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银平 | 影像背后之谜思——法国左翼哲学及文化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达内兄弟凭借新片《年轻的阿迈德》又一次获得“最佳导演奖”,而好朋友王恬翻译的这本达内兄弟之一吕克·达内的《影像背后II》即将出版。阅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达内兄弟影像背后之谜在于法国哲学和左翼文化传统。

  达内兄弟获奖无数,除了拍摄技术和手法等有自己的独特性以外,从吕克·达内的日记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哲学功底为其电影的深刻性提供了根基。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达内兄弟之弟弟吕克·达内哲学系毕业,他的哲学功底为他思考社会问题电影提供了理论高度。他在《影像背后II》中屡屡提及当代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德勒兹、本雅明、罗兰·巴特等,他们都是当代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达内兄弟受到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影响最为深远。列维纳斯作为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同时代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弟子,他把现象学带到了法国,颠覆了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重新思考了道德思想的方式。他认为道德既不是对个人完美的渴望,也不是笛卡尔知识树中的最高分支,而是第一哲学。通过质疑存在的优先性,通过将对方的责任视为主体性的结构,列维纳斯开始了对自由、逃遁、时间、死亡的重新理解,由此开启了欧洲哲学伦理学的崭新道路。列维纳斯对西方哲学、伦理学、艺术等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

  达内兄弟坦诚地说:“可以说,从《一诺千金》开始,我们所有的电影都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这句话的变奏:‘无法逃遁,这就是我。’”这句话,精确地表达了达内兄弟电影创作的思想主旨。他常常说自己已经被列维纳斯灵魂附体了。“灵魂是自己身上的他者。他者与自我的共生,可能成为魔怔和病态;灵魂已然是疯狂的粒子。”遵循着列维纳斯哲学伦理学的路径,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走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一诺千金》(1996)剧照

  什么是达内兄弟念念不忘的“我”的“逃遁”呢?列维纳斯在《逃遁》中从名词moi开始,解释道:“‘我’(moi)是资产阶级精神及其哲学的本质标志的自给自足概念之一”,“我”的发明,是资本主义企业必须具备的,只有人人为“我”,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未来。这个词的发明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重用,“其目的与其说是让人与自己和解,不如说是让他获得时间和事物的未知”。在资本主义这个“大他”(The Other)之网中,任何人都无法逃遁。列维纳斯从当代文学批评语言中借用了“逃遁”一词,逃遁表达的不仅是一种话语“模式”,而且是一种对世界的厌恶,是借以描绘我们时代的混乱。达内兄弟认为主流作家笔下现代生活中“他者”所表现出来的是生活的莺歌燕舞,因为“人们不知道怎样看,确实如此,人们只想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而“他者”的生活却处于人生的边缘,充满苦难,却无法逃遁。

  列维纳斯伦理学与萨特强调自由伦理学截然不同,他认为与个体的自由相比,对他人的责任才是第一位的。自我是一个道德存在,是比理性更深层次的感性存在。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自由作为一种特权是由与他者的相遇和进入而赋予的,如果没有他者,自由是无法建立或没有意义的。因为在面对面的相遇中,一方面,“我”要面对的是他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面对的是轻蔑、暴力、排斥和漠不关心。由此,面对他者才能为“我”的自由提供目标。什么是面对面的接触?列维纳斯经常让读者想象那些无助之人的脸,让读者想象经过陌生人、寡妇、孤儿时的情景,他们正在祈求帮助,我们的心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有义务从嘴里撕下面包滋养他人”。在《单车少年》中,萨曼塔对西里尔第一次见面就扑向她怀抱中的举动不得不回应,这一举动按列维纳斯的理论看,就是面对面的相遇,这种相遇,对萨曼塔构成一种不可让与的责任。萨曼塔在成为西里尔假日监护人之后,遇到一系列麻烦,西里尔愤怒爆发后伤了萨曼塔,萨曼塔没有抛弃西里尔,继续照顾他。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存在。电影这样安排不得不说是列维纳斯式的。

  《单车少年》中西里尔对父亲的寻找,本质上遵循着列维纳斯的“居家”( lademeure)。与海德格尔的“人生在世”根本不同,在列维纳斯看来,人生在世,家是舒适的、放松的,可以抵御外敌,可以抵御恶劣天气,家还是一种具象化的居住的、经济的存在,当它成为一种回忆时,才能成为家。列维纳斯认为“回忆”就是“永远不能成为纯粹事实的存在,它的存在就是生命,也就是说从某种事物中产生的生命”。回忆使建筑具有了“家”的味道,有“家”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认可。《单车少年》中西里尔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单车,单车承载着西里尔儿童时期所有的回忆,单车是西里尔对家的具象化,是一种自我觉醒,是一种与自己同在的归隐之所,在他喜爱的单车的回忆里是一种“家”的亲密。

