会意。“屮”是草本盛之意。段玉裁日:“屮糸者,谓以草茎叶纠缭如丝也。”可见,索最早是指以草、木、竹料等所编成的绳,而并非是丝麻线编之绳索。笔者认为端午索取名“索”亦与此有关。也就是说,端午索最初可能和一些可以编成绳索形状的草木有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流行采百药以作药浴的节俗,其象征意义也是祛病。端午节这天,妇女们采集一些而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草木回来,除了供全家人洗浴以外,还把一些柔韧的药草、树木枝条编为索状,佩带于身,用以作为祛病消灾的象征物。从节物发生学的角度而言,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妻子又将这种端午索赠于丈夫,希其远离疾病。这种朴素的祝愿寓含了夫妻恩爱最初萌芽形态的修辞关系。在这个阶段,端午索的指述关系基本上还是以“禳灾祛病”为核心,“夫妻恩爱”的象征意义和指述关系尚处萌芽的初始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索就不只是局限于草木、竹料等原始材料了,而更多的是替之以麻、棉、丝等物料。端午索禳灾祛病的指述关系随之逐渐扩充到情感关系的指述关系。特别是自从端午节的娱乐、社会整合等功能得到逐渐加强后,端午索的指述关系就由“禳灾祛病”扩充成为寓含吉祥之意的符号载体。毕竟,与草木、竹料相比,拥有高超纺织技术的封建中国所纺织出来的麻、棉、丝制品外观更为精巧、质地更加匀称、颜色也更加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麻、棉、丝为原料的端午索,更能反映女性的心灵手巧,更能够满足中国古代女性获得丈夫乃至整个社会认可的期待心理。妇女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方式(纺绩织红),制作出大量形制精美、寓含和谐吉祥的端午索馈赠丈夫。这时,端午索“夫妻恩爱”的指述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与“禳灾祛病”平起平坐的修辞意义和指述关系。

  至唐时,随着端午节逐渐从祓禊、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端午索吉祥欢娱及家庭和谐的指述功能得以进一步加强。人们在素有“恶月”之称的五月里对夫妻感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一点从唐以后流传下来的许多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中可以得到明证。以李白《荆州歌》为例。诗云:“白帝城边是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此诗不仅道出了端午前后的荆州大地(此地属于端午节俗影响的核心区域)已是“茧成蛾”的时令景象,“拨谷飞鸣奈妾何”一句更为直接地说明了五月和女性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拨谷”俗称“布谷鸟”。《岁时广记》卷二引《北户录》日:“(拨谷)五月飞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思妇闻之而情更切。”可见,古代妇女已习惯于将布谷鸟喻为“情思”。《岁时广记》又载:“布谷脚胫骨,令人夫妻相爱,五月五日收带之各一,男左女右,置之水中,自能相随。江东呵为郭公,北人云拨谷。一名获谷,似鹞长尾。”这说明布谷脚胫骨也曾是端午节表达夫妻恩爱的节物之一。如此,“拨谷鸟”、“端午索”就与妇人的“情思”有了指述关系。只不过到了后来,端午索大多以丝织就,“丝”与“思”谐音,因此,端午节“夫妻恩爱”的指述关系随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后,在端午节物指述功能的流变中,“布谷鸟”、“布谷脚胫骨”夫妻恩爱的象征意义逐渐杂糅融入到端午索这种节物之中,以至于布谷鸟与夫妻恩爱的象征关系以及布谷脚胫骨这种象征男女美好爱情的端午节物被许多学者所忽视。至于布谷脚胫骨这种节物的指述关系为何逐渐杂糅融入到端午索中,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布谷脚胫骨与端午索比较起来,毕竟是天然之物,且较难以获得,其便利性自然不如端午索,而一种节物在民间能够长期传承,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节物易于获得。

  (二)端午索母子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处于古代中国极度父权社会中的广大妇女,也只有在母亲的意义上,才可能得到家庭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也就是说,因女人的家庭化而形成的女性性别角色,是妇女们无法摆脱的“受控力场”。对于女性家庭角色而言,除了纺绩这种社会生产活动之外,另一种主体性活动就是“相夫教子”。在女性情感体验活动中,“相夫”和“教子”成为连绵不已的二重奏,成为中国女性文化习俗的主旋律。前文笔者分析了端午索在维系夫妻关系层面的修辞功能。其实,我们还可以寻找到端午索在女性与子女这种异代关系层面上的修辞图景。总体说来,端午索在母子关系指向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也可分为两种。

  1.对“五月子”禁讳规避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端午索呈现出异代关系的指述功能始于人们对“恶月”、“恶日”的禁忌。中国古人视五月为恶月,万事不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5](p41)五月五日为重五,更是恶月中的“恶日”。俗云此日所生之子,有不祥之兆。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中说“俗有大讳四”。其中第四条“大讳”便是:“讳举正月、五月子。”因为“正月、五月子杀父或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应昭的《风俗通义》说得更加具体:“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旧社会的人们不仅对“五月子”多加禁讳,而且在“恶月恶日”里高度重视小孩与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妇女在端午节里给儿童颈部、背部、手腕、脚腕等部位带上各种形制端午索,用以祈盼母子关系和谐、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因此,端午索也成为人们对“五月子”禁讳规避的一种符号。

