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精选5篇)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7-11
手机版

  聊斋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画皮》 现代阐释 情感共鸣

  电影《画皮》19天票房过两亿,创国庆档票房历史最高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大片。这与制作方大胆启用三位内地一线明星做主角,刷新了目前电影票房的“吸金格局”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更要归功于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设置观众能够认同接受的情感体系,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从道德评判到人性挣扎

  原著对画皮的故事注重的是道德评判:贪色者有着一颗令人唾弃的肮脏的心。与此相呼应,原著中的人物代表的是一个道德符号。而电影画皮却把人物关系进一步拓展,把他们放置在人性困境中听任挣扎,从而把一个经典的道德故事成功演绎为现代的人性炼狱。

  原著中,王生是一个书生,他见色起意。因色而亡,贪色是他的唯一内容。他是作为道德批判的箭靶而出现的。影片中王生的形象完全翻转。他成为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战功赫赫但绝不是一介武夫,他儒雅温柔,不仅懂爱而且深知爱的责任。王生与狐妖小唯一见钟情,激战中眼神不由自主地停留,一句平淡的“我带你走”饱含不易察觉的爱恋。他同时爱着妻子和小唯,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甚至对自己都不愿承认,只有每夜的梦境明确无误地昭示着他的情感困扰。这种爱的责任,甚至在妻子佩蓉被诬为妖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一句“不管你做了什么,我们都一起承担”,掷地有声,表现出对爱义无反顾的坚守。

  与王生相比,王生之妻――陈氏――佩蓉的变化较小。陈氏的出场是怀疑丈夫带回的女子是大户人家的小妾,劝丈夫送她走:接下来就是为救丈夫忍受耻辱,终于使丈夫起死回生。佩蓉与陈氏一脉相承,虽无啖痰吐心之举,却增饮毒救世之功,二者均深谙为妻之“义”,佩蓉更由怀疑小唯是妖衍生出一系列戏剧情境:如何面对丈夫的心有旁骛?如何面对丈夫的不信任?如何面对狐妖的交换条件?这样,就把原著中陈氏的单纯义举演变成为复杂的内心纷争,尤其在与妖单独对阵的段落。佩蓉以弱势之躯勇对强势之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情感震撼。而佩蓉饮毒变妖的场面设计,使她的心灵苦痛和视死如归得到了鲜明的形象外化。当佩蓉白发血泪地奔出家门,并最终举剑自刎。她的挣扎才以毁灭的形式得到彻底的解决。

  由鬼到妖,由只知吃心到明晓真爱,小唯的形象设置是颠覆性的。从与王生一见钟情开始,这个狐妖就一步步走进人性挣扎的旋涡,从爱的占有到爱的付出。从一起变老的承诺到最终用千年灵气换来死者的起死回生,小唯不仅学会了爱,更学会了为爱牺牲。

  这样,影片就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这一聊斋故事,把一个现代的社会话题融入其中,故事主角也由道德符号一变而为立体的现代人。虽然他们着古装,但困扰他们的是现代情感――因对妻子的爱与责任而不纳妾,这在三妻四妻的婚姻制度中,是个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注重人物内心的挣扎,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道德认同:王生之爱不离不弃,佩蓉之义触目惊心,小唯之情终得善果。人性挣扎使人物真实可感,道德回归符合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道德人情观,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悲与喜的糅合

  影片保留了原著死而复生的结局,并把这一结局扩大至所有人。这一符合国人大团圆传统接受习惯的模式让人释然。但影片并不单纯渲染团圆之喜,而是把悲与喜糅合在一起,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复杂的观影感受。

  从故事的情节驱动力来看,原著中问题的最终解决主要依赖外部力量的干预:道士捉妖、乞人唾痰,因为道德评判本身即侧重外来评价,所以外部力量的干预解决便顺理成章。在影片中,情节的推动发展直至终局主要的驱动力来源于内部:爱的内力驱动。王生、佩蓉、小唯甚至庞勇、夏冰、蜥蜴精,无一例外。全是为爱而牺牲。

  义胆贞妻佩蓉的死,不仅为爱,而且被提升至救世的高度。她勇担妖的恶名,慷慨赴死以救夫救世,洋溢着强大的悲剧净化力量。与佩蓉的死相比,王生的死显得有些单薄,但他以自己的死换取妻子的活,带有忏悔与补救的意味,这对他此前的精神出轨。是一种以生命为代价的隆重修正。

