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骚乱透视:珍贵的和平、理性、非暴力
原标题:法国骚乱透视:珍贵的和平、理性、非暴力
◆徐迅雷
《地狱般的法国,让欧洲颤抖》,这是意大利《新欧洲侨报》2023年7月3日报道的标题;《“在马赛打了一夜游击战,简直是世界末日!”》,这是中国观察者网7月1日报道的标题;《法国骚乱:这场危机比2005年那场猛烈10倍》,这是西班牙《世界报》网站7月1日述评的标题……这些日子,“革命老区”法国日子不好过,一场骚乱,让“法国陷落”冲上热榜,全球注目。
这次骚乱的导火索是:6月27日周二,在巴黎西郊工业区楠泰尔市,一名17岁的北非裔少年,因驾车违反交通规则,被两名警察拦下,但他拒绝停车,并企图驾车逃离,一名警察随后开枪,导致少年死亡。这起警方射杀少年事件,引起法国各界强烈反应,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骚乱。
是的,现在的法国,“就像坐在一座火山口上”。
当地时间30日,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提前结束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回国,并取消了原本2日开始的访德行程。他坐镇国内,全力处理这场危机。7月1日,主持召开了关于应对这场全国骚乱危机的会议,表示坚决反对暴力行为,目前国家所处的状况是“不可接受的”。他宣布,将采取一切措施来维持国家秩序。7月2日晚间,在巴黎内政部紧急危机中心,马克龙再次召开了危机会议。
法国已经在全国范围部署4.5万名警察和宪兵,投入装甲车和直升机。法国政府至今没有发布紧急状态令,但多个城市实施了宵禁。
骚乱的主角是青少年。每天全国有近千人被捕,在1日晚至2日晨的骚乱中,被捕的人数是719人。法国司法部长莫雷蒂透露,被捕的人中有30%是未成年人。法国内政部长达尔马宁则称,被捕者的平均年龄只有17岁。“17岁”恰恰是被射杀少年的年岁。
骚乱的主要手段是“打砸抢烧”。“法国一夜之间2500多起纵火事件!1350辆车和234座建筑物被纵火!”这是报道中给出的“一夜之间”的数据,由于全国性的骚乱仍在持续,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糟糕的是,动乱之火已烧向了图书馆。6月29日晚间,马赛阿尔卡扎尔图书馆遭遇焚烧;而法国北部亚眠市的一座新落成的多媒体图书馆也被“完全烧毁”,如今只剩下“抢救回来的几本书”和烧剩的建筑框架。这是可怕的文化摧残。
马赛一家大众汽车4S店遭到洗劫,汽车被一辆接一辆开走。巴黎华人店铺以及中国游客,也未能幸免,骚乱殃及巴黎13区唐人街。华人商店惨遭打砸抢,收银机被整个拔走,路边汽车被烧成骨架,惨不忍睹……
当地时间6月30日晚,在骚乱重灾区马赛,一辆载有41名中国游客的大巴车遭到骚乱分子的围困和攻击,数名游客受轻伤。这个“法瑞意3国13日游”的旅行团来自浙江,是6月28日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出发的。大巴车在前往马赛酒店的路上,被十几名黑衣蒙面人截停,遭到围攻,车窗玻璃被大量砸坏,碎玻璃伤到多名旅客。在知道车内是中国游客后,蒙面人也没有停止袭击行为。这个旅行团之后改变行程,不再去巴黎,改道前往瑞士。
除了“打砸抢烧”,还有开枪的。法国商业调频电视台报道,两名警察2日凌晨在巴黎遭枪击,所幸穿着防弹背心,伤势不重。有视频显示,骚乱参与者用AK-47突击步枪对空疯狂扫射。
骚乱甚至蔓延至比利时和瑞士。7月1日晚上,瑞士洛桑,大约100人参与袭击店铺和警察。警方逮捕7人,其中6人是青少年。
至7月2日,骚乱进入第六天。何时能结束,目前不得而知。
暴力,是可怖的存在。在人类的活动、运动中,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行动中,“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永远是珍贵的。
和平、理性、非暴力,首先是针对公权力而言的。
这起事件,祸起于公权力执法。那位被射杀的17岁少年,名叫纳赫勒,他是一名北非裔少年,有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血统,是独生子,从事送餐员的工作。当时纳赫勒没有配合停车检查,而是试图开车摆脱,结果遭到警察近距离开枪击中胸部,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名少年的葬礼7月1日举行。
警察称,他们当时是出于正当防卫而开枪的,因为对方“开车企图撞向警察”。这一说法遭到了纳赫勒的家人和朋友的质疑和抗议。
从现场视频中,更清晰地看到,警察当时的枪杀行为,是典型的“过度反应”“草菅人命”。对于广大公众而言,警察的做法显然不可接受,往轻了说属于明显的过度执法,往重了说则属于滥用公权力。
马克龙总统也表示枪杀17岁少年的做法“不可理喻”、“不可原谅”,“撼动了整个国家”,“不可接受,毫无正当性”。他派出内政部长达尔马宁,前往楠泰尔市与纳赫勒的家人会面,并表示将对涉事警察进行彻底调查。有报道说,涉事警察因涉嫌故意杀人,已被拘留,检方已展开调查。
警察上街执法,第一理念也应该是“和平、理性、非暴力”。你是“交通警察”,而非“缉毒警察”,面对的是手无寸铁的少年,而不是穷凶极恶的毒贩。拒绝服从交通管制停车要求,无论如何不构成重罪。
非常重要的是,当公权力行使涉及民众人身安全的执法权之时,要枪口抬高或者压低1厘米!
