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用药仅占 1.7%:吃药靠掰、用药靠猜」,家长存在哪些儿童用药难题?如何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3-07-04
手机版

  近日, 国家卫健委发文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基药范围中首次增加了“儿童药品”。

  “相比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儿童疾病治疗水平亟待提升,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王金湖医生表示,“患儿及家庭一方面需要创新疗法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科学的信息,让更多患儿及早被发现、家庭减少对疾病的恐惧,建立战胜儿童疾病的信心。”

  儿童专用药品短缺情况严重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保障儿童患者实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单单在用药方面就存在诸多的困境。

  王群(化名)在看到儿童药的说明书时,直呼“太难了!”

  “酌减是减多少?”

  “半袋该怎么准确分出来?”

  “多一点会不会有伤害,少一点会不会影响用药效果?”

  这可不是王群一个人的疑问。

  当前,我国儿童专用药品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导致儿童用药很多时候靠“掰”“猜”“减”,这给家长增加了一道用药安全的难题。

  儿药成研发“无人区”:2.5亿儿童“用药靠猜”困境怎么破

  为完善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信息,提升儿童安全用药水平,2023年5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已上市药品说明书增加儿童用药信息工作程序(试行)》,其对申请主体、涉及品种要求和工作程序等作出了规定,本文总结了其中重点内容,谨供参考。

  鸿松医药项目团队编辑

  符合条件的儿科相关医疗机构、学会、行业协会,包括: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我国民政部登记管理的医学、药学专业学会/协会,并具有与儿童临床医疗、儿童合理用药和儿童临床研究相关职能。

  (一)该活性成分制剂已在我国上市,包括原研药和/或按照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标准批准的仿制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明确,且剂型和规格能够满足儿童使用的基本条件。

  (二)具有相同给药途径的同活性成分制剂已在境外(ICH主要成员国家)上市,并已获批儿童适应症,具备较为充分的研究证据,且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法用量明确。

  (三)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该品种已被广泛用于儿童患者,适应症和用法用量与我国临床诊疗指南(或其他临床已有广泛共识及接受度的文件)推荐的儿童治疗方案基本一致,且临床用药情况清楚,临床用药数据可查。我国临床诊疗指南(或其他临床已有广泛共识及接受度的文件)推荐的儿童治疗方案与境外同活性成分制剂(相同给药途径)药品说明书批准的儿童用药信息基本一致。

  (一)提出建议。相关单位可向CDE提出对已上市药品说明书增加儿童用药信息的书面建议。

  (二)研究评估。CDE开展技术审评,并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议对建议品种及说明书修订内容进行评估。

  (三)公示与发布。CDE分批对外公示审核结果,完成公示后,报NMPA以公告形式发布。公示期间提出异议的品种重新进入研究评估程序,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

  (四)说明书修订。具体品种的药品说明书修订建议正式发布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依据发布的信息,按程序提交已上市药品说明书增加儿童用药信息的相应补充申请。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信息谨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鸿松医药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另外,因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谅解!

上一篇:你会喝水吗?看过来.....
下一篇:精选五本晋江的人气高分小说推荐,记得收藏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