  小唯的死带有更为复杂的情感意蕴。原著中厉鬼的死真正大快人心,而影片中,狐妖的死虽让人如释重负,却又怅然若失。狐妖吃人心是一种本性,也是一种恶行,但她的死却是为爱而牺牲,这样的死,除恶的同时。本身即是善行。因此,千年道行的失去反而是修成正果,亦是死得其所,在具体场景的处理上。影片也以飞升而去的唯美画面来诠释。

  聊斋故事范文第2篇

  《聊斋志异》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画皮》、《小翠》、《促织》等。《画皮》告诉我们要分清善恶是非,不能光看一个人的表面来妄下定论。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聊斋志异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1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这本书我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在这些故事中,有请天子关心民命的《促织》,有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的《席方平》,有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的《红玉》。这些,表现了蒲松龄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在一定的幻想。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是最喜欢描写爱情故事的。在这些故事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的思想。在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得忠诚,爱得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比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她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

  当然,由于作者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思想也难免有些局限性,比如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这都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剔除的。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2一看到这本书熟悉的题目,不少人肯定会第一时间想起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电影——《画皮》,电影里那些恐怖夸张的故事情节时到今日仍然令我们心有余悸,所以很多人一定会误以为《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一本纯粹的恐怖小说,大错特错!这本经典耐读的小说如果单单停留在这么低级的层面的话,它还会从清代一直流传至今吗?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一个个故事,它还通过让我们阅读这些故事从而领会到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今年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志异》看来偏偏讲的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还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这本《聊斋志异》也是其中一级重要的阶梯。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作者是蒲松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二十二个。其中《促织》讲成名一家,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害得爱子惨死。儿子死后,化为蟋蟀,所向无敌,后来献给皇上,成名因此骤然富贵。我读完这个片段后,觉得成名为了捉一只蟋蟀应付官差,让自己的儿子惨死。十分不值得,虽然后来成名骤然富贵,可失去了的爱子却永远地离他而去了!也让我懂得了我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还有一个片段《小翠》主要讲王太常的儿子元丰生性痴呆,狐女小翠为了报恩自愿嫁他为妻,并只治好了他的痴病。不料王家因一点小事而赶走了小翠。另娶一女,极像小翠。我读完这个片段后,觉得王家因一点小事而赶走了小翠十分不对。因为这只是点小事而已,何必要赶走了小翠。也让我懂得了我们自己不可以因一点小事而不理睬对方,并和大家和睦相处。

  还有一个片段《种梨》主要讲一个道士向一个卖梨人讨一个梨吃,卖梨人不肯。一个人好心买了一个给道士,道士吃完梨,把梨核往地上一丢。立刻长成一棵大梨树,道士把梨分给大家,卖梨人也来看道士变戏法。看完后卖梨人回到梨摊,他的梨一个也不剩,卖梨人才明白道士分给大家的梨是自己的梨。我读完这个片段后我懂得了不帮助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

  这本《聊斋志异》里的22个故事都十分有趣,希望大家找来读一读。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4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初的文学家蒲松龄。“聊斋”是他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好看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种犁》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卖梨的人,因为梨很好,即使是价钱贵了一些,但还是很多人去买,有人就跟卖梨的讨价还价,卖梨的人很生气的说,没钱买就走开,别耽误我生意。这时候有个道士来到卖梨的跟前,请他施舍一个梨,卖梨的不给,还大骂道士,这时有个小伙计看不过去,就用自己微薄的工钱,给道士买了个梨。道士吃完后,就把梨核埋在了地下,交了水,不一会儿就长出参天大树,还结满了梨。道士把树上的梨分给了大家一起吃,卖梨人都看傻了,等他回过神一看,自己的梨全没了,原来分掉的是自己的梨呀,他连忙去追那个道士,最后也没追上。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人一定要有同情心,不能只顾自己,对于有困难的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更美好!

