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通识100》每周推荐丨刘震: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
原标题:《复旦通识100》每周推荐丨刘震: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
- 编者按 -
为进一步推动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提质升级,《复旦通识100》邀请通识核心课程教师以“为什么要学习这门通识核心课程”为主题撰写文章,“以点带面”地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的历史纵深和思维线索,启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本学期,我们将定期推送一篇《复旦通识100(卷一)》的文章,让我们跟随老师们一起思考他们关注的问题,领略“复旦通识”的风采。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
作者丨 刘震,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丨古典印度学
代表著作丨《禅定和苦修:关于佛传原初梵本的发现和研究》, The Dharmadh-
tustava:A Critical Edition of the Sanskrit Text with the Tibeta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s,A Diplomatic Transliteration of the Manu and Notes
主讲通识核心课程丨印度宗教文献导读
印度有三大本土宗教:佛教、耆那教和所谓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是以创始人的称号命名的,而印度教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将婆罗门宗教以及尊崇不同主神的教派统称为“印度教”。
虽然这门课程叫做“印度宗教文献导读”,但很难为上述每一个宗教举出一本代表性的经典。如果非要如此的话,一本经典既无法代表一个宗教,也无法排除其他宗教的影子。
这三大宗教的产生、发展互为因果,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照产生于中东的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流行于中国的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还有印度现存的两大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印度本土宗教可以说相处得融洽得多,之间的斗争和对立也小得多。
印度三大宗教的仪式、图像、文献和建筑,互相利用、借鉴、继承、沿袭,改头换面、包容并蓄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埃罗拉(Ellora)石窟。该石窟位于今马哈拉施特拉(Mahārā??ra)邦,开凿于公元6—10世纪。三大宗教的石窟从南到北一字排开,第1—12窟为佛教石窟,第13—29窟为印度教石窟,第30—34窟为耆那教石窟。目前尚未发现什么证据,显示一个宗教对另一个宗教的洞窟实施过破坏。
其原因,可能是印度统治者对三大宗教经常采用“不争论”的包容态度。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统治者—阿育王(A?oka),虽然被佛教传统认为是佛教的信徒,他所留下的敕令碑铭也似乎验证了这一点,但是他登基第2年所颁布的敕令则昭示他同样供养了佛教眼里的外道—婆罗门、邪命者(Ajīvika)、尼健子(Niga??ha,即耆那教僧人)等。
另一位法王—戒日王(?īlāditya),在玄奘笔下,他无疑是虔诚的佛教徒,是佛教的大施主。玄奘的学识得以在印度一举成名,就是他在戒日王举办的“无遮大会”(Nirarga?a)上辩论获胜。然而,无遮大会是婆罗门教的传统,据现在的研究,戒日王以该活动来敬奉印度教的主神湿婆(?iva)。
戒日王,公元606—647年在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详尽的描述,称之为“今王本吠奢(Vai?ya)种也,字‘曷利沙伐弹那’(Har?avardhana),唐言‘喜增’。君临有土,二世三王。父字‘波罗羯罗伐弹那’(Prabhākaravardhana),唐言‘作光增’。兄字‘曷逻阇伐弹那(R ājyavardhana)’,唐言‘王增’。”因此,戒日王又名喜增,亦被称作“喜天”(Har?adeva)、“喜”(Har?a)、“吉祥喜”(?rīhar?a)。父兄死后,戒日王大体上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戒日朝,定都曲女城(Kanyākubja)。
和很多印度的国王一样,他赞助诗人,同时自己也是诗人,而且是最出色的国王诗人。他的传世作品,共五部,三部戏剧《钟情记》( Priyada?ikā )、《璎珞记》( Ratn āvalī )、《龙喜记》( N ā g ā ndana ),两部佛教赞颂《晨朝赞》( Suprabh ā tastotra )、《八大灵塔赞》(A??amahā?rīcaityastotra)。义净的《南海内法寄归传》的第三十二章“赞咏之礼”中,记述了戒日王作品在印度的影响:“又戒日王取乘云菩萨(Jīmūtavāhana)以身代龙之事,缉为歌咏,奏谐弦管,令人作乐,舞之蹈之,流布于代。”
这里要提的是他的《晨朝赞》。该诗格律以Mālinī为主,大概有25颂,每颂多以一句赞颂黎明、唤醒世界的连祷结尾。就诗艺本身来说,并不算高明,但作者用简单的技法,每一颂描摹、暗讽一位(或一类)依旧沉睡的外道诸神,反衬佛陀(十力者)的觉醒,立意非常新颖。现以其中的一颂为例:
如雪山峰一般,以蛇作祭祀的绶带,
精于焚毁三座城,虎皮为上衣
带着三股叉,与山最好的女儿恒共眠。
十力者啊,你的晨朝恒照耀!
