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一个少女被全小镇的男人强奸,但她仍是最傲慢的人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一、引言

  一个女性被性侵、被一个小镇所有男性强奸、被充当劳役、被非法拘禁,她既是受害者也是这小镇里最傲慢的人。

  

  《Dogvill》是绝望小镇系列中比较出众,由拉斯·冯·提尔为导演和编剧,从话剧衍生到电影的一部电影。影片全程没有华丽特效,场布接近27块钱,单单用粉笔画的警戒线划分了小镇各个住宅的区域,直观影片中的小镇,带有浓厚的先锋性实验感,而讲述了一名城里女子厌恶了城市中的权力操控下的乌烟瘴气和利益追逐的尔虞我诈,对乡下的人情朴质、生活恬静、自给自足的生活向往,在一次逃亡中来到了Dogvill这座小镇,在隐匿与求存中寻求自己的生路,却被这座小镇无情地践踏。

  

  二、影片内在空间以及故事线索:

  影片的结构导演分成九章,每章都有序标题,而每章的联结是由全知视角的旁白来进行推动的,观众最大的观影体验是,在这部影片中可以充当一个全知视角、俯视视角的上帝,例如Chuck在强奸Grace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房屋外注视着一切。这些寓言式符号化的建筑物:带枪的父亲,钟与教堂,田野与山丘等,狗与小镇等。拉斯深受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布莱希特为代表的戏剧理论所影响。布莱希特将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什克若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提取到戏剧中,淬炼出了离间性式理论。戏剧中尽量使用陌生的事物,防止人们原先对物体的社会知觉、刻板偏见渗透到影片的解读。 钟声与教堂象征着决策与民主,带枪的父亲象征着父权与独裁,而狗与小镇象征着依靠本能生活的平庸之人。

  

  全篇是以Grace(恩泽)在小镇的求存所作出的妥协为显性线索,而与其相平行或是相对应的还隐含了另一条线索则,是Grace对Dogvill村民的态度为隐性线索。

  在这里我大肆将显性线索分为:

  

  

  :青年哲学家汤姆在准备写自己的成名作时听到枪声,遇见饿到发昏偷狗肉躲起来的Grace,并承诺让Grace躲起来,自己面对前来追击的人,收下追击的人的名片表示有消息会联系他的。汤姆发觉Grace是个有教养的城里人,并邀请她可以在这座小镇留下。

  小镇的传道士汤姆(不特别算耶稣的传道士)在教堂上将Grace为什么要躲起来告诉了镇里人,但镇里人不太喜欢Grace,于是提出了小镇社区服务人员 两周的实习生试用期政策,她要服务每个人,只要惹得一个人不高兴,她就必须离开。

  

  :Grace喜欢这座小镇从第二天开始遵循汤姆的计划四处帮忙,比如帮女老师维拉照顾七个孩子,帮黑人丽维雅照顾她的孩子,帮汉森加工手工玻璃制品,陪独居老人聊天,帮查克砍树和种植······ 两星期后,他们敲响了十五声钟声以代表接受Grace留在这个小镇。

  Grace开始有了薪水,她很喜欢小镇杂货店的手工品那七个雕塑,她攒钱买下来,也拥有自己的住宅区。但在这些过程中,警察两次来访这个小镇,第一次是贴下寻找她的告示——失踪人口。小镇里的人对Grace这个隐匿者有些担心;而第二次是她的通缉令——举报Grace这个抢劫犯有5000美金的奖金。 虽然小镇里的居民都知道案件发生时Grace正在小镇里,但警察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法律。这使得原先居民与隐匿者Grace平等互惠的劳务关系出现了裂痕,他们想要举报Grace,在此之前居民可能是受惠者,而此之后居民们因为她成为了被动包庇罪犯的受害者。Tom为了让她留下来提议她付出Double的劳动来弥补他们道德知觉上的心理落差。

  她教的七个小孩中,杰森是一个被惯坏的抖m和反社会型人格,他威胁Grace打他来让自己感到羞愧。而杰森的父亲Chuck,那个城里人,原本留Grace下来是以为Grace对他有些意思,在果园里捡到了Tom与Grace的爱情信物,于是引来警察,在屋子里威胁强奸了Grace.