  聊斋志异读书心得5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叫《聊斋志异》的书。读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作者能创造出这么多的狐仙花妖,神异鬼怪,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方法,把这些妖魔鬼怪变得活灵活现,无比可爱像活的一样。

  读了《聊斋志异》,我才从老妈口中得知,这是“鬼故事”,可我认为一点不像。因为不论什么东西,都活了一般,看上去和普通人间童话没太多区别。

  我还知道了“聊斋”就是书房。因为“斋”是房间之意。“聊斋”即聊天的房间,就是书房。因为古人谈话,高谈阔论,个个知书达理,书生见面,只谈书本,于是,聊斋就成了书生聊天的第一场所。

  聊斋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聊斋志异 奇女子 才能 女性意识

  仔细品读《聊斋志异》这部著作,会发现蒲松龄笔下有许多奇特的女子形象。与聊斋志异中诸多的文弱、平庸的书生形象不同,这些奇异的女子都有着卓尔不凡的本领,或有着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历,他们的存在,使得《聊斋志异》这部作品大放异彩,而这些奇女子的人物形象也因为各自精彩的故事而让人过目不忘。

  一.出神入化显奇技

  蒲松龄将自己呕心沥血而成的作品起名为“聊斋志异”,何为“志异”,其实就是描写各种新奇怪异的事。《聊斋志异》中的女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异于常人之处,无论是人间女子还是狐仙鬼怪。但是异于常人还不能称为“奇”,“奇”是指拥有明显超越常人的非凡的特异功能。《聊斋志异》中,便有多篇作品描写到女子在技能方面的“奇”。《口技》描写了卖药女子利用神奇的口技术来推销药品的故事,此女子仅靠一张嘴,便模仿出八九个姑娘欢聚一堂的声音场景,着实让人称奇。“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猫子声,一齐嘈杂。”[1]此种“以一当十”的技能可谓出神入化。在作品《狐妾》中,狐仙不请自来,为知州刘洞九做小妾。她利用隔空取物的特异功能为丈夫化解了寿诞之日的尴尬,又瞬间取来远在山东家乡的名酒瓮头春为丈夫解酒馋,可谓神奇。不仅如此,狐妾更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她预料到大劫将至,马上提出警示:“余悉无恙,独二公子可虑。此处不久将为战场,君当求差远去,庶免于难。”这使丈夫得以幸免遇难,保全了家人的性命。而在作品《狐谐》中,主人公胡娘子的特殊技能则体现在伶牙俐齿和无以伦比的诙谐幽默上。她的智慧和神奇的语言天赋总是让自己摆脱被动的局面并反客为主,“狐谐甚,每一语,即颠倒宾客,滑稽者不能屈也。”故事中,孙得言为了羞辱主人万福和他的狐娘子,出了上联“妓者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狐仙灵机一动,于是一个使四座无不绝倒的下联产生了“龙王下诏求直谏,鳖也‘得言’,龟也‘得言’。”这使得出馊主意的孙得言自食其果,主客哄堂大笑。

  二.深藏不露显奇功

  如果说口技、隔空取物、神机妙算等还只是技能方面的奇特,那么《聊斋志异》中女侠客的武艺超群便是更高层次的“奇”了。在《武技》中习武三个月的李超自觉武功不凡,硬要与谦逊的尼姑比试武功。尼姑只微微发力,李超便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李超的师傅得知此事,吃惊的说:“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由此可见尼姑武功之高强。在《妾击贼》中,柔弱多姿的小妾经常遭正房妻子打骂却恪守妇道规矩,然而当家庭遭遇盗贼抢劫时却挺身而出“妾舞杖动,风鸣钩响,立击四五人仆地,贼尽靡;骇愕乱奔,墙急不得上,倾跌咿哑,亡魂失命”。这与之前甘受大婆欺压的柔弱女子判若两人,果真深藏不露,使人出其不意。在身怀绝艺的女子中,最“奇”的要算《侠女》中的少女。她不仅武功奇绝,而且性格奇异,让人无法捉摸。故事中少女为了报答顾生与顾母的周济之恩,两次与顾生欢会,但除此外再无其他暧昧之举,严肃冷漠,这让顾生大惑不解。直到少女拔剑斩狐妖,才让人知道了她深藏的武功。少女为报答顾家恩情,为顾家生孩子后离去,在复仇后才返回并以实情相告。正如顾母对少女的评价:“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少女性格奇,武功奇,《侠女》的故事更奇,可谓聊斋第一奇女也。渔洋山人曾评价该侠女:“神龙见首不见尾,此侠女其犹龙乎。”聊斋评论家方舒岩点评则更加全面具体:“养老母,孝也;报父仇,勇也;斩白狐,节也;孝我母,而我亦孝其母,礼也;怜生贫而为一线之续,仁也;去来莫测,智也。此女美不胜收,不得以“侠”字了之。”[2]

