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燮龙: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尚存 预测“拐点”应谨慎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2-21
手机版

  原标题:专访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副主任骆燮龙: 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尚存 预测“拐点”应谨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全球“战疫”

  骆燮龙:这次疫情现在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病毒的来源和中间宿主现在还没有找到。第二,还没有找到真正针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第三,新冠病毒的疫苗还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由于这三个不确定性,现在很多专家对于疫情“拐点”的预测都是非常谨慎的。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让中国度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春节,也给2020年全球经济前景笼上了一层阴云。这场仍在进行中的“战疫”让全球看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给社会和经济造成的严峻挑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拐点”何时到来?对于这场疫情应该进行怎样的反思?我们可以从国内外的防疫经验中获得哪些借鉴?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蕴藏哪些发展机遇?中国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有什么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2月14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副主任骆燮龙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他曾经担任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大健康和医药领域中有几十年的经验。

  骆燮龙认为,现在研判疫情“拐点”何时到来还为时尚早,因为新冠病毒的来源还没搞清,传播路径还在探寻,特效治疗方法还没找到,疫苗研发也正在进行中。他认为,在所有事实都搞清楚后,将倒逼我们在多个方面深刻反思: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预警机制、防疫能力建设、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等。

  骆燮龙表示,早在此次疫情之前,博鳌亚洲论坛就已经开始密切关注与民生相关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讨论,于2018年8月宣布成立全球健康论坛,并每年举行一次大会。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由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担任。

  骆燮龙透露,今年将要举行的第二届大会中,除了原定的“实现全民健康,创新促进健康,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大主题外,还将增加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相关的研讨与反思。

  疫情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21世纪》:你怎么看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

  骆燮龙:这次疫情现在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病毒的来源和中间宿主现在还没有找到。第二,还没有找到真正针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第三,新冠病毒的疫苗还在紧张的研制过程中。最近,有一个好消息,恢复者的血浆里存在大量的特异性抗体IgM,采集新冠病毒患者治愈后的血浆,可以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由于这三个不确定性,现在很多专家对于疫情“拐点”的预测都是非常谨慎的。

  《21世纪》:虽然现在预测“拐点”何时到来还早,但对此次疫情应该进行怎样的反思?

  骆燮龙:这将会是疫情控制后摆在我们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十分沉重又必须面对的话题。这次疫情已经导致近6.7万人感染,超过1500人死亡(截至采访当天即2月14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492例,累计死亡病例1523例;截至2月18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4279例,累计死亡病例2006例),且数字还在继续上升。我们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反思,包括人类应该如何和野生动物共处,如何改变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如何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如何建立和完善具有高效率的公共卫生预防机制等,应当明确各级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是可以“吹哨”的;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疫情,就像部队一样可以立刻采取应急行动。

  实际上,中国在2003年爆发SARS疫情之后,当时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疾病防治,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资金都用在了买设备、盖房子等硬件上,但在“软实力”建设方面远远不够。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比较高的专业性,中国医科院校培养了不少专业学生,但最终能够在公共卫生系统工作的人很少。中国的基层防疫网确实存在漏洞,我们现在亟需加强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建设。

  将对暴露的问题做研讨与反思

  《21世纪》:博鳌亚洲论坛为何很早就决定要专门举办全球健康论坛?今年的论坛是否会纳入有关新冠疫情的话题?

  骆燮龙:简单来讲,有两个原因:首先,博鳌亚洲论坛是2001年成立的国际组织,立足亚洲、面向世界,旨在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2018年,原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接任新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后,他希望除了每年一次的论坛年会之外,论坛增加对民生领域的关注,于是确定了健康、科技、文化和教育四个方面。国民健康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社会具有高度共识的重要议题。

  2019年6月10-12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了首届全球健康论坛,提出“健康无处不在”“人人得享健康”的宗旨,围绕“实现全民健康”“创新促进健康”“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大主题设置了28场分论坛。其中,“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比例将近40%,讨论了埃博拉、艾滋病、流感等大型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影响。我们认为,当前人类健康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慢性病管理,二是突发传染病防治。今年将要举行的第二届大会中,除了原定的“实现全民健康,创新促进健康,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大主题外,还将增加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相关的研讨与反思。

  《21世纪》:如何看待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卫生合作的意义?当前国家间开展卫生合作的主要需求是什么?存在哪些障碍?

  骆燮龙:在推进“一带一路”健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沿线国家的卫生健康具体需求。“一带一路”国家的卫生和健康总体需求比较大,很多国家都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我们曾去过几个沿线国家,亲眼看到这些国家的卫生资源比较匮乏,他们需要依靠外部资源供给,缺乏从预防、治疗、抢救到康复的完整的医疗体系。

  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卫生合作,不仅要派驻医疗队进行送医送药,更重要的是与当地政府及其他机构进行投资合作。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深入挖掘各种潜能,帮助当地提升“造血”功能,实现自给自足。

  此外,还有各国的政策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健康产业的相关政策,中国药企想要进入当地市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但需要针对当地市场进行研究,还需要与当地政策进行匹配。“一带一路”健康合作不应该是简单的中国医药产业的输出,而是要帮助沿线国家建立起自身的健康产业体系。中国已经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建设医药产业园,把中国企业的优势和当地的资源结合起来,通过几年时间支持当地健康产业的发展。几年来,已有一批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建了一些特区,吸引了很多中国企业入驻,这种抱团出海的模式是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很好的尝试。

  预计将出台更多利好健康产业的政策

  《21世纪》:2019年4月,陈冯富珍在首届全球健康大会上表示,大健康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全球大健康产业的支出在2018年已达到8万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1/10还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怎么看待健康产业的前景?

  骆燮龙:《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全社会融合的大健康产业链。有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为5.27万亿,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量要突破16万亿元。我认为这个预测还是保守的,到时候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一定会出现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与大健康融合的产业,如互联网+健康管理、精准医疗、社区医养等,所以大健康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兴产业。

  此外,政府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会不断增加,预计将会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特别是在此次疫情之后,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健康领域的重视都会增加,这会促进整个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预计政府会在全国推出更多大健康产业园,通过产业集聚来吸引人才、项目和资本,不仅规模会越来越大,而且管理水平会越来越高。

  我认为,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增速一定会超过GDP的增速以及其他产业的平均增速。一般来说,社会经济越发达,大健康在经济中的比重就越高,中国的比例现在约为4%-5%,而美国已经接近10%-12%,说明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健康管理、保健品、化妆品、卫生耗材、健康咨询、医养等产业都会出现长足的发展,更多中小微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大健康产业一定会形成更好的生态链。

  责任编辑:孙剑嵩

上一篇:宋丹丹来了,蔡明走了,佟丽娅成2020央视春晚新晋主持人?
下一篇:《妻子的浪漫旅行》收官,三对夫妇现搞怪行径网友疑问惹谢娜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