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北七真(王重阳祖师门下的七大弟子))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生平见前,传有道教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除七真殿外,华山大上方丹阳洞有祀。

  (1123一1183)金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全真道遇仙派的创立者。初名从义,字宣甫,更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宋陕西扶风人。后迁往山东登州宁海县(今山东省牟平)。擅针灸疗法。人物简介

  金贞元年间(公元1153-1156年)登进士第后,分配在一个县里管摄六曹(即兵、刑、工、吏、户、礼)。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同拜王重阳为师,改名钰,号丹阳,后在菜阳游仙宫羽化。后开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其人,世称丹阳真人。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寓居汝州

  马丹阳曾长期寓居河南汝州北街。他精通医术,善针灸,所创“马丹阳十二神针”甚为有名。明陈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疗效“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最后并说此针的传授原则:“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好)人可传授,非(不合适的)人莫浪(乱)

  

  全真道北七真说”。丹阳在汝州行医时,有一少妇猝死于路上,丹阳一见,急俯身口对口吮吸。路人以为轻薄,少顷,丹阳吐出吮吸痰,少妇立时苏醒,观者才解除误会齐称神奇。丹阳死后,群众在他的行医处修建一座丹阳观以作纪念,那条街因此称为丹阳观街,今为丹阳东路。医学贡献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金代针灸家马丹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二个经验效穴。《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马丹阳为道教北七真之一,其针灸医技尤为精湛,享有盛誉。其著有《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又名《天星十二神针法》。天星十二穴分布于人体十二经脉,《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云: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穴……今就根据《天星十二穴主治疾病歌》引为论述,逐步阐释其十二穴医疗疗效和意义。足三里《疾病歌》“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肧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乃本经“合”穴,里指邑、居,有集会通达之意,三指膝下三寸,故名足三里。其功能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中风、水肿、下肢不遂、心悸、虚劳羸瘦,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直刺1-2寸,可灸,针感为酸胀麻电感,可向膝、胫、足部放散。现代医学研究,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驰缓时,针刺能使其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椎,能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上升,能增强其免疫力,胃切除,剖宫产的针麻要穴。配、内关、中脘、公孙、主治慢性胃炎。内庭《疾病歌》“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酸,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内庭属足阳明胃经,乃本经“荣”穴,内,指里边;庭,指院穴当趾缝端,如门内之庭院,故名。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其功能清胃止痛,通调腑气。主治齿痛、口??、喉痹、腹胀、痢疾泄泻、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直刺0.3-0.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配天枢、曲池、治湿热泄痢。曲池《疾病歌》“曲池拱手取,屈时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著既时瘳。”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本经“合”穴。该穴屈时取穴,穴外有凹,形似浅池,故名。其功能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主治热病、咽喉肿痛、齿痛、高血压、癫狂、上肢不遂、肘臂肿痛、吐泻、痢疾。直刺1-1.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腕,手或肩部放散。配合谷、肩胒、肩鬸、臂臑、天宗主治肩周炎。现代医学研究,该穴有抑菌抗炎作用,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链球菌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阑尾穴有肯定疗效。合谷《疾病歌》“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禁不开言,针入五分保,令人即便安。”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乃本经“原”穴,肉之大为谷,二处相连为合,穴当大指,二次指岐骨间,该处形似深谷,故名。其功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齿痛、失音、面肿、口眼??斜、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指挛臂痛、热病无汗、多汗、耳聋、耳鸣、腹痛、经闭、滞产、痢疾、小儿惊风。直刺0.5-1寸,可灸,针感以麻胀者居多,可向手指或肘背部放散,有的可传导至面部,配太冲,有镇痛止抽作用,针麻止痛常用穴。配曲池、风池、大椎、肺俞可治疗伤风感冒;配光明、四白、攒竹可治疗少年假性近视眼。委中《疾病歌》“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背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既安康。”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委,指弯曲,穴在腘窝正中,委而屈之取穴,故名。乃本经“合”穴其功能凉血泻热,舒筋活络。主治腰痛、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直刺1-1.5寸,禁灸,针感酸胀或麻电感,可向小腿及足底放散《玉龙歌》环跳能医腿股风,居鬸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配环跳、肾俞、大肠俞、承山、昆仑主治腰推病。承山《疾病歌》“承山名鱼腹,肰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展转战痛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承,指承接,穴在腓肠肌肌腹下端凹陷处,是处形若山谷,故名。其功能舒筋脉,理肛疾。主治腰背痛、小腿转筋、痔疾、便秘、腹痛、疝气。直刺1-2寸,可灸,针感以酸胀为主,可向腘窝及足底放散,配太溪、昆仑、照海、申脉、解溪治足跟痛。太冲《疾病歌》“太冲足大指,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痛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太冲属足厥阴肝经,木穴为肝经“原”穴“输”穴,肝主藏血,“冲”要冲,因局部脉气盛大,故名。其功能平肝镇惊,泄热理血,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痛、小儿惊风、下肢痿痹。直刺0.5-0.8寸,可灸,针感为酸胀。《备急千金方》太冲主面尘黑,肝咳刺太冲。现代医学研究,对施行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控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或深刺太冲,观察到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配足三里、阳陵泉、肝俞、胆俞、涌泉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昆仑《疾病歌》“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为本经“经”穴,昆仑,指山名,形容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其功能清头明目,利腰摧产。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疟疾、腰痛、肩背拘急、足跟痛、小儿惊风、难产。直刺0.5-0.8寸,可灸,针感以酸胀为主,可向小趾放散,《针灸大成》妊娠刺落胎。环跳《疾病歌》“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脚胯连肰痛,转侧重郗觑,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环跳属足少阳胆经,穴当髀枢,针此穴疾去痛止,可跳跃如常,故名。其功能祛风湿,利腰腿。主治下肢风湿痹痛、瘫痪、腰胯痛。直刺2-3寸,可灸,针感为酸胀或麻。配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委中、昆仑主治腰椎肥大性下肢疼痛麻木症。阳陵泉《疾病歌》“阳陵居膝下,外腑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本经“合”穴,外侧为“阳”、“陵”指高处,“泉”凹陷,穴在下肢外侧腓骨小头前凹处,故名。其功能清肝利胆,舒筋活络。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麻木、脚气、胆腑病、口苦、呕吐、黄疸、破伤风。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可向下放散。现代医学研究,针刺能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此种作用,在有针感时既开始,在起后10分钟更为明显。配日月、期门主治胆囊炎、胆结石、黄胆。通里《疾病歌》“通里腕侧后,去宛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鴔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暗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通里属手少阴心经,为本经“络”穴,经过为通,邻里为里,是穴为手少阳络脉由此别处,与手太阳经联络,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故名。其功能养血安神、熄风开音。主治暴暗、舌强不语、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咽喉肿痛、腕臂痛。直刺0.2-0.5寸,可灸,针感为酸胀,可向前臂及腕部放散。配、内关、神门、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列缺《疾病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去如拿。”列缺属手太阳肺经,为本经“络”穴,该穴位于桡骨茎突的缺列外,手太阴脉从这里别走手阳明脉,故名。其功能宣肺疏风,通调任脉,四总穴之一。长于治疗偏头痛、正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斜、腕腿无力。向上或下斜刺0.3-0.8寸。可灸,针感以酸胀者居多,可向肘部放散。配合谷、风池、四神聪、太冲、率谷主治头痛。以上天星十二穴都为人体十二经脉最重要和常用的穴位之一,其治疗病症广泛,疗效明显。传奇人生

