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咨询师主动给我降价并支付不起费用的时候让我先欠着,这样靠谱吗?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6-26
手机版

  救命家人们,我的心理咨询师是在武志红的平台上遇见的。在我说过一次咨询费用贵之后,他主动给我降价,让我单独找他预约。并且一周咨询费好几百我也支付不起,他就说可以让我先欠着。理由是他想给我保留这个治疗的机会?感觉自己遇到了好人。but最近的咨询中,感觉他总是面无表情,我觉得心里有点不舒服。想问问大家他是不是只是赚钱罢了?值得信任吗?

  不靠谱。只能说明咨询师连基本的守则都没做到…

  严格来说,这个操作违反了咨询伦理。没有尊重来访者的动力,你看,结果就是造成了来访者内心的困惑,他不知道是咨询师在要他咨询,还是自己想咨询。

  这种关系,在咨询中是会影响咨询效果,因为来访者没有办法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开始探索起了咨询师的意图。

  更进一步,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留下来,为了省钱吗。

  咨询师应该知道,在明确自己现在没钱,以后也没钱的前提下,来访者的潜意识里是自己暂时不想改变。(在很多时候,没钱就是没动力。钱只是他愿意放多少资源去改变的度量衡,至少心理改变现在优先级别根本不高。)

  结果也证实,如果真的很想改变,真的没钱,那他就应该在咨询师提出可以欠费的时候非常感谢,但他明显没有,而是困惑了。

  对咨询师来说,要知道心理咨询不是生意,不能像留客户那样留来访者。因为心理咨询里,钱不是钱,是设置,是关系的边界,是一种投入的契约。

  忍不住出于好心,随意去为来访者给出降价,或者欠费的许可,咨询师一个是要审查自己的金钱焦虑。(做咨询需要稳定经济来源,不然会破坏咨询中的自己的位置)

  一个是要避免拯救者的心情。越界的行为,代表我们离开了自己的位置,代替他人行使自我责任,里面或许有自己的情结。需要觉察或找督导。

  这未免也太…… 咨询师的反移情也太过付诸行动了吧。同是来访,站在来访角度,不好意思我有点忍不住代入了,我会以为这是一个来访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讯号 ——

  Estelle Disch 博士曾经提到过:

  当心理咨询师主动提出免费见来访消费者,或咨询师对来访收取非常低的费用作为报酬;

  或,由于咨询师对来访所收取的费用很低,咨询师提出希望来访者为咨询师带食物参加会议,或咨询师希望来访者做其他任务以换取治疗。

  —— 这些,都是一个咨询可能正在偏离轨道的迹象,来访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安全,要注意这些迹象。原文及全文来源:“我的心理咨询师是不是有问题?”

  别提欧文亚隆和金妮,除非你是欧文亚隆,而你的来访不是别人正是金妮。千千万个心理咨询里就出了一个亚隆一个金妮,怎么这位仁兄就是亚隆第二了?您看Estelle Disch 博士搁这儿提亚隆和金妮了么?为什么没提呢?是不认识么?怕是因为亚隆那能力很难做到啊,欧文亚隆那是心理咨询师人均及格线的标准吗,他是人人仰望的天际线呢吧。

  我个人的看法:咨询师凭什么这么看不起你,让你欠着钱,他凭什么觉得你没能力购买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又凭什么看轻你,觉得你没有能力去找到不需付费的自我开解渠道?他凭什么觉得你方方面面都没能力?

  咨询师凭什么拆除掉咨询的重要设置之一:付费。

  伦理,设置,再加上咨询师专业的咨询技巧运用,还要加上来访的努力和来访对自己的用心,—— 这些,都是使得咨询有积极成果的因素,缺一不可,咨询师凭什么拆除掉“付费”这项重要的设置之一?

