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和先生谈国学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6-26
手机版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为历代儒客尊崇),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老百姓国学仁为己任任重道远。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原文】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解读】

  这也是《论语》中的名言。孔子面对奔涌不息的大河,发出了时不我待的感慨。流水一去不复返,无论昼夜永不停息。观于水而悟人生之道,尽管过去的已经过去,但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的精神。

  【原文】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读】

  孔子的原意是说“好德”之难,任重而道远,难在自觉和有恒,而“好色”则是本能欲望、人之常情。这里并没有要借“好德”来“禁欲”的意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居住在卫国,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让孔子的车跟随在后面,一路招摇过市,孔子因而发出这般感叹。

  【原文】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①篑(kuì):盛土的筐子。

  【翻译】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解读】

  贵在坚持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智者通过不断追求与探索所得,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永恒价值,学习、理解和把握这些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想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得怀着持久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方能取得成功。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不仅遭受到了无尽的讽刺与挖苦,同时还要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但他没有放弃,在狭小的房间里,仅凭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和一支笔,他坚持了下来。在耗尽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后,他最终完成了研究,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不仅在做学问方面如此,对于其他事情也同样适用。愚公为了打开通道,就率领家人进行移山。但这在智叟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是,愚公却坚守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念,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定能搬走大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神明,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移走了两座大山。

  与做学问和做事相比,孔子更看重的其实是提高个人修养,他的这个比喻也是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提高修养要比做一件事难得多,也比做学问难得多,因为道德的提高没有止境。漫漫人生路,不知何时才能达于仁境,这种感受很容易让人懈怠。所以,有的人刚刚起步,便因看不到目标放弃了;有人走到半道,因为坚持不住放弃了,真正像孔子那样,修成纯粹美德的没有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仁道的人生路,很像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途中有何止九九八十一难。不要说心起恶念,即便是一念偏私,也会有损道德。在外人面前做得再好,在暗室心生邪念,也是不道德。通常,大家说起修养来总是轻飘飘的,不知何其难哉。孔子之所以说仁道难修,原因盖在于此。通观《论语》,被他认可达到仁境的,也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数人而已。

  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

  贵在坚持的道理很简单,只是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在行动之初,总是雄心勃勃,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可是,当他们稍遇阻挠之时,其信心就立刻动摇起来,往往会半途而废,令之前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究其根本,还是因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所致。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收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成功。

  

  【原文】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①,其回也与②!”

  【注释】

  ①语(yù):告诉。

  ②与:同“欤”。

  【翻译】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

  【解读】

  颜回对老师的教导句句皆能领会,所以从无懈怠的时候。孔门弟子三千,能够始终持之以恒,不松懈、不倦怠,自觉坚持道德修养的,亦只有颜回一人了。孔子在赞叹颜回的同时,也是在惋叹天下能坚持不懈于道的人不多。

  【原文】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到过他停止。”

  【解读】

  这是孔子用死去的学生颜渊的勤奋刻苦精神,来激励其他学生好学上进。颜渊是一个十分执著、勤奋且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没有要求,心思全部用在学问的增长和道德修养的日新方面。孔子经常以颜渊为榜样提醒其他学生。但颜渊却不幸英年早逝。对于他的早逝,孔子自然十分惋惜和悲痛。

  

  【原文】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①!秀而不实者有矣夫②!''

  【注释】

  ①苗:庄稼出苗。秀:吐穗开花。

  ②实:结果实。

  【翻译】

  孔子说:“庄稼有只长苗而不开花的吧!有开了花却不结果实的吧!”

  【解读】

  要有始有终

  孔子在此处用“苗”“秀”“实”来比喻生命和修养,是很值得玩味的。地里的庄稼一样,从播种、拔苗再到开花结实,完成生命历程。但是,并非所有的庄稼都能经历这个完整的过程,在此期间,有的只长苗而没有开花,有的开了花长了穗却没有结果。人的成长也是一样,有的人树立了志向,但却没有行动,就像只长苗不开花;有的人,立志并进行了修行,但却半途而废,就像庄稼开花而没有结果。只有那些既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行动,并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胸怀大志渴望有所作为的大有人在。但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空怀志向却不愿采取行动。岁月蹉跎,回首往事,才发现一事无成。这些人,说好听点是志大才疏,说不好听点是空想家。这些人,便是“苗而不秀”。当然,造成苗而不秀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么说,无所收获的人生是可悲的。

  还有一些人,在树立远大志向行动起来。为了理想,他们努力进德修身,付出过汗水乃至血泪,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不能坚持到最后,或半途而废,或晚节不保,给人生留下巨大遗憾。这些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秀而不实”者。与前一类人相比,这类人的命运更令人叹息。