  Tom看到了这一幕,并且安抚Grace,说他会去小镇的四周走通的。

  

  :Grace每次去果园和Chuck工作时,都被要求与Chuck性交。Chuck的老婆维拉在夜里和莎丽和玛丽来到Grace的房间,她说自己在平原上看到了她勾引他丈夫Chuck,杰森告诉了她,Grace打了她孩子,她打算给G一些教训。她将G买下的七个雕塑一个个砸毁,并且说,如果她能用圣经里那种泰然处之的态度面对这一切她就停手。

  Grace流下眼泪打算离开了,汤姆说他会找父亲借来10美元让她搭载着货车司机Ben的苹果车离开这里。离开的早上,所有人仿佛知道Grace要离开一样,对她嘘寒问暖。G提前给了Ben10美元,而货车开到一半,Ben坐地起价宣称外面有许多警察,要求跟Grace性交来支付更多的酬劳,Grace再一次被强奸,在苹果堆的货车上。

  

  :Grace从货车上醒来发现,司机Ben欺骗了她,把她带回了狗镇,对外宣称,发现G躲在自己车里,便把她带了回来,丝毫不提交易的事情。

  Grace从Tom口中得知了真相,其实人们早知道她会跑走,青年哲学家Tom为了让这个心爱的女子与小镇的故事更戏剧化些,将那10块钱嫁祸给Grace.

  于是,人们接受不了自己的好意被G毁坏,拿起了自以为正义的The Sword of Damocles——将Grace 用狗链子拴起来,防止她再逃跑。

  她成为这个镇的狗奴,小孩子用碎石头砸她,不停地敲钟声吓她(钟声代表着警察的来临),每个男人都可以在她身上发泄兽欲,而每天她必须带着狗链子工作与劳务。

  而宣称爱她的Tom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强奸了Grace,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他希望G在教堂上演讲,讲出自己的无辜,而人们所作的所有罪行,让小镇的人们感到羞愧。

  可Tom失败了,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倒是指责Tom这个辩护人,要求Tom选择站边。而Tom失望了,他面对Grace,表示自己再也没有勇气帮助她逃脱小镇,对于他来说,G也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小镇们决定打电话叫来片头的神秘男子,遣送回Grace,顺便想拿到5000美金。

  

  : 接Grace的车来了,那位神秘男子原来是Grace的黑帮父亲,在车上Grace与黑帮父亲论争了权力与道德一系列问题。随后Grace拿到了权力,烧掉了这座小镇里的所有人包括婴儿,最后自己亲手杀死了伪善的Tom——这个曾与她纠葛,唯一没有和她发生性关系,多次聊起那句神圣的话“Find each other between love and freedom,在爱与自由中再会面。”的男人。

  而将隐性线索分为

  

  五个阶段

  

  :Grace初来这座小镇的时候,对小镇以及小镇里的人充满好奇,她与Tom争辩眼中的小镇的不同,Tom认为这个小镇的居民只关乎自己,自给自足,是一群只知享乐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需要教化,需要启蒙,需要接受更多的思想。而Grace则认为这座小镇是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坐落在雄伟山脉的小镇,一个在最艰难的情况下都有希望与梦想的地方。 Grace喜欢这些丑陋的雕像,尽管以她过往的文化背景下,那些雕像确实丑的像畸形儿童。

  

  :Grace开始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尽管他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忙。但是相比于城市,Grace总能发现能让小镇的人们更加优质的生活,比如Ben运输车回来需要吃点通心粉夜宵,而那个医生患上了疑病症,她可以帮助他确认自己没得上老年痴呆症,而那个孤寡老人需要有人倾听她那些关于光线的见解来证明自己没有瞎。玛莎需要新的牧师来到之前修好风琴等等···