  2.节物教化功能的修辞意义及指述关系

  在端午索的母子关系修辞情景之中,其实还包含着另一种修辞功能,就是妇女希翼女孩长大后善于纺绩、精于织红的教化功能。这种具有教化意义的修辞功能,学界也多有忽视。

  在中国封建社会,许多与女性纺绩活动有关的节俗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教化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纺绩手艺及文化熏陶其实从女童时代便开始了。甚至在小孩一出生时,家庭就赋予其性别角色象征性的教化意义。如《仪礼》记载“子生,男子设弧(即“弓”笔者注)于门左;女子设(巾兑)(即“巾”笔者注)于门右。”[6](p36)女童的许多游戏也与纺绩织红有关:有

  的是模仿纺绩织红制作工艺,有的是以纺绩织红的工具或制品为玩具等等。中国古代有一种专供女童玩耍的纺(即纺轮笔者注)玩具。此种玩具的玩法就是模仿成年妇女纺纱的工艺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女童游戏,也是训练她们掌握纺织技能的手段。[7](P133)在端午节里,女孩佩戴的端午索形制更为丰富,色彩更加斑斓。而且古代中国端午节前后部分地区还流行一些供女孩模仿制作端午索的集体参与性游戏,这也反映了端午索在性别社会里的教化功能。经由这种持续不断的观念渗透和年复一年的游戏式的习练,自然会逐渐培养起女童她们对纺绩织红性别角色的认同。也正是这种直观反复且深入内心的教育训练,使端午索的女性性别修辞意义和指述关系在封建社会里得以传承赓续并不断强化。

  三、结论和启示:传统节日节物符号化象征载体的现代性重构

  通过前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端午索并不局囿于狭义的物质层面,而是女性性别表达的象征载体,是一种极具性别修辞意味的符号形式。端午索上“书写着”女性自身角色的期待,寄托着女性对夫妻、尊长、子女等和谐关系的渴盼,模塑着女性的社会化的角色形象。在社会劳动分工的背景下,端午索这种节物形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表述的创造性、开拓性、承袭性及其流变性的特点。也正是这个原因,端午索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节物形式。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端午索已经逐渐失落,不少地方甚至消失贻尽。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端午索式微的深层背景是现代社会“男耕女织”生产分工模式的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角色期待和性别表达方式的解构与重构(起码是部分地被解构和重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种节俗及其节物既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其消失的合理性。关键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曾经寓含诸多意义和多重指述关系的节俗节物淡隐消失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理此种节俗节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是完全舍弃还是合理承继?是抢救性地让其恢复再生还是有意识地引导开发出一种新的节俗节物形式,以此实现旧节俗节物象征意义和表述功能的有效嫁接?在现代化、全球化的现实语境和生活场景中,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迈入一个多元文化的历史时期,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会日益频繁。在这种有着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入和融合,如何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节物的符号意义,发掘其价值,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对中国传统节日诸多节俗节物存在的社会基础及其象征意义的修辞情景和指述关系作深入研究,深刻认识中国节日不同节俗节物所具有的独特的性别文化品性,应该成为当下探索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前提条件之一,甚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毕竟,作为节日文化载体的节俗节物,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4

  难忘的端午节八年级话题作文1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的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的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你最终一跃诠释了你的爱国之情,人们为了不让你的身体被鱼虾侵蚀,就往汨罗江里扔粽子和鸡蛋。便有端午节吃粽子和鸡蛋的习俗。

  五月初五一大早,我还在熟睡的时候,爸爸总是将小段的艾草夹在我的耳朵上,让蚊虫远离我。当然,这一天,妈妈总会给我的胳膊腕和脚腕系上吉祥的五彩线。早上起来,看见胳膊腕和脚腕系着五彩绳,再看看妈妈的一脸笑意,懂得了系五彩绳原来是亲情的延伸。

  农历端午节,除了系五彩绳,家乡还有插柳条,采艾蒿的习俗。艾草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据说端午前后的艾草,老人们从山上采集很多很多,回来拧成艾草绳,晒干后点燃,这是夏季驱逐蚊子和其它飞虫的最管用的土办法。

  到了中午,我们便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把糯米和粽叶洗干净,再把粽叶一张张码起来放进装着凉水的盆里。几个大人便开始团坐包粽子了

  粽子包好后,结成一串放进锅里,过了一会,粽子终于好了,刚出锅的粽子色味俱全,尝起来香甜可口,其味无穷。

  端午的味道是粽子的香甜,是亲情的延续,是艾蒿的清香。

  难忘的端午节八年级话题作文2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大家都要吃粽子,这是谁都知道的。当然,还不止这一个习俗,还有:赛龙舟、挂香包、采艾篙、喝雄黄酒等。

  回想去年的端午节,真让人难忘!

