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11月入围非虚构原创好书发布,45种新书等你选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奖”由腾讯集团+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33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小说、10本中外类型小说、10本非虚构中文原创好书、10本非虚构翻译好书。根据读者投票,评出每月4个榜单的人气Top5好书。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1年11月入围非虚构原创好书,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学术随笔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马识途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周立民 杨早

  内容简介:《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为107岁高龄的马识途所作甲骨文著作。书中鲜活再现了国立西南联大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妙趣横生的授课场景,尤其是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研究的精髓;生动展示了大师们精勤治学的品质、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和自由开明的名校教学风貌;立体展现了马识途在百岁之年克服病魔侵扰潜心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体会及其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从中亦可窥见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名校的精神与血脉传承之魅力。本书是唯一公开出版的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兼具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江口望海潮:中国历史文化之旅》

  许倬云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唐山 夏烈 刘炜茗 刘晖 潘凯雄 罗皓菱 张英

  内容简介:《江口望海潮:中国历史文化之旅》是许倬云教授的作品集,围绕中国的文化与经济进程、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等问题分两部分进行讲述。

  许倬云的行文极具世界眼光,他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家常,如厨房、餐桌等着笔,谈到生产劳动方式的变化和知识、思想的变革,通过各个时代的生活侧面,勾勒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最终落脚于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在他的笔下,社会生活的细流与社会变革的总体风貌细密交织,线索明晰,清晰呈现出历史的深层智慧。

  我们活在今天,正如站立江口,身后是源远流长的巨流,挟千年文化蓄积的能量,奔腾而至。江口之外,海水汪洋无际,江波与海涛相聚相迎,激起层层巨浪。

  我们身处今日,目睹巨变正在进行,在人类历史上将有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出现。

  抬头前瞻,波涛万顷,这是观潮的好季节。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随笔

  《花间词外》

  刘琼 著

  十月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夏烈 张莉 王雪瑛 潘凯雄 王春林 张英 刘羿含

  内容简介:《花间词外》是学者、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入了《兰生幽谷无人识》《落梅横笛已三更》《春入平原荠菜花》《却道海棠依旧》《紫樱桃熟麦风凉》《正见榴花出短垣》《七月芙蓉生翠水》《忙踏槐花犹入梦》《去年岩桂花香里》《采菊东篱下》《丁香空结雨中愁》《不作天仙作水仙》等散文作品。

  本书收入的十二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围绕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意象,探讨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方式以及这种审美方式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但由此展开的书写并非单纯的诗词赏析。作品以古典诗词中的草木入题,围绕核心意象进行关于生活、艺术、人生等多路径的疏通或辐射,探讨草木中的文学与艺术,及其与生活与人生的隐秘关联,体现了作者以评家之心体味古典文学的风雅。其一系列旁逸斜出、旁搜远绍,看似信马由缰,但终平添了作品的意蕴与生趣。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纪实

  《李劼人往事:1925-1952》

  龚静染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史航 夏烈 傅小平 杨早

  内容简介:李劼人(1891—1962),生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现代具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李劼人一生颇为传奇,写作、经商、从政均有建树,这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极为少见。他经商的时间最长,占据了人生的重要时光,而三者又密不可分,可谓是生路步步紧逼,命运暗中牵引。本书从李劼人早年在《四川群报》当主笔讲起,包括留学法国、筹办纸厂、开“小雅”饭馆、遭遇绑票案,抗战期间工业内迁、“文协”在成都成立分会、乐山遭遇轰炸、嘉乐纸厂谋求发展,以及抗战结束后四川工商业面临的巨大变化,以嘉乐纸厂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寻找李劼人先生笔下遗失的故事。

  李劼人的写作有两个黄金时段,一个是1925年到1927年;一个是1935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就被迫中断了。没有完成更多的作品也许是李劼人最大的遗憾。本书或许就是一种解答,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遗憾”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生的,让人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李劼人。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焦堃 著

  中华书局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本书以《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为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

  通过考证,本书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如针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王阳明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王阳明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

  而在政治上,王阳明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王阳明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

  而心学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最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

  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打击,或入主内阁而兴盛一时。进入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党魁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短史记》

  谌旭彬 杨津涛 著

  华文天下·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李夏恩

  内容简介:真实的历史经过后世小说、戏曲等形式的演绎,往往失了真,再加上读者对传统固有思维的认知,往往对历史存在着诸多偏见或误解,例如: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他的游记是靠幻想拼凑出来的旅行小说吗?杜甫活着时,他的诗为什么无人转发、无人赞赏?宋朝的GDP真的占到世界的60%-80%吗?《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呢?