  三.惊世骇俗显奇情

  《聊斋志异》中的女子之奇,不仅仅体现在女性身怀奇特技能与盖世奇功等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女性内在精神世界中,在追求情与爱,真善美的过程中,发生在聊斋女性身上的奇异故事,使得聊斋之奇更具内蕴,更显深刻。《细候》是聊斋名篇,教书先生满生与青楼女子细候相恋,满生为了从妓院赎出爱人而远涉湖南借钱,却不幸入狱,富商为了迎娶细候伪造满生的绝命书,造成细候的误判。当细候在一年后得知真相,她悲愤异常,“乘贾他出,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了爱情不惜杀死亲生儿子也要回到恋人身边,细候的行为不免有些残忍,让人瞠目结舌,然而也正是她“奇情”之所在。蒲松龄在文中评价:“呜呼!寿亭侯之归汉,亦复何殊?顾杀子而行,亦天下之忍人也!”相比之下,聊斋作品《商三官》更是惊世骇俗。商三官年仅十六岁,为了替父报仇,推迟了婚约,离家出走半年多,女扮男装仇人并将其杀死,随后自尽而亡。在另一则聊斋故事《庚娘》中,主人公庚娘为了替父报仇,忍气吞声假装顺从,并设下计谋诛杀了仇人,随后跳井自杀。商三官与庚娘都不是武艺超群的女子,然而都忍辱负重,精心策划,最终完美复仇,而后双双自尽而亡,的确是女中的豪杰,贞烈的楷模,让人称奇的同时,也不免使人扼腕叹息,能有如此作为的女人,该对亲人家庭有何种程度的爱呢?

  四.精明强干显奇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依然崇尚男权主义思想,男性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受儒家思想影响,男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走进官场,才能一展宏图,而妇女只能依附丈夫,在家相夫教子。然而在《聊斋志异》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彻底得到了颠覆,无论在科考,仕途,还是家庭经营等方面,聊斋女性都表现卓尔不凡的才能并全面超越男性,这种精明强干的才能让人称奇。在《颜氏》中,某生虽长相丰仪秀美,但却生性愚钝。然而妻子颜氏却智慧过人,才华横溢。面对丈夫科考屡试不中,颜氏忍无可忍:“君非丈夫,负此弁耳!使我易髻而冠,青紫直芥视之!”最终颜氏女扮男装参加科考,结果金榜题名,连中秀才、举人、进士,并做了七品县令,又因政绩很高为官清廉升为御史。明朝改朝换代后,颜氏这才显露出真实身份并让丈夫继承了她的官衔。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评价道:“翁姑受封于新妇,可谓奇矣。然侍御而夫人也者,何时无之?但夫人而侍御者少耳。天下冠儒冠、称丈夫者,皆愧死矣!”这的确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莫大的嘲讽。另一则故事《小二》中的女主人公小二,更是聊斋奇女子的集大成者。她不仅知书达礼,悟性极高,而且精通剪纸为马,撒豆成兵的法术,并运用这种奇特的本领几次挽救家庭于水火。然而真正使她成为聊斋名副其实的奇女子的,却不是她高超的法术,而是她善经营,懂管理的商业才能,这在明末清初的封建大环境下,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且看原文:“女为人灵巧,善居积,经纪过于男子。常开琉璃厂,每进工人而指点之,一切棋灯,其奇式幻采,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数年,财益称雄。而女督课婢仆严,食指数百无冗口。暇辄与丁烹茗着棋,或观书史为乐。钱谷出入,以及婢仆业,凡五日一课;女自持筹,丁为之点 籍唱名数焉。勤者赏赉有差,惰者鞭挞罚膝立。”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小二俨然清代杰出女性企业家,管理有道,置业有方。如颜氏与小二一般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她们无论在内在修为、外在技能、还是在治家理政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神奇的才干,远远超过男性,真正是巾帼不让须眉。