  马丹阳祖籍陕西扶风,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为避五代之乱,徙居宁海,世居城内,富甲一州。丹阳幼即能诗,曾诵《乘云驾鹤诗》,众人奇之。弱冠即中进士,充本军吏,摄六曹,皆孚群望。丹阳虽登第,却不乐仕进,以浮沉浊世为耻,雅志抱元守一,冀有所遇。每浪饮之时,常说“醉中却有那人扶”。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得遇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对他说:“不远千里,来扶醉人。”马丹阳恍然大悟,与妻孙氏同拜王重阳为师,抛家修炼于昆嵛山中。王重阳仙逝以后,马丹阳庐墓三年,复归昆嵛山之紫金峰,建“契遇”庵,修道其中。传说,一日在山中漫游之际,他忽然看见虚妙真人,而其余在场的人却不能看见。曾作《归山操》诗:“能无为兮无不为,能无知兮无不知。知此道兮谁不为,为此道兮谁复知。”言语飘逸,人们争相传诵,却少有能解者。只有邱长春赞马丹阳是“手握灵珠常奋笔,心通天籁不吹箫。”(上诗与赞,均见阎士选《海上七真人传》)。马丹阳继承全真道,自创遇仙派,广收门徒,弟子众多。平日,马丹阳传真布道,咏歌谈笑,欣然自适。1204年12月27日,突然对他的弟子们说:“今日当有非常之喜。”不一会儿,竟阖然仙逝。终年61岁。马丹阳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还擅长针灸疗法,常无私周济贫苦。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被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所著《洞玄金玉集》,共10卷,辑所作诗歌一千余首,全面地反映了他脱尘离俗、色空俱忘、清静无为、修炼性命的主张。除此之外,还著有《神光璨》等。谭处端

  生平见前,传道教全真南无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赠封“长真蕴德真人”。简介

  谭处端(公元1123--1185)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洛阳人。涉猎经史,善书法,为人慷慨重孝义。金大定七年,师从王重阳,于马钰后继任掌教,大定二十五年安然仙逝于洛阳乾元宫。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

  元世祖至元六年赠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为“北七真”之一。号长真真人。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南无派,简称南无派。传奇史实

  谭处端素患风痹,药石难愈。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闻重阳至山东,扶杖往求治疗之法,重阳扃户不纳,乃坚守终夕,门忽自开,重阳以为「仙缘」得契,召之同衾而寝,及晨下床,宿疾遂愈。遂乞侍左右,终身侍之。祖庭葬师之后,与刘处玄离陕至洛,出入红街紫陌,花林酒阵

  

  全真道北七真之中,对境炼心,直至对境无心。

  谭处端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思想与著述

  谭处端师事王重阳,朝夕参请,多得玄旨,摒绝思虑,泯灭人我,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他略微修改了马丹阳出家修行的理论,认为在家也可以修行,这一修改,使此后全真道更适合民情而得到迅速发展。

  谭处端有《水云集》传世,今存《道藏。太平部》。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传承典故

  创立全真南无派,于明末尚有影响,然不及龙门派。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

  典故

  1.善书法、尤喜书「龟」、「蛇」二字,每日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为珍宝。

  2.据《金莲正宗记》﹕「曾过招提,就禅师处乞残食。禅师大怒,以拳殴之,击折两齿,先生和血咽入腹中。旁人欲为之争,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动心,由是名满京洛。」