  《短史记》作者引经据典,查阅大量史料,以“疑今察古,鉴往知来”的严谨态度,以历史考据的方法为大家揭开历史的真相。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现代史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

  刘三解 著

  记号Mark·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朱学东 史航 宋晨希 李夏恩

  内容简介:作者刘三解以一贯的严谨,爬梳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以刘邦的原生家庭切入,深度解析刘邦如何彻底埋葬周秦血统贵族主导的社会,代之以刘氏“家天下”的“新贵”。

  《秦砖:大秦帝国兴衰启示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勾勒周秦之变后秦制的完整架构;而《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则以历史人物为线索,聚焦刘邦、项羽、吕雉、项梁、韩信、魏豹、曹参等人,侧重秦制因何而变,如何变为汉制的描写。

  翻开目录,随着作者的文字进入西汉初年的历史情境:“一张汉初军功表,半本历史密码簿”;“吕氏家族到底是不是被刻意遗忘的‘创业合伙人’?”;“鸿门宴真正的赢家,一顿饭吃下半个楚国”;“为什么项羽选对了所有答案,还是失败了?”

  “周秦之变”是公认的中华文明“分水岭”,这一长达数百年的巨大变革,一般认为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告一段落,以秦制的全面推行和底定而终结。自此之后,中国社会陷入“朝代循环”,直至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终止了这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循环。

  《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侧重于探索“秦制为什么变为汉制”的答案,也就是“周秦之变”后半段的变化历程。作者通过爬梳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资料,勾勒出一幅秦朝制度完全体的图景,认为后世延续两千年的王朝体制,在秦代仍未成形,而真正开启这个循环的,其实是汉高帝刘邦。本书聚焦于刘邦、项羽、吕雉、项梁、熊心、韩信、魏豹、曹参、周勃、刘恒等大家熟悉的名字,在史书字缝之中,一片一片地复原、审视我们耳熟能详的“汉瓦”。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从灵光殿到武梁殿: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

  缪哲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张维特 徐晨亮 杨早

  内容简介: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随笔

  《那间街角的茶铺》

  王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刘炜茗 徐晨亮 杨早 沈杰群 张英 刘羿含

  内容简介:《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中国儒学三千年:3000年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密码》

  马勇 著

  孔学堂书局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吴菲 杨早 宋晨希 李夏恩

  内容简介:孔子与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明之根,是中国人之魂,与国人血脉相连。

  著名学者马勇先生积40年之功,从大历史的视角,给3000年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宏观框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个时代的儒学大师的主要成就与观点、儒家流派的基本情况、儒学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与互补;剖析儒学是如何影响政治格局与制度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的。

  马勇先生又从微观角度出发,勾勒出了3000年中国儒学的枝枝叶叶:精心整理154位儒学人物的小传、4幅儒学流派师承关系图、3000年儒学大事记等,见微知著,用讲故事、列图表的方式,帮助读者走进3000年儒学的血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跳动脉搏。

  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天然就有儒学的基因,读懂中国,必先读懂中国儒学;一部中国史,就在3000年儒学史里。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哲学思想研究

  《晚清之变:天崩地坼》

  吕峥 著

  中华书局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姚海军

  内容简介:《晚清之变》共分两部——《天崩地坼》与《物换星移》,本书是其上部。以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以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史实为线索,着力刻画了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张之洞、慈禧等等这些现近代史上风云人物的群像,同时还描写了光绪、谭嗣同、奕劻、翁同龢、荣禄、丁汝昌、邓世昌等重要角色,记叙了晚清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