  

  《单车少年》(2011)剧照

  列维纳斯的家与女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女人是家存在的内在性、居所变成家的条件。列维纳斯赞同布伯(Buber)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不是对话者之间的关系,最本质关系是和女性的交替性关系,这种交替性关系超越语言,但包含了与另一种存在的所有可能性。“只有在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内化功能,只有在女性身上才保留着这种个性,从而打开内化的维度。而在女性身上存在一种令人愉快的存在,是温柔的源泉。”女性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声的抗拒。西里尔从小没了母亲,电影中萨曼塔成为西里尔母亲的替代,所有关于家和温柔的想象都集中在萨曼塔身上。很难想象达内兄弟如果把萨曼塔换成一个成年男人结果会如何。

  电影《两天一夜》中女主人公桑德拉面临几个工友投票决定她是在岗每人少拿一千欧元,还是她下岗每人多拿一千欧元的抉择,也表现出列维纳斯伦理学的印记。桑德拉最初知道自己被工友投票决定失业后十分失望,眼泪一直伴随着她,这时的她是孤独的存在,无所谓自由和不自由。但当她下定决心用周末时间找到每个投票工友,希望说服他们同意自己工作时,她所面对面的工友(他者)为桑德拉的自由提供了基石。结尾部分,桑德拉可以留下来,但是必须等几个月,几个月后有个工人的合同到期,不必续签,桑德拉再回来上班。一切的安排看来很符合桑德拉的心愿,但是电影最后,桑德拉拒绝了,她在给自己的丈夫打电话时,告诉了她自己的决定,然后说:“马努!……你还在吗?……我们尽力了……我很幸福……(她非常感动)……是的……我也是……她挂了电话,又开始走……她很幸福……”电影到这里全方位展示出一个列维纳斯的伦理观。列维纳斯认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始终由他人塑造和赋予意义。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社会规则和我们自己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从而忘记了究竟什么使之有意义。唯有面对面相遇的这一刻,才能打破笼罩在上面的面纱。面对面的时刻是生命的严肃和庄严变得清晰的时刻,正因为如此,列维纳斯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界定为:清醒。在剧本中,桑德拉在没有面对面与每个工友谈判前,是绝对的被动,只能每天哭泣,桑德拉和他者(工友)的相遇,清醒时刻来临,唤醒了她的道德意识。在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桑德拉是一个被动地接受道德命令的人,他者对桑德拉的命令是绝对的,并不是桑德拉去选择也不是她处于某种动机或先天道德去做出回应,而是她被呼唤去接受这个命令。最后的结局意味着桑德拉放弃了她的权利,成为他人的人质。而在成为他人人质的那一刻,她获得了自由。

  

  《两天一夜》(2014)剧照

  在《两天一夜》这部电影里,政治问题不可避免地闯入,通过桑德拉的两天一夜经历,达内兄弟不停地拷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的心理状态之间以及人们的语言之间的距离到底是什么。既然电影中每个人投桑德拉票或者不投桑德拉票的理由都是充分的,那么列维纳斯的责任如何显现?“他者”怎样定在才能激发出自我的主体性的责任?哲学的抽象思想如何通过形象化的电影表达?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空间距离、什么样的时间表达?很少有导演像达内兄弟一样懂得用如此感人、生动、具体的影像表达方式,去深刻地探寻: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以及与他人共存。

  达内兄弟的电影关注社会边缘人的属性,决定了他们属于欧洲左翼导演的代表性人物。达内兄弟虽然是比利时电影导演,但属于法语区,法国文化、哲学以及左翼思想对他们影响至深。他在笔记中明确地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认为“自七十年代以来,我们的社会只是在不断地增强个体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对立冲突中,对某些物品的占有,便是一种暂时性的胜利。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的电影就想对抗这种社会现状”。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后,“占有型”社会已经形成,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加多地占有物质财富。达内兄弟的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所说的“人变成消费机器,变成彻底的消费者,他唯一的目标就是拥有更多的东西,使用更多的东西”如出一辙。