  历史上,早年名声甚好,中途变节而被历史诟病者不乏其人。唐代大诗人王维才华横溢,诗画双绝,作为一代名士备受社会尊重。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不久便攻占了都城长安。王维没来得及逃跑,便做了叛军的俘虏。由于王维名声太大,安禄山不但没有杀他,反而请他出来做官。王维被逼无奈,便在叛军中任职。很显然,王维的行为属于屈膝和变节。这一点,成为他洗刷不掉的人生污点。此外,明朝末年祖大寿、洪承畴等人,都因为中途变节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管以前他们有着多么高尚的情操,有多大的才能或建立过多大的功业,都无法改变失败人生的历史结论。

  更可惜的是那些晚节不保的人。这些人,早年立志,青年奋斗,中年建功立业,本可以在历史上留下美名。但是,由于不能坚持到人生终点,落个可悲的结局。宋代名相寇准,早年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陈己见,颇有作为。在抵抗辽国侵略的澶州之战中,更是立下不朽功绩,并被朝廷任命为宰相,受到大宋臣民的敬仰。到了晚年,寇准开始居功自傲,贪图享乐。他整天盛排筵宴,沉迷于酒山肉海之中。家里兴建豪华建筑,装饰极尽奢华。他本人骄奢淫逸,过着得意忘形的奢靡生活。寇准的作为,引起朝野的不满,因为大臣弹劾,朝廷罢了他的宰相之职,并把他贬到雷州。《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寇准用自己的人生,对这句话作了恰如其分的注释。

  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建功立业也罢,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功亏一篑。在成就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付出终生的努力,坚持到生命最后,才能算真正成功,才能流芳后世。

  

  【原文】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望,这样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解读】

  这是孔子勉励年轻人的名言。他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醒年轻人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年轻人的优势在于年轻,来日方长,大有可为。但可惧的是很快会变老,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他的学问事业倘若还没有任何成就,那他也就没有什么可让人敬畏的了。

  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生活、人生是有深刻体悟和洞见的。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孔子的这种今胜于昔的思想是正确的。

  【原文】

  9.24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乎?绎之为贵③。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法:正道。

  ②巽(xùn):恭敬,即恭顺谦敬之言'意译为温和委婉的表扬话。

  ③绎:抽出事物的条理,加以分析鉴别。

  【翻译】

  孔子说:“合乎礼法原则的话,能够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听了能够不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以后才是可贵的。只顾高兴而不加以分析,表面听从而不加以改正,我也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种人了。”

  【解读】

  孔子在这里告诫人们,对待正言规劝要能听得进去,并照着去改正错误;对于恭维表扬的话要去分析其意是真是恶,然后能自省自勉,这才是正确的态度。这里讲的第一层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正确的话只是第一步,而真正需要做的是依照正确的意见去改正自己的错误。第二层讲的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也要仔细辨别其是非真伪。孔子所讲的这两点对于我们今天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原文】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

  孔子说:“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解读】

  此章与《学而》篇第八章重复,故译文略。

  【原文】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①,匹夫不可夺志也②。”

  【注释】

  ①三军:古代大国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②匹夫:男子汉,泛指普通老百姓。

  【翻译】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解读】

  高贵的志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这句话强调了人格的高贵,志向的尊严。同时,这也是孔子通过对人的内在志节的肯定,间接肯定了人的价值。与西方以神为主导宗教文化不同,儒学一开始就认可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价值,倡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和能力提升,最终建功立业,实现一个充实而壮美的人生。这种思想,是典型的人文主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化才进入人文主义阶段。

  “三军夺帅”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比这更难的的是夺人之志。孔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夺帅”是可以靠外力完成的,而“夺匹夫之志”绝非外力能够实现的。在此处,孔子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肯定了人的尊严,将坚定的志向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在告诫人们人格的尊严要比生命更加可贵。

  一个人的志向,可以说是人们自身所有思想的来源,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没有能力侵犯剥夺,只要自尊自爱,每个人都可以维护好自己的人格尊严。正因为志节是如此的高贵,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坚守住个人的志向,珍惜自己的人格。但是,前提是自己内心有这样远大的志向与崇高的志节。而这种志节,只有在学习圣贤之道,不断体认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才能确立,也只有在摆脱各方面的威胁与诱惑之后,才能坚守住。这一点,就像孔子在《述而篇》中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心中有志向才能有所守。

  一个人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志向,完全在于自己,成也由己,败也由己。虽然一个人的性命可能随时都会丢掉,但其思想却是很难被外力所改变。例如,元世祖在率兵攻打南宋之时,可以说是杀人无数。在俘虏了文天祥以后,虽然花了三年的时间,尝尽了各种办法,却拿文天祥毫无办法。最终,元世祖只能又爱又恨地将其杀掉。面对强权,临节不变,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表现。

  可是,反观我们近现代的历史,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家可以看到不少汉奸的身影。如汪精卫等人,为了一己私利,竟无视人民的死活。而且,他们的变节行为也没有人逼迫,敌人只是对他们稍加诱惑,他们就心甘情愿地加入了叛国变节的队伍,怎能不遭人唾弃?