此颂讽刺了湿婆。虽然没有点出他的名字,但罗列其特征与事迹。湿婆项上缠蛇、身披虎皮衣、住于喜马拉雅山修行,其标志性武器是三股叉。“焚毁三座城”,指湿婆联合诸神,组成弓箭,摧毁了阿修罗所造的三座城。“山最好的女儿”指的是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Pārvatī),湿婆与雪山女神充满艳情的爱情故事,在印度流传很广,也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据说早于戒日王—迦梨陀娑(Kālidāsa)的著名大诗(mahākāvya)《童子出世》( Kumārasambhava )的母体。当然,迦梨陀娑又将艳情的主题进一步渲染。
从《晨朝赞》可以看出,戒日王对印度教的诸神了如指掌。在这样一首献给佛教的诗歌里,对非佛教的宗教也仅仅是点到而止的讽喻。如果哪天发现一部戒日王献给印度教的诗歌,也不足为奇。而且那样一首诗歌里的赞颂与讽喻的程度,应该也类似于这首诗歌。
无独有偶,一对从婆罗门教皈依佛教的诗人兄弟优陀跋罗主(Udbha?asiddhasvāmin)和商羯罗主(?a?karasv āmin,与那位印度教的著名改革家同名),可能为公元八九世纪之前生人,也分别创作了相似的诗歌:《殊胜赞》( Vi?e?astava )和《天胜赞》( Dev āti ? ayastotra )。
在《殊胜赞》中,有一颂:
作乐者甚至超过了鸳鸯,
【因为】他的一半由其妻子构成;
你(佛陀)【却】不被爱欲所迷惑。
【爱欲】带来不乐。
这一颂同样是讽喻湿婆的。鉴于湿婆与雪山女神的情意绵绵、如胶似漆,印度教的造像中有两者合体的形象,称为“半女半自在”(Ardhana?i?vara)。诗句“他的一半由其妻子构成”指的就是该形象。
在《天胜赞》中,有一颂:
毗湿奴的手臂很可怕,扛起一把杵作为武器,
大天(湿婆)悬挂着一串人骷髅做的花环;
佛陀的举止却出奇地宁静,
我该敬礼谁?宁静的,还是不宁静的?
这一颂提到了印度教的另一位主神毗湿奴(Vi??u),他的标志性武器之一是一柄杵;也提到湿婆,他的又一标志是骷髅串成的花环。
这几个文学上的例子,在印度的宗教发展史上也得到了印证。耆那教和佛教脱胎于婆罗门教,佛教又得到了耆那教的传承;8世纪印度教的改革,又从佛教汲取了很多思想;11世纪,佛教与印度教几乎融合。
在具体的神祇方面,印度教的很多神祇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到了佛教的密宗阶段,甚至成了重要的菩萨。在印度教里,佛陀成了毗湿奴十大化身(Da?āvat āra)之一。很多寺院、神龛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不时地变换宗教归属。今天,传统的印度佛教已消失近千年,但很多佛教遗迹却并未废弃,而是改换门庭,成了印度教或者印度教名下的民间宗教、地方宗教的祭祀场所。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金刚座塔,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曾经描述过。它在13世纪之后也未能“幸免”,很多年来曾作为印度教祭牲之地,直到20世纪50年代方回归佛教团体,成为全世界佛教徒的朝圣之地。对比同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过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印度的佛教遗址还是万幸的。
印度所发生过的宗教包容,在我们这里也多少曾有若干事例。比如说,印藏佛教里以持净瓶的青年婆罗门形象示人的弥勒菩萨,在汉传佛教里是一位大肚的布袋和尚。汉传佛教的弥勒形象,并无文献依据,只能以传说中布袋和尚的行状来敷衍。其实,弥勒形象的汉化,寄托了中华民族对现世财富的向往。印度教的财神、夜叉之王俱比罗(Kubera)的形象窜入了汉地的弥勒造像中。俱比罗身形矮胖、手持钱袋子,或直接,或间接—通过佛教中的财神毗沙门天或者黄财神(Jambhala)—影响了这位未来佛在汉地的化身。正应了印度的一句嘉言:“明天的孔雀不如今天的鸽子。”
总结一下我们的话题:我们研究某部印度的宗教经典,要时刻注意到印度的包容性。带着这一意识,我们才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印度宗教经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①金克木:《梵竺庐集》(甲集)、(乙集)、(丙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室利·阿罗频多:《薄伽梵歌论》,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③蚁蛭:《罗摩衍那》(8卷本),季羡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年。
④毗耶娑:《摩诃婆罗多》(6卷本),黄宝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⑤Moriz Winternitz,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 vols.1-3, Calcutta:University of Calcutta, 1967.