  达内兄弟的电影属于现实主义系列,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关于社会底层命运的思考,有人称他们的电影是“关于苦难的电影”、“悲观主义的电影”。确实,欧洲的繁荣是表面上的,内里的创伤无人窥探。按照列维纳斯的观点看,他性存在最终被资本主义同化为全面性的统一或整体,而达内兄弟撕下了欧洲社会和谐的面纱,他的电影呈现了一种经济上的苦难与人的命运上的苦难的相依相附。他的笔记中想要展示的《单车少年》中的西里尔,就是被其父亲抛弃的孤独存在,父亲是其灵魂的引领。理发师萨曼塔遇到西里尔,成为那个可以引领他的灵魂的人,帮他化解部分戾气、仇恨的人,可以令西里尔不再因为被父亲抛弃而仇恨整个世界。萨曼塔为什么无私地帮助西里尔?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答案就是一串故事:萨曼塔没有孩子,或者曾经失去过孩子,这个西里尔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她空虚的心灵。或者按照大众文化的套路,搞不好萨曼塔恰好是西里尔的母亲,只不过种种原因,两人失之交臂,最终西里尔认出自己母亲,电影的结尾,故事皆大欢喜。但这是中国电影当下的套路,不是欧洲理性主义思维的产物。达内兄弟始终没有阐明西里尔和萨曼塔的根本关系,即是说没有表露出萨曼塔帮助西里尔的原因。也许列维纳斯重复保罗·策兰( Paul Celan)的“当我是你时,我才是我”,才可能使萨曼塔对西里尔的爱成为可能的“人的乌托邦”,成为西里尔苦难生活中唯一善的避难所。受到列维纳斯深刻影响的达内兄弟希望观众自己思考,“爱观众,把观众带进一个秘密里,向观众开启萨曼塔这一无私的行为,让观众通过电影能感受到那种人性的存在”。

  达内兄弟对流行的娱乐节目《有人得离开》( Someone’s Gotta Go)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这个节目是真人秀节目,节目把一个小公司的员工请上台,他们与老板达成一致,决定他们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要被开除。他们认为这样的节目希望呈现的是置于竞争关系中的个体,人人都害怕成为那个被指认的“牺牲者”,但是必定有人现场被“牺牲”掉。达内兄弟认为这样的节目的残酷性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鲜血直流的野蛮。这些节目的组织者就是现世的混蛋。

  

  达内兄弟

  达内兄弟对社会的批判不仅在电影中展现,在笔记中也有大量显现。当他们听到某廉价航空公司要对超过一定重量的乘客加税,以及在航行过程中对上厕所收费时,他生气地说:“这两个措施都已对我们生物性的机体下手了,以自然需求,或机能障碍为借口。这就是对人的蔑视,它统治着我们当今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这种对人的蔑视越来越以一种冷静安然的方式确认,那是我们原以为只有刽子手才有的厚颜无耻。”

  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西方左翼的最明显特征。达内兄弟站在弱势群体一面,用电影镜头展现出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况,虽然是小制作,但依然赢得了人心。

  2019年8月

  

  //////

  内容简介

  

  《 影像背后II

  2005—2014:

  吕克?达内电影手记》

  [比利时] 吕克?达内 著

  王恬 译

  58.00元

  2020年8月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笔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罗尔娜的沉默》《单车少年》《两天一夜》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笔记中提到的两个剧本:《单车少年》和《两天一夜》。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本书不仅有助于电影爱好者更好地欣赏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更可供导演、编剧乃至电影学者进行研究、讨论和借鉴,作为“作者电影”的第一手文献,甚至是研究欧洲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切入点。

  目录

  影像背后之谜思——法国左翼哲学及文化(代译序) / 1

  影像背后II(2005—2014) / 1

  剧本 / 251

  单车少年 / 253

  两天一夜 / 331

  作者简介

  吕克?达内,达内兄弟中的弟弟,比利时著名电影导演,与英国导演肯?罗奇、迈克?李等齐名的欧洲社会电影杰出代表。1970年代开始联合执导纪录片与剧情片,但直到1996年,才凭借影片 《一诺千金 》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并奠定自身的独特风格:影片多描述移民、失业者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态,其视觉语言简练、直接,与内容完美切合。之后的 《罗塞塔 》(1999)、《儿子 》(2002)、《孩子 》(2005)、《罗尔娜的沉默 》(2008)受到国际影展和评论界的一致认可,而《罗塞塔》和《孩子》在戛纳电影节上两度夺得金棕榈大奖——达内兄弟由此成为比利时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导演组合。近几年,其作品《单车少年 》(2011)和《 两天一夜》(2014)也荣获多个国际奖项。2019年,《年轻的阿迈德》获得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王恬,浙江桐乡人,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士,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现代文学硕士,电影学博士。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现居巴黎。译著有《<美女与野兽>拍摄日记》《亚瑟与禁忌城》《克洛岱尔情结》《可怕的孩子》《奥岱翁街》《影像背后》等。

  //////

  

  《影像背后1991—2005:吕克?达内电影手记》

  [比利时] 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著

  王恬 王瑛 译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手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一诺千金》、《罗塞塔》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手记中提到的三个剧本:《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影像背后》于2015年第一次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断货许久,此次与《影像背后II》一起重印,为读者带来更全面的达内兄弟影像背后的解读。

  

  TIPS

上一篇:道德的议论文
下一篇:丈夫输光妻子30万救命款失联 其父:他就是个人渣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