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花木|颐和园古树名木文化及对现代植物设计的启示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仁寿殿前古油松

  古树是古典园林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幸存者,它顽强的生命力、长寿的佼佼者,使人们对古树有着尊敬与崇拜之情,并将其与历史故事、传说、绘画、诗赋等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而源远流长。

  明代造园名家计成在《园冶》中记载:“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又云:“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李渔在《闲情偶寄》则这样形容:“如一座园亭,所有者皆时花弱卉,无十数本老成树木主宰期间,是终日与儿女子习处,无从师会友时矣。” 仁寿门古油松

  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顽强的生命传递着古老的信息。作为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沧桑巨变。从清漪园建园时起,象征“长寿永固”的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等常绿树种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将植物的生态习性赋以人类的高尚品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皇家园林的一草一木皆有讲究。 龙王庙前多株古柏树干仍然保留劫火痕迹

  一、颐和园古树名木基本情况

  颐和园的古树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现有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楸树、玉兰、桑树、国槐、木香等9个品种,共计1607株, 其中一级古树97株、二级古树1510株,集中分布在万寿山的前后山及长廊沿线,后湖两岸及南湖岛也有古树群落分布。

  万寿山区以松、柏为基调树种,且多在建筑周围种植,与建筑相互映衬。一级油松多集中于后溪河南岸和后山御路两侧,从万寿山西麓贝阙城关绵延至东麓谐趣园,均有分布,荡舟后溪河,两岸松姿奇秀,颇具古雅之美,与前山磅礴建筑、松涛林海景观形成对比。一级侧柏多见于前山建筑周围,例如云松巢、佛香阁;名贵树种如白皮松则分布于佛香阁建筑组群、花承阁等园林、佛寺混合建筑群,烘托建筑的宗教气氛。 乾隆御制诗:迭树张青幕,连峰濯翠螺

  二、深厚的颐和园古树名木文化

  本章对颐和园内的油松、白皮松、桧柏、侧柏、楸树、玉兰、桑树、国槐、木香等9种古树所蕴含的园林文化进行阐述。

  1.王者之树——松

  松苍劲刚健,不畏霜雪风寒。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中又有:“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弯,可谓得其贞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把松柏耐寒的精神特征,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后溪河三孔桥两侧的古油松

  《长物志》记载:“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取栝子松(即白皮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岗之上……”。

  松的姿态苍劲古朴,观之令人肃然起敬。《林泉高致》记载:“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画家将人生感悟与松的自然形态结合,赋予松以人的品格和风骨。”

  颐和园最常见的古松为油松,枝干平展,姿态最是入画。 民国时期扬仁风院内的古油松

  除油松外,还有树干洁白的白皮松。智慧海东侧的这株白皮松树姿高俊,青翠枝叶掩映智慧海金碧辉煌的琉璃建筑及红墙灰瓦,色彩浓丽,烘托皇家园林宗教建筑特有的庄严氛围。 智慧海东侧白皮松 排云殿月台下的古白皮松

  2.诸侯树以柏

  柏在古代是柏树类的统称。北京的古柏,树龄在五百年以上的约有5000棵以上,占北京一级古树的绝大多数。《周礼》注疏中引《春秋纬》曰:“天子树松,诸侯柏,庶人树以杨柳。” 在皇家坛庙、宫殿、园林、陵寝均广植长寿常青、木质芳香、经久不朽的柏树。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之意。在民间认为柏树可以辟邪,是吉祥昌瑞的象征。颐和园中的古柏包括侧柏和桧柏。 长廊沿线的古柏林 介寿堂“介字柏”

  3.三公之树——槐

  《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

  《陈书·周迪传》:“位等三槐,任均四岳。”

  清钱谦益《祖九诏》:“蔚矣三槐之事业,再世有闻。”

  槐树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古代文献里记载的槐,即国槐,作为北京市的市树,现在已经遍及全市的大街小巷。颐和园共有古国槐13株,大多分布于长廊沿线及各院落。 夕佳楼假山旁的古槐 永寿斋古槐

