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16
手机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以至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DKA的发生与糖尿病类型有关,有的糖尿病患者以DKA为首发表现。对于DKA的发生:1型糖尿病有自发性倾向,2型糖尿病在一定的诱因下可能发生。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其他诱因包括胰岛素治疗中断和(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各种应激(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创伤、手术等)、酗酒、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拟交感药物)等,有时候可无明显诱因。

  

  胰岛素缺乏是发生DKA的基础。胰岛素缺乏时,伴随着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的不适当升高,葡萄糖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能力丧失,胰高血糖素对刺激(精氨酸和进食)的分泌反应增强,导致肝、肾葡萄糖生成增多和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加剧高血糖。并使肝脏的酮体生成过多,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其他升糖激素包括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在DKA的发生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由于机体糖利用障碍,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在肝脏内氧化生成酮体,超过组织的正常氧化能力而使血酮升高(酮血症),尿酮排出增多(酮尿),两者统称为酮症。由于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羟丁酸属于有机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消耗体内碱储备。早期由于机体组织利用体液缓冲系统和肺、肾的调节,PH值可保持正常,当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血酮浓度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时,血PH降低,出现失代偿性酮症酸中毒,当PH <7.0时,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和严重肌无力,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酸中毒时血PH下降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下降(Bohr效应),可使组织缺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善。如治疗时过快提高血PH值,反而加重组织缺氧,诱发脑水肿。

  

  一方面:血糖和血酮浓度增高使血浆渗透压上升,细胞外液高渗时,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细胞脱水伴渗透性利尿。另一方面: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加速,渗透性代谢物(经肾)与酮体(经肺)排泄带出水分,酸中毒亦可产生厌食、恶心、呕吐,使水摄入量减少。因此患者水和电解质丢失相当严重,失水多于失盐。水、盐丢失可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

  由于摄入不足和排出过多,DKA患者的钾缺乏显著,但是由于酸中毒和组织分解加强,细胞内钾外移,故治疗前血钾可正常或偏高。但在补充血容量、注射胰岛素、纠正酸中毒后,由于输液引起的稀释和细胞外钾内移,可发生严重的低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或心搏骤停。

  

  血容量减少和酸中毒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最终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压下降使肾灌注量降低,当收缩压低于70mmHg时,肾滤过量减少引起少尿或无尿,严重时发生急性肾衰竭。

  严重失水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在血渗透压升高、循环衰竭以及脑细胞缺氧、脑水肿等情况下神经元自由基增多,信号传递途径障碍等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与DKA的病理生理特点相关联,具体表现如下:

  呼吸深快,呼气中烂苹果味。

  意识障碍发生前,“三多一少”症状加重。

  头痛、嗜睡、烦躁不安,晚期出现反射迟钝、昏迷。

  严重失水,尿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眶凹陷,脉率增快、血压下降。

  

  尿糖强阳性、尿酮阳性。当肾功能严重损害而肾阈增高时,尿糖和尿酮可减少或消失。

  血糖升高,血糖多为16.7~33.3mmol/L,严重时可达到55.5mmol/L。

  血酮体升高,血酮体< 0.6mmol/L为正常,血酮体>1.0mmol/L为高血酮,血酮体>3.0mmol/L提示酸中毒。

  SB为标准碳酸氢盐含量,其值下降。

  血浆尿素氮及血肌酐增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增高等。

  血浆渗透压正常或者轻度升高。

  

  输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基本原则为“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首选生理盐水,当血糖<13.9mmol/L,根据血钠情况改输5%葡萄糖或糖盐水+胰岛素(2~4:1)。

  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速效胰岛素0.1u/kg?h+首次负荷剂量10~20u。

  1. 上述方案较少导致脑水肿、低血钾、低血糖。

  2. 血清胰岛素浓度可维持在100~200 μU/ml。

  3. 该浓度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强。

  4. 该浓度胰岛素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

  5. 该浓度胰岛素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的作用较弱。

  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一般不用补碱。当PH <7.1,碳酸氢根(HCO3-)<5mmol/L,可给予5%碳酸氢钠84ml。补碱过多过快的缺点包括:脑脊液反常性酸中毒加重、组织缺氧加重、血钾下降、反跳性碱中毒。

  早期:酸中毒,血钾正常或者轻度升高,无需补钾。

  晚期:利尿性低钾,输液引起的稀释性低钾,血钾明显降低,应补钾。

  积极处理休克、严重感染、心律失常、肾衰、脑水肿(DKA暴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等。

  

  早期和积极的抢救已使DKA的死亡率降至5%以下,但老年人和已有严重慢性并发症者的死亡率仍较高,致死的主要原因为心肌梗死、肠坏死、休克和心肾衰竭。良好的血糖控制,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其诱因是预防DKA的主要措施。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下一期继续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敬请期待,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十六运会青少年乙组排球赛上演“龙争虎斗”
下一篇: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地给了他,换来的却只有他的终身不娶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