  在当今的社会,身为一名领导者,当你的职位越高时,你所受到的诱惑就越大、越频繁。此时,你能否保持得住自己的志向不会发生偏移,关键还得看你自身的定力如何。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自身的修养高了,自然不怕恶鬼缠身,但若修养低了,恐怕只能堕入万劫不复之地了。

  另外,对于那些没有权力、没有金钱的人而言,在权力与财富面前,千万不能气短,更得坚定自己的信念,矢志不移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正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无论外界的威胁与诱惑有多大,只有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既是为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道理。

  一个人只有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才能不断地奋发向上,提升着自身的人格和精神上修养,抵受得住任何的威胁与诱惑。只要有着这股信念作为支撑,无论大家的奋斗是否有成果,都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

  

  【原文】

  9.27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者立②,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①衣(yì):穿,当动词用。敝:破旧。缊袍(yùn páo):用乱麻衬在里面的袍子。

  ②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见《诗经卫风.雄雉》。忮(zhì),嫉妒。臧〔zāng〕:善,美好。

  【翻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袍子,与穿着狐貉裘皮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子路听了,从此常常念着这句话。孔子又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么算得上好呢?”

  【解读】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既表扬又提醒的教诲。孔子教育学生总是针对个人不同禀赋和个性而有的放矢。他对子路的优点进行表扬,但见子路一听到表扬就喜上眉梢,得意洋洋,一直吟诵着这句诗,就说:“仅仅做到这个样子,又怎能算是好呢?”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更高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的德业。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杨秀和被评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宾礼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秀和同时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理事、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德艺双馨书画艺术家之一(建党百年功勋书画家)。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

  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曾出版《中国艺魂》、《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等多部书籍。

  杨秀和现担任东方欣正书画院院长,京西文艺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北京墨缘阁书院院长,北京海图书画苑特级书法教师,北京世纪名家书画院艺术顾问,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主任创作委员。

  杨秀和在全国书画大赛中曾荣获《当代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一等奖;第二届、第三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二届魅力神州全国书画征文大赛二等奖;辉煌中国·第四届当代书画家精品邀请赛特别嘉宾奖;北京水立方·书画名家艺术展——文化创新开拓者奖;第二届国际文化艺术节突出贡献奖;第五届、第六届当代羲之奖·书画家作品邀请赛金奖;第十三届艺教之星全国师生书画大赛优秀园丁奖;首届全国书画网络精英大赛特别贡献奖;首届金手指杯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人才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当代中国艺术作品成就展特别金奖。

  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曾评价杨秀和书法:“畅春斋主杨秀和先生笔力苍劲,深得宋明之韵,米黄之风。谋篇从容雍雅,行笔纵横酣畅,点墨浓稀得当。帖意碑风融于一体,雄浑中不失飘逸,刚劲中充满灵动。观之如峻岭连绵,又如波涛涌至,富有强烈且不失愉悦的视觉效果。”

  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也曾这样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先生书法得力古远,以钟繇、二王、汉隶唐经为根柢,融汇宋元明清流脉。意境古雅,风姿妍正。真隶行草俱擅,结字雍容大气,笔势刚劲中尽带律动,笔笔酣畅遗韵;小楷气象大,大幅意蕴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文华先生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秀和教授隶书朴茂奇肆,瑰异凝重,再现汉碑简牍的法度和韵味。”

  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曾评价杨秀和书法:“杨公秀和汉隶苍劲怀远富有韵律,笔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处,汉时风雅如现眼前。”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六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杨秀和书画作品,每年的成交额都会在500万以上,如果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来说,四尺整张价格一般都在3万元左右。

  2018年春,杨秀和经写了八个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在保利拍卖行上拍卖,规格是四尺整张,起拍价15000元,最终成拍价格是8万元。一般情况下,杨秀和每平尺书法润格在3000元左右,但个别精品每平尺润格可能达到1万元以上。

  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卖平台上对杨秀和先生的一幅四尺整张的四个字的书法作品“砥砺前行”进行拍卖,起拍价为12000元,最终经过20位买家的竞拍,以17.86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也是杨秀和先生的书法通过保利拍卖所拍出的最高成交价格。

  举报/反馈

上一篇:湖北:一大爷翻越男厕伸头偷窥被拍个正着,知情人称这不是第一次
下一篇:原创上影节曝“多元视角”新片单将展映三浦春马遗作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