  

  : Grace知道暴躁狂Chuck城里人需要同类人些许爱意,也能理解警察来到小镇后她的工作时间被翻倍,她知道在这座小镇里,自己是弱势的一方,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Grace的理解对位着小镇人的胆怯,两者间对彼此的态度、两者间的意志冲突催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当Grace第一次被杰森要求殴打他的时候,她产生了动摇。杰森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坦率直接,喜欢用利益交换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也是最像Chuck的孩子。杰森需要病态的关注与教育,他反社会型的人格使他对他人很难产生同理心,他要求Grace突破礼仪地对待他,用过激的方式表达自身关注度。她开始怀疑起这座小镇,是否真的像表面那样简单与纯朴。而随后Chuck 直接强奸了她,尽管她不能反抗,她的脑海里甚至在理解Chuck的动机和为Chuck辩护。这不能算是斯德哥尔摩一种爱意,我认为,而是一种高级又懦弱的道德,Grace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一种类似于诗人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价值又冲击她原有的价值,她始终相信小镇中存在这一种夹缝生长的善意。这段怀疑始终存于她的脑海,直到她被Ben欺骗,被栓起来,她也依然相信这些是小镇们应该得到的。

  

  : Tom的背叛压倒了她对小镇人性的最后的容忍度,她的父亲的争辩中提醒了她是个傲慢的人,她苏格拉底式的道德的内核是自诩为神的傲慢。父亲最后的对话让她终于意识到“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哈耶克”,她甚至在离开之前还在为这个小镇辩护,为他们善意的强奸、奴役、暴力辩护···她已经步入了充满狗的深渊,她清醒过来得到了父权的意志,摧毁了这座小镇。

  三、剧中人物分析

  说实话,这部影剧中我最喜欢Tom这个角色,可能是惺惺相惜吧哈哈,尽管导演给这个角色怜悯度太低了。Tom 向Grace 哀求她给自己一条生路真是太掉了他精心布置的这场局。我觉得狗镇遇到所有事都是Tom计划好的。Tom是个青年哲学家,在这个封建的小镇承担着教育者、引领者的角色。他渴望能够改变这座小镇,并且希望教育村名来体现自己思想的优越性,所以他要写小说。这路影片开头所说Tom最喜欢用的一词是illustration以及最喜欢的活动是下棋,这意味着什么,他在遇见Grace的时候就已经把她当作一枚棋子,一件例子,是让他名留青史的工具。

  这部剧的所有人物基本上是扁平人物,性格特征从剧头到结尾都是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是该剧为了表达主旨所不得不设下的镣铐。

  

  Tom有着哲学家的深邃,却没有文学家的敏感。Tom可能是尼采的影射,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指出“道德是低等人群用来阻碍少数高等人的虚构事物。”20世纪的上帝已死,包括教堂里永远没有牧师,Tom有着超人的意志,想让镇上的人意识到道德的虚伪性,他在开头就指出,渴望这个小镇接受这些前沿性的观点。私以为Tom应该预料到最后的结局,对于枪口应该视死如归,应在Grace杀死自己之前写出《狗镇》那部作品,并且转手送给Grace.

  

  Tom的身上听不到真话,他为了戏剧的冲突,让人们意识到生活的恐怖,操控了这一切,包括对Grace的爱,那种精神上的爱,追求人的类型,意志冲突时的爱。当狗镇的男人都在借性欲玩弄Grace时,Tom却借精神玩弄着Grace.这是哲学家似的高级,对于它来说,平常的性爱随处可得,不足为奇,而突破灵与肉的禁制的那种存于脑海中抽象的占有、指令、操控的快感才能让他分泌多巴胺。只可惜他是个彻底的懦夫,一没有为伦理哲学实验献身的勇气,二没有背叛整个小镇/人民的艺术能力。借用《丹东之死》中的一句话便是“渴望自由的懦夫会被自由女神强硕的臂膀拥抱窒息而死。”