  相比以上《聊斋》故事中大放异彩的奇女子形象,故事中的男性形象则显得平庸,弱小,无能。如《侠女》中的没本领又有同性恋倾向的顾生,如《武技》中不自量力的李超,如《商三官》中面对冤情却无能为力的商臣、商礼两兄弟,如《颜氏》中外强中干的某生。这种女强男弱,阴盛阳衰的强烈对比,在《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屡见不鲜,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蒲松龄内心深权意识的弱化。这首先与蒲松龄特殊关注女性形象有关。《聊斋志异》近500篇小说中,有一半作品是塑造女性形象的,而且多数女性,无论女狐、女鬼、女仙、女神,都是集美貌智慧善良勇敢于一身,几乎完美,使人难以忘怀。蒲松龄研究专家马瑞芳曾经说:“蒲松龄的天才和灵性尤其表现在他为闺阁立传。”[3]可见蒲松龄对于塑造女性情有独钟。另一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聊斋志异》产生的清代,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使市民阶层力量日益壮大,来自民间的平等观念与民主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股挑战封建道德宗法专制统治的潜流。同时,明清易代之际,儒家礼教对女子的禁锢客观上有所弛缓。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将矛头指向“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的生命欲望。很多学者站在维护女性生命价值的立场上,抨击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禁锢。李贽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说:“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则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间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4]显示出对女子命运的关心,在对女性鲜明性格描写方面,《聊斋志异》明显受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

  蒲松龄是一位拥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文学家,在他笔下出现的奇女子,不仅身怀绝艺,而且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敢于追求女性应有的权利,由此可见,蒲松龄拥有进步的女性观。他憧憬美好的生活,他深深的同情被压迫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他希望有才能的女子的人格光芒不被现实的黑暗所淹没,希望天下有情义的女子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当他以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便出现了众多光辉夺目的奇女子形象。

  参考文献

  [1]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盛伟.蒲松龄全集[M].学村出版社.1998

  [3]马瑞芳.幻由人生―蒲松龄传[M].作家出版社.2014

  聊斋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聊斋志异》;志怪传奇小说;结构故事之模式;狐鬼世界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11-01

  一、志怪小说

  中国古代的小说可大致分为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以及白话小说。志怪小说属于文言小说一类,自魏晋南北朝始,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记述的都是一些奇异之事或鬼神妖怪之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如:干宝《搜神记》、王琰《冥祥记》、吴均《续齐谐记》等)尚且处在形成发展时期,作者还只是将这些怪诞奇异之事作为真事记载,而并未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虚构,所以都还算不上是成熟的志怪传奇类文学作品。

  及至明清,志怪小说的编纂与创作再度兴盛起来,并形成了一股风气。“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

  二、《聊斋志异》与蒲松龄

  蒲松龄,清初文人,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他虽有志于科举,但乡试屡应不中。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清人入关,一改明朝突破传统束缚的思想走向,回归到了所谓的儒家正统,使得包括蒲在内的一大批文人,都由失落之感进而产生了深深的感时伤世之情。这样的愁绪,不仅是对自身、社会的一种感伤,更是对整个虚空世界的一种悲戚。“正因为人世空幻,于是寄情于狐鬼;现实只堪厌倦,遐想便多奇葩。”《聊斋》便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诞生了。

  三、《聊斋志异》结构故事的几种模式

  (一)凡人入异境

  《聊斋》卷一的第一个故事《考城隍》就属于这样的一种模式:宋公卧病之时,忽随一位吏人至冥间,并被任命为某地城隍。宋公自知无法推辞,但因要侍奉母亲终老,故告假九年,返回阳间。及至宋公梦醒,方知自己已死去三日。过了九年,母亲果然病逝,他也就死去了(赴冥间当城隍去了)。

  这类的故事大多都是写一个普通人因为某种机缘巧合,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样的“异境”一般有:天界、阴间、奇邦异国等等。

  (二)附身与离魂

  这正好是两种相对立的情况。

  讲亡魂附身的比如:《长清僧》。这类故事一般被附身的对象在附身之后,只记得亡魂的经历,而忘记自己本人的所有经历,也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换了个人”这样的情况。

  (三)预知未来

  这类故事通常都是主人公通过梦境而预知到某些事情的,如《王桂庵》,讲的是王桂庵见眼前之景仿佛平生所历,也就是我们一般人都曾有过的对某个场景有似曾相识之感的体验;又如《梦别》,讲的则是王某梦见亲友前来告别,最终醒来发现噩梦成真的故事。