  生平见前,传道教全真龙门派,元世祖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除七真殿外,西峰等处旧有供奉。

  (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今属山东)。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

  金代登州栖霞(山东)人,字通密,号长春子,后赠号长春真人。年十九出家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面,文登境内)。师王重阳,和其它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他们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掌教前期

  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传说,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直到找到为止。

  1148年(农历正月初九日)生於山东登州栖霞。1167年开始学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病逝于汴梁城,弥留之际嘱咐说:“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丘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

  1168至1170年间,丘处机跟随王重阳在山东和河南传教。1170年春,王重阳在河南汴梁逝世後,丘处机跟随同门马钰、谭处端和刘处玄到陕西终南山拜会王重阳的朋友,及後於1172年将王重阳迁葬终南山。

  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处机隐居皤溪(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潜修7年,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6年。这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处机应金世宗召,从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官庵,并主持了“万春节”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诫。名声大振。

  1191年(金明昌二年)秋,丘处机东归故里,修建了一处修道之所,金章宗皇帝赐匾额“太虚观”,即后来的太虚宫。因该宫地处滨都里村,栖霞人俗称之滨都宫。掌教时期

  1203年刘处玄逝世,丘处机成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处机掌教时间长达二十四年,期间他在政治和社会上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使全真道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

  在1203至1219年间,他在山东蓬莱、芝阳、掖县、北海和胶西等地传教;1214年,山东发生杨安儿起义,金朝驸马都尉仆散朝恩请丘处机协助招抚乱民,凭藉丘处机的声望,登州和莱州等地很快恢复平静;又1216至1219年间,南宋和金朝政府屡次诏请丘处机赴朝,但他都没有前往。晚年生活

  1224年春天,丘处机应燕京官员的邀请主持天长观。1227年,成吉思汗下诏将天长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并赐「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处置”,即诏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金朝正大四年、1227年)农历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在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将他安葬在长春宫内的处顺堂。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赠封他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成就及荣誉