  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在家里准备包粽子。那是我第一次包粽子,既好奇又兴奋。看到妈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原料:有粽叶、糯米、红枣等。这粽叶又大又长,绿绿的;这糯米又香又甜,白白的;这红枣又大又圆,红红的。光看着这些东西就已经馋得我垂涎三尺。一切准备就绪后,爸爸开始包了,只见他流利地把粽叶卷成漏斗状,然后把糯米和红枣塞到粽叶里,再把上面的叶子折下来,就成了个三角形状的物体,最后用绳子缠好,一个粽子就做好了。

  我看了就说:“这么简单索,让我来包。”妈妈说让她在一旁给我指导,我连忙摇摇头说:“不用,不用,我已经会包了,你们就看我的吧!”我先学爸爸一样把粽叶卷成漏斗状,可这个却难倒了我,怎么样也弄不好,等我把糯米和红枣塞到粽叶里,哪知这个粽叶不听使唤,一下就蹦开了,糯米和红枣顿时就洒了一地。

  我非常失望,生气地说:“我不包了。”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刚才是谁在那说简单的嘛,怎么这么快就打退堂鼓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逃避。做一件事情,要认真地去做,刚开始做不好,这是正常的,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好结果。”听到爸爸的话,我非常羞愧,脸像红苹果一样红。

  我重新走到餐桌边,坐下来后全神贯注地包起来,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包的第一个粽子出炉了,看着它,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是呀!认认真真包的粽子就是漂亮!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去年的端午节,真让人难忘呀!我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还明白了不少道理。今年的端午节仍然期待。

  难忘的端午节八年级话题作文3

  记得去年端午节,妈妈给我买了粽子吃。那糯香的味道,甜甜的红枣,再粘点儿白糖……那味道真是有香又甜。

  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我天天都在想香香甜甜的粽子,天天吵着吃粽子,有一天,妈妈突然问我:“儿子,你那么爱吃粽子,那你可知道我们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端午节为什么非要吃粽子?”听妈妈一问,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妈妈让我坐下,然后慢慢的给我讲起了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民间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我国民间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妈妈。我们宁夏人过端午节就只是吃粽子吧?也叫端午食粽?”“就知道吃,小馋猫!”妈妈捏了捏我的鼻子继续说道:“端午节吃粽子是全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粽子的花样可多啦,有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就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老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没等妈妈说完我又抢着说到:“赛龙舟这个习俗又有什么纪念意义呢?”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楚国。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示纪念,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种习俗延续至今,还被列为运动项目……端午节的还有很多寓意吉祥的习俗,等你以后长大了,有更多更有趣的知识在等着你去学习,去了解呢。

  真没想到端午节还有这么多的有趣的习俗和感人的故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难忘的端午节八年级话题作文4

  又是粽叶飘香时,世间处处盈满了喜悦的气氛。

  “节分端午谁自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节日,深邃而又悠久。每当这时孩子们会在手臂系上五彩线,带上漂亮的香包,与父母一同去踏青。

  对于北方的人们来说,端午节是个踏青的好时机,这时果园中,草地上,路边,田野中处处生机勃勃,满眼的绿,漫山遍野的绿,为这个节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来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而人们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乐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园,绿色出现在眼帘,依稀可以看到一两抹红色,走进才发现是娇红欲滴的樱桃,小巧玲珑的挂在枝杈间煞是可爱。将它们摘下洗净后,一股脑的放在嘴里,甜意用上心头,不禁让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们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粽子中的果味浓香穿梭在唇齿间,黏黏软软的口感令人陶醉。这时,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个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诗人。

  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避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而古来就有“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的诗句,这也印证了端午节的悠久历史。原来,端午很淳浓。

  据资料说,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内装的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术、白芷等植物的根茎碾碎混合均匀制成的。而每到此时,孩子们都会带着自己喜爱的香包和小伙伴们一起展示,玩耍,淡淡的香气在风中荡漾,令人沉醉其中,原来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蕴含着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父母和老人对子孙的无限爱。

  “淡淡烟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楼,淡淡鱼儿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绣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赠与友。”牵着亲人的手围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凝神品味节日的气息。

  难忘的端午节八年级话题作文5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曾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今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吃着姥姥送给我们的粽子,心里惬意极了。可是,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据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民,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却遭到坏人的陷害,去除官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他乡。在流放途中,他得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绞,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是,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他的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江。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非常难过,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

  2005年端午祭被韩国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对我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国也开始把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让大家过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也让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我的家乡,就有端午节吃粽子、菜饺、糖糕、麻叶和鸡蛋的习俗,还有大人会做香囊和五色彩线给孩子佩戴在身上,说是辟邪;家家户户的门上也会插一些艾草。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5

  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

  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

  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

  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

  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

  ――民谣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源流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实际上,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时代。当时,是以干支纪日的。端,“始也”,所以端午最初指五月(午月)内第一个午日,即午月午日,所以端午又叫“重午”。 魏晋以后,数字纪日法成为主流趋势,端午于是定在夏历五月五日,于是端午又叫“重五”。

  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仲夏五月,“长日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所以五月被认为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被视为恶月恶日。在这恶月恶日里,阴阳二气相争,瘟疫来临,五毒出现,亡灵也最容易现身,人类与其他生灵都处于生死各半或生死转化的状态。面对恶月恶日,先民有的只是恐惧;在恐惧中,种种禁忌和趋吉避凶举动产生了,并形成了一系列避恶习俗。所以,端午最初的意义就是避恶。避恶习俗不断被继承与创新,其中许多都流传下来。