  王东杰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金理 刘忆斯 李夏恩

  内容简介:颜元被认为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学界之前对他的研究有两个问题:一是对其思想进行“现代化”误读,二是在深度上开掘有限。本书另辟蹊径,从思想史、生活史相交融的角度,讨论了一个“乡里的圣人”所具有的思想史价值。

  相对于传统思想史以“新观点”的提出作为衡量尺度的做法,本书试图提出一种将“平庸的思想者”纳入思想史研究中的思路。

  此外,《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亦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广泛采用了“心理史学”“具身认知”等理论,并借鉴了民间文学研究的做法,以期开掘思想史研究的新空间。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袁一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夏烈 杨早 张莉 徐晨亮 金理

  内容简介: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

  朱浒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杨早 吴菲

  内容简介:对于盛宣怀的生平事业,学界向来重视以洋务建设为代表的实业活动,而甚少关注以赈务为主体的社会救济活动。本书则发现,赈务活动为重新理解盛宣怀事业生涯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本书通过系统揭示洋务与赈务之间的交织与互动,既描绘了盛宣怀在晚清四十余年中的奋斗与挣扎,也展现了其无法脱离的特定局势和条件,从而凸显了历史人物及其时代的耦合性。本书的主旨,不仅在于发掘盛宣怀之所以成为盛宣怀的历史逻辑,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历史必然性、偶然性和人的能动性的统一,而且希望藉此提出对晚清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进程的再认识。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罗志田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在朝廷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文化史

  《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冯天瑜 聂长顺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杨早

  内容简介:人是“语言动物”。词汇是表达文化意义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基本单位。关键词(Key words)蕴合某一文化序列的核心概念(Key Concepts),构成人类精神网络的纽结。透过关键词这扇“窗口”,可以进入文化时空,品味具象深处的意义。《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撷取三十个关键词,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类,在古今东西的时空坐标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变历程,诚如陈寅恪所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历史

  《中国商业文化简史》

  李强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张维特

  内容简介:中国商业文化简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中国商业文化简史》既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脉络,又另辟蹊径,选取与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相关的代表人物——范蠡、卜式、李白、欧阳修、胡雪岩等——展开专题论述,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思想与消费状况。虽曰“简史”,举凡历史上和商业相关的货币、商品、人物、诗词、思想,本书都有涉及,堪称了解中国商业文化的优秀著作。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人文

  《百工记》

  潘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百工记》是一部记录中国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作者走访各地采集百业信息,或亲临劳动现场,或寻访手艺匠人,拍摄了近250幅图片,涉猎的行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老手艺,它们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存在。全书共七个篇章,从衣食住行、工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新旧行业的兴替更迭中,见证时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流变,探寻物质变迁中不变的人文精神。

  这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从原始手作到机械生产,从乡野集镇到摩登都市,老行当里留存着我们曾经的生活,旧物什上铭刻着一代人的光阴,它们是时代的留痕,是文明的蝉蜕。历史从来不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用影像记录下民间的劳作与生活,读懂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传承物质生活内在的人情温度。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学评论 演讲录

  《文明的边界》

  格非 著

  明哲文化·译林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夏烈 王雪瑛 宋晨希 王春林

  内容简介:《望春风》出版后,引发的对乡村文明衰落或城市化兴起的困惑与忧虑,余波犹在。2018年至2020年,格非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小说叙事研究”课上,将这些问题带入现代小说史的脉络中思考,从19世纪中期以来的小说家里精选出三个案例,讨论一百多年来社会、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变革,由此形成这卷生动的文学讲稿——《文明的边界》。

  本书聚焦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与美国作家麦尔维尔。从《没有个性的人》《暗夜行路》至《白鲸》,格非带读者穿梭于文学的森林,去拜访这三位不安的现代隐士。

  对现代文明进程的强烈质疑和反思,是19世纪以来所有伟大小说的共同特征。这卷文学讲稿,以传统自然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居间者之视角,发出叩问:究竟什么是现代文明的边界?它到底要将我们带向何方?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学术著作