但糟糕的是,类似的事件法国发生过多起。有报道说,2022年,因发生与交通阻拦相关的警察枪击事件,已致使13人死于警察枪下;今年上半年略少一点,包括这起,共有两起类似事件。对警方长期过度执法,法国社会有着普遍的不满和愤怒。
类似的事件,在美国发生更多。近年最著名的事件是:2020年5月25日,在明尼苏达州阿波利斯市的街头,一位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跪压颈部长达8分46秒,其间多次喊叫“我不能呼吸”,最终被宣告死亡;现场视频在网络上疯狂传播,一场反对警察对非裔美国人滥用暴力的抗议运动席卷美国。
警方的暴力执法,非常过分,屡屡发生,背后显然存在制度性、系统性的问题。2017年,法国曾通过一项关于“放宽警察在执法遭拒时开枪限制”的刑法修正案,于是类似的案件明显多了起来。也是这一年,法国政府下属“公民权利捍卫机构”调查发现,“被视为黑人或阿拉伯裔的年轻人”,被警察查验身份的几率比其他法国人高出20倍。由于积怨已久、积弊已深,一个看似孤立的案件,就能引发一场全国性的骚乱,对抗他们所认为的“警方系统性歧视”甚至犯罪行为。
6月30日,针对法国这起警察射杀少年事件,联合国人权办公室表示担忧。其发言人拉维娜·沙姆达萨尼呼吁,当局要确保警察正确使用武力来应对示威中的暴力分子,始终尊重“合法性、必要性、相称性、不歧视、预防和问责制”的原则。
在这场激烈冲突中,警方使用催泪弹、橡胶子弹和水炮驱散人群。在“软硬兼施”中,警方要把握好分寸,致力于避免新的死亡事件发生;要与示威者对话,寻求妥协的路径。
中国人常讲,“民族宗教无小事”,这个理念还是很重要。
珍贵的和平、理性、非暴力——和平平和、理智理性、不使用致人死地的暴力手段,对于执法者而言,永远要铭记。
作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后裔,纳赫勒“少数族裔”的身份,引发了不少居住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裔、摩洛哥裔、穆斯林乃至黑人的共情,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困境与社会不平等,自然而然地借机表达对“种族歧视”的抗议。
法国人口的大约十分之一是移民,其中不少都生活在郊区,面临低收入、贫困甚至失业等痛苦问题。有报道说,参与骚乱的除了左翼抗议者外,大多是住在贫民窟的北非“移二代”“移三代”。
“欧洲发达国家过度执法问题肯定有,种族歧视问题也一定存在,但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受教育程度低,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比例也非常的高。”有网民评论,“所以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警察和外来移民都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府的问题,欧洲的政客迟早会把欧洲玩死。”也有人直白地表达对“少数族裔”的不满:“又懒又坏,总觉得法国欠了他们的。那个17岁黑孩无证驾驶、拒绝停车,还要去撞警察,警察是秉公执法!”