  4.材貌绝伦——楸

  《朱子语类》云:“国朝殿庭,唯植槐楸”寺院、古园常植。具有“见证历史、材貌绝伦、象征吉祥”等文史内涵。楸树是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其材质好、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史记·货殖传》中记载:“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楸。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宋代梅尧臣《和王仲仪楸花十二韵》“图出帝宫树,耸向白玉墀。高绝不近俗,直许天人窥。”楸树树姿挺拔,每年五月开花时,满树繁花,蔚为壮观。乾隆二十九年御制诗《借秋楼》:“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履霜早是羲经着,底事循名更借秋。”把楸树当作感受秋意的树种。 仁寿南殿东侧的古楸 长廊沿线的古楸

  5.玉树琼花——玉兰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长物志》:玉兰,宜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自乾隆时期,乐寿堂便有数十株玉兰栽植,花开时,芬芳扑鼻,有“玉香海”之称。邀月门东南仍有一株清代留存的古玉兰,这株玉兰花期略晚,盛开时节,花色洁白,花繁而大,花型圆润,清香远溢,恰似一片馨香的雪海。 邀月门古玉兰 民国时期乐寿堂后院的玉兰

  6.东方神木——桑

  《广群芳谱》:桑,东方自然神木之名,其字象形,蚕所食也。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汉景帝曾下《令二千石修职诏》:“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清代为了表明帝王重视“农桑”,在很多皇家园林里都专门栽种桑树。颐和园西北,乾隆时期建有“耕织图”景区并将内务府织染局和圆明园内的13家蚕户迁到此处。当时这里呈现水田棋布、桑林葳蕤酷似江南的景象。《日下旧闻考》记载:“治镜阁北湖岸为延赏斋,西为蚕神庙,北为织染局……环植以桑。又西隔玉河皆稻田……”又载:“蚕神庙每年九月间织染局专司祭祀,又清明于水村居设祀”。 耕织图景区环植以桑 无尽意轩门外的古桑

  7.木香

  《闲情偶寄》:“木香花密而香浓,此其稍胜蔷薇者也。”“蔷薇宜架,木香宜棚者,以蔷薇条干之所及,不及木香远。木香做屋,蔷薇作垣,二者各尽其长,主人亦均收其利矣。”每年四月底五月初,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前的两株木香,白色繁花点点,香气四散,满院飘香。这两株木香均为重瓣白木香,相传为亲王送给慈禧太后的寿礼,后植于此处。 南湖岛月波楼重瓣白木香

  三、颐和园古树配置对现代植物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画论为理论基础,园林植物景观以古朴淡雅、追求画意为目标,植物配置同样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宗旨。在对颐和园的古树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笔者尝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试图验证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些传统手法,或许对现代园林植物设计有所启示。

  1.适地适树

  山地栽松柏,湖畔植桑柳,背风向阳的庭院栽植玉兰、木香,而喜光的国槐、楸树则大多栽植在较为空旷的位置,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接受阳光,长成参天大树。

  2.花木比德

  颐和园中多选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贵品种。如依上章所述,万寿山遍植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乐寿堂栽植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寓意“玉堂富贵”。仁寿殿栽植象征帝王的油松,两侧对植象征三公九卿的国槐和楸树,充分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威仪雍容。

  3.姿态入画

  从颐和园内古树的树形进行分析,园内所栽植的古树大多姿态古雅,尤其是古油松的选择,极近画意,与周围的环境搭配协调,宛若中国古代文人绘画。 谐趣园外的古油松 谐趣园古意盎然的古典园林景观

  3.精在体宜

  园林是门空间艺术,最讲究的就是比例关系。“精在体宜”出自《园冶》,意思是园林的精美就在于形体适度,大小得宜。园林植物的配置也应遵循这一原则,从树种的选择到树木的冠幅、株高进行控制,务使其与周边的殿堂、城关、楼阁、亭桥等建筑,从体量上搭配得体,符合空间比例关系。 宿云檐城关北侧的油松 景福阁东侧的古油松

  4.色彩对比

  颐和园的古树以常绿树为主,这些枝叶浓密、色泽深绿的松柏,烘托皇家园林建筑更加金碧辉煌、瑰丽壮美。在一些重要景观节点位置,往往会配置一株姿态优美、色彩得宜的古树,来烘托园林环境氛围。例如谐趣园的古油松与寻诗径碑亭搭配,葱翠的枝叶与碑亭红柱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皇园气象。 色泽深绿的松柏 谐趣园古松的浓绿与碑亭的朱红鲜明对比 慧因牌楼成片的古树 后溪河岸边的古松与春花树种色彩分明