  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确立。人们过端午不再战战兢兢,开始视端午为“良节”“嘉辰”。南朝梁人王筠在《五日望采拾》一诗中就说:“长丝表良节, 命缕应嘉辰。”端午的节日氛围开始由神秘凝重走向轻松愉快,寻欢逐乐的游乐活动逐步出现,如赛龙舟、吃粽子、斗百草等。同时,端午节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新内容。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因其父兄为楚平王冤杀,奔吴,助吴伐楚,报了父兄之仇。阖庐死,夫差立,伍子胥助夫差破越,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进谏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最后竟怒而赐他宝剑自尽。相传伍子胥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被弃于江中,他化为了“潮神”。

  纪念曹娥说 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主要是依据《会稽典录》的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曹娥因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她也投江了。

  纪念勾践说 据传,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一举灭吴。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舟竞渡,以示纪念。

  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忧国忧民,却遭迫害。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当屈原获悉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的信息后,仰天长叹不已,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跳入滚滚激流的汨罗江。这一天,正是五月五日。

  各地端午节纪念的历史人物尽管不一,但以纪念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很多习俗也都与纪念屈原巧妙地联系起来。

  到了隋唐,端午节开始步入繁盛期;进入明清,端午节更是大普及。端午节不但汉族过,而且壮、布依、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也过;不但中国过,而且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也过。不过节俗有些差异罢了。

  端午符号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文化的支撑,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透过传统节日渗透的文化符号,有时候比内容还要重要”[1]。就像青少年可能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知者寥寥,但对踏青等符号感兴趣的人却不少。

  端午节传统符号大致有三类。

  (一)禳毒辟邪类符号

  挂蒲艾

  古人认为艾草、菖蒲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常用它们制作端午节的厌胜之物。我国有民谣曰:“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艾草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天师艾既有用艾草与百草缚成的,也有以泥塑成而以艾蒿为须、以蒜做拳的。艾人、天师艾要悬于门上。苏辙就有诗句:“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制成。菖蒲叶似剑,故称蒲剑,可单独插于门旁,也可与艾制品并用,尤以蒲剑配艾虎最为常见。

  系端午索

  古人还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辟邪的端午节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2]从形制看,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3]端午索或佩于胸前, 或缀于臂上,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端午索可自用,也可赠人,古人就有“把合欢彩索,殷勤寄与”之句。

  贴符图

  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以“桃印”避恶之俗, 即以五色桃印为符,悬于门上以驱邪避恶。宋代及以后,天师符 大行其道。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就叫“天师符”。每逢端午节,道家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供民间贴在门嵋上辟邪。《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

  饮药酒

  作为端午节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午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张文潜词云:“菖蒲酒满劝人人,愿年年欢醉偎依。”端午饮雄黄酒,过去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端午节时饮雄黄酒现了原形的。

  沐兰汤

  古人认为兰汤沐浴,可以禳病驱邪,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要“蓄兰沐浴”。《楚辞》里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的句子。

  (二)吊人祭神类符号

  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粽子最初是民间普通食品,吃粽子也不独在端午。吃粽子最初是为了避瘟与免毒。到了晋代,端午吃粽子才成为全国习俗。当吃粽子成为端午习俗固定下来时,人们将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竞龙舟

  距屈原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将划龙舟(竞渡)与屈原传说联系起来。《荆楚岁时记》说:“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隋唐以后,龙舟竞渡场面更为壮观。唐人张建封《竞渡歌》写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龙舟竞渡中还有祭神的活动。陆游就有“鼋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说:“龙船……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在汨罗江畔,在龙舟竞渡前,还要到屈子庙朝拜。而在少水或无水地区,人们则以木或竹制“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平地游走,驱灾祈福。

  (三)社交游戏类符号

  送扇

  端午节古有互赠扇子的风俗。民间认为,扇子有辟邪的功效。唐宋以后,赠扇之风盛行。《红楼梦》中,贵妃贾元春给娘家人的端午节礼就包括宫扇。不但亲邻之间互赠扇子,而且先生给学生端午节的回礼,也用扇子。扇子还可以送给心上人,以便“相忆莫相忘”。

  香囊、荷包也是端午节的常见赠物。

  归宁

  古人认为端午节为恶月恶日,这天诸事多需避忌,因此有接女归家躲端午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叫女儿节。陆游就有“羊腔酒担争迎妇”诗句。

  斗草

  旧时端午节还有斗百草游戏。司空图的“明朝斗草多应喜,剪得灯花自扫眉”,说的就是斗草的情形。

  端午节的本意是避恶,所以端午符号也大多与避恶相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往往有多重意义,如粽子,既可自食,又可投水,还可赠与,所以它一身兼具避恶、凭吊、社交三用。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理不同,特别是水域不同,所以端午符号也不尽相同。

  端午德韵

  “节日是道德的寓所,没有这个寓所,道德将无家可归。”[4]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反过来也可以说,道德成就了节日。正是因为所凝结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所传承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道德情怀,所寄托的对美好的愿景与追求,端午节千百年来才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端午节种种节俗的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对“和”的神往。