  《玄思窗外风景》

  丁帆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王春林 木叶 傅小平 张莉 王雪瑛

  内容简介:《玄思窗外风景》收录作者近年来所撰学术随笔和散文随笔共57篇,内容包括文学观察与文化批判、对风景与人文的思考、对书画艺术的品评、对读书小史和酒事江湖的回忆等。作者试图用有文学感觉的随笔体文章去建构一种活的批评、活的评论和活的理论。

  书名寓含着作者罗曼蒂克的理想:玄思,乃远思,虽有些不切实际,然尚存一种文学与文化的幻想。窗外,由近及远,由窄而宽,皆是历史的长镜头,我们不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窗外事,文学离不开社会与政治。风景,乃多种多样,既有过往历史的,又有现在进行的,还有预示未来的,全在读者“内在的眼睛”中,而如何用热情去书写却是作者的选择。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随笔

  《人生忽然》

  韩少功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王雪瑛 王春林 张莉 木叶 何平 傅小平

  罗皓菱 唐山 徐晨亮 金理

  内容简介:《人生忽然》为著名作家韩少功全新散文集,回应了时代之问,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存在,是新时代文学的标杆之作。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读大地”,收录对自然、大地、社会、生命、故乡等万事万物的精彩叙事;第二辑“读时代”,收录关于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转型时期的深刻哲思;第三辑“读自己”,收录作者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处世智慧以及灵魂深处最本真、最深情、最动人的点点滴滴。

  地球的每一天都是新的,给予我们的是绝望还是机会?是拐点还是稍息?作品以一个文学家的睿智通达,对这个时代进行精准观察,告诉大家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找回自我定位和价值,献给迷茫、脆弱、却又满怀憧憬、渴望广阔天地的人。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化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研究(1868-1919)》

  边茜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吴菲

  内容简介:《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研究(1868-1919)》系西溪丛书之一,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本书以1868-1919年间的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和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基本情况,其次从文学翻译与创作、文学观念与文学活动三方面对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在文学领域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将对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研究置入文学史范畴,做整体性的评价。

  除绪论外,本书五个主要章节分别对这一文人群体的定位、文学翻译与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活动、文学史地位与影响做了详细分析。弥补了近代文学史上对持基督宗教信仰群体的着墨真空,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清末民初中国基督宗教文人作为研究对象,可以系统整理这一时段中国基督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在文献层面上对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研究加以补充。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作家访问集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

  舒晋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王春林 何平 夏烈 张莉

  内容简介:《深度对话鲁奖作家》是《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7届49位鲁奖获得者和10位鲁奖评委的访谈录,受访作家包括邵燕祥、史铁生、冯骥才、韩少功、刘恒、余秋雨、池莉等。全书以“鲁奖”为切入点,从创作与评奖两个角度透视中国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了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学史

  《文学史发生学对话录》

  杨义 著

  花城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傅小平 刘炜茗

  内容简介:杨义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每十年转换一个方向,从当代文学到古代文学,都留下他思索的印迹。

  《文学史发生学对话录》来自杨义给博士生上课的课堂实录,深入浅出,小叩大鸣,含金量相当高。师生对话中碰撞出来的新观点也是本书亮点。杨义具有非常宏阔的治学视野,各种材料随手拈来,一种思想游走的节奏暗含在书稿之中。

  从古到今、由高雅而通俗、由汉族而少数民族,从“三大元典”(《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本对话录可谓是一部“极简中国文学史、学术史”,是杨义众多学术著作中极有特色的一本图书。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非虚构写作集

  《寂静的巴黎》

  申赋渔 著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史航 肖惊鸿 刘晖 石剑峰

  内容简介:《寂静的巴黎》是《一个一个人》《匠人》作者申赋渔最新作品集,5年采访,记录30多个普通人真实的生命故事如何被疫情改写。

  人们从来没有这么害怕同类,又渴望同类——巴黎封城了,阳光下的大街变得空空荡荡。有人丢了生活,有人找回了生活,也有人觉得生活没什么两样。他们是新闻之外的人,他们是时代里的影子,他们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故事。

