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明天之前》我将永远记得这一刻
原标题:《明天之前》我将永远记得这一刻
如果还有明天
当曾宝仪穿着一身粉色套装出现在某电影活动现场的时候,我一度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娱乐圈的红人,会如此严肃而勇敢地面对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与价值问题。
明天之前,无疑指的是今天,但又不仅仅是今天。未来已来,“今天”在“明天”的召唤下正在加速进化。我们人类能否适应这种进化?这种进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将如何选择和应对?我们的灵魂家园又将在何处安放?
01
曾宝仪在演讲中,放映了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上是两个硕大的不锈钢罐,他们属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ALCOR)生命延续基金会。在上百个这样的金属容器中,放置了110多人的躯体和大脑,还有不少宠物也安静地待在里面。
基金会的创始人是一名叫琳达的老太太。1972年她和丈夫创立了这个机构,爱人弗雷德因病不治之后,也成为了阿尔科的“病人”。
照片上的弗雷德还是二三十岁的模样,青春帅气阳光。琳达介绍到他的时候,没有任何伤感。在她和生命延续基金会的员工看来,这里的人不是“死者”而是“患者”,他们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只是暂时“睡着了”。
杜虹是《三体》的编审,她期待着未来某一天科幻小说中的假想能够变为现实。作为科幻控,杜虹只冷冻了自己的大脑,她设想如果能够“重生”可以抛弃易坏的“皮囊”,把意识移植到硅基介质上去,这样就可以永远年轻永远生机勃勃了。
如果说为罹患绝症的人进行冷冻实验是一种“未来”的寄托,那么更多的人则梦想在“现世”实现永生。
古时候,中国的帝王访仙求药,企图万寿无疆。如今,也有很多人试图用科学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未来简史》里甚至把它作为未来人类的三大新议题之一。
曾宝仪在做《明天之前》采访的时候,参加了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一场“反衰老与死亡大会”。大会聚集了一批激进生命延续主义者,台上的“领袖”们呼喊“要创造一个新世界”“要永无止境地活下去”,台下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欢腾,好像长生不老已经近在咫尺了。
激进生命延续主义除了迎合了人们对“永生”的梦想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貌似非常科学的外衣。
他们的领军人物奥布里德格雷出版了多部对抗、逆转衰老的理论著作,形成了一整套激进生命延续主义的行动纲领和理论。在格雷看来,人类的一切衰老疾病都源于细胞层面出了问题,只要适时进行细胞修复就能从根本上延缓衰老。
△
奥布里·德·格雷,剑桥大学生物学博士
格雷的理论备受争议,在这里我们不太好对他下一个是与非的定论。不过,那种对科学的疯狂膜拜,把人体看做一架机器,指望科学可以解决包括生命在内的世间一切难题的思潮还是令人不寒而栗。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宗教,与几千年前秦始皇信的那一种并没有本质区别。
还有一些人拿逆转衰老实现永生作为总统竞选的口号,谷歌、脸书也相继投资进入抗衰老领域,据说有的专家在逆转衰老的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
如果奥布里德格雷们说的是对的,未来人类确实实现了“长生不老”,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不是真的像激进生命延续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进入了人间天堂?
答案很难说是肯定的。《明天之前》特地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询问他们对永生的看法。结果穷人与富人的看法大相径庭。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永生这个梦想或许只该是个梦想。
02
面对生命,有人拽住不放,有些人则急于解脱。曾宝仪在演讲里呈现的第二张照片上是一个类似太空舱的模型。外表科幻炫酷的它其实是为人们提供“安乐死”的棺材。
设计者菲利普尼什克希望死亡成为一种有格调的优雅盛宴。他设想准备赴死的人躺进这个“太空舱”,戴上VR眼镜,在广阔的天空、沙漠、大海的陪伴下,平静安详地叶落归根。
尼什克常年专注于安乐死,1996年澳大利亚安乐死合法化后,他成为第一个为病人执行安乐死的医生。后来合法令取消,尼什克仍然在全世界为推动安乐死奔走呼号。
曾宝仪不能够理解,无病无灾的古道尔教授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不能去养老院?为什么不能安排24小时的陪护?她反复地问对方:“你真的准备好了吗?”老人反而非常淡然:“我的状态每况愈下,我要明天就结束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都该可以自主选择,而这就是我当下的选择。”
一个曾经建树颇丰的老教授对于自己日渐老去的身体显得无能为力,他好像失去了对命运和生活的掌控权、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
除去古道尔这样的耄耋老人,选择安乐死的人,大多数是因为长期以来饱受疾病折磨、生不如死。有的人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自己的鼻子痒了想挠一下都做不到。24小时被人监护,吃饭如厕靠人帮助,个人隐私丧失殆尽,每多活一天都要仰人鼻息。对于他们来说,活着太过艰难甚至毫无尊严。
这个时候,能够自主地选择是否继续活下去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权利。
记得有位网友在评价电影《深海长眠》时说:去除了生命的自由诚然不是自由,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生命是权利而不是义务。
尼什克应该会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作为一名成年人,他们应该可以选择什么时候离开、以什么方式离开。
△
菲利普·尼什克展示3D打印的自杀胶囊“Sarco”
但是社会主流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主生死,很多人把尼什克与死神划上了等号。他们觉得安乐死很可能被滥用,导致不少只是暂时遭遇挫折的人轻易自杀。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政府和医院对相关疾病的救治,既然死那么容易那么舒适,干嘛还费那么大劲搞医学研究呢?