  人们挂蒲艾、系端午索、贴附图、饮药酒、食粽子、沐兰汤、祭神灵,原初本意是为了在恶月恶日里避恶,避恶就是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达到阴阳之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追求人与自然(神)的和解,人与自然(神)和谐了,人的身心也就安泰了。

  端午节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了舞台。龙舟竞渡时,水上舵手众志成城,众桨齐飞,你追我赶,鼓声、人声、水声,声声相应;岸上观者如云,助威声此起彼伏,欢笑声、呐喊声、鞭炮声,声声相连。女儿还家,一家人围坐一起,菖蒲酒美清尊共,怀往事,道思念,其乐融融。端午送扇,“持表合欢情”。斗草时,“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玩性一起,怎一个爽字了得?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爱情,而且也强化了民族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提高了集体的凝聚力。试想,当舵手喊着整齐的号子合力划舟时,当一家人举杯共饮话那年那事时,当收到满带深情厚谊的扇子时,当斗草斗得“青枝满地花狼藉”时,人与人之间又有什么墙推不倒呢?又有什么理由不与人为善、和平共处,过好每一天呢?《论语•学而》说:“和为贵。” 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有端午艳阳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年年端午午午艳阳天;人与人之间有了“和”,才会端午年年艳阳天。

  端午节不但是竞技之节、交往之节,还是怀人之节。

  吴人想到了伍子胥和曹娥。伍子胥为报家仇,投奔吴国,率军伐楚,“与(楚平王)尸首三百钢鞭 ,才雪我胸头怨气”;为报前王,明知无望,仍屡次力谏,不愿逃亡,甘愿一死。伍子胥乃一勇者无畏的烈丈夫也。孔子把勇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品质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勇就充满了崇敬。尽管伍子胥“报亲 ,多了鞭君忿”,但是人们并没有计较这些,反而把他视为勇的化身。即使他死后,人们依然认为其勇仍存,他“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与其说人们怀念伍子胥,不如说人们对勇的魂牵梦绕。

  人们怀念曹娥,是因为其孝。中国道德文化强调“仁”,而“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亲亲拓展至亲他人,泛爱大众,四海之内皆兄弟,就可天下大同。所以,人们对孝推崇备至。人们怀念曹娥,就是希望孝驻心间到永远。

  越人怀念的是勾践。说起勾践,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卧薪尝胆”四字。《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上的日月星辰无休无止运行,君子也应积极进取、发愤图强。中华民族的血管中流着自强不息的血液,所以中华民族对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推崇,对自强不息的人更是敬仰。勾践因其超常的自强不息精神而不朽。人们把端午与勾践联系起来,便是要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楚人乃至全中国人纪念的则是屈原。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忧国,“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更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了实现心中的美政,他“奔走以先后”“上下而求索”,但“党人”“竞进贪婪”“兴心嫉妒”“蔽美称恶”,对此,他“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最终,他被放逐。他虽然“欷余郁邑”,但矢志不渝,“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理想破灭了,他选择了死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自投汨罗,乃是以自觉的方式,对黑暗势力所能进行的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抗争。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美好人格的向往尤为突出。屈原的伟大,乃在于他内美修能,忧国忧民,勇于抗争,以自己的整个生命践善行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人格标杆。“一道眩目的霞光/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穿过漫漫的长空/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曾卓诗)屈原前脚刚走,又来了诸葛亮、杜甫、谭嗣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声尚未飘远,又传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屈原的精神传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这些,正是“中国的脊梁”。屈原精神“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虽然经不住推敲,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那是因为每个中国人心底对屈原精神深沉的渴望、热烈的追求与抹不去的神往……

  今天,屈原的身影渐行渐远了。2005年端午节,诗人余光中吟诵起他新谱的诗章《汨罗江神》――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河,这河中流的是湘水怀沙,载的是周礼国风,荡的是中华民族魂……

  参考文献:

  [1] 李层,曾金胜.传统节日之困[J].时代潮,2006,(3):24―26.

  [2] 谭麟.荆楚岁时记泽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96.

  [3] 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63.

  [4] 王文元.变与不变――中国历史之宿命[J].书屋,2002,(12):4―16.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6

  关键词:端午;习俗;神话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72-01

  一、了解端午节习俗的神话内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端午节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义,而端午习俗则是这些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载体。

  端午习俗的若干要素来自古老的阴阳五行思想、神龙信仰和法术观念,它们在这个节日中出现,表现了人们通过节日活动禳灾祛疫的意图。这其实是传统节日趋吉避凶的总主题的若干表现形式。

  端午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卫生和体育的节日。人们根据当时和当地的条件采取多种措施防病治病,举办赛龙舟的活动。这些与古代送灾驱疫的信仰和祈福保平安的朴素愿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首先要在信仰层面加以理解。但是这些习俗不仅包含较主观的信仰,而且包含对于维护身体的安全和健康、具有实际功效的活动内容。越是到近现代,这个节日的仪式性、祭祀性的分量越轻,而竞技性、娱乐性的分量越重。