  四、从萨特“他人即地狱”眼中的狗镇:

  萨特最出名的一句话叫“他人即地狱。”出自《禁闭》,《禁闭》其实算的上较早的绝望小镇系列的原型了,基本上所有的绝望小镇都会有禁闭这部戏剧的影子。很多人把它当作病态的个人主义,就连萨特自身在1965年录制《禁闭》电影片曲时录过一段前言,亲自阐述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三层意思,我将结合狗镇一起分析。

  1.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域。

  Grace被迫与Chuck发生性关系,随后Chuck的妻子砸碎了她的心爱雕塑品来教训他。Grace与自己的父亲发生冲突违背父亲意志,他的父亲开枪射向了她。Grace将瞎子的窗户打开,对瞎子造成了自尊上的羞辱,瞎子随后也强奸了她。

  萨特在《禁闭》中指出“在世界中的自我必然与他人的自我进行冲突,我的存在必然涉及到他人的存在。”尤其是“注视”是自我与他人关系得以进行的途径,是一种对存在的最直接发现。在“注视”与“被注视”的相互客体化的关系中,人意识到自我主体性和他人主体性是必然冲突的。

  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多次注视,不单单是Grace望着小镇们的人,或者是小镇们的人望着Grace.这种“注视”应该是对萨特的一种致敬。鲁迅的短篇小说中很多都有这样的桥段,比如说最有名的孔乙己,看客看孔乙己,孔乙己看看客。人的意志冲突甚至不单单来源于语言,在萨特的语境下,人的存在就必然进行着某这意志冲突。(这句话顺便送给嘴上说不想改变我却常常跟我吵架的前女友)

  

  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他人的判断便成了地狱。

  Grace在小镇的所有时光都在寻求他人的判断,起初她来到这个小镇就是为了他人的判断。如果她做不好,她就面临着被判断成出局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的人权附属于他人的判断之上,从一开始她便不存在某种人权,只剩下化为奴隶的狗权。这种判断逐渐升级,变本加厉,成为了她的精神牢笼。

  用两个心理学上的老掉牙的段子:

  ①你出于救济每天给了A一块钱,突然有一天不给了,A不会感激你,反倒会憎恶你。

  ②老医生家楼下有个铁桶,有一群小混混路过走会不小心踢到这个铁桶发出扰民的声响。老医生给小混混每天1块钱说每天你都要踢一脚,过了一个月,老医生没给了。小混混为了赌气再也没踢过那个铁桶。

  这两个段子分别是关于他人对你判断的心理定势。我们给予了他人一段长时间的思维方式/判断方式,随后如若不做到你与他人的关系便会恶化。——Grace给予了她们奴役自己的权力,她们的关系便开始恶化/为了防止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役关系恶化,便有了合同法、权益法、法定工作时间等。

  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自己便是自己的地域。

  不可否认,Grace在道德上是拥有傲慢与优越性,她无意识地把自己归作为神,通过宽恕与救赎来拯救他人,Grace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神性的道德观的缺陷与危害。我把她的道德观在人类文明历史印证上举了三个例子:一是基督教,二是苏格拉底道德完美主义,三是托尔斯泰主义。

  ①基督教人性不可超越神性的道德困境

  Grace一词原意为来源于神的恩典、慈悲,导演将Grace隐喻成神性式的道德,这种道德特点即善是一种绝对价值,它是无上的,是贞德圣洁的受难者,宽恕任何对她作恶的人。而狗镇居民所表达出来的善是人性道德,世俗的道德,永远只有相对的善恶。在绝对的善面前世间的善永远只能是相对的/伪善的。狗镇的居民对Grace的态度的转变在于警察把寻人启事换成了通缉令。居民对Grace作为对象行善时,行善对象的身份(所代表的善)降了级,从普通人下降成罪犯,于是他们相对性的将行善的质量下降——变为Double劳动时间。而Grace的善永远是不变的,她的行善对象没有相对性。