03
生与死这样的终极命题注定难以抉择,没想到日常的情感在科技浪潮的冲刷之下也变得暧昧不清、莫衷一是。
纪录片《明天之前》的第一集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当那个名叫哈莫尼的仿真机器人开口说话的时候,曾宝仪惊讶地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因为哈莫尼不仅能说话,还能进行情感交流,相比于“机器”,她更像是一个“人”。
前些年有一部科幻电影《她》就讲述了在不远的未来,人们与人工智能系统产生了感情,进而相互依恋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如今正在变为现实。
电影《她》中的人工智能系统,还没有具体的身形,眼前的哈莫尼却已经是有血有肉的仿生人了。从鼻子到嘴唇,从头发到耳朵都极富质感,说话的时候大眼睛还会忽闪忽闪的。
第一批尝试与哈莫尼作伴的人与电影里的失意男性差不多,他们都有过失败的恋爱或婚姻,都对现实中的爱情抱有恐惧和怀疑。
仿生人不仅拥有天使面容、魔鬼身材和迷人声线,还温柔体贴幽默风趣。甚至她们的性格可以随你的需求而改变。她们绝对不会耍性子与你争吵不休,更不会“头发甩甩大步地走开”。对于不善交际的现代人来说,哈莫尼真的是理想的伴侣。
反对的仍然大有人在。他们认为仿生人伴侣挑战了人类伦理,毁灭了人性。如果人们不再互相在现实中交往,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将分崩离析。
仿生人到底有没有人格?她可以被当做普通人对待吗?未来的仿生人会有意识和感情吗?顾客买一个仿生人回家是买回了一个玩具还是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有朝一日仿生人是否会代替人类?
04
与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迎面而来的未来我们很多人可能还没有理清思绪、做好准备。
追求长生不老,自主选择死亡,抑或是拥有与人工智能的爱情,看上去都是个人的权利。可是当这个个人的权利会影响到整体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存续时应该如何取舍?
还有,即便是个人的权利就该无限放大吗?如果那样吸毒该不该也是一种权利?
但是如果压制了这种权利,是不是对个人自由的冒犯?那些处于孤独中的、病痛中的人们,是不是只能逆来顺受?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好像都有道理,但好像也都不能互相说服。我们要大胆面对、果断行事,又怕行差踏错断送了明天、埋葬了人类。真的是左右为难!
影片的结尾,曾宝仪拉着古道尔教授的手静静地坐在长椅上,第二天古德尔教授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曾宝仪说:我将永远记得这一刻。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热点资讯
- 谷歌AI聊天记录让网友San值狂掉:研究员走火入魔认为它已具备人格,被罚带薪休假
- 豆瓣9.4,姐弟恋、三人行,这部大尺度太厉害
- Genes, Intelligence, Racial Hygiene, Gen
- 【土耳其电影】《冬眠》电影评价: 宛如一部回归伯格曼风格的道德剧
- 陌生人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 理论研究|前海实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 澳门刑事证据禁止规则
- 综艺普及剧本杀和密室逃脱助力线下实体店爆发式增长
- 日本小伙和五个小姐姐同居?看完我酸了!
-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
- 高中必考的物理公式有哪些
- 这部大尺度的申奥片,却讲述了不lun恋...
-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品(七篇)
- 《贵妃还乡》 超清
- 专论 | 郭丹彤、陈嘉琪: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 微专业招生 | 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列车即将发车,沿途课程抢先看!
-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 原创因“18禁”电影登舆论顶峰,万千少女一场春梦:这一生,足够了
- 章鱼头
- 读书心得体会
- 考研考北京大学医学部或者协和是一种怎样的难度?
- 央媒评女主播编造“夜宿故宫”:让肇事者付出代价,理所应当
- 库欣病患者求医记(流水账)
- 《太平公主》④ | 地位越高,越要装傻
- 爱体检 安卓版 v2.5