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十篇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比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韩愈,还专门著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三大任务是“伟道、授业、解惑”;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要无限热爱学生,反对学校中使人变得呆笨的棍棒纪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面向21世纪,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革。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有创新能力,能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跨世纪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胜任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根据《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师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把师德列入教师的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和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对品德有缺陷的教职工,要加强教育、帮助,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师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通过对《规范》反复深入地学习,使教师从自身所肩负的历史重任的高度,认识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明确《规范》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提高教师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使教师联系工作、生活的实际,深入了解《规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

  三、学习师德榜样,铸造一代师魂

  师德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如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师德,一辈子也忘不了,时时激励着鲁迅先生去英勇战斗。教师要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可学习的榜样非常多,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其次,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要通过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出差距,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他们的感人事迹,提高师德认识,激发师德情感。

  四、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特征;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它既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不同于古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私有制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它具备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独特的行业性特征

  教师道德是教师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它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与其他行业职业道德不同,其行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道德意识处于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层次。道德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结构中的观念层次,也是道德结构的最深层次,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础。在道德意识水准上,教师道德较之其他行业有更高的要求,这是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这种职业本身就决定着教师应当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教师道德总是处于当时社会普遍道德的更高水准层次。

  第二,教师的道德行为必定是社会的楷模。教师道德行为与其他行业行为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书+育人”,其榜样行为也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手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教师行为示范性的最好表达。

  第三,与其他各类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历史继承性。这是由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的,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教育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积累了很多教师道德的相关理论和公认的行为规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率先倡导并世代相传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等思想和行为准则,至今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完整、统一、具有真正道德意义的规范体系。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都不像今天这样,形成了一个内容独特、完整、关系明确的规范体系。

  第一,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完整、目标明确。无论是在心理构成上,还是在道德指向的职业领域内,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都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容构成。其心理构成主要有: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所拥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职业行为所指向的对象来看,教师道德主要体现在五个职业领域的相应目标构成上,即师生关系目标、职业标准目标、人格素质目标、学术素质目标、个人与他人关系目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要在上述五个职业指向领域内提高教师的认识,使其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职业道德具有发展性,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道德要求必将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准;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以及各类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产生新的两难的道德选择,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着强烈冲击。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根据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放眼全球,不断吸收先进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正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社会主义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资本主义或历史上任何私有制条件下的意识形态。与私有制条件下的职业道德相比,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私有制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作为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或其一个层次,它调节着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和方向,使之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相一致。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只是结合本职活动的特点,使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隶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不能偏离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第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教师行为的方向,使教师利益、高校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本一致。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下的职业道德,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但其始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公有制仍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和核心。教师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之间、高校利益与高校利益之间、高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虽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这些矛盾都不是对抗性的,是可以调和的,道德作为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手段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行为调节方向必然是以谋求全社会根本利益为基础,实现教师利益、高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根本一致。

  第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坚持用先进理论进行外部灌输。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以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今天,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既不能简单地沿袭或移用旧的职业道德,更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要坚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先进理论从外部灌输。如果不进行科学理论的灌输,即便是高校教师,也很难超越教师个人或教师集体的狭隘眼界。

  四、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层次性特征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大教育家康有为很早就在他的《大同书》里对各级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他说:幼儿教师应“师德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小学教师应“静细慈祥,婴儿而有耐心、有恒心、有弄心”;中学教师“学行并高,经验甚深,唯才德是视,行谊方正,德行仁明,文字广博,思悟通妙,而又侮人不倦,慈幼有恒”;而大学教师应当“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最好由“学有特长、术有专攻”、“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的“通才”来担任。这一论述虽不尽完备,却也清晰地表达了对高校教师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要求。

  第一,特殊的历史使命对高校教师提出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更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质。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特质。具备创新精神,高校教师才能担负使命。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创新精神首先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勤搞科研,还要带领学生参与科研;不仅要精于所教授的知识,还要跟踪专业的学术前沿,抢占专业制高点,推动学术进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创”,这样才能为科技进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5,45.