  邱长春真人是“万里赴诏,一言止杀,悲天悯人”的道教全真龙门开创祖师。在学术界有不少人对他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撰文予以评价。尤其是在对他思想评价的认识上,各有说法。尽管如此,笔者翻阅了有关史料,觉得对他的思想还是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长春真人姓邱名处机(1148一1227),字通密,一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出生于山东栖霞县滨都村,幼敏而强记,博而高才。时南宋高宗称巨纳贡于金。黄河流域及苏北,皖北皆在金人铁蹄蹂蹦之下。中原失主,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宋孝宗乾道二年,即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十九岁的邱长春在此境遇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以超尘俗之见,另辟人生蹊径,于是入牟平岚箭山学道。盟年闻全真教主王重阳在宁海州城传道。“遂竭蹂而往,抠衣请教”(《金莲正宗记》)。重阳真人大器之,一长春乃拜为师。重阳祖师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陕西咸阳人,出身豪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眼看山河破碎,却又无能为力,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遁身于道门。在金大定七年(1167)夏,离陕东游山东,闰七月到达宁海,遇马钰、孙不二夫妇,遂筑庵居之,开始创立“全真教”。其旨以“识心见性、澄心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全真清规》云:“祖师设教,仙圣度人,开大乘之门径,通众妙之要津,伸归元而造理,警忘心以全真,贵思心于清静,务圆性于朴淳”。主张三教合一,意在民族文化不致泯灭。教人诵习《道德径》、《般若心经》、《孝经》(《甘水仙源录》)。《全真祖师碑》称:“凡立教必以三教名之”。至大定九年贡阳祖师先后共收了马饪、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名得意弟子。这七位弟子为全真教的广泛传布建立了功勋。后来人们尊他们为七真。长春真人随重阳祖师在山东活动二年多,随后南游汴梁,岁月既久,道心愈坚。后重阳羽化,长春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等护枢归终南山,葬重阳于故乡,四人庐墓礼毕而后别,长春真人乃入皤溪穴居,以待随缘行事,济世救民。《甘水仙源录》记他此时“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策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七年,继而隐陇州龙门山六年”。长春真人直接继承了王重阳三教合一的思想,阐扬全真旨意。睹尘世之灾难,悟人生之真谛,认为先圣所示之大道,各有旨趣而一理相贯,不相违逆。他曾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磻溪集》卷一)。三教大道,皆可救世,适时而用,只是世人执迷不悟,自造忧患。在处世上,他说“和光同尘随是非,化声相待无相洁”,然而“达士随方化有情”(《磻溪集》卷三),就是说达士无除暴惩恶之权,只宜随缘说法,方便行事,弘扬教化,引人向善而已。虽然“众人皆不悟,三教莫能规”(《磻溪集》卷四),而长春真人仍致力干“建德随方料物宜,因时设教从人乐”(《磻溪集》卷三)。真人年逾七旬,西游万里,度化成吉思汗戒杀。长春真人谨言慎行,德高于人。金大定戊申(1188)春二月,世宗闻其名,遣使来召,所赐甚厚,辞而不受,后放归山。明昌改元,长春东归海五,居栖霞,修建坛宇。到了戊辰(1208)年,已声誉鸿起,名满四方,所建坛宇金帝颁勃为太虚观,并加赐《玄都宝藏》六千余卷。邱长春居海上,享有颇高声望,达官贵人敬奉者口益双众,当时金之名臣,定海军节度使刘师鲁,邹公应中二老皆为之友。由于他的道德誉望日隆,名动朝野,因而“金宋之季,俱遣使来诏,不赴”(《元史·释老志》)。但就在宋遣使来诏的同时,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乃蛮(今之奈曼,在新疆塔县一带)也遣近臣刘仲禄来聘。长春真人经权衡,认为西行有利于拯救生灵,遂毅然西行。在李道纯《邱长春真人传》中说:“人皆以为师南行,盖南方奉道之意甚厚,而北方则杀戮太过,况复言语不通。而我师不言,但选门人之可与共行者得一十八人同刘仲禄西行”。长春真人之所以这样选择,正是因为北方杀戮太过的原故,希冀此行可力劝成吉思汗戒杀,稍敢兵祸。遂谓弟子日:“我当前往”。金兴定四年(1220),长春真人以悲天悯人的救世热枕,不计自己七十三岁高龄,万里赴诏。真人北上,在离燕京(今北京)寄道友诗中,表明千万中无一二留。不一不春顶合冒寒游。“一穷急漏诛残喘在,一早教身命得消忧”(《长春真人西游记》)。真人在西行途中,赌三太子之医官郑公诗云:“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也表明应诏之意图。长春真人抵达雪山,于成吉思汗诏见之前首先提出“道士见王者不跪拜”,成吉思汗准之。真人与成吉思汗正式“论道”有三次(内容详见《玄风庆会录》、《长春真人西游记》及《元史·邱处机传》),力劝太祖“清心寡欲”、“敬天爱民”、“好生止杀”。不但劝其收敢远兵之祸,即回师中原,亦必以仁心始能平夭下。真人对此曾赋诗云:“十年万里干戈动,旱晚回师望太平”(《邱长春真人西游记》)。太祖深契其言,曰“神仙所言,正合肤心”。真人几次论道之言,都命礼部官员在旁纪录下来,并召集太子诸王大臣日“天稗神仙,为肤言此,汝辈各铭诸心”。又曾以“已许不杀掠”布告中外(《元史·太祖纪》)。“于是锡(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二。时大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摧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京,使其徒持碟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新元史》、《旧元史》邱处机传)。“长春化服成吉思汗杀掠之心,所救之生灵多矣,岂止河南北之二三万人而已哉?是真行道济世,功德无量者也”(周绍贤著《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长春真人如此修道行化,何功利思想之有?然而有人却否定子他的救世之功,这是不公平的。我们进一步追溯长春真人往昔的悲世悯人思想言行,就更可以知其为人了。在《磻溪集》的字里行间,处处可以寻到。如他的《述怀—调寄满庭芳》词云:“漂泊形骸,颠狂纵迹,状同不系之舟。逍遥终日,食饱恣遨游。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深知我,南柯梦断,心上别无求。”这正说明了他不为名利所动,专心济人利物的思想。在“憨物诗”中写道:“天苍苍兮临下上,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又诗云:“呈天生万象,万类属皇天,何事纵凌虐,不救生命全。阴阳成造化,生灭递浮现。最苦有情物,难当无善心”。他在“秦川吟”中写道:“十年苦志忘高卧,万里甘心作远游”。这些诗句都是他面对当时的社会,目睹生灵涂炭而发出的叹息和疾呼声。抒发了他悲天悯人,甘愿为人民而奔走的情怀。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史料中看到一些有关邱真人平生热心济世及其弟子传其道的思想言行记载。如弟子《尹清和语录》云:“丹阳师父全行无为古道也。至长春师父,惟教人积功行,存无为而行有为,是执古是谓道纪,无施不可。师父尝云:‘俺今日些小道气,非是无为静坐上得。是以大起尘劳作福上,圣贤付与得道之人皆是功行到,圣贤自然与之……”这段记载说明长春真人与丹阳真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在修养上所走的路子也不同。说明了他只是在积功行,存无为而行有为的力行思想。元商挺《大都清逸观碑记》说:“长春邱公应骋南还,至盖里泊,夜宣教语,谓众人说;‘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失。此修行之先务,人当铭诸心’。既居燕,上庶之托迹,道侣之来归坂者,不窗千数”。邱长春真人在当时乱世中,无处不以“救世为先务”作其行动的指南。正如《古今图书集成·跋长春真人手帖》所言:“虽寄身老子法中,而心实欲匡济斯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开辟了救世济民的有利条件,开创道教“十方丛林”体制。元王鄂《大宗师典常真人道行碑》说:“时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离于燕者,往往窜名名籍;公(李志常)委曲招延,饭于斋堂者日数千人,或厌其烦,公不恤也,其待之诚,类如此”。这一类觉世救人的史料尚多,元戈彀《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碑》等均有类似的记载。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教,而全真教的崛起,又是与邱长春真人的济世之奇功不可分的。当时人民信仰全真之事,随处可见,其推行之远,传布之速,足以惊人。《奉圣州永昌观碑记》云:“……全真教兴焉,渊真以明志,德修而道行。翁然从之,实繁有徒,其特达者各潜户多·“一敦纯朴素,有古遗民之遗风焉”。这就道出了全真教于金元之交的盛况。清末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说,全真教是乱世中积极的宗教,而邱长春真人更是积极的人物。乾隆曾为北京白云观邱祖殿题联日:“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真可谓至言之笔。长春真人之所以能为世人而立奇功,取得前哲后贤之佳誉,是他以“救世济民”思想为行动指南的结果。主要思想

