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摇号屡摇不中应有制度救济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28
手机版

  “摇号将以家庭为单位、连续24次没摇中自动获得购车指标……”,针对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中发布的“北京2013摇号新规定”,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办公室表示,该内容系谣传,涉及小客车调控的政策信息以北京缓解拥堵网站发布的为准。(2月26日《新京报》)

  一个人连续24次都没摇中,点也真是够背的。但更背的是,继续摇下去,继续不中,那又该怎么办?北京否定了连续24次没摇中自动获得购车指标,摁掉了一盏灯,应该再亮起一盏灯,给那些屡摇不中的人一个希望。

  摇号是一种公共资源分配,当资源分配竟然只能靠运气进行,这多多少少落了下风。公众能够理解,摇号买车是面对以环保、交通为代表的“城市病”的无奈之举;但应该去分析,为什么这么多人有着这么强的购车冲动?这里面不仅仅有面子因素,更应该从公共交通身上寻找原因,并且努力提升公共交通水平。

  一个站在岸上的人,苦口婆心劝别人留在水里,多多少少有些不合适。那些已经开上车的人,总是在喊,城市容量有限,汽车不应该成为必需品,而应该成为奢侈品。问题是,你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你已经开上了车,而汽车不应该成为“先富”的专利吧?那些没有开上车但想开车的人,需求未必都要满足,特别是未必需要在短时间内满足,但他们的需求应该得到尊重。有车的人,不应该对自己开车理所当然,对别人想开车嗤之以鼻。

  或许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开车的人对未开车人的补偿机制。毕竟资源是公共的,你占有了资源,而别人没有占用,对别人一点补偿也是理所应当。也许当这种补偿建立起来后,会造成开车的相对成本提高,但既然我们认为开车是一种奢侈品,那就不应该只是通过车牌环节来实现。而那些对开车一往情深,又肯付出高成本的人,可以让他们忍受一点折磨,但不应该长期受折磨,永远受折磨,让他们梦想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正常情况下,连续24次都没摇中的概率是很小的。但随着想买车的人越来越多,车牌限制越来越严,这种概率也会逐步上升。据称,2月北京购车摇号个人申请者已达142万人,中签率再创新低,为1:76.9。那些参加摇号的人,始终摇不到号,而有些人却有了几辆车。

  既然理论上存在一直摇号不中,那在制度上就应该有所考虑。摇号买车是一种无奈之举,既然有幸运者,也就必然有失意者——这人们能够理解。但一个人连续摇号始终不中,这种公平的代价却多多少少有些残忍。这样的情境下,应该对那些屡摇不中的人提供制度救济。24次不行,36次总行吗?自动获得不行,组织失意者单独摇号,这行不行?总之,不能把那些运气不好的人,一直关在大门外。

  过于放大运气在公共福利分配中的路障作用,是一种典型的懒政。道理也适用在其他领域。比如现在保障房,由于资源有限,许多地方也以摇号体现公平。应该考虑到一些人点背,始终摇不到号,对那些始终不中的人在制度上提供一点救济,不至于让所谓的运气成为幸福“拦路虎”。

  (责任编辑:武晓娟)

上一篇:曼城换门瞄准皇马门神 瓜帅对布拉沃忍无可忍
下一篇:10亿天团今夏诞生?曼城2亿买凯恩 皇马遇到对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