  [2] 李晓星.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内涵[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3):39.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3

  [关键词]教育出版 师德教育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先。教师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教育出版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培训教师、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教育出版为师德建设提供支持的重点就是在师德教育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研发上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师德建设探索先进教育模式、传播先进教学内容、增强实际教育效果。

  一、坚持立体化研发,创新师德教育模式

  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对于在职教师或者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不是单纯靠学习某些规范就能促成的,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而内化形成的。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目前,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师德教育的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和途径,缺乏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师德教育类出版物也多以纸质教材的方式呈现,缺乏生动的、鲜活的呈现方式。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和单纯的纸质教材一般只能解决理论上的道德认知问题,在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习惯以及师德行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则作用不大,无法满足师德教育内化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因此,教育出版单位的编辑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全程为“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服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出版物在呈现方式上应改变以纸质文本为主的形式,力求建成文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包。数字化资源以专家讲座视频录像,师德教育虚拟体验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呈现。这样的立体化产品(如师德案例讲座、视频录像等),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提供丰富直观且可参与互动的材料,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通过认知、体验、反思、行为操练等方式提升道德内化水平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师德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坚持精品化研发,改革师德教育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从内容上看,当前师德教育仍没有跳出普通伦理学的框架,其结构与普通伦理学基本一致,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三大块。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缺点是实践性、针对性不强,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指导作用。同时,师德教育在内容上也显得陈旧,教师职业道德的许多基本理论和观点已难以解释当前教育活动中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拓宽视野,充实、更新师德教育内容。

  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架构直接影响师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出版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体系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唯此,才能打造并传播先进师德教育内容。

  以精品意识为指导,在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时,首先,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构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以育人为主线,从教学、师生关系、法律法规、教师礼仪、专业发展、心理健康、道德成长等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方面展开。其次,应紧密围绕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情况来设置内容,反映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变化和发展,以最新的师德典范和楷模丰富教材内容,并随着时展及时更新师德案例,追踪师德新发展。最后,要建立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对象增强针对性,对师范生重在对高尚师德的引导,对中小学教师重在对师德行为的规约。

  三、坚持特色化研发,增强师德教育实效

  师德教育的低效是师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师德问题要靠有效的师德教育来解决。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从师德教育自身来说,师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师德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可行性;师德教育内容泛政治性,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师德教育阶段割裂,缺乏连续性;师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针对上述导致师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教育出版研发特色化师德教育资源,是增强师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研发基于体验式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成性教育的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呈现教师职业道德案例情境和行为操练,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示,使学习者在职业道德实际问题方面既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充分利用师德教育网络交流平台和课程已有资源并挖掘学习者自身的资源,为学习者共同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引导学习者之间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资源,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再如,基于师德教育的特点,研发师德特色案例库,引导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对师德案例进行感悟评价,并形成师德学习档案,既是学习者师德学习的途径,也是师德教育实效的记录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韩震.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涂力,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3] 王晓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教育与管理,2007(15).

  [4] 于红.新时期师德建设浅探.江苏高教,2008(2).

  [5] 陈新华,徐永生.构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当代教育论坛,2007(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4

  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是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精神支柱。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教师职业道德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教师职业道德心得1为更加进一步加强我校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根据__市教育局关于转发《__市教育局__市教育工会委员会关于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__年修订)〉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一次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我校全体教师以“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不仅认真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下发的各种学习材料,还深刻剖析个人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 __

  二、学习内容:

  1、加强学习宣传。

  制定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方案,召开教职工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动员大会,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的法规文件,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悬挂在各年级办公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求各年级组在学校组织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另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精读细思。

  2、围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其具体内容为:(1)要树立什么样的师表形象;(2)在职教师有无从事有偿家教,有哪些弊端;(3)如何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4)尊重学生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过去做得如何,今后应该怎么做?

  3、对照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开展评学校、评领导班子、评教师的“三评活动”。

  进行自查自纠主要内容:(1)查自己是否做到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促进自己更好的爱国守法;(2)查自己是否做到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促进自己更好的爱岗敬业;(3)查自己是否做到爱护尊重学生,促进自己更好的关爱学生;(4)查自己是否做到以身作则,情操高尚,促进自己更好的为人师表。查自己是否按课表上课,不随意调课代课,,严格按教学规范组织教学活动。

  4、开展“五个一”活动:签订一份符合新规范的师德师风责任状,制定一套__市第二职工子弟小学教师教学忌语和寄语,撰写一次学习体会文章,每人帮扶一名后进生,开好一次学生家长会。

  5、通过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加强教师自律自警。

  增强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优质施教”的信心和决心;严格依法治教,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个儿童在人生航程上激情扬帆。

  6、树立典型,弘扬正气。

  在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以“爱心”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中,广泛收集教师们的先进事例和典型做法,评选师德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收到的成效:

  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进行“爱心与责任”大讨论活动,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个人都能够围绕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动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写出深刻的剖析材料。涌现出一批以“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学生放在心中、敬业爱岗、乐意奉献”的教师队伍。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以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对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深入学习和深入开展“爱心”与“责任”师德师风大讨论活动,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养师德、练师能、铸师魂、育新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紧绷新《规范》这根弦,牢固树立爱心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进取,勤奋工作,为推进我校乃至陆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教师职业道德心得2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总结如下:

  1、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

  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从出勤方面来说,我在学校的时间可以说是最多的教师之一。能做到每天早上7:30到校,下午放学后才回家。

  2、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以身作则。

  在尊重家长方面,我爱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和学生家长接触比较多。这学期还特地到家访了四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的一些特别难的问题。

  3、在关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

  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从我所从事的学生思想工作的情况来看又有点特殊,接触的后进生特别的多,要是不从心里爱他们,那确实是无法想像的。当学生受伤的时候,我一般是主动送到医院的,这学期此类事件发生了三件。

  4、在终身学习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

  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教师自身的学识与

  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我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再则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的快,所以我一直坚持信息技术的学习进修。

  教师职业道德心得3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答疑,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授课之余,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守身如玉”,“一尘不染”,敬业尽职,专心致志,作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名副其实的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以律己的精神。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总之,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

  教师职业道德心得4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石。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够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尽心尽力,所以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会在教育实践中,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广泛搜集最新教育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有了对事业热爱之心,就会甘于平凡,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才智和毕生的精力。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作为一名教师,我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如果有人因病缺课,我尽力争取时间给予补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对后进生,更是对他们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用真诚去感化他们,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赖,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都跟我谈。记得有一次,我收到一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信中诉说了他因学习成绩差经常被妈妈打骂的苦恼,要求老师给予帮助,我及时找该生谈话,对症下药,指出他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掘他的闪光点,并通过家访,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该生慢慢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家长面前找加了自信。

  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高超的学识本领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保证,还是教师树立教学威信的源泉。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

  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要打破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常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教育的要求,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教师职业道德心得5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想有效的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在共产主义道德的指引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更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发扬蜡烛的精神,还要求教师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只有这样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终生献身教育,并用自己智慧的钥匙,打开学业生踏入科学知识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让我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5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尽管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要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不懈努力等。只有共同运用这些修养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富有成效。

  1. 道德修养要加强理论学习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有知识,这就必须学习。同样,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需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1)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高度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正是以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只有确立这样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看做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2)应在理论学习中去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有的教师违背师德要求,常常不是有意的,而是对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因而,教师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师德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3)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过程中育人。

  2. 道德修养应注重内省和慎独

  “内省”“慎独”,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要注意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内省”和“慎独”。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约束的,不自觉或自觉性不高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要“慎独”。

  古人云:“为人师者可无慎耶?”教育劳动是教师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的有机结合。每个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既具有重大的职责与义务,又拥有独立而自由地选择教育行为方式的权利。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职业活动是单个进行的,他的许多教育行为具有“隐蔽”的特点。教师能否“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行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要自觉进行“慎独”。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道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6

  高等学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导论》、《职业道德规范与专业标准解读》。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职业道德规范与专业标准解读》。

  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导论》、《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职业道德规范与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导论》、《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职业道德规范与专业标准解读》。

  2、统考地区:

  幼儿园: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7

  一、质疑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的公允性

  传统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为师德师风,它是教师的为人风范,为师风范,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具体要求是:教师必须坚守并发扬忠于职守和潜心教育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和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不甘人后和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的自律精神、不计名利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一系列的“精神”相对于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来说是脱离现实的;这一系列的“精神”与其他部门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较又是苛刻的、有失公正的。首先,全社会那么多的部门行业有几个像教育部门一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呢?难道这些部门行业他们就没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吗?(怪不得我们难以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看得到)其次,极少数的部门行业偶尔也搞“行风建设”,哪一次不是一阵风而过,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始终是“涛声依旧”:上班迟到,早退;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或炒股票等等。再次,有人说“一个教师的今天,就是他所教学生的明天。学生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熏陶他的教师的素质形象”,这不仅仅是“高看”了教师,甚至是把教师当作“圣人”“万能的造物主”。其他部门行业的从业人员,莫非他们的职业道德就一文不值吗?最后,农村教师与在大城市执教的老师,无论是工作环境条件还是工资福利待遇,差距之大是难以想象的。而要求他们承担同样的职责和要求,你不觉得荒谬吗?以作者(本人)为例,大学本科、农村中学执教23年、中学高级教师,现在每月全部收入2000元多一点。而时下各行各业的人员工资都不少于2000元,就是一个农民工或搞建筑的小工日工资都在100-120元左右,农村教师的收入与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差距如此之大。还有近几年来物价、房价节节攀升,远远超过农村教师的收入。买房更是成为教师的一种奢望,因为至今连住房公积金都没有。工资收入2000多元的我尚且如此清贫,那些教龄短、技术职称低的教师,他们的工资收入与生活状况更是值得同情。另外,本人所在的学校(农村中学),上下班至今没有公交车、教师与学生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或自行车不是享受“日光浴”就是接受风雨的“洗礼”,全校仅有两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人机对话语音室、理化生实验操作总是“纸上谈兵”“空手道”,绝大多数学科的老师上课仍然是粉笔加一张“三寸不烂之舌”,教师与学生连“风雨活动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都不知道……农村教师在如此工作环境、低微的工资收入下,要求他们加强规范的职业道德是十分困难和不现实的,而要求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向城市教师看齐,更是苛刻、脱离实际,就是城市的教师也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讽刺与亵渎。

  二、建立提升农村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长效机制

  “道德文章,堪为师表。”教师肩负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学生做人的天职,这是教书特定的职业操守,任何一位人民教师无不例外地都要遵守。在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口号下,我们也不回避当前教师队伍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与观念侵袭着校园这片净土,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道德习气和丑恶现象,浸染、冲击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社会变革加速,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教师群体中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形势不容乐观,诸如: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职业立场不坚定,价值观念错误,师表作用下降等职业道德滑坡的倾向,还有羡慕高位高薪而弃职下海的,有为了片面追求学术成就而给论文“注水”、公然剽窃的…可见,提升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1.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对教师包括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应该与其他行业部门一样。倘若只要求教师“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显然有失公正。大家知道,任何公平正义都必须有一种正义制度予以保障。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之低,本来已经是“输在起点上”了,加上传统的偏见根深蒂固、就业难等问题又引发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学生厌学、家长不重视等现象又有所抬头,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如此条件下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确是不公平的,我们期盼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他们的素质。

  2.措施配套,切实可操作。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8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性;实践

  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趋于丰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只有吸取传统师德的精髓,借鉴他国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伦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发展

  (一)从经验到法规:第一个十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国教育工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各地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1984年,在总结各地学校制订师德教育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该试行草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规定了教师个人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尝试吸取各地方院校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以明确的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文件,对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修订的规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规范逐步凸显其专业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师德教育规范。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该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六项要求,特别突出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其教育机制受到重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纳入其中。新修订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正是过去的《规范》薄弱的一环。其中的条目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且每一条目的最后都列举出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从强调政治性到凸显专业性。在我国为师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是古代重要的师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师的神圣责任,教育与政治的贯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3]我国的人民教师被赋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度被认为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政治色彩浓厚。相应的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偏重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仅仅是从教育这一特殊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来看待师德教育。然而,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凸显。“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员,其道德建设逐步与国家政治相剥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

  第二,从强调德行到关注人性。教师曾经一度被推向神坛,人们期望教师理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视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有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如,有的学者从“为人师表”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切入,认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限制在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特殊时空范围内,而不应当把它扩展到一切时空范围,也不能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学者从法治的视野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着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赞誉性、感彩浓重的描述代替对教师切切实实的社会地位现状加以理性分析的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月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师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与爱护,才能挖掘教师人性中的德行。

  (二)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讲解关于师德厉测、师德规范、师德范畴等理论知识,与此相应的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法。”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趋于多元和务实。

  第一,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将师德水平与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榜样学习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运用榜样示范、教师故事、视频电影、真实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杰教师”评选活动及“十杰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演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教师们的共鸣。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学习。通过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对自己的师德活动进行评价与思考,是师德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从既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作出选择,避免理论上的高调和实践中的迷茫。(三)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教师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我国自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定向型、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资的师德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意见》对职后师德教育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师德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职场越来越成为教师师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经验也逐步被更为系统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从“职业”走向“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导致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为专业生活的必需。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走向“专业”是我国师德发展业已出现的新趋势。从“职业”走向“专业”预示着“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将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道德逐步建立。

  (二)从课本走向实践

  多年来,我国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集中说教和灌输。“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再次,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作为大众预期的道德楷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是最好的道德实践。

