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必背第37天|哲学考研真题详解:中道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一、人物志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各门科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出身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腓力的宫廷御医,他的早期教育与医学有密切关系。17岁时他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学习和工作了近二十年,深受柏拉图思想的熏陶。当时正逢马其顿兴起且开始吞并希腊各城邦的时代,公元前343年他应马其顿国王腓力之邀做了亚历山大王子的教师,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仍然对亚里士多德尊敬有加,在东征途中还不断让人为亚里士多德采集动植物标本以供研究之用。但是关于这两位伟大人物在思想上究竟有多深的联系,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亚历山大所到之处传播希腊文明,开创了“希腊化时代”,与他本人所受的教养肯定有关。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回到雅典,在一个名为“吕克昂”的体育场建立了学校,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由于亚里士多德常常与学生们一边散步一边教学,他的学派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回师巴比伦时染病身亡,亚里士多德遭到了雅典反马其顿党的攻击,不得不流亡他乡,次年即病逝了。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博学、最深邃的思想巨擘,他的教学和著述广泛涉及形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广义的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诸多领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作品经过历代弟子和学者们的整理编集而汇集为《亚里士多德全集》20多卷,其中最主要的著作有《形而上学》、《工具篇》、《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二、出处

  我们应该不仅要说出美德是一种性格状况,而且要说出它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东西的美好德性都是既使这个东西处于良好的状态中,又使这个东西的工作做得很好;例如,眼睛的美好德性既使眼睛好,又使眼睛的工作好;因为正是由于眼睛的美好德性,我们才能很好地看东西。同样地,马的美好德性使一匹马本身好,又使它善于奔驰,使它可被很好地乘骑,使它善于防备敌人的攻击。因此,如果在每种场合都是如此,那么人的美德也将是既使一个人本身好,又使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那种性格状况。

  如何获得美德,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但是也可以由下面对于美德的特性的考察来把这一点弄清楚。在每一种连续而可分的事物里面,都能够多取、少取或取一均等的量,并且这样做可以是就该事物本身而言,也可以是就其相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相等,就是过多和不足之间的居间者,我的意思是指与两极端距离均等的、对于一切人都相同的东西;所谓相对于我们的居间者,我是指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东西,——而这不只是一个,也不是对一切人都相同的。……

  所以,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度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它之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不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既发现又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和就表述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但是并非一切主动和被动都可以有一个中道;因为有些是名称就已经蕴涵着坏的性质,例如怨毒,无耻、妒嫉,在行为方而,则例如通奸、盗窃、谋杀;因为所有这些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名称已经蕴涵着它们本身就是坏的,而非它们的过度或不足才是坏的。所以,在这些方面,好或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与恰当的女人、在恰当的时刻,以恰当的方式去通奸,只要有任何这样的行为,就是错了。

  所以,要想在不义、卑怯、淫逸的行为中发现一种中道、一种过度与不足,也是同等荒谬的;因为,循这条路走去,就会有一种过度的适中,一种不足的适中,一种过度的过度和一种不足的不足了。但是,正如并没有什么节制与勇敢的过多与不足一样,由于居间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极端,同样地也没有上述各种行为的适中或过度与不足,只要一有这样的行为,那就是错的;因为,一般说来,既没有一种过度和不足的适中,也没有一种适中的过度与不足。

  三、必背知识点

  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概括为“中道”。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德性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但相对于各种不同程度的恶而言,德性本身也是一个极端,即善。德性与“主动的恶”和“被动的恶”的区别不是程度的区别,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

  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或者说,程度适中的邪恶仍然是邪恶。

  四、真题解析

  题型:名词解释分值:5-10分建议字数:150-300字作答建议:直指重心,言简意赅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中道

  五、真题思路“中道”无疑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相关理论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理论之一了,在中西对话研究中我们也常常将其与“中庸”并举加以讨论。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人过“沉思的生活”就是幸福,其根本在于灵魂合乎德性活动的这种“内在善”——这种“伦理德性”在他那里指的就是“选择行为中道的品质”。伦理实践总是表现为选择,而伦理德性就必须是行为选择合乎“中道”原则,它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政治学说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总是会被过度或不足所破坏,例如勇敢、节制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无论面对什么都选择回避就是怯懦,而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计任何风险则又是莽夫;不知节制纵情享乐无疑是放纵,但极端禁欲又会成为麻木无情的人。所以即便是勇敢、节制这类德性仍会被过度和不足所破坏,只有选择中道才能维系它们。因此,就伦理德性的本质或定义来说,就是中道,就是要在过度和不足之间找出一个适度来。人的伦理实践总要和欲望、快乐以及痛苦紧密相关,实践又是可变连续的,因此都含有变量,都有程度上的差别。那么伦理德性所要做的就是让一个人能在实践事务上准确找到对他而言的适度,从而达到最高获益。从避免过度、防止不足以找到适度来说,这与儒家所讲的“中庸”确实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儒家中庸不仅是一种伦理学规范,更有“致中和”等含义,又具有天地万物至高原理的本体论内蕴,二者究其实质还是有所区分。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列举了许多具体实例,说明人的行为“过度”与“不足”是各走极端的“相反的对立”,是不好的品质,“中道”的行为才是伦理德性。如无耻和怯弱是“过度”与“不足”,“中道”是谦谨;相似地,在挥霍和吝啬之间是慷慨,虚夸和谦卑之间是真诚,鲁莽和怯懦之间是勇敢,放荡和冷漠之间是节制,等等。在与情感紧密相联的伦理实践中,适度就是正确行为,是合乎德性的善的特点;过度与不足就是错误行为,是违背德性的恶的特点。同时亚里士多德又特意强调,有些行为本身就是恶,例如不能说谋杀行为中存在什么适度,它就是与善绝对对立的恶。对于这样一道名词解释题,我们首先要说出“中道”就是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讲明亚里士多德对于中道的定义,然后在对其进行详细阐释。

  六、参考书目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林,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北大哲学系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商务印书馆

  【马原必背】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从以下方面去认识:

  第一、矛盾双方联为一体,互为条件,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对立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因为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的统—中实现;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不是脱离对立面的孤立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这不仅对于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对于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情形也是如此。

  在一切矛盾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如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中,资产阶级在发展生产、发展文化、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无产阶级所需要和可以利用的。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利用旧事物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某些因素。同时,矛盾双方的每一方自身的矛盾,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反动势力的各个集团或派别之间的矛盾,就能被革命势力用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所谓“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由于遗传和变异相互贯通的具体同一性,规定着生物进化的基本趋势只能是旧物种转化为同它有着内在有机联系的新物种,而不会转化为与它毫不相干的其他物种。离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具体同一性,就无从确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上一篇:【新文速递】真实世界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社会秩序的历史叙事模式:古埃及文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