  5.距离合宜

  古人在栽植树木时,会考虑与建筑保持一定的距离,给树木充分的生长空间,确保后期树木长大后不与建筑产生接触。经调查测量发现,颐和园内重要的单体古建与高大古树的距离一般不低于6米。 仁寿殿南侧的古槐与建筑距离超过7米 旁边的古松与紫气东来城关相隔一条御路 景福阁东侧的油松栽植在坎墙以外

  6.配置得体

  通过植物配置来营造氛围,是古典园林中常采用的方法,在颐和园中可见过处这样的匠心设计。在万寿山区采用自然山林的配置方式,让人仿佛走进自然山水之中。而作为理政区域的入口,东宫门内成行成列栽植整齐的古柏,如同一队队仪仗,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通往帝后处理朝政的仁寿殿的御路。而转过仁寿殿,走到昆明湖边,玉澜堂门前的柏树林,则完全按照自然式栽植,疏密有致,不着一丝人工痕迹。而且在重要的借景赏景位置,一定不会配置高大乔木,以免遮挡视线,达到“嘉则收之”的效果。 东宫门内排列整齐的古柏林 玉澜堂前自然式配置的古柏林 画中游借景视线通畅 老照片中的湖山真意名符其实

  《芟树》

  乾隆三十一年

  深秋金令芟树侯,发生气毕归根宿。

  明年条达益充盈,化而裁之实造就。

  塞山层叠千万林,岂能一一柯斧寻。

  无亦求诸近且便,中庭坦与虚堂阴。

  伐繁梢细留良干,翠柏苍松方合选。

  曲成中复有鉴别,乍喜间间远峰见。

  7.假山植真树

  清代园林中,假山是不可或缺的园林要素。如圆明园、避暑山庄,包括颐和园在内,都有杰出的叠石巧匠的作品。清代十分重视假山的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假山时会在恰当的区域设计专门的栽植穴,回填种植土,以供栽植园林植物。乾隆皇帝认为“山以树为仪”,只有“假山有真树”,假山才更加真实。乾隆御制诗中有这样的描述:“丛樾蔚真山,高低喜并育。植林于假山,高畅低委曲。”这样的现象在颐和园古树调查中屡屡可见。 佛香阁西侧假山石上的古柏 霁清轩假山山腰旁逸斜出的古松

  7.补足气韵

  高大的古树往往作为构图的关键要素,起到补足和加强山水气韵的作用。例如霁清轩清琴峡,为营造高山峡谷的气势,在真山石之上堆叠假山石,假山之上再栽植高大的油松,伟岸的树姿掩映于建筑之上,使得深山峡谷的气势得以进一步强化。后溪河两岸林立的古松也增添了后溪河峡谷耸峙的气势。 霁清轩假山山顶生长的高大油松

  8.古树保护,古来有之

  不仅是现代提倡保护古树,古代对于古树大树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视。园林里的建筑和树木的关系,在《园冶》中有精彩论述:“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砧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造园时,对于原有的大树、古树,建筑退让一步,不会影响立基;而对树木修剪一下枝桠,也不会妨碍房屋封顶。尽量保护园林中的古树、大树,这种理念在清代颐和园园林的管理当中也在遵循着。在清代样式雷图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添修建筑时往往会有多种方案,而最终实施的则是最能保护大树的方案。对于最终方案的确定或许另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但客观上实现了对大树最大限度的保留,也是造园者希望的结果。

  样式雷图:排云殿东墙外拟添修值房方案一(需要移伐树木)

  样式雷图:排云殿东墙外拟添修值房方案二(避开部分树木)

  样式雷图:排云殿东墙外拟添修值房方案三(最终实施方案)

  排云殿东墙外至今保留的多株古槐

  拟万寿山颐和园内宜芸馆后院添修蝠式楼图样,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树

  结语

  相信在我们的关心和努力下,这些古树一定能得到妥善保护,生机盎然地流传下去,用它们的经历去反映历史,以它们的风姿去展现古园风貌。而这些古树所承载的文化,也将随着众多颐和园研究者的传播和推广,为现代园林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图文编辑-颐和园研究室

  *图片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上一篇:盘点丨清代十大宫廷画师
下一篇:金善 金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