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思政小素材》第2期:交换(利己vs利他)的思政素材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金融思政小素材》第2期:交换(利己vs利他)的思政素材

  “人类是唯一会交易的动物。因为没有狗会拿骨头去交换。”

  ——道格拉斯·亚当斯 《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的教室》

  涉及课程与知识点:《微观经济学》的市场与《国际金融》的互换,这两种知识点都涉及到“交换”这一行为,而关于交换,自古就有着各种争议,其中一个——利己vs利他。

  利己vs利他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争论的关键点主要在于“交换(交易)之所以达成,是因为人要利己,还是人要利他?”也就是两种不同的立场或角度:

  ①利己:因为他的东西我需要,所以才有交换。

  ②利他:因为我的东西他需要,所以才有交换。

  是啊,两种原因都说得通,就学术上来讲一直有着争论:

  1.有文章强调文章解释利己与利他的互斥性,如陈惠雄(2012)认为“利己”“与“自私”概念要分清,“自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对利他具有排斥性,而利己则并不排斥同时利他。

  2.也有文章提出了“为己利他”的这样的解释,如朱富强(2015)认为解释这个问题要站在短期的一次交易还是长期的多次交易的基础上,,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不仅可以解释和预测广泛存在的合作和利他现象,而且可以解释那些合作失败现象和自私行为。

  而我觉得上述争论只并不适用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只是作为教师解答一些问题的资源。 

  对于“交换(交易)”这样一个知识点,以及“交换之所以达成是因为利己还是利他”这样的争论,不宜于放在课堂上做理性的、考究的分析,那真的是另外一门伦理学或哲学的课程内容了。最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跟学生说明“利己”“利他”是争论了上千年的观点,因此任何一方的证据都足以说服对方,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最简洁的办法就是“立场”,你究竟相信哪个,做到“信仰走在理性之前”。那么最终应该相信的是“利他”,而且马云也讲过“市场里最终的胜利者是利他者。”

  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道理:市场是讲交换的,想挣钱就必须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等值的回报,这个回报叫做“一般等价物(货币、钱)”。我们商科的培养好像总有这样一个错觉,在培养学生“如何从市场里捞钱”。其实钱不是从市场里“捞”出来的,而是依靠自己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交换”出来的。为什么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拥有巨额财富,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从市场里“捞钱”的方法,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是“利他”的,他们向市场里提供了相当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市场或社会作为交换把钱给了他们。所以,这些现象证明了“利他”的立场——只有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财富,自己才会获得相应的财富。

  另一个案例就是任志强关于“年轻人毕业就要买房”这一现象的言论——“你刚刚步入社会,还没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你凭什么拥有这样一笔财富。”其实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谈到的依旧是市场、交换、财富的问题:首先,房子是一笔财富;其次,房子是市场中的财富;第三,市场是交换的逻辑,你必须用一笔财富去换房子这样的财富;第四,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创造了足以在市场中等值于一套房产的财富进行交换。这也是利他的思想,强调你要有对社会、对市场有贡献。

  因此依照上述利他的思想,课上告诉大学生应为大学四年或今后树立目标:让自己对社会有用,自己对社会的作用越大,自己换来的财富也越多;或自己创造对社会有用的产品或服务,这个产品或服务对社会越是有利,自己获得的财富也会越多。这就是本期通过“市场交换”找到的思政切入点。 

  本期参考文献:

  [1]陈惠雄. 利他一利己一致性经济人假说的理论基础与最新拓展[J]. 学术月刊, 2012(11):78-80.

  [2]朱富强.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与道德原则的确立:论社会道德的微观行为基础[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7(3).

  往期链接:

  《金融思政小素材》栏目预告

  《金融思政小素材》第1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思政应用

  TEL:5201314

  图文 | 崔佳宁

  排版 | 院新闻网络中心 张浩宇

  

  商院各学生组织,请于每晚6点前发送本组织活动文本及打包图片到指定邮箱

   【bcbuucampus@126.com】

上一篇:麻辣隔壁第一季
下一篇:下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