  (四)人与狐鬼等异类发生联系

  这样的联系还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人鬼相恋

  其中有的是书生路遇女鬼(或狐妖之类),地点一般都是在荒郊野外,或是某间废弃的屋子里。当然,与女鬼还魂类似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冥婚”,如:《公孙九娘》、《新郎》等。

  2、人鬼相斗

  其中有的是冥鬼惩罚恶人,如《僧孽》、《阎王》等;有的是凡人挑战冥鬼,如《捉狐摄鬼》、《宅妖》等。

  (五)当时社会中的其他异闻

  这类故事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如男女性别互变、命运的巧合、动物之间的情义等,就不在此一一举例了。

  四、模式背后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倾向

  《聊斋》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志怪传奇类文言小说,经由数百篇故事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十分多样并值得关注的。

  我们会发现,隐藏在这几百篇故事之中的还有一些挥之不去的中国人的认知与哲学观念。这类的观念,是几百年来一直存在着的,几乎在志怪小说中皆可窥见。

  还是以人鬼相恋为例,其中有不少故事都是书生恋上狐狸化身的女子。狐狸成人,这一频繁出现在志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或者说故事模式,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内在心理。其实中国人也有恐惧,只不过正好由中国道家哲学为人性的阴暗提供了一种阴阳平衡的解决方式。所以,写狐仙狐妖,其实是为了给平常我们所无法言明的一些欲望或想法所做的一种合理发泄。

  五、结语

  聊斋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聊斋志异;语言;内容;影响;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71-02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①这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言里对自己所绘白画像,但他的谦虚却掩饰不了其作品的伟大。在当时《聊斋志异》己被誉为“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第一”,“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刻画的人或鬼,所用的描法,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虽有相似之处,却更进一步地发展了神话小说。

  一、语言特色上的差异

  《聊斋志异》在语言描写上运用大量的古代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合进了当时的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绘声绘色,多姿多彩,雅俗结合,更生动活脱,谐谑有趣。如描写《邵女》中的媒婆的口声,《刘姓》中恶霸的流氓强调,《小翠》中姑娘们的斗嘴形态,《阎王》中村妇的口吻,都写得神采飞扬,声口如闻。尤其是《翩翩》中翩翩和花城娘子的一段对话,把古语典故和俚语方言熔铸在一起,运用自如,不着痕迹。此外,如《仙人岛》《狐梦》中的对话也十分传神。而书中短篇,文字虽不似长篇出色,但叙事简净,用笔明雅。

  归视嫂,嫂卧榻上,创血殷席。时以妾拂意故,方致诟骂。李遽劝日:“嫂无复尔!今日恶苦,皆平日忌嫉所致。”嫂怒日:“小郎若个好男儿;又房中娘子贤似孟姑姑,任郎君东家眠,西家宿,不敢一作声。白当是小郎大好干纲,到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媪!”李微晒日:“嫂勿怒。若言其情,恐欲哭不暇矣。”日:“便曾不盗得王母箩中线,又未与玉皇香案吏一眨眼,中怀坦坦,何处可用哭者!”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丰富但故事短小,情节性不强。屈原在《天问》中就一口气提了170多个问题,而且许多都是神话的问题。“康回冯怒,地何以东南倾?”再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在语言特色上,中国古代神话的描写会更加具体形象,如《女娲补天》中描写女娲擒杀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龙蛇的嚣张气焰,在造人的时候分高低等等等。再如《八仙传》中对汉钟离的刻画,身材奇伟,顶圆额广,口方耳厚,眼深眉长。总而言之,古代神话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浮现在眼前。

  二、创造内容上的异同

  冯镇峦说:“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想去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②《聊斋志异>的题材广阔浩瀚,包罗万象。写人间的世俗生活,异想天开的龙宫、仙岛,域内海外,天上地下。在众多篇幅短、寓意深的篇章中,不仅有花椒狐媚、神鬼精灵、草木竹石、鸟兽虫鱼等非人物形象,而且连士农工商、娼盗官吏、兵艺侠医技、僧尼倒巫毒都囊括其中。作者时而写家庭、邻里的微妙关系,入情入理;时而写时代的风云变幻,委曲婉转;时而写壮士斩妖除怪,正气凛然;时而写书生落魄,催人泪下;时而写忠贞爱情,娓娓动听;时而写纯洁的友谊,感人肺腑;时而讽刺贪官污吏,令人称快;时而痛斥豪强权势,淋漓尽致。但当中要说特别的要数作者对文中女子女妖的刻画了。