  但这种神性道德观的先验性未曾考虑——人无法僭越人本身的身份用神的道德观去审判人的道德观。这便是基督教的道德困境。

  

  ②苏格拉底式道德完美主义

  《柏拉图全集》高尔吉亚篇中柏拉图根据回忆写下了老师苏格拉底的对话录,其中值得反复咀嚼的一段便是与波卢斯对话:

  ······波:我坚持我和其他任何人都不相信这种看法。你要问为什么,你自己会宁可受恶而不愿作恶吗?苏:我会,你和其他任何人都会。波卢斯:事实决非如此!我不会,你不会,其他任何人都不会。苏:那么你愿意回答问题吗?波:当然愿意,因为我急于想知道你会说什么。苏:如果你想知道,那么久回答我的问题,就当做我才开始向你提问。波,你认为作恶和受恶哪一种情况更坏?波:我?受恶更坏。苏:好,作恶更可耻还是受恶更可耻?波:作恶。苏:如果作恶更可耻,那么作恶不也是更坏吗?波:绝对不是。苏:你显然并不把善于美丽当作一回事,也不把恶与可耻当作一回事。波:对苏:下一个要点。当你把有些事情,比如身体、颜色、图形、声音、风俗,称作美丽的时候,你心里一定有某些标准。例如,你首先把身体称作美丽的,或许因为它是有用的,或者是因为它在看到它的人心里产生快感,对吗?除了这些,你还能说出使你称某个身体为美丽的其他原因吗?波:我一个都说不出来苏:你不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把其他那些事物,图形颜色称作美丽的,或是由于它们产生的某些快乐,或是由于它们的用处,或是两种原因都有吗?波:是的苏:关于声音和其他音乐有关的事物,不也一样吗?···苏:波你的定义是美=快乐+有用 丑=痛苦+恶,且受恶是坏的,作恶更可耻。如果作恶更可耻→更丑。那么作恶=痛苦+恶——比起受恶来作恶更痛苦,更恶。波:的确如此。苏:作恶是否比受恶承受更多的痛苦?波:那绝对不可能。苏:那作恶超越受恶的方面肯定不是痛苦方面,是在邪恶那方面对吗?波:对苏:通过作恶与受恶间的对比,作恶比受恶更坏,更邪恶。波:好像是这样。···

  苏在这里的对话中,秉持一种吃亏是福的道德观,受恶的人比作恶的更人更幸福。作恶是人所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与此相比,承受恶性的不幸是微不足道的。——苏: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把你的右脸迎上去。这样一种道德完美主义的价值观,这与Grace的价值观一并相同。Grace的道德的死亡是对小镇居民虚伪性的反抗与清醒,而苏格拉底的死亡是对民主的启蒙和哲学牛虻的自信。

  他至死的抱着这种态度,对雅典这个狗镇的居民的信任。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以“不敬神”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告上法庭。审理这一案件的是从雅典公民中抽签产生的多达500人的庞大陪审团。民众投出的票型——以280票有罪胜过220票无罪宣判了苏格拉底的死亡。苏格拉底在喝下最后的毒酒时,仍然有机会逃脱,他的弟子纷纷想要救他出狱,而苏却拒绝了他们,并且快乐地喝下那杯酒。

  ③列宁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批评

  Grace这种神性道德观与之相似的就还要谈一谈托尔斯泰主义了。19世纪俄国面临两大问题农奴制度与沙皇专政,19世纪七十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由自由贵族转向宗法制下农民的立场,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在《复活》与《安娜卡列宁娜》中阐述了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①不以恶抗恶②信奉基督的博爱③道德的自我完善。

  Grace的道德观与托尔斯泰主义特点也如此相似,Grace从未想过用暴力去解决问题,面对受虐小孩希望她抽打他时,她都下不去手。可对于狗镇来说,Grace是渺小的妇女,不是狗镇的贵族,只是狗镇的农民。