  丘处机在《长春祖师语录》中指出: “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出劫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即元海也。”全真道把成仙证真的根据建立在人心所具有的“真性”上,超出生死或长生成仙之道,唯在自心中体认真性。“按全真道的观点,自心真性本来无欠无余,只因被邪念遮蔽迷乱而不自觉,只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于一念不生处体证真性,便可于一念间顿悟,乃至超出生死”。全真道的这种唯重修心见性以期超出生死的修炼路线,已十分接近佛教之道。修心见性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丘处机在《北游语录》中指出:“但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如心定,有为也是,无为也是;心不定,处有为也不是,无为也不是。”也就是说,首先要心定,从而清除妄念,磨尽爱欲、除去旧习。故丘氏在《舍本逐末》诗中云:“一念无生即自由。”又如其《月中仙·山居》云:“天生耿介,爱一身孤僻,逍遥云壑。利名千种事,我心上、何曾挂着。”他的《无俗念·性通》上片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点:“法轮初转,慧风生、陡觉清凉无极。皓色凝空嘉气会,豁荡尘烦胸臆。五贼奔亡,三尺逃循,表里无踪迹。神思安泰,湛然不动戈戟。”又如:“放四大,优游无所为。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临风对月,笑傲希夷。一曲玄歌,千钟美酒,日月循环不老伊。”故况周颐曰:“丘长春磻溪词,十九作道家语,亦有精警清切之语。”其《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最为后人所欣赏:“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其次是外修功行。王喆去世后,七大弟子分至各地传教,但他们对王喆的宗教思想的理解各有不同,丘处机在继承王喆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龙门派内外双修的基本原则。与王喆的其他弟子相比,丘氏所开创的龙门派更注重吸收儒家思想,显示出儒家所具有的入世倾向。著名学者钱穆曾论述丘处机之学与马钰之学的差异,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中认为:“丹阳(马钰)之学似多参佛理,独善之意为多。长春之学似多儒术,兼善之意尤切。而两人之学皆出重阳,盖重阳宗老子而兼通儒释,而丹阳、长春则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钱先生所论极是。丘处机在论述修心见性时,主张从积累功行开始。如前所述,全真道认为自心真性本来无欠无余,只因被妄念遮蔽迷乱而不能自觉。虽然制服妄念可以真接从炼心方面入手,炼尽妄念,仅存正念,久而久之正念亦除,达到于一念不生处体证真性,直到超出生死。但丘氏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感到仅仅单纯地以心制念,难度很大,也应该在尘世中锤炼,同时在这种锤炼中积累功行,直到功行圆满,道心自成。《北游语录》中转引丘处机的话说:“俺学者,下志把握心情,自内观其心至寂无所寂地面,前后百回,虽鬼神至灵不能窥测,忽一念横起,自不可遏,用尽智力,终无可奈何,此无它,只是少阙功行也。”所以,丘氏开创的龙门派一方面重视修心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外修功行。丘氏提倡的内外结合实际上就是儒道结合,内道外儒,这也是王重阳三教合一宗教思想的一种体现。任继愈先生认为它已成为儒教的一个支派:“应当指出,金元时期的全真教把出家修仙与世俗的忠孝仁义相为表里,把道教社会化,实际上是儒教的一个支派。”丘氏的外修功行主要表现在为民做实事上,最著名的是他不顾年老体衰,万里西游,劝成吉思汗戒杀这一壮举。《磻溪集》收录了他在出发前写的《复寄燕京道友》,其爱民之心溢于言表。实事上,他也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关心,如其《满庭芳·述怀》云:“逐疃巡村过处、儿童尽、呼饭相留。”《无漏子·乐道》亦云:“昏告宿,馁求食,坊村没阻颜。”第三,积极进行斋醮活动。虽然金元全真道继承的是钟吕内丹派,以个人修炼成仙为其宗旨,但是也继承传统的修炼方法,进行斋醮炼度。另一方面,个人修炼的影响毕竟有限,为了全真道的发展,故从马钰开始,在传教的方式上逐渐兴起了斋醮之风,通过祷雨祈晴等活动,以便吸引更多的信徒。刘处玄、王处一的斋醮之事较为频繁,丘处机的斋醮活动就更多了。全真道士所进行的内修心性、外修功行的修炼,是以极端的僧侣禁欲主义为基础的,是苦修。他们从开始起,就仿印度佛教初期之制,建立了出家制度,倡修苦行,不准有妻室,该制度是与其成仙证真的信仰和内丹修炼的要求相适的。全真道还吸取了爱染缘起之说,把传统道教的节欲思想发展到极端,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把家庭看成“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宣扬人的七情六欲是成仙证真的大障,要人把七情六欲都消散。丘处机身体力行,“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簟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七年,如在磻溪时。”丘氏在磻溪六年,昼夜不眠,这是最使人惊叹之处。丘处机倡导内丹心性说理论和三教合一思想,有别于传统道教多为“飞升炼丹之术,祭醮禳禁之科”,不重视文化修养的风习,力主文以载道、文道并重,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以便更好地宣传本门教义。他原先文化水平不高,自入道门以后即刻苦自学,不仅精通道教经典,而且对儒佛二家经典也多有研究。元代人陈时可说丘处机“于道经无所不读,儒书梵典亦历历上口,又喜属文赋诗,然未始起蒿,大率以提唱玄要为意,虽不雕镌而自然成文,有《溪》、《鸣道》二集问世”。除了上述两书外,丘处机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大丹直指》。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全真教内丹修炼法之奥秘,理论博大精深,被后人誉为“文简而理直,实修真之捷径,入道之梯楷”,是中国道教经典著作之一。文学成就