  “这本书中的素材,我花了五年时间采访收集。而在巴黎封城之时,我才突然知道我应该怎样来写这些人。在普通人的故事中回望历史,在历史里关照细微的现实。我希望这是一本不同于以往的书。”作者如是说。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化研究

  《跨海建桥:新时期中日科幻研究》

  孟庆枢 刘研 主编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姚海军

  内容简介:《跨海建桥:新时期中日科幻研究》以中日科幻的对话和比较研究为学术架构,以当代中日经典科幻作家作品、热点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21世纪的世界危机问题为焦点,旨在构筑“科幻大文化”思想,让科幻架起通往人类心灵,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虹桥。其内容包括小松左京专题、日本科幻与动漫、新时代中国科幻展望以及相关的重要研究资料汇编。其中孟庆枢的《守魂创新与时代同行的小松左京》是中国学界对小松左京展开全面研究的发轫之作,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同题演讲获得日本学界的高度赞誉。王晋康的访谈《小松左京与中国科幻的未来》展现了中日科幻的积极互动与对话。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非虚构写作集

  《木兰结婚》

  胡卉 著

  万川文化·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徐晨亮 吴菲

  内容简介:《木兰结婚》收录了15位女性的真实故事。她们或年幼或正在老去,或婚恋中或单身、或在困境中或已一步万里阔,她们在处理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时,面临各种复杂、幽微的环境和挑战。她们经历成长,体味世间人情之美,她们也与生活中的困苦、荒诞与无常对峙。她们的故事仿若我们身边的故事,她们的故事却又离奇得仿若杜撰。无论读者年龄几何、身处何方,都能在《木兰结婚》中看到人性的尊严与珍贵,看到不可忽视的希望的闪光。

  作为非虚构写作结集,这些单独的女性故事或许是片段的、不具有连续性的,但如果把这些不同人物、不同年龄阶段的故事连缀成一个女人的一生来看,便显示出生命内部轨迹的神奇之处。一个女人即使身陷孤绝,以致她的个人世界与男性、与后代都无法再产生亲密的联系,但她生命本身的热情还是在的,她还是可以与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勾连。

  “木兰”们的故事明亮又犀利,让我们见到人性的复杂的真,而胡卉的笔引领我们去相信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随笔

  《黑池坝笔记二集》

  陈先发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木叶 傅小平

  内容简介:《黑池坝笔记二集》为“黑池坝笔记系列”第二本。“黑池坝笔记系列”是诗人陈先发近二十年来以诗歌、诗学为主体,兼及现象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知识的随笔作品集。丛书体例别致、文笔奇崛、感辨灵锐,或弥纶群言,或妙解只义,有深远之思,有沉挚之质,对当下汉语写作有不可多得的启示价值;亦可得见作者宏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坚实的人文立场。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学史

  《中国抒情传统源流》

  陈国球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刘忆斯

  内容简介:《中国抒情传统源流》主要讨论近期学界关心的议题“中国抒情传统论”,分前后两编。前编为“源流论”,梳理了“五四”之后的文人学者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脉络,上及鲁迅、闻一多、朱自清、宗白华等,再聚焦于陈世骧、高友工,以及西方学者普实克,下及中国港台地区的相关发展,亦关注最近论者如王德威等;后编为“分论”,系统论述该领域不可绕开的四位学者——陈世骧、高友工、林庚、普实克——的人生际遇和学术理论等。此书旨在揭示此一论述之萌发与生成的过程,及其重点与变奏。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艺术

  《大名道中:广重、丰国名画百种》

  薛冰 薛秋实 著

  [日]森田镇平歌川国贞 绘

  领读文化·台海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朱学东 杨早 刘晖 史航 吴菲 夏烈

  内容简介:《大名道中》是歌川派以日本百年不遇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绘制的浮世绘名作。大政奉还之前,1863年幕府将军德川家茂前往京都朝觐天皇,这是自从1634年德川家光上洛朝觐二百年来的第一次,又适逢倒幕运动,因此此次朝觐成为举国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使得《大名道中》有别于单纯作为风景画的“名所绘”,而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内在联系的一组作品。其次,这是江户时期最大的浮世绘流派歌川派,以二代广重(森田镇平)和三代丰国(歌川国贞)领衔16位画师,联合25位出版人联合制作的浮世绘作品集,是难得一见的集体创作。东海道沿线的风景名胜、古城风貌、繁华街市、名店特产、人物故事,也都被绘师们一一收入画中。每幅画均附有版画专家薛冰父女所作的解说,便于理解。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化散文集

