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即美德”,可为什么会忍不住吃甜食?——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三)
如果想得什么,便能做得什么——这该有多好呀!
可事实常常不如人意。
这是为什么呢?脑袋先生对笨拙肢体一脸嫌弃,好像为与他们共存而羞愧。
一个原因,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实现知识;这是年轻人普遍具有的通病——
他们(也包括我)能够知道绝妙的理论,却不能知道这些理论如何对应于现实。就像愚人背着诗句的字词,却不理解里面唯美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有个著名的三段论:对于事物的演绎,我们要经历三步:1、普遍前提(大前提);2、特殊前提(小前提);3、结论。
举个例子,多巴胺的分泌能够使人快乐,这是一个普遍前提;而小前提是运动能分泌多巴胺,我是人;于是得到结论:运动能使我快乐。
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或许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多巴胺分泌使人快乐”;但他不知道如何产生多巴胺,自己是人;那么他就不能通过这条理论得到快乐。
说不知道自己是人确实夸张。但我们可以用这个例子类比,明白为什么有些人饱读了哲学、政治等书籍,可对于现实问题却无能为力呢?因为他不能将现实很好的对应入理论。
这个情况在数学学习上更加明显:高代学得好的同学,可以将“矩阵变换”玩得流利;但他除了知道矩阵是将不同维度的向量聚集在一起,知道特定的符号能让它发生什么特定的变化外,对于如何应用生活,一无所知。这是一串数字符号,可以按照规则玩逻辑游戏。
但,对于大多数人不能按所想行为的原因,还不在于这点。
比如,就糕点来说,任何人都知道大前提:吃甜食会让人长胖;小前提:糕点是甜食,自己是人;也能推出结论,吃甜食会使自己长胖。可为什么人往往会忍不住吃甜食呢?
这个问题对应着一个著名的观点——“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人会有意为恶。作恶的人,只是由于他们的无知。”
这引起很多人不满,美国著名新闻人斯东就质问:“难道犯罪的罪犯不知道他们在为恶?如果这样,我们还怎么给他们判有意犯罪刑罚呢?”而刚刚例子不也说:我们吃甜点,难道不知道它的坏处吗?
我们就这些疑问展开讨论吧,除了理论结果的明白,也能有益于现实的好身材。
对于罪犯的例子很容易反驳。尽管我们依据法律指责他在为恶,但他们却不如此认为,他们一开始就未认同法律,觉得为了自己利益使用一些特殊手段是正确的,非恶的。
但我们吃甜点这个例子呢?不同于罪犯认定自己行事的合理性,我们一直就知道吃甜食不好,在平时也警戒自己不要吃;可为什么看到糕点,闻到它的香味后,还是吃了呢?
有两种解释。一种来自斯多亚学派:尽管知道它不好,但在吃得那一刻,你还是会潜意识判断,比起未来的好身材,享受甜食的愉悦更重要。这一刻就像罪犯作恶一样,你给予了吃的正确性。
第二种解释来自亚里士多德,虽然平常你神志清晰时,能够判断吃甜食要长胖,并且知道比起味觉享受,好身材更重要。但是,当你看到糕点时,心跳加速、口水一流,贪婪的欲望攻占了理智的城堡;此刻的你,就像一个醉汉,哪里记得先前的决心?于是狼吞虎咽中,糕点下肚了。事后回想起来,一拍大腿后悔莫及:“哎哟,我咋没忍住呀!”
亚里士多德考虑了生理对神志的影响,就像人劳累时,平时很熟悉的数学题也可能做不出。
我认为两种解释可以综合:当我们看到糕点时,脑袋一热,之前的知识“吃糕点发胖,身材比美味更重要”变得模糊;而另个知识“美味使人愉悦”占据主要地位;于是判断后,你吃了这个糕点。
苏格拉底的观点也就能解释通了:人犯错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他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尽管平时清醒时具备,但却不能在实践活动中保持,忘却了。
人们不也经常惊叹,一些平时行为幼稚、愚笨的人;却能写出很有思想的文章吗?那是因为,这类人本具有知识,独处时,意识清晰,也能将事情看得明白;但当他与人相处时,性格的缺陷,会让他变得紧张笨拙,脑袋空白;此刻他的行为,符合他养成的习惯,而非他本来具有知识的引导。
中国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减肥的朋友,当你看到糕点突然想吃时;首先让自己静十秒,喝口水。待大脑清醒,你才能坚定平时的念头。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让自己身边没有糕点。
至于热衷于思考、具有知识的朋友,也必须要锻炼生活实践。你以为你的思考、你的知识,能不受感情、欲望、行为的影响吗?你以为只靠思考就能过日子吗?
我不禁感叹:
生命即是生活,
哪能没有感情?
只管跃进缤纷人世,
莫让理智
枯萎了热情。
上一篇:未成年人可以做股东吗
下一篇:成年人吃鱼肝油丸的功效与作用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