  丘处机不仅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和济世安民的抱负,而且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做出了贡献。丘处机诗词也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从保留下来的近五百首诗和一百五十首词看,丘处机继承了唐诗宋词之长,不追求辞藻之华丽,自有朴实、流畅、明快之风格。他把写诗填词作为宣传道教理论、谈机锋、唱玄的一种方式,许多与文人学士唱和的诗词中都表现出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还有部分诗词直接反映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悯物》、《因旱作》等诗将社会动乱、万民涂炭、百姓的痛苦生活和自己悲愤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丘处机对道教传统文化的汇集尤为重视,“尝视道经泯灭,宜为修复之事”,晚年组织了重新修撰《道藏》的工作。他委托其弟子宋德芳,在元朝政府支持下,历时八年,完成重印《道藏》120卷。《道藏》的重修印行,不仅保存了完整的道教典籍,同时也弘扬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丘处机西行面晤成吉思汗,也是元初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缩影。丘处机西行途中遍及今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在所经过的城镇,宣讲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让当地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在今蒙古西部科布多,他还让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驻于此,建立起全真教的栖霞观,在当地各民族中招徒授道,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仿效山东等地全真教组织法在当地建立了全真教组织。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除了宣传道教文化外,还利用成吉思汗赐予的粮食赈济灾民,颇得当地人民拥戴,从而扩大了丘处机和全真教在中亚人民中的影响。丘处机一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统治者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在蒙古境内大石林牙(今吉尔吉斯伏龙芝)、塔什干、邪米思干等地,当地人民均献出美酒佳肴,甚至出现“以彩幡、华盖、香花前导”的盛大歌舞欢迎场面bt。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多处记载了丘处机一行受到中亚各国、各族人民欢迎的实况。可以认为,丘处机西行过程也是一次增进中国与中亚人民友谊,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总观丘处机一生,他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他的济世救民的思想与实践,以及他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同时代宗教界、思想界代表人物相比较,可以说无出其右者。培养人才

  

  全真道北七真他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学识渊博的接班人,如尹志平、李志常、宋德芳等弟子,均是名闻遐迩的高士。尹志平撰写的《北游录》等书,创造性地继承、发挥了丘处机三教合一思想,是元代全真教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李志常儒学功底也很深厚,元太宗窝阔台曾邀其为皇太子讲授《道德经》、《孝经》、《易》、《书》等。元宪宗蒙哥还向其请教治国保民之术。他根据亲身伴随丘处机西行的经历所撰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内容翔实,文笔生动,堪称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作。政治成就