  《西行悟道》

  徐兆寿 著

  作家出版社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夏烈 张莉 徐晨亮 王春林

  内容简介:《西行悟道》收录了近些年来著名作家徐兆寿在西部行走和悟道的文化随笔,大部分已在《人民文学》《天涯》《大家》《北京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其中一些篇章曾引起很大反响。

  徐兆寿的文化随笔与过去的散文家不同在于,一是为西部文化强烈抗辩,从文化形态、地理生态等方面入手,风格雄健,别具风采;二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疾呼,大声抗辩,情感真挚,上下贯通;三是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融合中寻找中国文化未来之路,纵横捭阖,视野开阔。正如评论家陈晓明和孟繁华所言,徐兆寿的散文与他的小说一样,属于新人文主义写作,是学者型文化散文,不仅承继了“五四”时期作家学者化的风气,还上追先秦散文家和唐宋八大家文以载道的风格。

  从时代背景来看,徐兆寿的这部散文集可视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在文学方面的一个收获。从徐兆寿这些年来的文化研究与文学写作来看,他的“问道三部曲”《荒原问道》《鸠摩罗什》《问道之源》以及《丝绸之路上的诗人》《丝绸之路上的使者》等近10部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系列使他已经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代表之一。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传记 回忆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刘衍淮 徐玉娟 等 整理

  朱玉麒 审校

  商务印书馆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杨早 吴菲

  内容简介:“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气象观测是其核心项目。考察临行前,考查团常务理事的刘半农曾嘱咐气象生们“要把所见所闻都要详细记录下来,有些事当时看可能没什么用处,以后却可能有大用处”。《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基于科考团气象生刘衍淮的11册西北考察日记整理出版。这份35万字的珍贵日记,是九十多年前西北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这里有青年人在科考团这个“流动大学”里的进步足迹,有五四运动后的大学生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风貌,更有那个时代丝绸之路上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里的人事细节。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沉淀,本书的考察记录,将愈益显示其不朽的光华。本书分章立目,随文插入民国老照片和作者速写图200余幅,图文并茂,颇具可读性。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经济

  《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决策》

  [新加坡]马凯硕 著

  灰犀牛·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21世纪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缘政治竞赛是在中美之间进行的。这种竞争,源于双方的沟通不畅。

  《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决策》对国际政治、大国关系、未来世界格局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中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分析了在地缘政治竞赛中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对这种大国关系中的深层内涵和对抗风险进行了清晰和客观的评估。中美双方应该消除误解,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并依此来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为了制定这种战略,有十大问题需要讨论并回答。比如当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时,它需要做出哪些战略改变?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作为杰出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马凯硕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分析地缘政治和中美博弈时,既摆脱了西方学者的傲慢与偏见,又谙熟东方传统文化,这种冷静、理性、客观的研究态度有助于驱散笼罩在中美关系上的重重迷雾,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和分歧,阐明中国的实际战略意图,建立彼此的信任。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散文集

  《八公分的味道》

  黄孝纪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刘羿含

  内容简介:《八公分的味道》是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得主黄孝纪所著散文集,是记录当代中国乡村生态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学样本。

  从母亲的菜谱和湘南“八公分村”的食材和味道,忆述童年乡居生活的朝暮,再记述青年离乡在外奋斗的经历,以及中年因父母离世而回乡的所见所思。作者将南方乡村的样本以文字珍贵地封存,寄寓着当代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故土的思念。

  作者笔下的“八公分村”就如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是文学的缘起和初心,也是我们站在当代社会发展大流中蓦然回首的远方的光。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学批评

