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爱说烂梗,我要制止吗?
大家好!心理专家答疑解惑专场又和大家见面啦,如果你有小困惑、小烦恼,别担心,来这里倾诉那些可能牵绊着你的情绪和问题吧。愿你能敞开心扉,发送邮件至youyigewenti@sina.cn,说不定你的问题就会被咨询师回复哦。
下面先请看一位读者的来信。
(向上滑动启阅)
老师:
您好!
我发现同学们很喜欢玩烂梗,我其实无法理解。当我对事件和人物不了解,没有决定性实质性证据之前,我不会随便发表评论,这是我的原则。但我感觉很多同学就是为了黑而黑,如果有人辩护,还会被嘲笑为水军在洗白。他们的这种偏见让我很不舒服,我也很担忧:我作为沉默的旁观者,没有跳出来阻止,是不是也在助长这种风气;但同时害怕我不迎合大多数人,就会被孤立。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小贺
本期我们邀请到重量级心理咨询导师黄彬彬,为这位同学答疑解惑。
本期特邀心理成长导师
黄彬彬
《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高中心理健康与生涯教育专职教师,多家媒体特约作者。
小贺:
你好!
你的来信让我认识了一位有原则、有担当且正义感十足的笔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欣慰。“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登上热搜,说明你遇到的情况不是个例,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什么是“梗”?“梗”源于“哏”,本意是笑料、包袱,现在是网络流行用语。网络技术的加持,让“梗”的传播速度与密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人们会因为身份认同或者情感共鸣加入玩“梗”的狂欢中。
比如,“卷王”一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熬夜学习赶进度的舍友,造梗者的输出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经验一拍即合;再比如《孤勇者》曾成为小学生的接头暗号,若想融入圈子畅快交流,就要熟悉这个圈子的流行用语,所谓“只要对上了暗号,我们就是一家人”。
“玩梗”已经成为当代网络社交的新时尚、彰显个性的新途径。有些“梗”轻松幽默、无伤大雅,还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但也有些是“烂梗”,毫无意义甚至粗俗、脏话连篇。这或许就会造成你所说的“这种偏见让我很不舒服”。
我很佩服你坚守原则,“没有决定性实质性证据之前,我不会随便发表评论”,也希望你继续坚持这项原则,不要加入“烂梗”横飞的“无脑”狂欢中。这是我给你的第一点建议。
你的困惑在于,在流行玩梗的群体中,你要扮演何种角色。你既担心旁观助长歪风,又担心不从众会被孤立。我读书时以及现在的学生中,都遇到过和你类似的问题,“我身边的人都玩《原神》,我不喜欢玩这种剧情类的游戏,太费时间了,但如果我不玩,就和朋友没什么共同语言了……”“我闺密追星,总向我安利她的偶像,但我get不到他的颜值,我怕实话实说她就不理我了。”不止是你苦恼的玩烂梗,玩游戏、追星……青少年的生活中会不断出现类似的情境。
选择坚守本心挺身而出,还是冷眼旁观随波逐流,你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你真实的核心需求。《乌合之众》一书提到“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实施行动”,导致群体常常做出盲目的“无意识行为”。娱乐至死的时代和麻木跟风的群体都在追求虚假的需要,比如,有些同学对一些梗其实是一知半解,但是别人都在说,于是自己也热衷于输出,就属于虚假需要的范畴。
你需要思考你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例如在人际交往方面,你想要找到三观一致的小伙伴,还是与道不同的人表面和谐,或者与所有人打成一片?我不希望看到你像我的某位学生一样,为了融入与自己兴趣不同的群体,玩着自己并不喜欢的游戏。本来玩游戏就希望能够放松,找朋友也希望得到支持,结果却委曲求全,讨好他人,牺牲难得的放松愉悦来换取一点谈论共同话题时的欢声笑语,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你现在要做的,是梳理出你真实的核心需要,再评估你的何种角色及行为与之相匹配。心理学家荣格说:“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才是清醒的人。”
你发现了吗?你身边有不少同学已经习惯了用笑声替代思考,沉溺于玩烂梗的他们只关注于其他人在笑,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跟着笑,他们已经混淆了虚假的需要和真实的需要。而我相信你已经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是非判断标准,而我也很认同你正直且有原则的处事风格。所以你需要防止受他们影响,有意或无意地突破了你的底线。如果你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也有支持你的人,你有丰沛的能量影响甚至改变他们,那你愿意站出来指正,制止他们说烂梗,这会是一件大家拍手称快、你也觉得酣畅淋漓的好事。
不过看起来目前的你踌躇不前,那不如先充实和武装自己,可以是阅读经典,也可以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多交流,待你由内而外地坚定且充满力量,你的阳光和自信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与你志趣相投之人,也可以照亮更多曾经与你一样迷茫的人。
莫言说,“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牵梦绕的什么。”而你正值青春年少,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不要害怕选择,珍惜你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力,勇于承担选择背后相应的责任,责任恰恰也是自由的保障。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上一篇:如何让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这场研讨会上,杭城学校亮出最新成果
下一篇:8岁女童在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拘留期间死亡!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
- 获奖影评赏析|《阿丽塔·战斗天使》
- 人生必看十部好看的纪录片(十部必看的现实主义纪录片)
- 日本十大禁欲动漫盘点:唯美霸道下的污镜头
- 墨西哥大麻即将合法化,美媒:美国夹在两个“卖大麻的邻居”之间
- “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价值生成
- 马来酸阿法替尼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 原创《满城尽带黄金甲》:喧哗与沉静的戏台,道德与伦理的悲歌
- 裴旖旎
- 隐适美附件又掉了,从第一天掉了2颗,第二天掉了1颗,今晚我还戴牙套吗?
-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炼就的
- 狗头萝莉出摊卖煎饼大家怎么看?
- 记者的职业伦理:我该何时放下相机
- 绝命毒师电影,「蚁人」改造DNA,首部Netflix华语剧...10月流媒体片单
-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成人动画」,少儿不宜
- 高分电影推荐!六部直击人性黑暗面的韩国片!部部引人深省!
- 2022天津解放军464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整形价格表(价目表)全新发布
- 精 [电影推荐]一再婚女人因拯救女儿,让两个家庭面临人性考验,此电影令人感动
- 缓冲晶体溶液与生理盐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影响:SPLIT随机临床试验
- 未成年人千万别看这部片子,简直太变态了!!!
- 生态在文学中的位置
- 与3800多名女性发生过关系,世界小电影之王,终于那啥了
-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爆冷获多项金马奖
- 调查称52%受访者认为国产电影色情暴力问题严重
- 红楼梦初中读书笔记
- 家庭伦理剧,小品剧本《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