  降价是友好的态度,还算正常的设置。但欠费……

  这欠费到底是每几次结算还是每个月结算的频率呢。即使每月结算,咨询师有没有问过您:您有没有闲钱去支付呢。付费规则不说清楚也会害了来访者:来访不需要去依赖咨询师,咨询师要协助来访锻炼出来的能力是,来访相信自己能依赖自己。

  免费的自我疗愈方式并不是没有:阅读,运动,和朋友沟通,等等。感觉这位咨询师貌似有点没摆正自己的职业态度,做唯一的救世主的感觉虽然爽,但是不是也太看不起自己了:比起虚幻的救世主,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足以给工作人员带来成就感。

  这咨询师把付费的设置拆除掉,他是有什么理论根据么?我目前是不理解。要不您问问武志红平台,问问cps临床心理注册系统的督导咨询师们,这能算靠谱不。

  另外,有人提到咨询师要吃饭,所以给来访欠费好留住来访。伦理、技术看一看好不好嘛,您这是以来访为中心还是以咨询师为中心呐大佬……

  至于有人提到慈善基金…… 我是真不想皱着眉头看完,但我真没看懂这跟实际的心理咨询伦理设置有什么关系。没觉得能用得上到实际的心理咨询里。

  有人提到弗洛伊德免费接过一个来访名叫狼人的,请问一下,能达到弗洛伊德水平的咨询师,当代能有几个?狼人这样的落魄贵族来访者,咨询师能无怨无悔、keep住反移情地接几个?为什么只有一个狼人,是别的来访不够落魄,还是别的来访不够贵族?咨询师对自己反移情的观察在哪里?专业度在哪里?

  罗杰斯早年咨询也做得不错,后来70几岁了放飞自我,同时交往几个女子,当时太太也还在世,怎么着,这就等于人本的都要学习祖师爷的放飞自我了么?好的不容易学,坏的上手快啰?

  现在提到设置伦理有问题的咨询,有人会提出极端例子,问题是在这些极端例子里,就别说能像大师们那样自立门户、别树一帜了,当代有哪一个籍籍无名的咨询师能达到弗洛伊德、罗杰斯、欧文亚隆平时正常水平的1/10 ?1/50 好哇?就这么普通的功力还敢拆除设置?

  怕就怕这些有意无意效仿欧文亚隆、弗洛伊德极端案例的当代从业人员,不是看到了来访宛如金妮、落魄贵族狼人的才能和贵气,而是把自己带入,以为自己是欧文亚隆第二,弗洛伊德第二。这一份带入,一点都不好笑,这首先对咨询师就已经是危险的,更勿论这会带给来访消费者的伤害。

  作为来访消费者,并且没有入行的打算,我也只能表示佩服。我觉得大师们的特殊案例根本就没有平常可以拿来用的实用性,就是一种炫技般的存在,另外窃以为,不是没可能其实他们就是搞砸了,但是嘴硬不承认,反正他们自己是开山祖师,就拿来当做摸索路上的技术炫了,哈哈哈。突破伦理设置这件事,问题是,出租车师傅哪怕突破了交规,他也依然不是舒马赫啊。

  这,平安本身就是一种平凡生活中的伟大与幸运,急功近利的炫技怎么会是值得关注的?

  关于伦理设置,就算伦理设置做到近乎满分的咨询师也依然会有技术发挥不好的时候,也依然会遇到跟客户鸡同鸭讲的时候,伦理设置做好了尚且未必能让咨询一定有效,那伦理设置损坏,咨询就更没质量可言了。

  我觉得 @张竞 在题目底下留言的这段,一点儿都没错,就是这个理:「何止不靠谱,这是破坏咨询关系的行为,伦理道德连带理论不行啊……

  讲价不是咨询师应该的事,没见过你去医院,医生跟你讲价的。这个行为破坏咨访关系的稳定性,也带给来访非真实世界的假象,严重影响相互信任,还因债权债务(拖欠情况)造成多重关系和不对等关系。

  不知道来访是怎么还会有勇气把自己的高度隐私交给这样的人。

  而咨询师,如果是存在恶意,那首先破坏了来访自愿原则,又存在诱惑来访行为,破坏非主动性。退一万步,ta是善意的,又暴露出全能幻想,掉入拯救者陷阱,模糊边界,摇摆等,这都代表着咨询师没有修通融合。看到这种问题,真是让人火大,某些咨询师可争点气吧。」

  @蘑菇姑姑 对为什么这个设置不要去破坏,解释得非常好,感谢蘑菇姑姑仔细的剖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742389/answer/3050079116

  谢谢有知乎er 提到伦理里的规则,这道题里的咨询师违反了伦理里1.16 规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742389/answer/3030215624

  伦理设置: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095772/answer/2692211373

  对于所有的咨询师来说,他们都得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移情和反移情。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移情?