  丘处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道教领袖,而且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将其济世安民的思想付诸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丘处机虽长期从事宗教活动,但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深知要使自己的理论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必须要在实践中给人们带来好处,而这种实践又必须要得到统治阶级的全力支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他首先取得当时信奉道教的金世宗青睐,一月内两次在京召见,寻问其长生与治国保民之术。丘处机对金世宗“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惬上意”。这是丘处机首次向最高统治者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取得了成功。金世宗不仅亲赐大桃以示褒奖,让他主持万春节醮事,而且下令在宫庵中塑全真教创始人王喆之像以为纪念,为丘处机扩大全真教的影响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无疑起了重要作用。金兴定三年(1219),丘处机应邀赴中亚成吉思汗行营与其论道。这是在宗教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丘处机得以实现自己理想与才干的重大举措,意义极为深远。在此之前,丘处机看到金朝国势衰败,乃隐居于家乡栖霞传道授徒,并先后谢绝了金朝与南宋统治者欲请其辅政的邀请。然而他却毅然接受了成吉思汗之邀,不辞数万里艰苦跋涉,西行至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行营,面见蒙古大汗,充分表现出这位道教领袖在政治上高瞻远瞩的洞察力。一方面,他深明天下大势,看到了结束战乱使国家统一的重任已历史性地落到成吉思汗及蒙元政权身上,为全真教日后的发展和实现自己的宿愿,必须要得到即将出现的新的封建王朝的支持。另一方面,丘处机也从成吉思汗向其下达的诏书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成吉思汗的邀请书表面上请丘处机为己讲养生之道,实际上则是询问治国安邦大计。成吉思汗为治理国家求贤若渴的心境跃然纸上,其深情打动了丘处机,使他把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希望寄托在成吉思汗身上,所以能不顾72岁高龄,历尽艰辛,万里西行,开始又一次“外修真功”的重大实践。在驻扎今阿富汗境内的成吉思汗西征军行营内,丘处机与这位大汗朝夕相处数月,多次与之论道,具体内容见于耶律楚材所编的《玄庆风会录》一书中。从该书的记载看,丘处机对成吉思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宣传“去暴止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元统治者对所征服地区人民所推行的残酷杀戮政策。丘处机针对成吉思汗希冀长生之心理,要他将追求“成仙”与行善结合起来,劝告成吉思汗,养生之道重在“内固精神,外修阴德”。内固精神就是不要四处征伐,外修阴德就是要去暴止杀。丘处机首先赞扬了成吉思汗起兵灭西夏和金是符合天意民心的,迎合了这位大汗的心理,然后劝其务须禁止残暴杀戮,才能使事业最后成功。成吉思汗后期统治中原的政策有所和缓,在山东为官的木华黎及其继任者对各地反抗大都采用招安措施,固然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但丘处机雪山论道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丘处机仍然不断劝告蒙元将帅,减少对人民的屠杀,“凡将帅来谒,必方便劝以不杀,人有急必周之,士有俘于人者必援而出之,士马所至以师与之名,脱欲兵之祸者甚众”。后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救生灵于鼎镬之中,夺性命于刀锯之下”。“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二是宣传济世安民思想,为恢复和发展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救济贫困百姓、安定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长期以来,丘处机盼望出现一个好皇帝,以便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金世宗统治时期,一度政治比较清明,因此,获得丘处机的拥戴和高度评价。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元军进入中原,与金战争不断,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目睹人民痛苦,生灵涂炭,丘处机写下了“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忍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等满怀悲愤的感人诗句。他把西行面见成吉思汗当作一个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理想的良好契机,并在西行途中,用诗句来表白自己的这一宿愿:“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他不顾年迈,跨戈壁,过草原,心中念的是“山东二百州”人民。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不辞劳苦万里西行欲救民于水火的心情。在成吉思汗大营,丘处机反复向其灌输爱民的道理。《元史·丘处机传》云:“(太祖)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丘处机还巧妙地借用雷震等自然现象,劝告成吉思汗及蒙古人要有行孝之心。他说:“尝闻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闻国俗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众。”丘处机特别向成吉思汗论述了治理好中原地区的重要性:“普天之下,所有国土不啻亿兆,奇珍异宝比比出之,皆不如中原天垂经教,治国之术为之大备。山东、河北天下美地,多出良禾、美蔬、鱼、盐、丝、蛋,以给四方之用,自古得之者为大国,历代有国家者,唯争此地耳。”他强调蒙元政权如要治理好中原,首先要让百姓“获苏息之安”,减免中原地区百姓赋税,真正做到“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由于丘处机循循善诱的说教,对成吉思汗思想多有所触动,认为:“神仙是言,正合朕心。”他还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贵族,要他们按丘处机的话去做,又派人将仁爱孝道主张遍谕各地。丘处机不仅宣传济世安民主张,而且也身体力行。在蒙古军控制的邪米思干城(今阿富汗境内),他就将从蒙古贵族那里得到的粮食救济饥民。史载:“自师之至斯城也,有余粮则惠饥民,又时设粥,活者甚众。”为蒙古统治者树立了榜样。他返回中原时,没有要成吉思汗馈赠的大批金银财宝,却接受了成吉思汗免除全真教徒赋税的“圣旨”。他利用成吉思汗授与“掌管天下道门大小事务,一听神仙处置,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司常切护卫”这种特权,在黄河流域大建全真教宫观,“自燕齐及秦晋,接汉沔,星罗棋布,凡百余区”。他利用宫观广发度牒,安抚了大批无以为生的流民,使之加入全真教,从而免除了他们承担的苛捐杂税。《元史·丘处机传》称:“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至今称道之。”此举在当时影响巨大,以致各阶层人士纷纷涌入全真教门下,文人、官吏以与全真教相交为荣,道教其他派别甚至佛教寺庙也挂起全真旗号。丘处机在北京建长春宫(今白云观),作为全真教大本营,又在各地建立道观向全国推广。在元政府支持下,一时间全真教达到“古往今来未有如此之盛”的兴旺局面。医学成就

  丘处机还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他坚持全真教“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宗旨,不仅做到了匡救时弊,而且时刻乐于助人。他认为养生学和医学知识是救人性命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他长期研习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充分汲取《内经》等理论,写出了《摄生消息论》这部养生学、医药学专著。在这部书中,他根据人身及其活动应与四时相适应的原则,从起居、饮食、精神、环境和防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在起居方面,主张人体气血运行盛衰及腑脏经络生理机能与四季昼夜之间发生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生理变化相适应。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要“早卧晚起,以待阳光”。起居要保持一定的规律。他还根据内脏病理变化与症状表现,分述了相肝脏病法、相心脏病法、相肺脏病法、相肾脏病法及其内脏病变的外在表现等,并提出了因时制宜,运用理、法、方、药进行辩证治疗的方法。如强调肝病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以补之;当服升麻疏散之剂。心病欲濡,急食咸以濡之,用苦以补之,甘以泻之;宜服补肾汤药,壮肾阳,濡心阴,制心火。肺病宜酸以收之,用辛以补之,苦以泻之;肺气燥,宜食芝麻以润其燥。肾病,宜食咸以补之,用苦以泻之,辛以润之;宜以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利湿化痰等等。书中还把一年四季按五行、五味与脏腑相配,依照生克制化与阴阳消长原理,论述了每季摄生消息及注意事项。丘处机在书中提出的养生学和医药学知识,至今仍有其科学性极高的参考价值。

  (1147—1203),字通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金代道土。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携马丹阳等人到掖城传道,收刘处玄为徒。从此跟随王重阳,游历齐豫,乞食炼形,朝夕叩请,启迪丹经。王重阳仙逝后,独自隐遁于京洛,静心炼性。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在昌阳主持斋醮,设坛祷雨,颇有灵验。承安三年(1198),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宫廷,待如上宾。次年乞请还山,章宗赐名“灵虚”,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1203)羽化,创有随山派。后被奉为“北七真”之一。元代至元六年(1269).赠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著作有《黄帝阴符经注》一卷、《黄庭内景五经注》一卷、《无为清净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仙乐集》五卷。

  刘处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说字道妙,号长生子。东莱(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谨孝,不慕荣华,清静自守。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游寓齐豫,乞食炼形,重阳君去世后,与马谭邱守孝庐墓三年,遵师遗言随谭长真奔赴洛阳,亦如谭长真以游方乞食为生,花街柳巷炼性。与谭常有书信往来。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继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县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闻风征请,待如上宾,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归,赐名“灵虚”。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世称“长生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随山派. 简称随山派。传说与史实