  1908年,列宁用唯物辩证法在《托尔斯泰是俄国的镜子》这篇文章指出,托尔斯泰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撕下了上流社会俄国的伪善面孔,但更重要的是托尔斯泰还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宗教。这是依靠神性的善良的软弱虫,对俄国革命是一种恶劣的僧侣主义。

  对于Grace的批判也应从如此入手,酿成Grace悲剧的原因最大核心是她信奉狗镇中那不可名状的神性道德。但Grace对于狗镇是有教育价值的。

  ④意识到自身的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英文为Evil of banality,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汉娜·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阿伦特以艾希曼的行为方式来阐释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狗镇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小镇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说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人人都是这场罪恶的始作俑者,无一例外,无一不推波助澜。

  五、福柯的眼中的狗镇身体的符号化与表象的惩罚

  Grace在狗镇中生存的条件是劳动,即劳动作为手段,而在狗镇生存作为目的。Grace刚进入这个狗真的时候,是想用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方式。可是狗镇上的工作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个小镇原本已经是能够平稳运行了。因此Grace的劳动在这里第一次被异化,劳动成为了身体的救赎与惩罚,成为了在道德上救赎的符号。Grace逃跑未遂后,Grace的身体再次被符号化,身体异化成最恶者,即需要带上狗链子的来获得救赎。在不同空间中,狗镇的人只是把Grace当作施善的符号,罪恶的符号,从警察带来通缉令开始,而对于Grace来说,她本身没有犯上任何错误。在群体意识与权威的冲击下,人们不得不对Grace污名化,将她被强奸与勾引关联起来。因为符号本身是有不同指向性,人们开始只在意符号的负面状况,就像英国哲学家鲍曼对穷人被异化的论述,穷人本身是指消费能力低下的人,但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将穷人刻画成好吃懒做,咎由自取的样子激励其他阶层的人。贫穷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罪行,在法定上不承认但在社会意识形态中人们避而远之用来隔离的罪行。Grace作为藏匿者本身,其在本质上应是受难人,而受难与作恶相关联,因此藏匿者被异化成作恶的人。这一切都导致了,她被强奸货车司机,货车司机却认为这是护送她去城里馈赠,她被异化成小镇里母牛,孩子们玩弄她,来获得自身的优越性。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之中指出,处于刑法核心的“痛苦”不是痛苦的实际感觉,而是痛苦不愉快不便利的观念,即“痛苦”观念的痛苦。惩罚利用的不是肉体,而是表象,肉体只是表象的对象,痛苦的想像与记忆才能打消再次犯罪的意图。Grace的惩罚永远带有羞辱性,如砸碎那七个瓷娃娃,如果你感到泰然处之,我便停下手。可砸碎瓷娃娃这件事施害者是Chuck的老婆,那个精明婆子,用如此操作,便是用了一种共情的手段,将施害者转移至Grace手上。如果你不能克制你的眼泪,你的瓷娃娃将被打碎。逐渐内化成→我没有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所以导致瓷娃娃打碎→我没有控制好自己被强奸的肉体,所以导致瓷娃娃被打碎。一次次表象性的惩罚,来加深她对这种道德规训的认同。

  知识与权力之间的互通

  福柯在《词与物》中把权力理解为一种与知识、话语的结合,以符号学为工具的政治学原则。任何知识只是一种话语,权力生产知识,知识塑造权力的合法性,知识与权力互相建构。权力关系造就了一种知识体系,知识则扩大和强化了这种权利的效应。Grace在狗镇中有明显的言语禁止,就像1984的大表哥废除了字典中的部分字来稳定社会的秩序。Grace不能在某个场合说某些事,不能与Tom直接性地对谈,不能说消极的词语,没有讲话主体的优先权或专有权。她只得到了Tom最后说话的权力——在教堂上自白,可是教堂上的人丝毫不在意这种讲演,来自一种底层被隔离者的呼喊,而这种呼喊触痛了大众的自尊。他们不允许低级的人突然间在道德上高于他们,狗镇的居民要求将Grace送去地狱,真正地驱逐出去。