目
录
序言/孙向晨
一、古典传统的汇通
如何认识经典中的传统:阅读“十三经” /邹振环
立象以尽意:《周易》的思维世界 /邓志峰
《春秋》三传的历史叙事与意义解读 /郭晓东
《论语》:中国文化的原典 /傅杰
良知的力量:走入孟子的精神世界 /杨泽波
纷乱时世之中的自由逍遥:庄子的精神方向 /陈引驰
史学经典的结构与传承:《史记》导读 /陈正宏
阅读《三国志》:观察和理解一个时代 /戴燕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思想世界 /姜鹏
二、世界文明的奠基
古希腊文明及其现代遗产 /黄洋
英雄之生死:《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对读 /张巍
悲剧与古代希腊人的公民教育 /吴晓群
帝国的兴衰:修昔底德的政治世界 /任军锋
城邦与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真理-正义问题 /丁耘
印度本土宗教:交汇与包容 /刘震
割裂与迷思:古代两河流域考古与艺术 /吴欣
“知其不可而为之”:《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启示 /欧阳晓莉
《希伯来圣经》:亚伯拉罕三大宗教文明之根 /刘平
亦继希腊哲学之余绪:阿拉伯哲学的来龙去脉 /王新生
三、现代秩序的逻辑
笛卡尔与《谈谈方法》:如何使用理性来探究真理? /佘碧平
制造“利维坦”:霍布斯与现代国家的诞生 /孙向晨
自然与自由: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旨趣 /尹洁
现代自由秩序的逻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汪行福
危机与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张双利
如何唯物主义地思考世界?—和恩格斯一起思考 /吴猛
从“认识你自己”到“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哲学启蒙 /吴新文
财富背后的文化动力: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研究 /郁喆隽
四、社会历史的展开
文艺复兴:社会转型与新文化建构的范式 /赵立行
“人权”的彰显—思考欧洲现代文明的特性 /李宏图
欧洲殖民帝国如何影响当代世界 /朱联璧
政治的由来:人类政治演化史的逻辑 /包刚升
法律与社会的法理关系及其实践 /潘伟杰
以现代学科为视角理解近代中国 /曹南屏
20世纪的中国、美国与东亚现代世界的形成 /马建标
以人为本:当代中国的人权与法治 /侯健
中国与全球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律秩序 /梁咏
五、科学探索的视野
人文的物理学 /金晓峰
大气科学与人类社会 /穆穆
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与迁徙 /金力、谭婧泽、李辉
进化思维:洞悉宇宙、生命、社会的关联性和复杂性 /杨继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 /赵斌
医资可鉴:历史上的医学、社会与文化 /高晞
哲学家为何要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 /徐英瑾
六、文本创作的背后
从失意中探寻诗意: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 /杨焄
体认词心中的红尘与人情:宋词与我们 /赵惠俊
西游故事群落里的中国文化 /张怡微
走近文化昆仑,探析古典诗艺:阅读《谈艺录》 /侯体健
追问我们所“熟知”的鲁迅 /郜元宝
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与现代抒情 /段怀清
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春想象” /金理
“是我把黑暗,化作光”:手抄本传统与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 /包慧怡
西方叙事传统:定义、演变和叙事分析 /段枫
七、美与艺术的体察
你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对艺术与审美的哲思 /孙斌
破墙:杜威的生活美学策略 /张宝贵
经纬交织,秘响潜发:对现代艺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沈语冰
从体验者的视角审美中国戏曲艺术 /赵群
基于实践的审美体验:从达·芬奇笔记到绘画实践 /周进
“电影是什么?”:感知、体验与创造 /许肖潇
后记
排版 | 孙 梦
审核 | 刘丽华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