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心底的恶魔,只需五天时间

栏目:娱乐资讯  时间:2023-05-16
手机版

  

  看过电影《浪潮》的小伙伴们,只要看到标题就应该知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电影《浪潮》有关。

  电影《浪潮》讲述的是班级中的一位中学老师对独裁或极端集体主义的可能性进行实验。

  他向我们证明了

  将一群温和的人变成一群极端的狂热分子只需要五天的时间。

  但我不是要写影评,我只是想借这部电影向大家介绍一下洗脑的魔力。

  第一点是宏大叙事。

  无论是传销公司还是纳粹,都擅长宏大叙事,强调专制意志,给人一种心理预期。比如,纳粹鼓吹“第三帝国”,要恢复“德意志帝国的荣耀”。传销公司会讲他们的项目如何被国家高层看重,加入后如何利国利民致富。加入的人有真正的自豪感。

  

  第二点是树立领导权威。

  作为普罗大众,大多数人都有着敬畏强者的心理。根据需要塑造领袖形象,如开飞机、骑赤膊马、慰问穷人、发表演讲等,把领袖塑造成圣人、天才或救世主的形象,使人民心甘情愿地崇拜他并绝对服从领导的权威。

  在电影《浪潮》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从咨询到命令,最后到“领头羊”,是不容置疑的。老师曾经沉迷于被人崇拜为“领导”,直到妻子的离去,他才醒悟过来。看来权力确实可以让人上瘾。

  第三点是制定规则。

  请注意,规则是制定的,而不是规则。

  规则以制度为标准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而规则则以领导者的意志来控制他人,甚至排斥异己。换句话说,人治取代了法治。

  比如在《浪潮》中,老师是带头人,他给不符合校规的学生定规矩。他要求同学们不要直呼他的名字,而要称呼先生;

  学生只有在他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言;说话的人必须站起来;问题的答案应该简短明了;正确的。违者将被逐出教室。

  当规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不可抗拒的时候,对内就可以起到凝聚力的作用,使遵守规则的人更加团结;对外,连亲戚朋友都会被视为异类,被排斥。

  

  第四点强调集体的力量。

  西方人虽然崇尚独立、个性,但见识了集体的力量后,也很难拒绝同质化。在大多数人看来,同质化就是没有比较和竞争,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一样,步调一致。你要丑大家一起丑,你要丑大家一起丑。在群体中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平时渴望得到的关怀会在群体中得到;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在集体力量的加持下,都可以实现。

  在电影《浪潮》中,集体的所有成员都被要求穿同样的衣服;成员互相问候时必须做出相同的手势;他们将集体命名为“The Wave”并设计了一个标志;起初有些人坚持要保持个性,但很快他们就积极争取一致性。

  他们敢于在学校欺负别人;他们敢于在街上与朋克打架;

  

  第五点,树立外部敌人。

  建立外部“敌人”是维持集体凝聚力的关键。

  在《浪潮》中,“领导者”将楼下的一个班级定为“敌人”,他们将与无冤无仇的人为集体荣誉而战。如果你和我不一样,那你的心一定不一样。他们到处招收会员,不加入的人就会被排斥和攻击。

  在电影《浪潮》中,最极端、最狂热的人,往往是最平庸、最懦弱、自卑、最没有个性的人。他们通常被忽视,甚至被解雇。一旦他们加入了团体,在团体的帮助下,他们就能找回平时没有的自信,体现平时被忽视的价值,才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他们在团体中的地位只能通过团体狂热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支持来维持。

  大多数人是被狂热的思潮所胁迫的。他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攻击,自愿或被迫放弃个性,盲目加入群体。身体。

  平时自信、独立、有个性,能时刻保持清醒的人,只是极少数。他们拒绝被同质化,不断警告身边的人,不断与集体作斗争。

  

  哦,让我在最后解释一下。 《浪潮》虽然只是一部电影,但却是根据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它向我们证明,集体主义一旦走极端,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具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上一篇:原创同样是“魔神”,把澹台烬和重楼放在一起看,差距就出来了
下一篇:《人生路不熟》五一档逆袭,易小星说范丞丞让他破除了流量偏见

最近更新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