  《在文学的边缘处思想》

  丁帆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王雪瑛 王春林 何平 张莉

  内容简介:《在文学的边缘处思想》是丁帆先生的文学批评论文集。第一辑的文章主要是对苏联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分析论述,第二辑是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评论的论述。作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的方法来进行文学批评,以此为衡量标准,指出并剖析了我国文学评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化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

  刘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年10月

  提名评委:吴菲

  内容简介: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源头与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密切相关,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是其中重要的先驱人物。他1807年来到中国,在当时直接传教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探索多种方法进行间接传教,尤以报刊传教颇具开创性。《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全面考察马礼逊的报刊传教活动,主要介绍了他创办 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英文季刊《印中搜闻》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参与、推动和支持其他报刊的创办并利用其传教。本书认为马礼逊借办报而传教,开创了报刊传教这一基督教对华传播新模式,扩大了新教对华传播面,客观上则起到了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作用。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散文集

  《行香之情》

  何建明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刘羿含

  内容简介:一位著名作家,用了40余年时间,几乎走遍祖国山川,经历了国家与时代无数风云,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与数以百计的精英人物,因而他对社会、国家、时代和友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感悟。在书写众多恢宏大作之际,时有珍珠般的精美散文和随笔呈现给读者。这些作品或成为高考、中考的考生们辅导文章而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美文,更多的进入了“年度文学精选”和大众阅读范文之列。他就是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驻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他被称为“当代歌者”。

  《行香之情》本收集的是他40余年间数百篇散文随笔中挑选出的58篇精美之作,都是他数十年间参与国事、书写国是、讴歌国士和与大自然、与亲人友人之间的带着浓浓感情的亲历之情、随心所思,其优美而真挚、深刻而炽烈,飘逸与迷漫着文字的醉人芳香。相信广大读者会喜欢这部纪实体散文集。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随笔

  《蒙尘记》

  夏佑至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8月

  提名评委:徐晨亮

  内容简介:感到皮肤开始软化并恢复弹性的时候,中环小区的春天就开始了。

  在照片和文字里,看似明确的城市方位名词终究消融在昼夜流转的生活剧目中:老人们不断把废弃椅子挪进小花园。风筝出现又消失。等到了秋天,人们就带着狗在樟树下的空地上看夕阳。

  观看和相遇看似漫无目的,实则捡拾、连缀起生活中存在的碎片。它记录了人与虫鱼草木相互遭逢的瞬间,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交尺度,青春时期的精神叛离,凡常日子里的温情与倔强。这些目光和思考消弭着城市有形与无形的边界——一些是由水杉、月桂和珊瑚树所构筑的边界,还有一些则是由禁忌和沉默所构筑的。城市不只是空间的集合,也是时间本身。四季更替,苍老和成长,成为书中勾绘的隐秘脉络。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随笔

  《游走在边际》

  孙歌 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刘忆斯

  内容简介:《游走在边际》收录了孙歌教授近年来的随笔、学术评论以及对谈和访谈,其中多篇文章在国内首次发表。“游走”,正如作者所言,不仅发生在物理空间,从东北亚到东南亚、西欧甚至北美,而且更多的是在思想和感知能力上穿透思想与知识的边际,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全书共四辑,作者置身历史中思考,对边际问题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讨论,并不断向读者揭示“游走”的收获——置身边际之处,才能不断面向他者而重构自身;努力揭示世界的多样与个体的有限,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者。

  

  非虚构 | 中文原创 | 文学评论

  《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

  钱锁桥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21年9月

  提名评委:夏烈

  内容简介:《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收录了钱锁桥、周质平、陈子善、罗福林等十余位中国及国际上林语堂研究专家的评论文章,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翻译、美食等角度,对林语堂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精彩而专业的论述,将林语堂作为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的不同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考察林语堂在现代中国知识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二章着重探讨林语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实践;第三章集中讨论林语堂穿梭于中西之间的跨文化实践;第四章集中阐释林语堂在美国的著述。

   上一篇:高科技武器的伦理困惑:是善还是恶?
下一篇:精 [电影推荐]《小姐》之后,这部韩国片再次“惊艳”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