  在一段咨询关系里面,当一个来访者把自已过去的经历或者是早年生活中和某一个客体的互动关系所经验到的,所发展出的驱力、防御态度、感受与反应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性咨询中被解释为移情。

  简单说,幼年经历了什么样的情感互动,跟最重要的人是用什么样特定的方式互动的,成年之后,就总会重复性地把这种内容和方式转移到当前的人的身上,在咨询当中就会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这就是移情现象。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找伴侣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一个问题,便是:女生往往会找理想父亲或者是自已父亲的影子;而男生往往会找有自已妈妈一样特质的女性。

  移情就是把过去某一个重要的人跟你互动当中经历的情感,你对他的渴望,还有你是如何应对这个情感和渴望的转移到当前的客体身上。

  其次,我们聊聊什么是反移情?

  弗洛伊德说:“在病人面前,医生应该是不透明的,像一面镜子,除了向病人显示病人自己,不显示任何他的东西。”他甚至建议分析师每5年都要接受一次个人分析。

  反移情是由于对病人的分析而唤起的,分析师自己未解决的冲突和问题,并因此妨碍到分析的发展。这是弗洛伊德的文章里给出的反移情的概念。

  例如说,有些咨询师本身自已的内心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是还有一些尚未处理掉的问题,那这个时候,如果咨询者提出了相同或者是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自已内心就会受到刺激,很容易被激起退行。

  也就是说,我们成为被来访者刺激之后有反应的主体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我们自已,而不是咨询师的身份。

  而这个时候,咨询关系中最大的灾难便出现了。

  咨询师如果一旦带入了自已的故事和经历之后,这个分析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困难。但现代与后现代精神分析对反移情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分析师自己的问题,不识别到、不觉察到,会影响咨询,如果觉察到,反而会变成一个线索。

  关于反移情,重点就在于我们必须掌握足够多的技术,能体察自己的潜意识。一方面从业之前有好几轮的个人体验,起码从业前这一轮体验是必须做的,目的就是防止自己的原因带来一些破坏性的作用。

  虽然一方面说可以利用反移情,但事实上反移情也是无意识层面的。如果不借助督导,不借助于更科学的工具,或者自己的体验师,想识别自己的反移情是很困难的。靠主观上的努力是识别不到的,一定要借助一个客体,可以是访谈笔记、督导师、同辈小组,也可以是你的分析师。

  但是,一旦反移情没有被识别到,这种情形下形成的阻抗将是阻力最大的。举个例子,一个来访者爱上了咨询师,困难是非常大的,但还能工作。只要分析师能够清醒地维持住设置,设置会让来访者从移情的不恰当性里回归理性,这一轮移情会在一定时间内衰竭下去,但是也很难。

  很明显,题主和那个咨询师之间就产生了“移情和反移情”的问题了,在临床操作当中,可以粗暴地把移情当成投射,反移情当成投射性认同。

  咨询师要从理论理解上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对来访者的理解。用精神分析的语言描述来访者。什么样的养育者养育了他?他与养育者之间最核心的互动主题是什么?

  第二,对他们的关系要进行督导,也就是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投射性认同进行督导。对于你跟来访者的工作,你的情绪感受出来的第一个词汇是什么?如果你心里对来访者有一种冲动,是什么?

  第三,你希望他有什么改变?如果能把这三个问题回答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就会开阔很多。

  然后会要求咨询师说清,他跟来访者之间什么时刻是关键的时刻。是开始向你投射的时刻,还是出现阻抗的时刻?在那个时刻,你们发生了什么互动?是哪句话还是哪个设置上的变动,让对方出现这种刺激?他刺激之后,你自己认同了什么?这是这个时刻的一个处理。

  还有就是不同的时刻的技术应用。你能用技术吗?你用的时候困难吗?当你用技术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

  移情反移情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去分享,并且从不同角度给出反馈的一个概念。我们联想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触动的点,你也可能会触动某一个人,这就是精神分析的魅力,也是移情反移情吸引人的地方。