  金大定九(公元1169)年,王重阳云游至掖县,

  掖县武官人刘长生闻讯前来迎接。早在此年春,刘长生就在邻家墙壁间,人所不及的隐秘处,看到二颂,其中写道:“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大字笔力雄劲,墨迹尚新。刘长生看后,心下颇感奇怪。此时与王重阳师徒相遇。重阳祖师相顾而笑,问道:“壁间墨痕,汝知之乎?”刘长生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提出拜师请求,重阳祖师“仍取壁间语意,以长生为之号,处玄为之讳,通妙为之字。”时刘长生年21岁,至此,邱、谭、马、刘四大士始得相聚。

  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刘长生在昌阳主持斋醮,设坛祈雨,颇有灵验。

  刘长生至武宫筑堂修道,乡人诬之有杀人命案,长生真人并不辩白,由是羁押狱中近百日,真人识字本不多,反得以在狱中勤读苦练,翰墨绝妙,有龙蛇飞舞之形。真人之出狱,乃由于杀人者自首之故。拜师学道

  刘处玄于皇统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在山东东莱武官庄出生,幼年丧父,以谨慎侍奉母亲而闻名。大定九年(1169年)春天,传说刘处玄在邻居墙壁上忽然看到“武官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的语句,因而决心信奉道教,并于同年九月在莱州拜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为师。王重阳送赠一诗:

  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列仙曹;

  鸣榔相唤知予意,濯出洪波万丈高。

  并替他改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这年刘处玄23岁。关中修炼

  大定九年冬天,王重阳率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四名弟子前往河南汴州。次年春天,王重阳在汴州逝世,遗命尚未悟道的刘处玄听从师兄谭处端的教诲。随后在马钰的率领下,四人将王重阳暂葬于汴州,接着前往长安和终南山,拜会王重阳的道友和德谨、李灵阳,以及其早期弟子刘通微、史处厚和严处常。大定十二年(1172年),又在马钰的带领下,众人将王重阳遗体迁葬于终南山,并在墓旁结庐为亡师守丧。

  大定十四年(1174年)守丧期满,于中秋节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和丘处机在秦渡镇真武庙夜话,这时刘处玄表示会以“斗志”为修炼方向。与同门分别后,刘处玄前往洛阳,混迹于处身市井和花街柳巷之中,以磨练自己的心性。山东弘道

  大定十六年(1176年),刘处玄返回家乡山东莱州武官庄,从此长期在山东弘道。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他在武官庄兴建道观(后名灵虚观),并注疏《道德经》和《黄庭经》。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掌教马钰逝世,刘处玄与王处一合力办理他的丧事。次年,刘处玄在昌阳和登州主持斋醮时,信众目睹王重阳和马钰显灵。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谭处端逝世,刘处玄继任为全真教第四任掌教。应召赴京

  承安二年冬天(1197年),刘处玄应金章宗的邀请前往燕京。金章宗询问刘处玄甚至是“至道”,他回应:“道之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次年三月他离开燕京,返回山东莱阳。传承与著作

  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日,刘处玄在东莱武官庄灵虚观逝世,享龄五十七岁。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诏赠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刘长生门下弟子众多,较为著名者有大弟子离峰老人和于道显。于道显以苦修知名,在金末影响较大,宋披云为长生子门下掌教大弟子、后主修《道藏》,创建宫观,对全真教发展贡献巨大。

  主要著作有《仙乐集》、《至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

  (1142—1217),号玉阳子,一说号全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全真教“北七真”之一。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阳收为弟子。长期隐居文登县云光洞,”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炼形九年,终得大道之要。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问养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静无为、内丹造化、不为而成诸说,“所对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贞枯五年(1217)羽化于圣水玉虚观。创有道教全真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赠封“玉阳体玄广度真人”,撰有《云光集》四卷。

  字太古,山东宁海人,广宁其号也。金熙宗天眷三年正月初三生。初名璘,号恬然。世为宦族。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言其少孤事母至孝,有出尘修真之志,好读易,晓卜筮。梦神人示以周易秘义。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巫术。厌纷华而乐淡薄,隐德于卜筮之中。后“遂行至岐山,遇神人复授以易之大义。十五年坐沃州桥下而不语。”世宗大定三年,遇重阳祖师于宁海州,背坐于石,郝曰:“请先生回头!”重阳祖曰:“君何不回头?”郝忽惊异!遂拜为师。翌日晚于朝元观付以二词。言下领悟,如走万里迷途一呼知返。次年母终,遂弃家寻师,八月三日从祖师。入昆仑烟霞洞请列门弟子中而求法焉,受道真诀。二十二年居真定升堂讲演,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有人问答歌诗,周易参同演说图象(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晚年又写了《太古集》一书,以卦图叙述得道成仙的秘诀(早穷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诀)。后乃成仙。按《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及《金莲正宗》,大元至元六年已已正月元世祖褒赐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后武宗时加封为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世称华山郝祖,流传华山派。

  (1119—1182),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俗称孙仙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丹阳之妻,金代女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诀。她独处静室,面壁炼心,七年功成,后游历伊、洛,传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1182)羽化于洛阳,创有道教全真清净派,后被尊奉为“北七真”之一。元至元六年(1269),赠封为“清净渊真顺德真人”。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

上一篇:研究生招生
下一篇:做一个孝德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