  端午节是一个表现传统伦理、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用菖蒲、艾叶装饰屋宇,长幼之间通过时令物品的馈赠、服侍、佩戴而表达家人之间的关爱。人们在这段日子走亲串友,特别重视姻亲的交往。端午节是儿女、尤其是女婿必须看望岳父、岳母的三个大节之一(还有年节和中秋节)。村社之间的赛龙舟,既加强了村社内部的凝聚力,也强化了村社之间对于大家所属的共同体的认识。竞争是互相联系的一种方式,而且大家竞争的是一个共同承认的荣誉。

  端午节还是一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主要纪念和传扬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只有通过端午习俗的表现形式,了解端午习俗的神话内涵,才能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心理,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端午习俗及其神话内涵

  (一)广泛采用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梦粱录·五月》记菖蒲厌胜物说,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辟邪;直到现代的日本和韩国,都仍然保留着这个方面的习俗。

  (二)缠挂各种端午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等等。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现在日本在端午节为家里的男孩子悬挂五彩旗帜,是此俗流传到今天的一种变异。

  (三)用符图驱邪

  《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宋代及以后大行“天师符”。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叫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午贴在门楣上辟邪。

  (四)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

  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

  (五)吃粽子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

  (六)划龙舟或赛龙舟是民间过端午节的高潮,是会让整个地方狂热起来的竞技

  竞渡之俗早见于南方(吴越、荆楚)。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是日,竞渡,采杂药”。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隋代的舟楫竞渡颇具规模,只是尚无“龙舟”之说。唐代的竞渡使用龙舟,并有夺标的制度,与近世无异。

  关于龙舟与竞渡,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有详细的描述:

  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先于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至十八日牵船上岸,谓之“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篙师执长钩,谓之“跕头”,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拿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两旁桨折十六,前为头折,顺流而折,谓之“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掷水中。龙舟执戈竞斗,谓之“抢标”。又有以土瓶实钱果为标者、以猪胞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者,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这里除了赛龙舟夺标的描述,还说到请神、供神的做法,看来这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习俗。赛龙舟还是一种地区组织活动,其地区规模有时大至县市一级。

  (七)姻亲交往

  近世的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

  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

  三、对传承和发展端午习俗的建议

  端午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所留存,尤其在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大家必须过的大节。但是,与传统相比,这些恢复是分散的、局部的、支离破碎的;与新时代的需要相比,这些恢复是随意的、盲目的,与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标准不能衔接。

  我们认为端午习俗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物质条件、城市空间得到恢复,并且获得新的发展。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内涵使它在当前显得比其他节日习俗更有复兴、发展的潜力。关键是要注入新的资源,给予新的舞台。

  对于各地的端午习俗,当然要鼓励多元发展。在乡土社会,有可能恢复当地的本来面目,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在城市社会,有必要以新的物质条件来表现端午习俗的传统。实惠的粽子进城了,吉祥的香包也可以进城。情人节的玫瑰是很大的生意,端午的香包也可以是很大的生意。最重要的是,赛龙舟也要进城。

  参考文献: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7

  端午节快乐初二中学生话题作文1

  一提到端午节,人们都会马上想到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西晋周处《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端午节快乐初二中学生话题作文2

  轻轻地咬这粽子,仿佛又看见了——端午节。

  炎炎烈日下,家家户户倾巢而出,忙着采摘芦叶。差不多村上的妇女孩子都出动了,成群结队的。不久,河岸边处处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声。

  采摘完芦叶,便可以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眼中,包粽子仿佛是一门艺术:先把采来的芦叶用沸水煮半个小时,取出来后用凉水浸泡一个小时左右,再用刀把叶柄切平了,就可以开始动手包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的香味很浓。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花生,蛋黄,蜜枣等等,味道都是与众不同的。我的最爱莫过于是咸肉粽子了,它的味道是很特殊的,咸中带点儿糯米的米香味儿。有一天,我跟着妈妈到外婆家包粽子,看着外婆娴熟的技术让我不禁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讪笑起来。可到头来,我还是没忍住,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咸肉粽子,虽然样貌不咋地,但味道比起那些老手,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粽子的形状更是层出不穷,我一天所见所尝的就不下十个。最常见的就属“宝塔粽”,差不多就是一个立体的方锥形,是所有粽子中个头的。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像菱粽、方粽,子母粽等。其中还有一种“鸳鸯粽”,就是二个相同大小的粽子用红线连结在一起,就应了一句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个个美观大方,清香醉人。

  家乡有送粽子的习俗。每年到了端午,家家户户走亲访友,免不了提着粽子互相馈赠。或许刚开始只是一种礼尚往来,可不知不觉却成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记得有次端午节,家里的桌子上堆着各种各样的粽子,其中最多就是我最爱吃的粽子(呵呵。当时就我一个小孩。)。我狂吃猛吃,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拿着好几个粽子,笑嘻嘻的。

  我爱吃粽子,独爱吃家乡的粽子。

  端午节快乐初二中学生话题作文3

  “节分难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为纪念屈原而写下的。端午节也是因为屈原而流传于世的。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节特有的习俗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是因为当时捞救投泊罗江而死的屈原所传承下来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赛龙舟不再只是单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了。它演变成了一项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的运动。赛龙舟这项具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不仅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还成为了国际性的赛事,得到了新的发展。

  包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纪念意义。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芦苇叶在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当然,粽子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地区,就会包出不同的粽子。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虽然风味大不相同,但都寄托着老百姓对屈原这位伟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节日气氛也在逐渐减弱。端午节和众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之说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个,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虽是众说纷纭,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与魅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端午节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从而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其次,端午节还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节的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无不是寄托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与心愿。如果说端午节是因为传说而显得更加动人,那浸透在端午节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则让它散发出永恒的魅力。传说可以动人,而情更加感人!