  #爱不生债#

  这存在更好的做法。

  那就是告知对方自己这里有一个慈善基金,你可能有机会申请,需要满足若干条件,只要经过对方审核并且满足对方的要求,你就可以享受低息/无息贷款,甚至可能获得免费。

  这些条件大约是要求你全勤、保证完成既定疗程、要求你完成基本的配合工作、要求你完成一些指定的社会服务、要求你授权分享你的特定资料用于学术目的等等。

  这个慈善基金实际上不一定要是某个慈善机构设立的,完全可以是咨询师自己设立的,这一点求助者并不需要知道。

  但这不是“过家家”,不是“找借口给钱”,而是严肃的、有规有矩、有合同、有手续的真实的契约交易。

  这个慈善基金必须有明确的限额、条款和规则。不容咨询师自己感情用事。

  它的额度咨询师自己要量力而行,而不能同情心一起就上不封顶。它的规则要有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真实的合法性。它原则上“不白给”,领取这份帮助,一定要交换你承担某种责任、做出某种努力。

  求助者做得到,ta就只需要对合同负责,面对咨询师不需要有任何心理上的亏欠和自卑。咨询师既然没有揭破谜底,自然也明白自己不应有施恩的期待。

  这样,你客观上帮了,对方也得到了帮助,但却没有改变双方的伦理关系,不会毒害你们的工作关系。

  而你设立这个基金,这基金的上限已经给你自己立了规矩,设立了保护机制。

  你不需要等到遇到特别可怜的人再辗转反侧,在激烈的情绪驱动下冲动决策,而可以在一个好得多的条件下冷静、周全、从容的按照最好的尺度做最理性的安排。

  坦率讲,如果一个咨询师——尤其是有济世理想的咨询师——不参考这个方法提前预设自己的安全防护,提前理性的定义自己应分的义,那么ta实际上是在任由自己的情绪做主。

  那么ta所做的并不能全然称为善与尽义,而有无视人与己的平安,沉迷名为“慈善”的享乐之嫌。

  同样的纪律,一直在指导这些答案本身的撰写。

  所以这里一直在说——不必感谢我,要感谢那些为你们这些后来人而向这个账户里捐助的人。

  我当然捐了,但我捐的额度,实际上被视为我自己愿意在这种令我自己觉得值得一做的事情上的必要成本。我的享乐令你们额外受益,不对你们产生补偿的义务。

  这也意味着你们不要出于“感谢”来“回馈”,更不要把你们所“打赏”的金额视为对这些“精彩表演”的“赏赐”。

  不,这些“打赏”是将来其他人得以更多更好的得到这些服务的预付成本。

  正是为了那些自己没有能力支付、而我也无力代付的人,可以不必抱着亏欠的心情来仰望所谓“伟大的爱”。是为了ta们可以像现在的你们一样,一面得到实质的帮助,一面不必负债、不必亏欠、不必忐忑。

  爱不生债。

  这里面没有神秘——你把上面的整个逻辑关联看一遍,就会发现这个体系里无人受损、无人牺牲,只有债务得免,没有债务发生。

  而它并不依赖什么神秘力量,只是天然就是如此。

  换言之,爱实际上是一种成熟的、有效的,达到目的的行为逻辑。它的现实性并不高不可攀,而且逻辑的基础早就内嵌在世界本身的常规里,早已条件齐备了。

  它其实不绝对需要你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亲入地狱,它可以不动声色,平平常常,谈笑自若的有效运行。

  甚至会产生足以支持自己、有时还会惊人的扩大的净利润。

  这也给你一个警示——如果你所设想的爱的实践,无可避免的要导致除某人欠下不断积累的外债,无论是金钱债还是人情债还是风险债,那么你这个实践至少是还要再费思量打磨,而不要轻易自信为爱。

  注意,这包括了你自己欠你自己的债,即使是导致你自己欠你自己的债,一样不可以。

  爱是一种不但不产生债务关系、而且一定会净消除债务的伦理系统,这不但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起点。

  正因为如此,爱才是因为必然愚蠢的资本经营、权谋斗争所造成的日趋崩溃的庞大社会关系债务危机的解药。

  爱免你的债,如你免了别人的债。

上一篇:原创我国古代四大美女真实的颜值排名
下一篇:《金瓶梅》抄袭《水浒传》?西门庆和潘金莲在一起了?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