  (三)从经验走向制度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合乎伦理的师德教育制度是加强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为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伦理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操作性强的制裁和惩罚制度一直比较缺失。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少奖惩制度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条例主要以提高教师道德水准为着眼点,属劝诫性的寻条,充其量可以对有德行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缺德”教师的鞭策力量。同时,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之“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1—6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9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2]申慧英.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实践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1.023[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1-0101-03

  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对违反师德的行为进行惩处;并建立健全考核、教育、宣传、激励、监督、惩处等相应长效机制。同时《意见》还明确划出了师德严禁行为的“红七条”,这对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具有明显的警示和教育意义,也体现了教育部和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期望。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面临的挑战

  (一)功利主义盛行与职业道德弱化

  任何问题的探讨都要根植于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举世瞩目。由此而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解放,更使得改革开放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场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着经济利益与道德底线的抉择。功利主义盛行与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使部分高校教师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与对虚荣生活的追求下,以现实价值代替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只从利益大小与经济得失的角度去做事。能够带来收益的就多做,不能带来利益的就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术科研方面,一些人为了尽快完成科研任务或项目,不惜篡改研究数据,甚至随意编写研究成果。少数教师为了获奖、职称评定或者争取科研基金,不把精力用在提高科研能力,却着力于通过人际往来争取,更有甚者对有竞争关系的同事进行诋毁。这样一来,少数教师的科研水平,成果质量严重下降,对自身的发展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二)单纯知识传授与全面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发展。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俱进。高校教师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水平的高低,而且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各高校要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高素质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在现实中,有极少数教师只把自己框在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中,忽视了教师重要的“授人以渔”的责任。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的道德、心理问题置若罔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自我要求与社会要求的失衡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是不断自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坚定职业道德信念的过程。在面对同改革开放所伴随而来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坚守,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过程中保障地位的日益凸显,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教师失德问题的日益暴露,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颁布了相应的文件、政策法规进行了明确规范。然而缺乏淘汰机制的高校教学环境,使一些教师只把教学工作当做自己的谋生手段,自我要求极低,不仅在科研学术等专业方面不努力钻研,在课堂上更是应付了事,讲授内容单调陈旧,甚至有些教师还无故旷课、迟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社会所认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以德立身,忠诚于教育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热爱并尊重学生。只有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严格律己,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才能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途径

  (一)加强理论教育与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于广大高校教师来说,想要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水平,首先要做好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理论学习,做好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在自己的思想中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道德理论体系。高校除了要注重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外,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也应经常组织活动使教师之间能够及时交流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心得。高校教师自己在理论学习中一方面要对党和国家有关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文件、政策及《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进行学习。同时注意不断用先进的思想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俱进,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在实践中自省,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情感体验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实践是职业道德理论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职业道德理论只有真正地应用于教学育人的实践中,其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我们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与理论学习上,更应该从实践入手,通过实践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化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高校教师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实践中首先要做到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备课授课,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要求。在课下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科研中,要努力钻研,注重团队合作,在自我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提升,增强自身情感体验,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长效机制

  随着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新闻的曝光,有关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的长效机制也成了学界研究与社会舆论的热点。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行为与操守,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对照、自我修正、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评价体系要科学、公正、全面、规范,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评判。通过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对达到标准或高于标准的教师进行表彰,对低于评价标准的进行教育与“补课”,完善其道德行为,提升其道德修养,切实发挥好评价机制的作用。评价机制要包含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此外,除了对高校教师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外,还应该结合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评价目标与规范,细化、量化评价标准,形成健康、公正、长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与监督机制,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营造和谐向上的职业道德修养氛围

  环境对个人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学习环境,可以促进个人积极的发展;反之,一个长期身处不良环境中的个人发展则会遭到严重抑制。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社会与学校为高校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文化氛围上,一方面要形成尊师重教、关怀教师的思想观念,了解教师的心理动向,让广大高校教师在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互动交流的良好、自由的氛围。在物质氛围上,关注高校教师的生活需求,提供必需的科研场所、科研设备,为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学术解除后顾之忧,提供重要保障。在道德氛围方面,要树立优秀榜样,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宣传活动,对科研杰出、师德高尚的教师进行表彰与鼓励,营造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有较大的提升。弘扬高尚师德这一教育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只有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建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45.

  [2]孙志敏.教师职业道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6.

  [3]王革,刘乔斐.加强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路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4.

上一篇:送穷文
下一篇:回到战国打丧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