法国和国际媒体在报道此次事件时,不约而同地联想到2005年的骚乱事件。当年10月底,同样是在巴黎郊区,警方为了调查克里希丛林市的入室抢劫案,追捕6名非裔少年,其中3人为了逃避警方追捕,跑到一个变电站藏身,结果遭到电击,两人当场身亡,一人重伤。这一事件引发了一场持续三周的全国大规模骚乱,约有25000人参与了打砸抢烧,造成8000多辆汽车被焚毁、至少2800人被捕、3名平民死亡、上百名警察和消防人员受伤。为了平息骚乱,法国实施了近两个月的紧急状态。
对于今天这场骚乱,法国极右翼党一位领导人泽穆尔发表言论,认为这已经演变成一场“内战的雏形”,“内乱已经引发了法国部分人口与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可以称之为一场种族叛乱”。泽穆尔认为,“抢劫、燃烧瓶袭击和商店破坏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
抗议是权利,但也要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框架内进行。若在暴力的框架内,权力和权利必定会相互反噬。马克龙敦促父母“担起责任”,让孩子“呆在家里”;法国司法部长莫雷蒂警告,未成年骚乱者父母可能面临两年监禁和罚款;法国共产党全国书记法比安·鲁塞尔则呼吁,在混乱期间,有必要切断社交网络……
法国将于2024年夏季举办巴黎奥运会。奥运会是和平的盛会。路透社指出,这场骚乱对巴黎奥运会的全球形象造成了打击。在奥运会水上训练中心施工现场,建筑物的外部在骚乱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奥运村所在地附近的一座市政厅,在骚乱中被焚烧。法新社报道,如果骚乱继续,将会使巴黎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大为复杂化。
面对目前的骚乱局面,法国国家足球队当天也发表声明,呼吁停止暴力。著名的黑人球星姆巴佩也呼吁结束暴力,他说:“我们理解大家的愤怒,但不能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请别自毁家园!”
可贵的是,遭警察射杀少年的外祖母7月2日发出呼吁,希望全国性骚乱能够尽快平息。她表示,尽管身处悲痛之中,但一些人以自己外孙的名义制造骚乱和破坏,并非他的家人所愿。
《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一切公民,不问他们的出身、种族、宗教,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文版详见《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891页)
一直以来,法国宣称实行“色盲”政策——即不分肤色。对于这起事件,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基思·马吉发表《“色盲”法国的谎言》的评论,直指现实中“色盲”法国的谎言“等于国家层面对少数族裔的心理操控”;在系统性种族主义得到调查、量化和解决之前,“最贫穷、最褐色的郊区,将继续成为一触即发的危险地区”。
西方有“不服从”的传统。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就说,“我反抗,故我在”:“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在荒谬的经历中,痛苦是个人的;一进入反抗行动,痛苦则成为集体的,成为众人的遭遇。”
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一定有一个多元的思想市场存在,允许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反对、抗议、不服从,也是一种常态。常态化的多元化,应该是防止极端主义泛滥的重要方面,但其实这也是一柄“双刃剑”,抗议运动失控,丢掉了和平与理性,暴力必然就会泛滥,最终走向极端行动。
法国社会学家萨米·奈尔发表题为《法国滑向社会崩溃的边缘》的文章,狠批近几十年来“这个国家在社会层面已经‘解体’,而且可能不可逆”。
透视这起骚乱事件,不能忽视其中的大背景:种族歧视痼疾难除,青少年犯罪率高居不下,疫情后经济低迷,社会戾气普遍增加,乌合之众广泛存在……那么,这个时候,尤其要“治大国如烹小鲜”。
什么属于抗议运动失序,什么属于有序之中的波浪?其实就看双方是不是“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
人类新闻史上的经典名著《巴黎烧了吗?》(拉莱·科林斯、多米尼克·拉皮埃尔著),叙述的是1944年巴黎解放历程。“巴黎烧了吗?”这是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于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的那天,在东普鲁士一个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气急败坏地提出的责问。希特勒想让德军在撤离法国前,实施焦土政策,把巴黎的建筑,包括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全部炸毁烧掉,将其变成一片废墟。当年为了保护巴黎,多方力量展开了25天的惊心动魄的斗争,最终成功阻止了希特勒毁灭巴黎的疯狂计划。
当年“二战”时期,在战火纷飞中,要保护巴黎,那么艰难困苦,都取得了胜利,巴黎没有“烧了”,没有变成废墟;今天,在这么一个和平的年代,难道要让巴黎被“烧了”?相信不会的。
可是人类啊,你要拿出应有的智慧!
责任编辑:
上一篇:网购家具送上楼的同时还能免费拆旧?618后我们实测发现……
下一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禁毒宣传进城南 筑牢校园“防毒墙”——桓台县城南学校禁毒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