  节日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于挖掘和弘扬,有时我们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应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传统文化绝不是“封建”、“落后”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新时代我们引以为豪、为傲的民族瑰宝。

  端午节快乐初二中学生话题作文4

  吃着奶奶包的粽子,除了米香和奶香外,总是觉得还有无限的滋味。

  小时候一两岁时,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便把我放在奶奶家。记得那时每次睡醒午觉以后,奶奶和爷爷都要带我出去玩一会儿,爷爷的腿当时已经靠奶奶搀扶才能勉强走路,奶奶一个手扶着爷爷一个手牵着为我养的小狗,我做在小车里,爷爷推着我(正好小车可以给他当拐棍),我用手捧着塑料袋里的小鸡,小鸡用嘴轻轻地啄着我的手指肚,我发出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这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得恬静安详。

  到了做饭的时候,奶奶怕我在地上磕到碰到,就把我放到灶台上,我便蹲在上面看着奶奶洗菜、切菜、炒菜。我仰着小脸,瞅着奶奶那因劳累刻满皱纹,却和善的脸,“咯咯”不停地笑,奶奶也一遍一遍地回报我慈祥的微笑。

  渐渐地我长大了,上学了,在奶奶家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离我远去了。我经常是一个星期才去奶奶家一次,而爷爷奶奶也总是像欢迎贵宾一样招待我,他们会为我做出每次都不重样的美味佳肴,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都是爷爷奶奶在电视上特意学会为我做的。

  吃完以后奶奶一定坚持把我送回家,其实我家和奶奶家是一个院的,离的很近。尽管我一再谢绝奶奶,可奶奶就是不放心她的大孙女,“呆呆”的我没办法也总是任奶奶粗糙却不乏温暖的手拉着我的手送我回家,送到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照顾爷爷,我笑着看着奶奶的背影,笑里藏着无限的感谢和丝丝愧疚。

  端午节,奶奶又自己包好粽子亲自送到我家,来来回回往返十四层楼,从不叫苦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她的爱。此时我再咬一口香香的粽子,只觉得粽子里包满了奶奶对我的爱,温暖包裹着我的心,暖融融的,我不仅闻到粽叶的清香,更闻到奶奶对我爱的芬芳。

  端午节快乐初二中学生话题作文5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已渐渐淡化了这个节日,但山东这一带的人却还对这个节日充满热情,很注重这个传统节日。

  早上,我一醒来,就发现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线拧成的一小段绳,我问妈妈:这种绳叫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耐心的回答了我的问题:这叫五彩丝,也叫花绳。传说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节,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会系一根这样五彩的绳。哦我答应着,但还是不想戴它,因为我是个贪玩的孩子,这东西在手上还蛮别扭的。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当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帮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准备好了箬叶、糯米和丝线。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里面放上一个大枣,为的是让粽子的味道更香。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天。我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心里痒痒的。于是,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起一片箬叶,将它折成圆锥体,放入米,再把多出来的箬叶折过来,盖住米粒,结果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过不去,不听话地跑了出来。我连忙又拿了一片箬叶把它们裹住,可是他们米多势重,我只好向大将军外婆求助,外婆一来,这个小兵就没招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包好了一盆粽子。

  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将锅里倒上水,然后将粽子一个个的放进锅中,用慢火煮一个下午。煮好后,一打开锅盖,香味就充满了整个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仅甜在口里,还甜到了心里!让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五彩绳的意义篇8

  以初二端午节快乐话题作文1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天我们要吃粽子,玩龙灯,在家门口挂菖蒲和陈艾,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麓山国际社区为业主们举办了盛大的游园活动。

  孩子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有的手拿五彩粽子,有的佩戴香包,还有的身上挂着菖蒲,个个喜气洋洋,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纷纷涌向会所。

  在会所大厅的一角,耸立起巍峨雄伟的攀岩墙。许多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向上爬。看着小朋友们快乐的样子,我也挤进人群排队。轮到我了,我迫不及待地拴好保险绳,开始手脚并用地向上爬。一开始,我很顺利地爬了三格。可当我爬到第三格时,发现上面的攀岩石钉间距越来越宽,我的手怎么也够不着了。

  心开始像一只小鹿又蹦又跳,头脑一片空白。往下一看,哎呀,黑鸦鸦一片人头!突然,手一松,我便悬在了空中,绳索带着我不停地晃动,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我并拼命大叫:“放我下来!放我下来!”工作人员对我说:“坚持就是胜利,续继往上爬吧!”可我还是不敢,不争气的金豆豆噼哩啪啦地落了下来。工作人员无可奈何地把我放了下来,观众们也用惋惜的眼光看着我,我红着脸挤出了人群。

  舅舅不停一安慰着我,把我带到一排篮球电玩架下,许多孩子也在这里排队投篮。我的舅舅天生喜爱打篮球,他丢下我,不由自主地走进了长长队伍中。轮到他了,他挪动着笨重而又肥胖的身体。在篮球架旁,舅舅的身体几乎占了整个篮球架,胖胖的舅舅投着篮,身子一晃一晃,简直就像羊群里白大狗熊,又滑稽又好笑。看着他,我高兴地笑了。

  捏彩泥馆里人潮涌动,五颜六色的彩泥吸引了我,我也走向前去玩起来。我捏出来的小人、动物、汽车个个不成形,而别人的呢?稀奇古怪。我们都相视而笑了,说:“重在参与嘛!”

