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开设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摘要:文章从工程伦理课程发展历程出发,明确了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阐述了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设计、授课方式及考核策略。

  关键词:工程伦理;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教育

  工程科技的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伴随着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工程行为,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多重价值追求,不同利益诉求也会导致人们在工程行为选择上的困境与冲突,从而引发当今社会对工程行为意义与正当性的反思,人类的工程实践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关涉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伦理活动,这成为“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工程伦理”课程介绍

  工程伦理是在工程中得到论证的道德价值,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1]。工程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哲学、伦理学与工程学、社会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门类,在实践意义上,工程伦理为工程师提供了价值性的规范引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是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推动下展开的。2014年6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工程呼唤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话”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上,企业界代表和学术界人士提出了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不但要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延伸到价值塑造,而且要把价值塑造作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同年12月,教指委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并于2016年推出了“工程伦理”教材和在线课程。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人才培养、开展评估评优工作重要依据。可以看出,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工程硕士教育中的“标配”。

  二、“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意义

  传统环境类硕士生培养目标是: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研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能力。目标对学生掌握扎实的环境专业理论和技术表述较多,而对学生今后作为环境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工程伦理素养和职业道德鲜有提及。环境类专业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环境问题时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着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社会利益公正对待问题、环境工程管理制度的道义性以及环境工程师的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问题。特别是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与对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一是环境保护工程公益性,使其出现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之间矛盾的伦理问题,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矛盾的伦理问题;二是环境保护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因为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属全球性问题,而环境工程主要是保护和增加公共利益,大多会不可避免涉及甚至减损局部利益或私人利益,若处置不当极易引起工程伦理冲突,甚至破坏世界和平或引发局部群体性事件,例如“邻避冲突”与“邻避困境”出现;三是环境污染问题追溯和责任主体确认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例如,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就是典型的难以溯源和界定责任主体,这都对环保工作者的职业要求非常高,也会涉及很多相关工程伦理问题;四是确立自然环境的伦理地位,工程师需要扭转一味追求技术效益和最大产出的功利观,明确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因此,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工程伦理”课程设计与授课方式初探

  (一)“工程伦理”课程设计

  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环境类学生及其他环境类工程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并能够自觉地在伦理意识的约束下从事环境工程建设,从而把工程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为子孙后代造福。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工程和伦理的概念,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环境工程伦理问题的产生,环境工程中的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环境工程中的社会公正与环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环境人的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等。课程教学重点是对工程、伦理以及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有整体性认识包括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工程活动相关的伦理规范,不同的伦理立场主要观点及区别与联系,伦理困境及伦理选择,工程伦理问题的主体,主要的工程伦理问题有哪些,以及何时会面临工程伦理问题等。课程教学难点在于给出解决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工程伦理意识,运用工程伦理规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环境伦理问题。

  (二)“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方式

  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授课方式采用“三结合”,即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具体而言,首先,为打破学生认为工程伦理教育是单调乏味的伦理道德说教的传统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伦理话题和环境问题入手,并采用教材知识、学科相关知识和最新热点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学生“眼球”,提高课堂“抬头率”,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事件的“现场”,将自己摆入具体环境伦理情景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并进行环境利弊分析,这样既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又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伦理问题的能力;其次,由于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各行业工程伦理规范阐述与当前现实有所差距,尤其是环境伦理规范与现实差距更为明显,因此教学中应该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切忌片面地追求工程伦理规范的“高大上”和一味地拔高道德伦理高度而导致曲高和寡,应者寥寥,应根据我国当前工程界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向学生宣讲“接地气”的工程伦理规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的接受,又可避免学生认为课堂知识和现实差距太大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环境类硕士生的授课时数,需详细阐述环境工程师职业活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现实需求。最后,应根据学生专业背景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尤其要将我国当前的一些最新时事和高新技术成果的案例适时补充进课程案例库(文字案例、图片案例和视频案例),使“工程伦理”课程的相关理论与我国当前国情相结合,且收集工程伦理典型案例时必须一定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三)“工程伦理”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结业考核两部分,二者的比例可根据实际课堂情况微调,逐步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具体而言,平时成绩由到课情况、课堂回答问题、各小组课堂讨论三部分组成,结业考核由课程结业论文和根据结业论文制作PPT现场汇报情况综合评定。结业考核论文选题既可以“工程伦理”教材分论部分的某一章节为基础[2],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兴趣或感兴趣的工程项目为基础,探究其中的工程技术手段,并分析各种工程内部是否存有潜在的工程伦理问题等。同时,考核成绩评定时,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例如在评定PPT汇报演讲的成绩时,可采用在线表单工具中的“考试测评表单”,每位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扫码”即可实现课堂在线评分,并由表单工具后台按预先设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自动收集整理数据后现场给出得分。总之,上述考核方式可使课程成绩构成多元化且客观公正,同时通过讨论和汇报等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让学生具备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基本规范,并逐步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此外“工程伦理”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工程伦理素养,加强其作为未来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工程伦理”课程为在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践行“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全面育人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安萍,陈若愚,胡秀英.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和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

  [2]李正风,丛杭青,王前.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8.

  作者:李振华 贺佳杰 左行涛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上一篇:那些年,我买过的奇葩盗版书
下一篇:辣警霸王花:澳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