  高兴起读聊斋如是说“美妇、富有、修龄(长寿)、香火连绵和一生平安,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理想和愿望”。③《聊斋志异》中的大多数女主人公在对待爱情及生活上,一反旧社会的封建传统态度,勇敢坚强地追求真实、自主的人生,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自身的意义,而是显示出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的精神。在《瑞云》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和婚姻。从此看来,在当时的社会,也许是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女性的思想是有所觉悟和提升的。虽当时社会处在“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缔婚方式中,但对一些两情相悦者,作者也力图使他们以“合法”的方式结合。虽在蒲松龄仍旧是趋于保守的、封建的,但他己朦胧地感到自由相恋、自愿相许给青年男女带来的幸福了。

  而在中国的神话里,很难找到自由爱情的痕迹,中国神话中的女神过着简单的生活。她们成为女神,多是由于她们的纯洁与温柔否则,就得失去人们的喜爱。其次,古代神话中是没有过多关于爱情的描写的。“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置于很低的位置。作为一个男人,你可以娶很多妻妾,但不能大谈爱情,否则会被认为淫恶。女人则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不能有婚外情,中国古代神话反映并证明了这一严格的观。中国神话是男性神的神话,诸大神都是以原始父亲或专制家长的形象出现,在神的家族中无民主可言,女性地位卑微。

  在内容上看,古代神话大多来源于民间故事,在民间口头传播,再由人修改记录的,多采用象征形式,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从这点上讲,《聊斋志异》与古代神话是有相似之处的。《聊斋志异》虽是蒲松龄所创作,但当中的故事有来源于民间的传闻,寄托着人们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光明与黑暗同在,正义与邪恶较量,使《聊斋志异》这部文言小说登上了艺术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④,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不过,《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传奇志怪,而是用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⑥

  《聊斋志异》揭露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残暴社会、统治阶级的贪婪愚蠢,热情地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无情地嘲讽科举制度的腐朽,赞扬人民群众高尚的品质和无穷的智慧。蒲松龄的思想于当时社会的氛围来讲,是较先进。他勇于揭露旧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美好的理想寄托着不懈的追求。当文人秀才都趋之若鹜地去考取功名利禄时,他却从中看到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并写下《叶生》来告诫后人一旦名落孙山之外,文章也会处处被批有毛病,古往今来,痛苦白己被埋没的,不止 -个卞和,能够识别骏马的,除了伯乐还有谁?在《偷桃》《狼》和《田七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无穷才智以及积德心善的品格。诸此种种,都或多或少引发当时人民思考,解放人们的思想,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

  而中国古代神话则侧重于引导人们崇善向美,一为当时统治者需要,二则是当时社会的大流所趋。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同尊重,是中国文化一贯的精神。与此同时,亦体现着深重的忧患意识。从《二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害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惕恐惧之情。相对于当时的制度而言,古代神话则较少提及或抨击,它较多的是给予人们美好的希冀,鼓励人们在而对难以征服的白然时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开垦土地,播种耕种,水利运用等等,在这一程度上对当时的经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四、结语

  作者穷困潦倒一生,这使他对黑暗的现实产生无比的愤恨,对美好的理想寄托着不懈的追求。他呕心沥血创作的《聊斋志异》,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统治阶级的贪婪愚蠢,热情地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可以说,在创作上,古代的神话故事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作是有一定影响,如鬼怪的描写,人物的刻画……但蒲松龄又在神话的故事上进行一番创新,添加入更多女性的描绘,对社会不满的抨击,这创新来白于所处社会的不同,思想启蒙的不同。

  注释: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M].岳麓书社版,1988:1.

  ②冯镇峦读聊斋杂记[J].丈史知识,1998(3)

  ③高光起谈狐说鬼话聊斋[M]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1.

上一篇:武汉协和医院近视眼手术怎么样,人员规模大不大+服务评价公开
下一篇:健康报:探寻百年协和的“青春密码”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