  今天是快乐的一天,节日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

  以初二端午节快乐话题作文2

  过个别样的端午节,一直是我期盼的,没想到今年就梦想成真了,大家随我来看看吧。

  早上一起来,便是美妙的读书会,主持人就是程世龙。第一环节是好书介绍,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地介绍好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小升升介绍的《大森林与小木屋》。听着小升升的讲说,我也不禁的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我介绍的书,就是《红脖颈的林中悲歌》,书中的红脖颈十分感人,临死前也没有忘记儿女。在讲的时候,我特意突出了爱与奉献的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阵子的紧张:“一定要坚持住啊。”除了最后的结尾稍有仓促,我这次介绍还是很成功的。

  接下来又是介绍端午节的故事,大家纷纷发言。当然了,都离不开屈原。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南方少数民族先开始过的节日。但是,这次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介绍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的事。第三环节,自然是重头戏——才艺表演。我之前也没有准备,一到这个环节,腿肚子可有点转筋。好不容易想起来一个好办的才艺——讲评书。因为平时天天听评书,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记住了,就给大家说了一点百年风云的开头,还真获得了成功。

  读书会结束后,就是疯吃的开始了。先是两盘开胃西瓜、后是程世龙母亲包的粽子、然后可乐鸡翅,大家吃到兴头上,大人们包的饺子也热腾腾的出锅了,又是对着饺子一顿风卷残云,摸摸舒服极了的肚子,不由得感叹道:“真乃美味耶。”饭后就开始玩了。快乐一心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根五彩线,戴在胳膊上,还别说,真有端午节的味道。程世龙最够意思,成功的当了主持人不说,还给大家准备了不少笔,拿在手里,更是美得合不拢嘴。

  玩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学一段英语,内容当然是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了。还是表姐想的周到,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美国日报关于端午节的报道,给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

  怎么样,这个端午是不是很充实,既吃的美,又玩的开心,最重要的是还学到端午节很多知识,真是别样的端午节啊!

  以初二端午节快乐话题作文3

  转眼间又到了端午节,大街上响起了儿童们的歌谣声:“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今天,我和我母亲来到了外婆家包粽子。包粽子前,外婆告诉我说:“传说曾经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了!”母亲叫了一声。外婆赶紧带我走进了厨房,我看到地上摆着芦叶、肉、米粒等材料,母亲已经有模有样的包起来了,外婆也开始教我包粽子了:“将两叶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一匙米放上五花肉、香菇、咸蛋黄、板粟诸种馅料后,再舀入一匙米包合后以粽绳扎紧。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就好了。”外婆绘声绘色地边说边给我演示。

  我也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错过某个细节。听完,我也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我第一个粽子刚放米粒的时候,下面漏了一条缝。第二个粽子刚绑线时炸了开来米粒撒了一地。母亲瞪了我一眼,对我说:“去去去,你真是大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不久之后,种子包好了,我急切地说:“快烧吧,为了吃粽子,我早饭还没吃呢!”不久之后终于好了,我拿起一个粽子,“烫烫!”赶紧放下

  我只好用筷子夹道房间,吹着空调,开着风扇,粽子很快凉了,我小心翼翼地拨开粽子,轻轻地咬了一口,味道有点咸,粘在嘴里,很有韧性,慢慢咽下去,感觉棒极了。接着我大口大口地吧第一个

  真希望下次端午节来得快一些。

  以初二端午节快乐话题作文4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端午节已经过去了,想必大家对今年的端午节记忆犹新吧!你可知道端午节的一些习俗?现在就让我来讲述一下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早中”,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

  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在此送上迟来的祝福,祝大家端午安康!

  以初二端午节快乐话题作文5

  离端午节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街上飘着阵阵粽香。

  我和我的妈妈准备好糯米、粽叶和线等,开始包粽子。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妈妈拿一张粽叶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参有红豆的糯米,然后用粽叶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线把它拴好。看着妈妈包粽子,我不解地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耐心地给我讲到:“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由一个着名的诗人叫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阴历5月5日这天,他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真是太可惜了!”听完妈妈讲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叹息道。

  妈妈继续说道: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问我:“你看见过赛龙舟吧。”“我们去年在新津看见过啊!”我不解地问。“其实,赛龙舟也与端午节有关。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哦,是这样的。想不到一个节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们经常过的节日,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

上一篇:花满楼是老七这种设定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试论李安电影中的伦理越界及其意义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