  六、女权主义者眼中的狗镇

  为什么Grace的设定是个女性,如果Grace是个男性,那么他所受的罪行会不会减少,至少会少一个被女性强奸,会多一些被男性强奸。一方面原因,在传统意识形态中,西方女性往往是贞洁的受害者,他们代表软弱与宽容,相似的女性角色在西方文学中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即这个时代下的女性走进狗镇/社会就面临着女性被非人地对待。无论是上司有意无意地侵害,瞎子将手放在她的大腿上,还是Chuck用带有挑逗的字眼教Grace如何种植苹果。在狗镇,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面对这些现存的偏见与欺凌。女性通过性来换取她们的生活资源、生存条件,这些尖锐的问题用戏剧方式凸显出来,但现实甚至比戏剧更加残酷。

  

  在高中校园生活中,笔者亲耳听见过这样一个事,无非是一个女性与另一个女性在校园里起了争执,而一方女性妄图用校园暴力,纠集社会人员殴打另一女性来平息自己的怒气。一帮社会青年找到受害女性,表示愿意帮助她用暴力方式反击回去,但是条件是让受害女性做他的女朋友。女性通过性换取资源、权力这样的事例,在中国落后的乡镇依然依稀存在着。在校园暴力划定的领域里,崇尚着弱肉强食的元规则,这甚至比狗镇更为恐怖与无趣。被强奸者与贩卖性资源者关联起来,被羞辱成荡妇,而非处女三个字对于高中生来说便是一种污名化。

  狗镇在某种程度上确切地影射了中国当代荒乱地校园生活,一种道德未被启蒙的封闭环内,不存在真正的立法者与守法者——当代青年依靠身边同学的力量大于依靠法律的力量。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沟壑依然滋生罪恶的白骨。

  

  七、影片彩蛋:

  影片中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金融界的大厦一夜之间崩塌,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亲眼看着他们的前半生的积蓄在几天内化为灰烬。美国进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在当时的纽约所流行的一首儿歌。

  在美国经济进入灭顶之灾的状况下,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连锁反应也蜂拥而至:

  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在影片中对应 Dogvill小镇中用粉笔画出来的极简主义式房屋,人们睡在其中安得其祥。

  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在影片中对应的查克Chuck,他跟女主角一样原本是个城里人,然后来到这座小镇和小镇的女子结婚,开始种植起苹果树,随后苹果开始滞销······

  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

  ——女主角第一次来到Dogvill 因为饥饿跟Dogvill的一条狗抢了骨头,第二天查克Chuck责怪小孩为什么要给狗吃有肉的骨头,他们已经够穷了。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2日A14版,作者:佚名,原题为:《那时的美国人“像畜生一样生活”》

  Tom的父亲与Tom对话时,Tom父亲老医生手中的书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主要讽刺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这也暗示Tom主人公的出场使命便是做一件讽刺狗镇中居民道德的伪善性。

  

  七个瓷娃娃对应了Chuck家的七个孩子,Grace买下五个瓷娃娃的时候,是暗示已经获得五个孩子的喜欢,剩下两个孩子还不太喜欢她。当七个瓷娃娃全部破碎时,孩子们打算嘲弄Grace,随后Grace用同样的方法返回去羞辱Chuck 的老婆。

  

  Tom与弱智儿童下棋,暗示他在这个小镇想要下一副棋。

  

  苹果腐烂,暗示Grace在狗镇里的性价值降低

  

  关于李银河的影评不做评价,如果特别支持李银河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

  最后附上我截女主角最美剧照,嘻嘻嘻···

  

上一篇:才不要和冤家竹马一起打光棍
下一篇:“重庆姐弟坠亡案”终于松了口气,二审维持原判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